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設,王章明,李蜀東,3,關志遜,顧耀東,3
中國游泳“浙江經驗”及美國游泳長盛不衰之探究
李建設1,王章明2,李蜀東1,3,關志遜2,顧耀東1,3
(1.寧波大學 大健康研究院,浙江 寧波 315211;2.浙江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3.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浙江游泳的主要經驗可提煉為:1)在“塔基、塔中、塔尖”3個層次,都抓住了運動員成長周期的根本特質;2)在拔尖人才培養(yǎng)的每個關鍵階段,都抓住了決定成才的關鍵要素;3)在基層和省隊有兩支高水平教練隊伍,他們是浙江游泳新人輩出取得整體突破的根本保證;4)在優(yōu)秀和拔尖游泳運動員培養(yǎng)方式上,探索出比較成型的路徑依賴,人才成長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共生效應、師承效應和期望效應。美國游泳的長盛不衰可歸結為:1)在管理體系上體現了美國式舉國體制的高效,國家泳協(xié)與地方泳協(xié)、俱樂部、中學和大學的縱、橫向緊密合作,造就了龐大的游泳人口;2)在競賽體系上形成了橫向分區(qū)、縱向分級的網絡,豐富的賽事為發(fā)現“天賦”兒童及運動員成長提供了途徑,學校是優(yōu)秀和拔尖運動員成長的搖籃;3)在訓練體系上形成了學校與俱樂部的分工合作,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游泳訓練都有執(zhí)業(yè)教練擔綱,除了運動員是業(yè)余的,其他的一切都是職業(yè)的;4)在教練員執(zhí)教資格及培訓上有嚴格的制度規(guī)范,執(zhí)業(yè)教練都必須獲得年度培訓積分,使得美國的許多教練員本身就是生物力學和心理學行家。比較浙江游泳與美國游泳,有幾個共性問題亟待學界和業(yè)界研究,如早期訓練、家庭參與及培養(yǎng)方式。
游泳;浙江經驗;中國;美國;比較研究
2017年9月24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簽約共建中國(浙江)國家游泳隊,這是中國體育史上從未有過的創(chuàng)新之舉,是競技體育新“舉國體制”的重大改革嘗試(陳思彤 等,2017)。國家體育總局之所以看中浙江,成立首個國家與地方共建的國家隊,其目的就在于“積極推廣浙江游泳的成功經驗”(殷佩琴,2017)。然而,浙江究竟為中國游泳提供了什么經驗,以孫楊為代表的一大批浙江優(yōu)秀游泳運動員究竟走了一條什么樣的路,又是怎么從這條路上走過來的,便是本研究的問題緣起。
研究游泳,不能不關注美國游泳,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美國游泳共獲得了119枚金牌,同樣是游泳強國的澳大利亞獲得27枚,我國則是13枚。提起當今泳壇誰游得最快,人們自然會想到“飛魚”菲爾普斯,他領銜的美國隊在里約奧運會以絕對優(yōu)勢獲得了男子 4×100 m混合泳接力金牌,也收獲了他的第23枚奧運會金牌(Thomas,2016)。人們不禁要問,這位1985年出生的游泳天才,為什么出現在美國?美國的競技游泳為什么長期“雄霸天下”?其人才輩出的奧秘又是什么?同樣,孫揚已經不僅是中國游泳“浙江現象”的代表性人物,而且與菲爾普斯一樣,已然成為世界級的游泳巨星,在ESPN公布的2018世界百大運動員排行榜中排位當今泳壇第一。我們同樣要追問,為什么孫揚出現在浙江?浙江的競技游泳為何能成為中國泳壇的“半壁江山”?浙江競技游泳之于中國與美國競技游泳之于世界,其水平與地位的相對值不分上下,浙江游泳的成功經驗與美國游泳的長盛不衰,在學理上當有其相通之處。
泳壇“巨星”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如果是偶然,為什么美國又源源不斷涌現出新星乃至巨星,菲爾普斯之后冒出了“核少女”萊德基。為什么浙江游泳會在中國率先崛起,并在崛起后也是人才輩出。如果是必然,為什么“飛魚”教練鮑曼說,菲爾普斯是十代人里出一個的水平,世上只有一個菲爾普斯(展鵬,2016)。為什么中國游泳界也普遍認為孫楊是50年一遇的游泳天才。本研究基于對中國游泳“浙江經驗”和美國游泳長盛不衰的探究,試圖求解上述一系列疑問,這也是中國游泳乃至中國競技體育亟待探究的重大命題。
