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yè)大學 風景園林學院 210037)
“詩意地棲居”是生態(tài)美學的重要范疇,這一詞語源于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1后經(jīng)哲學家海德格爾詮釋,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和美學命題,是其“存在論美學的另一種更加詩性化的表述,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我們認為,江南士人園林作為一種人造的、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本身就是“詩意地棲居”之所,從歷史社會、生理心理、生態(tài)美學諸方面加以考察研究,很有必要。
中國古典園林被稱為“凝固的詩,立體的畫”,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場所。所謂詩情,一是將詩文中的場景、意境在園林中予以形象具體地呈現(xiàn)。如像“濠梁觀魚”“采菊東籬”“雨打芭蕉”“梧桐夜雨”“殘荷聽雨”“暗香浮動(梅)”等富于文學趣味的經(jīng)典意象,經(jīng)常成為園林造景的淵源。二是通過匾額、楹聯(lián)、石刻等形式直接為園名景名點題。這些匾額、楹聯(lián)、石刻的文字,往往采擷詩文,用詩一般的語言寫景狀物,很能傳達人們內(nèi)心的情趣神采,如“真趣”“聽香”“月到風來亭”“蒼松翠柏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等等,文采飛揚,形象生動,足為景觀傳神寫照。三是借鑒作文的手法來造園。正如陳從周先生所論:“從詩文中可悟造園法,……造園言‘得體’,此二字得假借于文學。文貴有體,園亦如是?!?人在游園時如同閱讀精美詩文一樣獲得愉悅感,這也是一種園林所包含的另一種“詩情”。
所謂畫意,是指中國古典園林深受山水畫的影響,以畫設(shè)景、造景如畫。江南士人園林的創(chuàng)作者多兼為畫家,能夠?qū)嬂懋嬕膺\用于造園之中。繪畫與造園均以自然山水為藍本,前者以筆、墨、紙、硯為工具,后者則以山、水、植物、建筑為材料,目的都是反映與再現(xiàn)自然。江南士人園林所遵循的園論,也大都來源于那些經(jīng)典的山水畫論:畫論中“意存筆先”“經(jīng)營位置”與“空間構(gòu)圖”,正是園論中的“胸有丘豁”“相地”與“因地制宜”;繪畫中“皴法”技巧,被直接用在疊山之中;園林多粉墻,便頗有繪畫所強調(diào)的“留白”意味;繪畫講究層次美,園林更是追求移步換景。園林實際上是物化了的、立體的山水畫,走進園林中游賞如同在在畫卷中漫步??傊?,江南士人園林的詩情畫意,是通過文人精神的蘊藉,對園林景觀進行審美概括與升華,從而呈現(xiàn)出一個“詩意”空間。
江南士人園林將造園者(大多是園主)的社會理想、價值取向、生活內(nèi)容、審美情趣外化為亭臺樓閣、山石水池、花木鳥魚、匾額小品等現(xiàn)實的景致,成為一個精致化、禮儀化、藝術(shù)化的天地,和一個可居、可游、可觀、可行的“詩意”世界。正如晚明園林藝術(shù)家文震亨所言:“韻士所居,入門便有一種高雅絕俗之趣”4p347。房屋要“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之敺N佳木怪籜,陳金石圖書”4p18。那些裝飾豪華、布置花俏的房屋,如同“桎梏”“樊籠”,入了俗流。山齋更要雅:“宜明凈,不可太敞。……中庭亦須稍廣,可種花木,列盆景,夏日去北扉,前后洞空。庭際沃以飯瀋,雨漬苔生,綠褥可愛。繞砌可種翠蕓草令遍,茂則青蔥欲浮?!腥∞道蟾帀ο?,灑魚腥水于墻上以引蔓者,雖有幽致,然不如粉壁為佳?!?p28布置工序幾近繁瑣,卻是雅味橫生,雅趣盎然。
歷來被視為俗務(wù)的飲食,也要求雅:“顧山肴野簌,須多預(yù)蓄,以供長日清談,閑宵小飲;又如酒鎗皿合,皆須古雅精潔,不可毫渉市販屠沽氣?!?p360餐風飲露、餌菊啖草,為仙人境界,可望而不可及;大酒大肉、胡吃海喝,則無異于饕餮,顯得粗俗;惟有山肴野蔌,與雅友清淡小飲,且酒食之器精致悅目,方是飲食之雅。其他飲酒茗茶,更是寄雅之事:飲酒“太醉近昏,太醒近散”,而要“非醉非醒,如憨嬰兒”,達到“胸中浩浩,如太空無纖云,萬里無寸草,華胥無國,混沌無譜,夢覺半顛,不顛亦半”的“真酒徒”5境界。茗茶更風雅:“物外高隱,坐語道徳,可以清心悅神。初陽薄暝,興味蕭騷,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搨帖,揮麈閑吟,篝燈夜讀,可以遠辟睡魔。青衣紅袖,密語談私,可以助情熱意。坐雨閉窗,飯余散歩,可以遣寂除煩。醉筵醒客,夜語蓬窗,長嘯空樓,冰弦戛指,可以佐歡解渇?!?p394茗茶中,或談玄論道,或相互唱和,或知己密語,能清心悅神、興味蕭騷、暢情順意、驅(qū)寂除煩,可謂雅之致。
袁宏道曾談花快意十四條:“明窗,凈幾,古鼎,宋硯,松濤,溪聲,主人好事能詩,門僧解烹茶,薊州人送酒,座客工畫花卉,盛開快心友臨門,手抄藝花書,夜深爐鳴,妻妾校花故實?!?幾乎將雅事攬括一盡,這種風雅精致的園居生活,不正是一種“詩意地棲居”嗎?
