張蓮:大家好!今天很高興和老師們一起談談英語教學中的備課。先和大家分享一句我自己非常喜歡的話作為今天的起點,也希望這個起點能成為我們今天交流的基本共識。Stenhouse(1975)曾說:“It is the teachers who, in the end, will change the world of the school by understanding it(引自Rudduck, 1995)。”有人說,說這句話的人和引用這句話的人都是理想主義者,我想我們中間很多人可能都是。雖然時間久遠,但我覺得這句話在今天讀起來仍然十分有意義——我們仍然相信教師的力量,仍然相信教育的力量。教師把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帶入課堂、影響課堂,從而影響學生,進而影響世界。當然,這可能是更加理想主義(有人認為這甚至是浪漫主義)的想法。在這個過程的開始,特別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是備課。通過今天的討論,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備課是如何助推并成就這樣一個理想主義事業(yè)的。
今天的主題是“備課的意義、方法和問題”,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和交流:(1)備課對提高教學質量的意義;(2)備課的種類、方法和技巧;(3)備課中的常見問題和解決辦法。
常玉梅:今天討論的話題很有意義。針對今天的主題,我就第一個問題和大家進行交流,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首先,我談談備課的藍圖功能。備課作為我們教師設計的“大廈藍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關乎教學質量的好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石。在生本課堂的今天,教師通過縝密的構思將新課程理念自然地植入到集人文性、工具性為一體的英語教學中。確定學期計劃是基礎、單元計劃是過渡、課堂計劃是實操的基本理念。整個備課通過三個步驟從整體到部分層層深入,逐步具體化,最后形成教學方案,即對課程內容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匯編后經過文字外顯的方式形成的教案,體現(xiàn)的是施教者對課堂生成的預設,對教材文本的尊重和依托。備課環(huán)節(jié)中教案的敘寫則力求反映對學生生成意識和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因為教育功能的關鍵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發(fā)展,幫助學生形成發(fā)展機制。這也許就是教育的最高宗旨。故此,備課對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非?,F(xiàn)實的意義。
其次,我談談備課的基本遵循?!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是高中階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礎文化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這里課程不僅是指一門單純的學科,它還指目標和計劃,即把課程視為教學過程要達到的目標、教學的預期結果或教學預先計劃。顯然,《課標》作為國家的教育綱領性文件,已經向教師明確了教育培養(yǎng)的總目標和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墩n標》的修訂意味著改革的步伐已然走近,建立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的教育生態(tài)已然迫在眉睫。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是時代變遷的標志。從“育知、育能”到“育人”,其培養(yǎng)內涵發(fā)生著重要的變化。我們一線教師要隨著新課程、新課改的推進,努力朝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道路前進。教師“備課、備好課”已成為其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再次,我談談教師認知性素養(yǎng)的重要性。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成長過程,其專業(yè)內涵的持續(xù)改變,包括三大內容: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情意的發(fā)展。在新課改之下的教師要力求融入到教改的洪流中,努力從教育教學的實踐者成長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而作為教師“家常飯”的備課環(huán)節(jié)就是將動態(tài)的教學行為從靜態(tài)的理性思維中呈現(xiàn)出來。教師職業(yè)生存方式的轉變都將在實施新課程、構建新課堂的過程中發(fā)生質的變革,這包括理念、思維、過程、手段等的變革。而這一切的實現(xiàn)路徑都將依托或植根于教師的實踐場所——課堂教學,即我們常說的要基于課堂,扎根于教學??梢?,基于“備課”的實踐研究是教師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的最基本載體和形式。也正因為此,我們要更多地關注教師的認知性素養(yǎng),要時刻明確:我的課堂在教什么?我為什么這樣教?我應創(chuàng)設怎樣的情境去教這些知識?我如何構建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如何尋找切入的突破口?
新課改能否真正深入并獲得成效,需要教師從理論層面將顯性的教學行為動靜結合、互為衍生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備課環(huán)節(jié)作為實施教學行為的腳手架,教師不可刻意回避理論?;乇芾碚摷椿乇芤环N立場和價值判斷。理論知識的掌握有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劉瑩:備課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不可忽視的內容之一,也反映出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常玉梅:備課環(huán)節(jié)涵蓋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兩個層面,即“藍圖”與“施工”的互衍。于教師而言,要用新思維構建新課堂,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變化,讓學習主體在“實然狀態(tài)”下各得其所、各有所為?;趯W情的分層備課,讓教學目標的達成因理論的載體而殷實。
所以,我們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努力將新課程轉為新課堂,即由課程理念轉為教學理念,教學理念轉為教學行為。而成功的教學行為要以備課為抓手去落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備課的地位舉足輕重!
侯云潔:常老師從宏觀層面談了備課的功能和意義,非常贊同常老師的觀點!我也從我備課的經歷來談談這個問題。
從宏觀層面來看,備課起始于一個教師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理解,如學習英語是為了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課標》強調了哪些內容?依據《課標》,英語課堂設計應該針對哪些目標維度?中觀層面來說,備課就是對教材文本的解讀,如本課型和內容應該針對怎樣的目標,如何把握內容?學生在本課學習之后能夠學到什么?微觀層面來說,備課就是教師依據對學生情況的掌握與預測,如備課的目標是什么?具體的教學活動有哪些,如何實施?當學生超出或者達不到預想,如何調整?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考慮有利于自己上課時充滿信心,應變自如,從而優(yōu)化教學效果和質量。
劉瑩:我對上面關于備課重要意義的看法也有同感。備課是有效教學的保證。備課須熟讀教材,理解語言點;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興趣及困難;了解《課標》的要求,只有確定了目標,教學才有方向。沒有備課,不明確目標,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
侯云潔: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舉例說明我在高中做教研時,親自給高中生上課的備課經歷,以此來說明備課的意義。
1. 備好一堂課的眼睛
備課時,教師通常會從微觀層面開始。教師需要對一堂課的目標進行綜合考慮,它是一堂課的眼睛。以人教版《英語》必修3 Unit 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為例,其閱讀課文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是關于世界的節(jié)日。在備此課時,教師首先看了本課在教材目錄中的話題與功能:確定了主題(topic)是festivals、how festivals begin和how festivals are celebrated。因為是閱讀課,教師同時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語言能力目標:基于課文的學習,能說出或寫出中國的節(jié)日慶典。為了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語言知識目標中需要學習的課文中的主要句型設定為:
Origin: _____ festival is held to ____ .( ____ festival is in memory of _____ .) Time: People celebrate it in _____. Activities: During _____ festival, people ____________.
Comments: People would have fun with _____.
以上只是語言教學的部分,我們還要從中觀層面上來思考本節(jié)課。一是基于《課標》加入學習策略的目標,設定學習策略目標為:讀與查找關鍵詞。二是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看,應該考慮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設定討論的問題為:國內外節(jié)日的異同與原因、介紹本國文化對于中國強國建設的意義,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輸出本國文化。
一節(jié)課要達到教育意義上的高品質,還要從宏觀層面上考慮人才培養(yǎng)的總目標:通過本課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中國文化自信,學會如何向外賓介紹本國的文化節(jié)日。通過微觀、中觀與宏觀層面的綜合,最后整合成本節(jié)課的目標(課眼):通過學習世界文化節(jié)日,學會用英語介紹中外節(jié)日的起源、慶典活動,思考中外節(jié)日文化異同及原因,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和文化自信。
劉瑩:侯老師說得很好!其實不僅高中如此,小學的英語教學目標也不再是僅僅考慮語言知識了。
侯云潔:接下來是教學活動的設計,這些活動是一堂課的主干。
2.備好一堂課的主干
(1)活動1:知識準備
為了激活學生對世界節(jié)日文化的前期知識,激發(fā)學生對本話題的興趣,同時掃清詞匯障礙,教師設計了這節(jié)課的任務目標:假設孔子學院招募文化大使,需要學生介紹中國節(jié)日。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做一個知識競賽的通關訓練(見圖1),用意是向學生介紹新單詞。訓練共有10個問題,包含了本課的新單詞,學生以小組競賽的方式搶答。學生每搶答一個問題,教師就帶領學生認識了一個新單詞。
(2)活動2:信息梳理(查讀技能)(見表1)
很多閱讀教學過程表現(xiàn)為教師大量的提問。其實,就本課的說明文體裁來說,學生進行查讀訓練,完成信息查找任務就算是完成閱讀了。這樣做可以給學生提供獨立的閱讀過程,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獲得閱讀成就感。
(3)活動3:思維發(fā)展(意義挖掘)
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Why do people celebrate festivals?”大多數同學會說過節(jié)是為了與家人團聚和尋求生活的樂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節(jié)日對于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傳承的作用。教師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festivals in terms of commemorating the dead?”教師借助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從世界各國節(jié)日風情的相似性看到人類價值觀的共通性,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4)活動4:讀寫拓展(語言輸出)
學生完成課文的閱讀和語言學習后,進入到文本的遷移應用環(huán)節(ji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之前設定的情境——作為孔子學院的文化大使,寫出至少包含四句話的語篇,內容包括節(jié)日的起源背景、慶祝時間、慶典活動和自身感受(見圖2)。評判標準就是學生說得是否到位、有趣和流暢。
3. 備好一堂課的關節(jié)
以上這些活動是備課的軀干,要想讓本節(jié)課真正“活”起來,還需要一些關節(jié)部分,即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認知和情感上的支架。因此,還要在本節(jié)課各個活動之間加入教師對學生語言的引導和示范,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和評價,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學習者“活”起來、動起來。
當我們從“微觀—中觀—宏觀”的層面思考了文本學習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時,一節(jié)課的軀干和四肢就都已經基本設計好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優(yōu)化每個環(huán)節(jié)。例如:控制每個活動所用的時間、實施過程中的板書、多媒體的最佳化應用、課堂的有效管理與評價等細節(jié)處理。只有認真思考每一節(jié)課的目標(眼睛)、活動(主干)、實施(關節(jié)),才算是基本完成了一堂課的備課過程。
4.備好一堂課的品質
要上好一堂高品質的課,教師還應該盡量挖掘文本意義。教師在與學生互動和生成的過程中在某一方面觸動了學生,比如讓學生下課后聽一段美好的音樂,或是學生被教師所提的問題激發(fā),又或者學生對課堂中所討論的問題有了進一步探知的欲望等??傊S富的課外知識有助于學生對教材主題和文本的解讀,能引導學生超越文本去思考人生和人類命運。例如,考慮到本課涉及節(jié)日文化,教師可以提問:文化多樣性是否在全球化進程中逐漸減少?傳承民族文化和價值觀的重要方式是什么?作為世界公民,學生可以為此做什么?這些問題往往指向課堂意義的生成,也往往是一堂課的靈魂。一堂課的精神品質與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個人魅力密切關聯(lián)。
綜上所述,備好一堂課既考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對《課標》與教材的把握,也展現(xiàn)出教師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這樣備課使一堂課有了完整的眼睛、主干、關節(jié)和品質,使課堂有了內涵和溫度,有了“人”。
劉瑩:非常同意侯老師關于把握教材的觀點。我也補充一點。我們平時看到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很辛苦,花大量的時間制作PPT,卻忽略了語言學習的內容,沒有做到準確解讀教材。例如,有的教師將語音訓練當成新詞匯學習,編故事幫學生理解詞義,卻忽略了語音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過程和訓練活動,沒有體現(xiàn)語音學習的目標。由于錯誤地理解了學習內容,所以導致目標方向不對、備課思路走偏,教學質量也就無從談起了。
張蓮:兩位老師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和我們分享了她們對備課意義的理解和定義。接下來,我們請劉瑩、趙紅艷兩位老師談一談備課的種類、方法和技巧。
趙紅艷:教師們在日常教學中最常使用的備課方法有教師獨立備課、備課組共同備課研討(俗稱“集體備課”)、教研組共同研究,以及經過集體研討后的教師復備課。備課組共同備課、分工合作、智慧分享、資源共享是我們特別提倡的。此外,教師還可以借鑒網上備課資源或獲獎的教學資源,來打開思路,博采眾長,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有用、有趣。
此外,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根據教學文本和自己所任教的學生情況調整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尤其重要。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即便針對同一文本,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難度也應該有所不同。例如,同樣是寫作教學,教師對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設計的教學目標可能是在規(guī)定題目下的開放性寫作;而對于英語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的教學目標可以是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的半開放性寫作,比如給出寫作的開頭和結尾部分,學生根據提示完成寫作任務;而對于英語語言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的教學目標則可以調整為給學生搭建寫作框架,讓學生獨立寫出基本句式和關鍵詞語。雖然教學目標都是完成語言的遷移運用,但做法也要有所不同。如果教師教授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和英語語言基礎好的學生采用相同的手段,可能會導致完不成教學任務,課后教師和學生都感到沮喪,有挫敗感,長此以往,甚至會導致雙方失去教與學的興趣。