在古代,江南士人園林園林能夠在士人出仕時提供“朝隱”“中隱”之地,又能夠在致仕時成為棲身之所——園林之于士人不僅是家居之所,也是安心之處;士人之于江南士人園林,不僅僅是觀賞者,更是棲居者。
“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這里,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也是江南士人園林的基本功能,其中“可居者”所指向的,便是園林的日常起居功能。江南士人園林是一處可以“居住的家園”,正如東漢仲長統(tǒng)《樂志論》所言:“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huán)匝,竹木周布,……躕躇畦苑,游戲平林,濯清水,追涼風,釣游鯉,弋高鴻?!?這是一副理想的園居圖景:物質(zhì)富足,精神自由,無勞役之艱,有酒肴之享,即可沐浴清風,又能講經(jīng)論道,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士人的不懈追求(很多人對陶淵明及陶淵明情結(jié)頗為重視,事實上,陶淵明及其桃花源之于中國古典園林只是一種精神符號,真正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中,仲長統(tǒng)的“仲長園”才是真正淵溯,可以這么說:中國古典園林精神上重陶淵明,現(xiàn)實中則循仲長統(tǒng))。后世的江南士人園林正是這一理想模式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江南士人園林一般為宅園,園林依附于住宅,作為園主人日常游憩、宴樂、會友、讀書的場所,“一般緊鄰邸宅的后部呈前宅后園格局,或位于邸宅的一側(cè)而成跨院”9。
計成《園冶》云:“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10。在取景之前,園林中廳堂等建筑朝向就要定在朝南而建,其實就是為了滿足居住的要求,因為建筑物朝南,不僅有利于采光,而且能夠夏迎風涼、冬避風寒。這里,強調(diào)園林中廳堂的南向比取景更為優(yōu)先,說明作為《園冶》首先肯定的,是園林的居住功能,其次才是審美功能。此外,文震亨《長物志》中,所談到的門、階、窗、山齋、丈室、佛堂、茶寮、琴室、浴室等各類屋宇建筑,幾、塌、椅、杌、凳、櫥、架、床、箱、屏、禪椅、書桌、壁桌、方桌、交床、腳凳等各種室內(nèi)家具,桃、李、梅、杏、橘、橙、柑、櫻桃、香櫞、枇杷、楊梅、葡萄、荔枝、白扁豆、茄子、芋頭、茭白、山藥、蘿卜、蕪箐等各類水果蔬菜,也無一不是為日常飲食起居所服務(wù)的。這些都鮮明地表明,江南士人園林就是滿足日常生活的“家居之園”。
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士人因其獨特的自我定位與文化使命使然,在君權(quán)專制社會中,飽受精神焦慮的苦惱。他們心懷“志于道”的人生理想,卻身處君權(quán)的籠罩中,獨立人格遂與盈溢的君權(quán)產(chǎn)生矛盾;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之中,便是出處與仕隱的心結(jié):既希望通過做官,處在廟堂之上實現(xiàn)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又不愿因依附權(quán)力而喪失獨立精神和道德趣味,希望歸隱田園,處在江湖之遠以保存自己的人格空間,于是,在廟堂與江湖之間,亟待一種平衡,這種平衡的體現(xiàn),便是以園林為代表(包括古琴、書法、繪畫、茗茶等在內(nèi)的)的士人文化。正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江南士人園林作為士人的心安之處,最為核心地體現(xiàn)在“回家”二字上。
第一,從朝堂之上、案牘之間“回家”。古代士人在繁忙的朝廷公事與社交應(yīng)酬等后,往往需要放松身體、愉悅精神,達到“滌除機心,容養(yǎng)淳淑,而自適”11的效果,是以回到園林中讓疲憊的身心得到一時的放松成為他們的首選。正如司馬光《獨樂園記》所言:“志倦體疲,則投竿取魚,執(zhí)衽采藥,決渠灌花,操斧剖竹,濯熱盥手,臨高縱目,逍遙相羊,唯意所適。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柅,耳目肺腸,悉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也。”12司馬光乃北宋名臣,曾歷時十九年主持編纂《資治通鑒》,“日力不足,繼之以夜”,付出極大心血與精力,在緊張的工作之余,獨樂園成為他最樂意逗留的休閑之處。