備課組和教研組也可以組織同課異構和同課重構等教學活動?;顒觾热菘梢圆捎孟嗤谋尽⒉煌虒W目標或不同的教學切入點;相同課型、不同文本、不同教學階段等組內或區(qū)域教學研討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促進教師們資源共享,還能夠引導他們依據學情進行合理的調整,設置出既符合文本特征,又符合學情的教學目標。
程惠云:“同課異構”是一種很好的提高教師備課質量的方法?!巴n異構”可以是同年級教不同班級的教師互相分享自己對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思考。同課異構也可以在不同年級間展開,以提高教師的學情分析意識。例如,一般現(xiàn)在時和現(xiàn)在完成時是初一到高三都在學習的語法內容,如何在不同的年級教授一般現(xiàn)在時和現(xiàn)在完成時是老師們碰到的共同難題。讓不同年級的教師分別備課,同臺分享如何讓學生學會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和現(xiàn)在完成時,講清楚每個活動的學生需求。這種跨年級的同課異構方法有利于迅速強化教師的學情分析意識。
劉瑩:趙老師在上面詳細介紹了備課的種類。我想繼續(xù)就如何通過教研組共同備課、集體備課提高備課質量、效率的方法和實用技巧談談個人的想法。
集體備課作為一種教研活動的形式,研究的主題很多,包括校本課程、閱讀教學、課堂評價、有效提問、人人參與的小組學習活動等。這些都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集體備課更凸顯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和求同存異的特點,發(fā)揮團隊備課的優(yōu)勢最大化。獨立備課則更容易發(fā)揮個人特長,凸顯個性化教學特色。例如,有的教師擅長簡筆畫,操練活動可多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簡筆畫,還可采取做游戲、剪紙、唱歌、念歌謠、猜謎等不同形式。這些形式都具有個性化特點,不是人人都擅長的,因此較適用于獨立備課。教師在獨立備課時應注意不要“獨立講課”,要避免“滿堂灌”“一言堂”,要特別考慮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只是引領者、組織者和資源的提供者。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怎樣引領學生參與活動,設計何種活動及活動的途徑和開展的方法,提供何種資源手段,如何最大化地調動學生全員全過程參與學習。如果獨立備課能夠照顧到這些,又有明確的目標,課堂教學質量就有保證了。
為提高集體備課的實效,教師可能需要關注以下問題:以教研組為單位,由教研組長或主備人引領,全員就聚焦的備課題目各抒己見、相互補充、分享觀點,在各種觀點的碰撞中達成共識;主備人總結該次備課形成的決議,避免由于人員不齊、意見不統(tǒng)一導致備課效果欠佳。這也是基層單位組織教師學習發(fā)展有效的組織形式。我就我的經驗談談關于集體備課的建議。
1.明確討論內容
集體備課前,主備人通知組員了解備課的教材、語言點、與學生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的聯(lián)系點、學生的興趣點及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如果是高中學段,教師們還應該關注《課標》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等。
2.確定教學目標
基于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全員就教學目標進行討論,確定符合學生實際的、有可操作性的、可評價檢測的教學目標。制定模塊、單元或課時目標時,教師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減少兩極分化。同時,教學目標既要涵蓋知識技能,也要兼顧對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3.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
目標確定后,教師應研究教學的過程和活動,比如一共設置幾個環(huán)節(jié),安排什么活動,活動的時間、目的、與主題的聯(lián)系,某個活動是否多余,哪個活動更好等。學習活動要有機械操練,但又非全部機械操練,應體現(xiàn)層次性;學習活動突出主體性,避免教師滿堂灌。集體備課區(qū)別于個人備課的優(yōu)點是思想共享、資源共享,能提高教學時效。
4.教學評價的方式和手段
集體備課要研究如何真正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反饋作用,為教學改進、及時查漏補缺提供依據。教師要根據學段設計不同的評價手段和方式,使評價的效果最大化。教師還要注意避免評價的形式化,否則費時無效。
5.作業(yè)設計
集體備課也可就作業(yè)設計進行討論,如作業(yè)的內容、數量、形式等。我們應避免讓學生機械地重復抄寫,但必要的練習是應該有的。
總之,集體備課要有專人負責,否則教研活動無法開展。這個專人可以是組長,也可以由組員輪值負責主持。主備人可事先通知組員集體備課的主旨和要求,請組員分頭準備?;顒訒r,主備人可根據大家發(fā)表的觀點、意見、思考和建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最后引導大家達成共識;也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順序或內容分類依次發(fā)言,然后討論。這樣集體備課的教研活動就很容易收到實效了。
張蓮:我覺得劉瑩老師的這些細節(jié)性建議應該對很多開展集體備課的教研室或教研組都有幫助。集體備課有時有可能會形式化,導致效果難以最大化,所以需要特別注意組織形式和效率。
趙紅艷:劉老師講的備課原則非常實用!我再介紹、補充一些簡單的備課方法。前面劉老師提到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相結合,實現(xiàn)智慧和資源的共享,這些非常好!但還要注意,教師要依據個人教學風格和任教學情進行適當調整,不可以完全照搬。
在備課時,教師還可以區(qū)分不同的課型。例如,教研組和備課組可以研討出一些經典的案例,以便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參考學習。初高中英語常見的課型有新授課、復習課、試卷講評課。新授課分為聽說課、聽力理解課、閱讀課、寫作課等。閱讀課根據文本特征和不同的教學目標分為閱讀欣賞課,閱讀理解課,以讀導寫課和聽、說、讀、寫的綜合課等課型。各地區(qū)、各學校發(fā)展情況不同,可能也有別的情況,我在此僅以自己的教學環(huán)境為例。
無論是哪一種課型,我認為目標輸出驅動是一種比較高效的備課方式,這種備課方式也稱為逆向設計。其根本的做法是從設定教學的終極目標入手,逆推教學的各個步驟。教學目標的設定可以從初高中整個學段到基礎教育的某一個學年、某一個學期、某一個主題單元,最后逆推到某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逆向設計一節(jié)課,可以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學生要達成的終極目標,逆推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這個核心問題需要分幾個步驟完成,各個步驟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思維層次的遞進、語言知識之間的相互鋪墊、語言內容的相互聯(lián)系,這些都要考慮。最后形成教學目標的由淺入深,備課問題設計的由表及里,教學步驟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使用逆向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備課中的無效環(huán)節(jié)和平行步驟,更有利于改變英語教學備課中常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步驟不一致的問題。
例如,某教師在設計北師大版《英語》(必修4)Unit 11“The Media”的Communication Workshop寫一封正式書信這一課時,使用逆向設計,前后的教學目標都是完成一封正式信件的寫作。因為第一版沒有使用逆向設計,教師的教學過程只完成了閱讀并區(qū)分兩封信是否為正式書信,區(qū)分正式和非正式書信的語言、格式,認讀正式書信的結構、語言和布置寫作任務,學生只好課下去完成寫作任務。而使用逆向設計后,教學過程由目標逆推而來。因此,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呈現(xiàn)目標,即本節(jié)課要完成給英語校報寫信的任務。然后,師生依次展開各個教學步驟:展示校報征稿函,引出完成征稿任務要先“學寫正式書信”,繼而學生開始閱讀并學習正式書信的格式、語言、結構、段落間的邏輯關系、觀點以及與事實依據之間的邏輯銜接,討論寫信所需要的語言,最后學生獨立完成寫作,師生共評作品(見表2)。
同一個教師,針對同一個文本,設定同一個教學目標,不同之處在于是否使用逆向設計。使用逆向設計后,教師可以清晰地分辨、逆推每一個教學步驟是否為達成目標服務,刪減無關步驟,添加完成任務的必要步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使用逆向教學設計可以解決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不一致的問題。
劉瑩:趙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建議。下面我再補充一些備課技巧。我個人認為,提高備課的質量首先應該準確解讀和理解教學內容,明確語言學習的重點;其次要考慮學情,了解學生對于要學習的內容已經掌握了多少,內容中有多少是全新的知識、有多少是需要學生生活的經驗與其他學科的認知基礎,學生對要學的內容會有哪些興趣點,哪些又是他們理解、接受、掌握的難點。例如,如果小學生理解虛擬語氣有困難,教師可以選擇不講語法,而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相同的語言結構、理解含義,創(chuàng)設語境引導學生模仿使用即可。
老教師對于備課比較有經驗。我想對青年教師說說心里話,建議青年教師備課要詳細,避免過于簡單。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確定本節(jié)課要體現(xiàn)的理念或指導思想,如創(chuàng)設語境,發(fā)展真實語用能力;或借助任務型活動,促進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提高等。指導思想要有相應的理論依據,如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或課程理念及要求。
然后,教師應準備教學背景分析,分為學習內容(或教材、文本)分析和學情分析。這是教師平時感到最頭疼的:抄了一大堆理論或《課標》,卻與課堂教學完全沒有聯(lián)系。我們可以參考下面這位教師備課時確定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英語》新起點二年級上冊 Unit 6“Happy Holidays”的第1課時,課型為新授課。本課是單元的起始課,包含單元開篇頁和第一課,內容是關于圣誕節(jié)的情境會話與詞匯。因為講圣誕節(jié),所以一定會涉及節(jié)日文化。本課力求通過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可分享、可操作的游戲、歌謠、手工,為學生提供文化體驗,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在情境中感知節(jié)日主題,在豐富的課堂活動中進一步形成初步的文化意識,發(fā)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能夠依據學習內容和兒童特點思考撰寫,值得借鑒。這就是這位教師總結的本課的指導思想。之后,教師需要分析教學內容和學情。
接下來教師應確定本節(jié)課明確的、可操作、可檢測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突出指導思想,符合學生實際,照顧語言知識、技能、文化、思維、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具有可行性和可評價性,值得教師學習借鑒。如果目標設定得過高,則學生達不到;如果目標設定得過低,學生不用跳就夠著了,又難以引發(fā)學習興趣。
供教師們參考借鑒的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聽音指圖、看圖會說并掌握和圣誕節(jié)有關的五個詞匯:Christmas、Father Christmas、Christmas tree、card、present。(語言能力)
(2)能夠表達圣誕節(jié)的祝福語“Merry Christmas!”并回應“You too.”能夠在情境中運用贈送禮物功能句“Here is a… for you. ”并禮貌回答“Thank you.”(語言能力)
(3)能夠在小組合作中加強交流互動,通過猜測、觀察、想象、關聯(lián)、判斷等,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4)能夠通過對圣誕節(jié)相關詞匯、交際語和故事的學習,初步了解圣誕節(jié)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對節(jié)日文化感興趣,樂于學習和表達。(文化意識)
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教師需要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供教師們參考借鑒的教學重點:
(1)了解圣誕節(jié)相關文化。
(2)學習圣誕節(jié)詞匯、祝福語及相互饋贈禮物的交際用語。
供教師們參考借鑒的教學難點:
(1)個別單詞的發(fā)音,如present,以及饋贈禮物的功能句“Here is a... for you.”
(2)在本單元起始課學習詞匯和交際用語,對學生來說有些難度。
然后是教學準備的部分。教師要著手查資料,補充素材,如圖片、實物、音視頻等。教師要準備課件、教材、禮物盒、魔盒游戲教具、圣誕面具、圣誕帽、圣誕卡、圣誕樹和圣誕相關獎勵貼片等。學生要準備教材。
教師還應制作教學流程圖(示例見圖3),包括基本環(huán)節(jié)和預估時間,避免由于某環(huán)節(jié)用時過多,導致教師準備的活動沒能全部開展。
下一部分是教學過程,包括各個環(huán)節(jié)、預估時間、活動、組織方法、利用資源等。一般來講,詞匯新授課可分為熱身激活(熱身復習)環(huán)節(jié)、導入呈現(xiàn)(輸入感知)環(huán)節(jié)、操練鞏固(鞏固內化)環(huán)節(jié)、運用拓展(輸出運用)環(huán)節(jié),最后是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yè)環(huán)節(jié);閱讀教學分為讀前環(huán)節(jié)(pre-reading),讀中環(huán)節(jié)(while-reading)和讀后環(huán)節(jié)(post-reading);復習課一般就按照復習的內容進行活動設計,如熱身活動、聽力練習、閱讀練習、寫作練習等;語音課的分法不同,沒有通用模式。
最后一部分可以是教學評價內容、評價方式、板書設計、小結和作業(yè)。
常玉梅:提醒老師們在敘寫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努力做到涵蓋教學目標的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xiàn)程度。尤其要注意,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應以學生為宜。
張蓮:剛才兩位老師通過許多案例梳理了備課的種類、方法和技巧。接下來,我們請程惠云、黃麗兩位老師談一談備課中的常見問題和解決辦法。
程惠云:問題一,教學目標過于籠統(tǒng)、寬泛,沒有微技能的概念和意識,缺乏把一個大目標細化為各種小目標、微技能的能力。
例如,在某老師的教案里,我看到這樣的目標:閱讀全文,理解文意。嚴格地說,閱讀全文是教學內容,而理解文意的說法則過于寬泛,這樣的目標會讓學生感到迷茫: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能夠算是理解呢?