第二,在宦海失意、罷官致仕之后“回家”。古代士人在官場失意,閱盡世態(tài)炎涼后,需要排遣郁悶、撫慰心靈,也往往把園林作為療傷之所。像滄浪亭主人蘇舜欽,因獲罪罷官,營建滄浪亭,擬隱于滄浪之水而吟嘯自得;漁隱園(網(wǎng)師園前身)主人史正志遭彈劾罷官,筑園自號“吳門老圃”而淡然自晦;拙政園主人王獻臣,因官場失意,還鄉(xiāng)造園隱居,以“拙政”而遠俗自慰;退思園主人任蘭生,因遭彈劾而解職返鄉(xiāng),建造宅園,以“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而反省自勉。這些回到園林中的士人,通過自嘲(如柳宗元“愚溪園”景物皆以“愚”字命名;王獻臣以“拙政”自嘲不擅為官之道;宋宗元以“網(wǎng)師”自嘲只堪做江湖漁翁)、象征(如以山喻仁愛、水喻智慧、松柏喻堅貞、竹子喻氣節(jié)、蘭花喻高尚、荷花喻清白、梅花喻傲骨、菊花喻高潔等等)、標附(如寄暢園“知魚檻”、留園“濠濮亭”標附能入“魚樂我樂”之逍遙境界的莊子;耦園“織簾老屋”標附“少時織簾,后辭官隱居”的“織簾居士”南齊隱士沈驎士;日涉園、寄嘯山莊、留園“舒嘯亭”、拙政園“見山樓”則標附“園日涉以成趣”、“登東皋以舒嘯”、“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等方式,以求修復心靈創(chuàng)傷,恢復內(nèi)心平衡。
第三,在參透生命、體悟大道之后的“回家”。這是一種更為深層次的回家。正所謂《老子》所言“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第十六章),天地萬物、蕓蕓眾生是一個個循環(huán)往復的生命運動,人也要“復根”,也終歸有一死。當王羲之在蘭亭感慨“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晉孝武帝在華林園杯酒勸長星,長嘆“自古何時有萬歲天子”之時,那是一種對生命的深沉思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且很短暫,人究竟該如何度過這一生?答案是:既然生命的長度有限,那么不妨重視生命的密度、提高生命的質(zhì)量。所以有了晉簡文帝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3草木、鳥獸、禽魚皆能親人,與人會心會意,人與自然消息相通。這里,“濠濮間想”反映的是一種山林意識,是人對自然的一往情深;“魚鳥相親”則是人回到了更為廣闊、自由的自然懷抱,回到了生命最初本源的“家園”之中。
總之,江南士人園林作為充滿詩情畫意的環(huán)境,是精致和高雅的現(xiàn)實生活場所,更是傳統(tǒng)士人在案牘之間、致仕之后和體悟大道之時的精神家園。這些貫穿其中的“棲居”意識,深刻地體現(xiàn)出江南士人園林豐富的生態(tài)美學內(nèi)涵。
注釋:
1.[德]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200頁.
2.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導論》.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版,第317頁.
3.陳從周.《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shù)》.《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
4.[明]文震亨原著,陳植校注.《長物志校注》.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4年版.
5.[明]陳繼儒.《酒顛小序》.《晚明小品精粹》,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頁.
6.[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6頁.
7.[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頁.
8.[宋]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第1646頁.
9.周維權(quán).《中國古典園林史》.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8頁.
10.[明]計成原著,陳植注釋.《園冶注釋》.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頁.
11.[東晉]戴逵.《閑游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250頁.
12.[宋]司馬光:《獨樂園記》,陳植、張公馳《中國歷代名園記選注》,安徽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頁.
13.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1-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