解決的辦法是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徹底的分析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分層分類的教學目標,用展示性的詞匯將目標準確地表達出來,下面是一些展示性詞匯。
關于識記(Remember):說出(tell)、復述(retell)、辨認(recognize)、列舉(list)、回憶(recall)、選出(choose)、識別(identify)等。
關于理解 (understand):解釋(explain)、說明(elaborate/illustrate)、描述(describe)、歸納(conclude)、概述(summarize)、排序(order)等。
關于應用(apply):設計(design)、撰寫(write)、解決(solve)等。
關于分析與評價(Analyse & Evaluate):推斷(infer)、質疑(question)、證明(justify)、整理(sort out)、區(qū)別(distinguish)等。
關于創(chuàng)造(create):預測(predict)、續(xù)寫(continue to write)、角色扮演(role play)、換角色寫作(rewrite from another persons stance)等。
例如,教學目標可以表述如下:
At the end of the lesson, th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 able to:
(1) figure out the meanings of some new words in the context;
(2) draw a mind map to sh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ite bikes in Amsterdam;
(3) tel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ite bikes in Amsterdam and the shared bikes in China;
(4) predict the future of shared bikes in China and justify your prediction.
這樣的目標表述分出了理解的層次:目標1,詞匯的理解;目標2,篇章結構;目標3,理解事件發(fā)生的始末和前因后果;目標4,分析推斷事件的發(fā)展趨勢。學生容易理解自己應該做什么,也能夠執(zhí)行任務。如果學生的基礎弱,教師可考慮多加一些輔助活動,如回答問題:
(1)Why is Amsterdam a good place for bicycles?
(2)When did the first white bikes appear?
(3)Who started it?
...
教師先要求學生用完整的句子作答,然后讓學生嘗試用一段話來回答幾個問題或所有問題。這些問題教師應該在備課時就視學生的情況準備好。針對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問題就得準備得更越細。針對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教師則可鼓勵他們畫出文章的結構圖,寫下關鍵詞,用自己的話復述全文或寫出提綱并復述全文等。
常玉梅:備課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要備目標,即在學生“已學的、應學的、能學的”內容基礎上確定本節(jié)課中“要學的”內容。所以建議教師在備課時一定力求讓目標達成,不然學生參與了許多活動,卻往往說不出參與活動后的實質收獲。
劉瑩:程老師,我在下校聽課時經常發(fā)現(xiàn)部分小學老師在備課中將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混為一談,只是把它們分別擺放在三個不同位置??磥?,部分老師對于目標、重點、難點的區(qū)分、含義和表述在理解上還是有些問題。
程惠云:劉老師說的對。有的教師誤認為教學的重難點與教學目標是并列關系,其實不然。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必須是教學目標里面的一個部分。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屬點,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目標是全課追求的結果,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和難點所在。
例如,根據上面所舉例的教學目標,該課的重點應該是“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ite bikes in Amsterdam and the shared bikes in China”。難點則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判斷,預測學生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礙是什么。
黃麗:剛剛程老師就備課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表述進行了分類說明,并給出了示范。確實,在日常課堂教學觀察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一些教學目標的表述過于籠統(tǒng)。事實上,無論是聽力、閱讀還是寫作能力,都是由許多微技能組成的。教師應該在備課過程中依據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思考,具體針對學生的某一個或幾個技能確定教學目標,展開教學設計。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以學生在構建某一知識體系過程中或掌握某種技能中的難點為突破口,確定總教學目標,然后以總教學目標為中心,細化子目標及選擇相關的教學活動。
例1:廣東省聽說考試第二部分的角色扮演題型中三問五答的“五答”部分,是學生聽說備考的難點之一。學生的問題在于對話只讀一遍,且聽對話時不知道后續(xù)五答部分的設問點。因此,教師在備課中可以以此為突破口,把教學總目標設定為“如何捕捉角色扮演對話部分的設問點?”然后以總目標為中心,細化子目標,具體為:
(1)了解五答設問的疑問句類型和五答設問常常涉及哪些內容;(2)學會預測和捕捉設問點。
例2:在高考閱讀理解試題中,常常會有關于“why”的提問,而答案所在的原句中并未出現(xiàn)because、so、therefore等表示因果關系的顯性關聯(lián)詞或副詞;相反,有些句子通過多樣化的語言形式展現(xiàn)了句與句之間的隱性因果關聯(lián)。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整合這一類型的試題,細化教學目標,把“引導學生關注文本隱性因果邏輯關聯(lián),提升深層次閱讀技能”作為總教學目標,然后細化子目標。具體為:(1)了解隱性因果關系的句式特征;(2)在文段中識別隱性因果關系;(3)能夠進行隱性因果關系與顯性因果關系的語言表達轉換;(4)運用隱性因果關系解題;(5)運用隱性因果關系進行片段寫作。這些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提示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思考怎么把難點放在教學設計里,挖掘難點背后的能力缺失,找到問題根源,然后通過搭建支架,幫助學生生成語言和思維能力。
葛炳芳:我們的研究成果是“用什么方法實施什么活動以達成什么目標”。
嚴格來說,這“三段”中只有第三段才是目標,但有了前兩段,目標就能真正地具體化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常常覺得前面的“兩段”寫起來很困難。于是,我們的做法是盡可能寫全“三段”,如果寫不全就至少要保證前兩段中寫一段,再加上后一點,即“用什么方法/設計什么活動,以達成什么目標”。目標常常也有顯性與隱性之分,只有顯性的目標,才是課堂教學的重點。
趙紅艷:顯性的目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每一節(jié)課的終極目標?
葛炳芳:不完全是,有終極目標和分步目標。
程惠云:問題二,教學目標之間的相關度低。這里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本課目標與單元目標之間相關度低,另一個是教學活動的目標與本課教學目標相關度低。
例如,北師大版《英語》必修1第二單元的話題是Heroes,單元的總目標是: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夠辨別什么樣的人是真正的英雄。但第一課在進行National Hero這篇文章的學習時,很多教師似乎已經完全忘記了這個單元的主題,只是帶領學生將楊利偉當作新聞人物來認識。難怪很多學生反映這篇課文過時了,確實,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楊利偉和神舟五號飛船早已經不是新聞,也沒有了認知上的挑戰(zhàn)。但是,如果要幫助學生建立“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民族英雄”的價值觀,楊利偉顯然是有現(xiàn)實意義和思辨價值的。有的教師將教學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論證楊利偉是否稱得上民族英雄”,卻又把教學活動定位在“說出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發(fā)射的經過”上。這樣,對英語基礎好的學生來說,這篇課文既無語言上的障礙,又無認知上的挑戰(zhàn),激發(fā)不起學習的熱情。
黃麗:接下來我想就備課中如何選擇、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談談我的看法。
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設計的教學活動缺乏持久性,無目標導向,沒有達到真正的學習深度,讓學生產生學習就是參與“動手不動腦”活動的錯誤觀念,無法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另一個問題就是備課時設計的教學活動預設過高,超出學生的水平層次,造成學生參與度低,活動的有效度低。
例如,某教師在人教版《英語》必修2 Unit 2 “Olympic Games”的閱讀課型備課設計中,安排了給學生看一段錄像的環(huán)節(jié)。錄像指出奧運會的意義在于“給每一個普通人登上世界舞臺、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預設目標為:學生看完之后,能夠將文章的主題大意升華到錄像表達的意義這個層次。但是在課堂上,由于教師前面的閱讀教學設計并未對其進行鋪墊,學生的語言、思想都達不到該任務的要求,結果課堂的最后五分鐘里,老師只是與一位同學交談,其他同學只能旁觀。這樣的教學活動有效度不高,學生參與的熱情不高。建議教師保留這段錄像,把錄像作為討論的導入,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奧運會的意義,給予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而不是把學生的思維框定在教師預設的范圍里。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備課中應首先確立引導性的智力目標,思考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點是什么,大概念是什么,我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什么、做什么,學習此項內容與什么有關,為什么學生要學習這個知識,然后遵循語言教學的“語言輸入—語言輸出”原則,圍繞大概念的導入、呈現(xiàn)、運用和鞏固來選擇相關的教學活動,搭建支架,助力學生生成能力。下面給大家展示一個正面的案例(見圖4)。
點評: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圍繞“故事五要素概念”展開教學設計,所有教學活動的選擇都以中心概念為主線,開展導入、呈現(xiàn)、運用和鞏固的環(huán)節(jié),層層鋪墊,搭建支架,保證學生最終的能力生成。最后一個小組活動的設計考慮到組內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起點,小組內自主分工,提供組內交流機會,以小組合作式的方式進行故事復述,降低了任務難度,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對活動的參與度,提升了活動的有效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程惠云:問題三,缺乏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之間自然過渡的思考。好的教學目標之間需要有緊密的內在邏輯關系。
例如,以北師大版《英語》Module 3 Unit 8 “Green Life”的教學設計為例(清華附中陳彥竹老師提供)。在本課結束時,學生能夠:
(1)獲取小區(qū)居民關于環(huán)保的調查報告的事實性信息(如調查實施的時間、地點、目的、參加的人員、調查的具體問題和基本發(fā)現(xiàn)等)。
(2)梳理調查報告的文本結構,辨別調查報告寫作的四個部分及具體內容。
(3)辨別調查報告典型的語言句式特點,尤其是如何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定量表述。
(4)初步運用不同的語言句式進行定量表述,根據圖表口頭介紹共享單車的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
這樣的目標具體、可測、相關度高,可以梳理為:(1)獲取信息,了解文本內容;(2)梳理結構,學習結構之間的聯(lián)系;(3)關注語言的運用,聚焦難點;(4)匯報調查結果。前三個目標為最后的目標作了很好的鋪墊,第四個任務的完成也就水到渠成。
陳彥竹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完成前面三個任務,同時用投影儀展示學生的學習收獲,評價學生的作業(yè)質量。她在每兩個任務之間會說幾句承上啟下的話,如:“Now that we are clear about the findings, lets see how the writer presents the findings.”這使得課堂充滿探究式學習和師生交流的氛圍,而不是僅讓學生完成一個又一個指令。
最后,陳老師給學生五分鐘,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完成第四個目標。然后,各小組選出一位同學當眾展示。輸入活動為輸出作好了準備,輸出活動顯示出了學生理解的程度。
教材里提供的課文練習都有很具體的目標指向,建議教師在研究教材內容的時候,花時間認真研究教材提供的練習,思考這些練習之間的邏輯性和目標的合理性,再根據自己學生的情況選用或設計適合自己學生情況的目標和學習活動。
張春青:贊同。不要隨意舍棄課本的練習,因為它們都是有理論基礎和內在聯(lián)系的。
黃麗:由于教師在備課中缺乏支架搭建意識,很容易造成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沒有清晰的優(yōu)先次序來架構學習體驗,極易導致教學流程的銜接不連貫,邏輯性不強。
下面以一節(jié)寫作教學課例為例(見圖5)。在“問題解決型”文體寫作教學中,學生在掌握了文體結構、相關句型和詞匯后,寫作的難點就在于“如何提出邏輯性強的有效建議措施”,教師以此為突破口來設計整堂課的教學。
點評:教師在備課中,始終圍繞“如何提出邏輯性強 的有效建議措施”這一寫作難題展開教學設計,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框架,采用“問題驅動教學法”,即教師以學生為中心,以高中英語文體寫作為學習起點,以學生在掌握某一具體文體的寫作中的難點為教學問題來規(guī)劃教學內容;然后采用“支架式教學法”進行寫作課的教學設計,即為學生建構某一文體的寫作知識和解決該文體的寫作難題,提供一種概念框架教學支架;通過有針對性地為每一種文體寫作量身定制半開放式的課堂互動式口語活動,突破語言表達難點,搭建寫作內容層面支架,從而完成寫作目標。由于是一堂寫作課,教師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都注意到所有選擇的素材、話題的一致性,本節(jié)課全部選擇了“保護環(huán)境主題”的語言素材,為最后學生的語言生成作了很好的語言鋪墊,實現(xiàn)了從語言的輸入到語言的輸出。
程惠云:問題四,關注了文本表層信息,卻對語篇層面的信息思考不足。很多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十分注意對生詞和長難句的教學,但是較少帶領學生在語篇層面上對文本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英語》(Go for it?。┚拍昙壢粌訳nit 9課文Sad But Beautiful時,某位老師的教材分析如下:本單元是Go for it!九年級Unit 9。教材以“音樂和電影”為話題,以表達喜好為交際功能,重點在語境中學習和運用定語從句。本節(jié)課就中國樂器和音樂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在激活學生相關背景知識的前提下,通過阿炳的故事訓練學生通過閱讀策略獲取信息的能力。
由于該教師對語篇的認識不夠透徹,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設計停留在讓學生認識新詞,完成課文,為每一個段落配上段落大意并找出可以支持段落大意的句子上。但是段落與段落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作者對中國的民樂持怎樣的態(tài)度?本文在語言或結構上有何特點?這些關于語篇的問題都沒能得到處理。
解決辦法:
(1)牢記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明確文本解讀的要素:通常文本要素包括詞、句、主題、內容、文體結構、語言特點、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等。
(3)預測學生在理解主題意義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詞匯和句子障礙。
(4)從主題和內容(What), 結構和語言(How), 觀點、目的和態(tài)度(Why)等維度對語篇進行解讀。
以人教版《英語》(Go for it?。┚拍昙壢粌訳nit 9課文Sad But Beautiful為例。本單元話題是“音樂與電影”。文章的作者是一個外國人,他講述了自己欣賞中國民樂《二泉映月》的感受。因為想知道這首樂曲為什么會如此感人,作者在音樂會后進一步查閱了樂曲創(chuàng)作者阿炳的生平。文章隨后介紹了阿炳的生平故事和他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表達了作者對樂曲和音樂家的觀點與態(tài)度。(What)
本文采用記敘文的文體講述聽音樂會的經歷和后續(xù)故事。全文夾敘夾議,語言生動且有張力?!癐ts sad beauty not only paints a picture of Abings own life but also makes people recall their deepest wounds from their own sad or painful experiences. ”這個句子具體、生動地展現(xiàn)了樂曲《二泉映月》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和穿透力,很有創(chuàng)造性。文章結構清晰、邏輯連貫、語言優(yōu)美。(How)
作者給予了樂曲《二泉映月》和阿炳很高的評價(amazing musical skills、very popular、a piece which all the great erhu masters play and praise、one of Chinas national treasures、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pieces of music that Ive ever heard)。正因為如此,他寫下這篇文章,贊美《二泉映月》這首樂曲優(yōu)美動聽,歌頌阿炳笑對苦難的勇氣及其對中國民樂的巨大貢獻。(Why)
只有清楚了文本的這些信息,教師才有可能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準確的教學目標,才能夠帶領學生順著作者敘事的脈絡潛心會文,理解主題意義,探究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解讀標題的深層含義,感受語言的魅力。學習該文的意義不僅僅是認識阿炳和《二泉映月》,還在于了解一個外國人聽了《二泉映月》之后的感受和他對《二泉映月》及阿炳的評價,讓學生從他人的經歷中認識到音樂的魅力——音樂是世界的語言。
葛炳芳:問題四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度的把握很難。深層問題的探討,必然基于淺層信息的輸入/獲取。其中深度不是個難題,但是梯度、廣度和效度(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是很值得研究的,包括材料、學生水平與程度情況、教學時間等。
張春青:基于文本,切莫過度解讀,我們花兩個小時讀出來的東西,不要指望學生十分鐘讀出來,所以葛老師說的梯度很重要。
黃麗:《課標》增加了關于語篇知識的要求,提出教師應有意識地滲透有關語篇的基本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語篇意識,把握語篇的結構特征,從而提高理解語篇意義的能力。但是在實際的閱讀課型備課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相當一部分教師的語篇意識薄弱,主要體現(xiàn)在:
(1)文本處理非常膚淺,自下而上,使學生不能識別語法上的銜接和語義上的連貫,對篇章內容的連貫和形式上的銜接缺乏宏觀的整體理解。
(2)問題設置沒有層次感,缺乏梯度。練習形式限于判斷正誤、提問、填表和細節(jié)題,試題以直接信息題為主,能直接用文章原句回答,基本上圍繞字面閱讀展開,缺乏深層次閱讀思考題。
(3)閱讀和思考時間不充裕。有些教師為了課堂氣氛的熱鬧,在備課中花大量時間設計用于課前導入和課后話題延伸或拓展的活動,壓縮文本閱讀時間,沒有真正讓學生靜下心來閱讀文本。這樣的課堂設計本末倒置,營造了一種虛假繁榮的閱讀課堂生態(tài),沒能通過閱讀開啟學生的思維。
后果:《2016年廣東省高考年報》指出有些學生高考英語考試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語篇意識,深層次理解能力差,對語篇中的語義邏輯以及語篇手段的理解能力不足。在高三復習階段,教師需要依據《課標》和高考考綱,落實深層意義理解、語篇模式分析和語篇手段分析,確立“閱讀領先,立體推進”的教學思路,強調語篇學習的重要性,不贊成進行支離破碎、脫離語境的詞匯和語法學習及單純記憶。
解決方法: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嘗試以語篇為單位設計閱讀教學,思考構建“語篇分析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型模式,即從語篇入手,把語篇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語篇結構分析的教學模式,分為宏觀結構分析和微觀結構分析(示例見圖6)。宏觀結構分析指分析語篇的體裁、篇章類型、篇章模式和篇章連續(xù)體。微觀結構分析指的是從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的角度來分析語篇的銜接和連貫,從而把握篇章的推進模式及段落的推進模式,關注語篇中如何通過詞匯的同現(xiàn)和重現(xiàn),來保證語篇主題和語義場取得統(tǒng)一。
圖7-10是三個我自己嘗試設計的課例,供各位參考。
葛炳芳:“閱讀領先,立體推進”,不贊成進行支離破碎、脫離語境的詞匯和語法學習及單純記憶。
程惠云:問題五,在表達練習指導中關注形式勝于關注內容。很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書面表達練習指導的時候,總結了很多萬能的短語和句子,但缺乏對學生在特定情境中該說什么和如何得體說話的指導。
以2017高考英語北京卷的寫作題為例:你的英國朋友Jim所在的學校要組織學生來中國旅行,有兩條線路可以選擇:“長江之行”或者“泰山之旅”。Jim來信希望你能給些建議。請你給他回信,內容包括:(1)你建議的線路;(2)你的理由;(3)你的祝愿。
學生寫作使用的開篇句是:Dear Jim, I am glad to know that you want some of my advise and Id like to help you. 教師一般都能夠指出本句中的advise應該用名詞advice,但是很少有教師會指出該句在此處的語氣顯得非常生硬。相比之下,若用:How is everything? Im more than glad to know that youre blessed with a chance to pay a visit to China. Of the two trips to the Yangtze River and Mount Tai, both are highly recommended. Personally, I prefer… 這樣的表述就顯得語氣較親切柔和。
學生在給出建議理由的時候,寫道:Comparing with the Yellow River, the water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much clearer, and the scenery on the bank will be a feast for your eyes. It is certain that you will be conquered by its breathing portrayal…教師會指出Comparing with應該改為Compared with,但極少有人會指出此處的行文邏輯錯誤。試題中明確說,有“長江之行”或者“泰山之旅”兩條線路可以選擇。那么,此處提出the Yellow River 實為無效交際,最好改為Compared with Mount Tai。
解決辦法:平時教學中,教師多引導學生觀察得體的交際用語,關注輸入材料中的行文邏輯,注意表達中“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黃麗:非常贊同程老師的分析!教師在書面表達評析課的備課過程中往往過多關注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詞匯和句型是否高級,而忽略了寫作素材的主題統(tǒng)一性(unity)、表達的內在邏輯性(support)和連貫性(coherence)。
有效寫作四要素:
(1)Unity—discover a clearly stated point, or thesis
(2)Support—provide logical, detailed support for your thesis
(3)Coherence—organize and connect your supporting material
(4)Accuracy—revise and edit so that your sentences are effective and error-free
下面展示一個高三作文講評課課例(見圖11)。
這樣的作文講評課把學生習作中寫作素材的選擇與主題的相關性、句與句之間表達的邏輯性方面的問題透過學生的習作原原本本地展現(xiàn)給學生,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來發(fā)現(xiàn)寫作中除語言錯誤之外的其他問題,會更加直觀,給予學生真實的體驗;通過改錯呈現(xiàn)語言錯誤,再以語法填空的形式鞏固和加深印象,可以實現(xiàn)一例多用。
程惠云:問題六,缺乏對問題情景的思考和設計。很多教師在讀前或聽前都會有引入環(huán)節(jié)。但很少有人會對為什么我們要聽/讀這段材料進行情景設計。好的情景設計通常能夠激發(fā)學生聽或讀的愿望,從而使學生聽得或讀得更明白。
例如,在上Sad But Beautiful這一課時,很多教師都會播放《二泉映月》這首樂曲,并問學生聽后的感受。然后,教師可能會說:“Now, lets read the article Sad but Beautiful.”這樣從引入環(huán)節(jié)進入閱讀環(huán)節(jié)的方式十分生硬?!耙搿焙汀伴喿x”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缺乏聯(lián)系。
如果這位教師這樣說:“Then what do you think a foreigner would think of Erquan Yingyue when he heard this piece of music? How would he express his feelings and thoughts in English? Lets read the article and find it out.”這幾句話巧妙地將孤零零的閱讀任務與前面的熱身活動聯(lián)系起來,并設定閱讀問題的情景:通過閱讀了解一個外國人聽了《二泉映月》之后的感受和想法,并學習他如何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樣,教師將閱讀任務變成了探究之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黃麗:(1)教師在備課中缺乏語言教學情景化意識,如教師在語法教學中將語法規(guī)則滿堂灌,沒有把語法教學與語用原則結合起來。
(2)教師在備課和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考慮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感,造成課堂教學節(jié)奏平淡,課堂氣氛沉悶,未能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一堂課的節(jié)奏感如下:導入部分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中間部分設計讓學生聚焦重難點、埋頭思考的活動;結尾部分設計一個產出性活動。這樣可以保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熱情(見圖12)。
下面我用兩個課例對上述兩點作具體說明。
教師在備課中針對教學內容或核心概念理解創(chuàng)設的情景,激活了學生現(xiàn)有知識,讓學生體會英語文本中如何運用詞匯鏈構成語義場,從而理解語義場的概念(見圖13)。
對非謂語動詞作狀語的概念的理解和運用是學生的難點之一。我在備課中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時,以2016年中秋節(jié)福建廈門遭受臺風“莫蘭蒂”為情景,寫了一篇臺風來襲的新聞報道。教師在備課中創(chuàng)設的這個以臺風為背景的情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所選的句子全部包含非謂語動詞作狀語的語言現(xiàn)象,不知不覺中為學生理解非謂語動詞作狀語在災難體裁寫作中的運用作好鋪墊(見圖14)。
程惠云:總之,建議老師在備課時問一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1)學生從這節(jié)課能學到什么? (2)我怎么知道學生已經獲得了這些東西?這兩個問題提醒我們,備課時要充分研讀文本,分析學情,將教、學、評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張蓮:各位老師,我們今天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了備課的意義、方法和問題。微信對談的速度很快,信息量大,觀點和看法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各位嘉賓都準備了豐富的實例來說明。我個人收獲很多,也希望今天的對話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我想借另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微信談:“Teachers dont merely deliver the curriculum. They develop it, define and reinterpret it too. It is what teachers think, what teachers believe and what teachers do at the level of the classroom that ultimately shapes the kind of learning that young people get(Hargreaves,1994)?!睆慕裉斓挠懻撝?,我們可以看到,備課是教育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備課的質量與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和把握息息相關,與教師的教學智慧和教學投入密不可分。只有充分理解了自己在學生成長與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才能盡心、扎實地做好這件事。
參考文獻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London: Cassell.
Rudduck, J. 1995. Introduction. In J. Rudduck (Ed). An Education That Empowers: A Collection of Lectures in Memory of Lawrence Stenhouse. Av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蓮,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教育部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教師教育與發(fā)展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侯云潔,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副教授,教育部英語學科“教師培訓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云南師范大學英語學科教學碩士生導師。常玉梅,山西省高中英語教研員,國家基礎教育外研中心常務理事,山西省中小學外語教育學會副秘書長。程惠云,北京市英語特級教師,北京市“名師工程”實踐導師,海淀區(qū)名師工作站英語學科組組長。
劉瑩,北京市英語特級教師,北京市“名師工程”實踐導師,北京市小學“英語特級教師”工作室實踐導師。
黃麗,廣東番禺中學英語科組長、中學一級教師,廣州市英語特約教研員、番禺區(qū)英語特約教研員。
趙紅艷,首都師范大學附屬育新學校首席英語教師、高級教師,北京名師工程第三批學員,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
葛炳芳,英語特級教師,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英語教研員,浙江省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分會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教育部“國培計劃”培訓專家,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兼職導師,杭州師范大學講席教授。
張春青,浙江外國語學院應用外語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