梳理相關文獻發(fā)現,我國學者對優(yōu)秀運動員訓練模式的研究較多,聚焦優(yōu)秀運動員“成長模式”的研究較少,對頂尖運動員“成才之道”的研究則基本空白。無論什么人才,都有其成長的邏輯,從兒童就得抓起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尤其如此。研究人才成長、成才之道是為了認識規(guī)律并把握規(guī)律。王洪才(2017)指出,“拔尖人才培養(yǎng)計劃”是對人才培養(yǎng)過程進行長期考察的結果,拔尖人才培養(yǎng)是需要“有意栽培”的,但其前提是必須清楚“成才模式”是什么,否則培養(yǎng)就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如果培養(yǎng)模式清楚,人才是可以復制的。
本研究以競技游泳后備、優(yōu)秀和拔尖3個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要素和培養(yǎng)模式為切入點,以競技游泳優(yōu)秀運動員成長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為研究主線,分析提煉中國游泳的浙江經驗及美國游泳的成才之道,尤其是拔尖運動員的“人才特質”和成長路徑。研究的意義,在于探尋優(yōu)秀和拔尖游泳運動員的成長周期、路徑及可能已經固化了的路徑依賴,為我國競技游泳及其他競技體育項目后備、優(yōu)秀和精英人才培養(yǎng)的制度設計及機制創(chuàng)新提供理論依據、成功樣本和實踐線路。
跟蹤研究是在長期、系統(tǒng)收集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并甄別反映事物本質的關鍵因素,然后通過因素之間的關系和聯(lián)系建構理論的實證研究方法(陳昺麟,2018)。研究者直接從實際觀察、考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做出經驗概括,然后上升為相對系統(tǒng)的理論。該方法的前提是要有足夠事實依據和經驗證據的支持,但其主要特點并不在其“客觀性”,而在于研究者的“主觀性”,即更依賴研究者作為研究主體在研究過程中的邏輯推演。競技體育優(yōu)秀運動員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尤其是拔尖人才的成長路徑,尚未有成型的梳理,通常是在經驗事實概括基礎上的抽象提煉。本研究課題組成員長期跟蹤浙江競技游泳實踐,直接參與浙江競技游泳發(fā)展謀劃,感同身受研究對象對“游泳”的態(tài)度與行為,對本研究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思考。
調查研究是借助統(tǒng)計學,在不改變實際環(huán)境和不操縱研究對象的前提下,通過對被訪者詢問或問卷所得到的資料的分析與歸納,在一定量化程度上判斷現象間的因果關系。通過收集和分析屬于“事后的”“結果的”資料,反過來尋找和推斷造成這種“事后結果”的“可能原因”,從而使研究者突破社會現象難以實驗研究的局限性,可以獲得類似的因果關系結論(風笑天,2017)。為了避免調查研究法對統(tǒng)計資料過于“精確”分析而可能導致的結論過于簡單化和表面化,本研究在調研基層游泳教練30余人、專業(yè)游泳隊教練20余人、問卷調查參與業(yè)余游泳訓練的學生及家長300余人、專業(yè)游泳運動員90余人的基礎上,特別注重典型個案的挖掘和資深教練的專訪。
談人才必談培養(yǎng),談人才培養(yǎng),必談培養(yǎng)模式。關于人才培養(yǎng)模式,我國教育和體育界均作過大量闡述。然而,任何人才培養(yǎng)模式說到底都是“術”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就如全社會都在求解“錢學森之問”,我們?yōu)槭裁磁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時,我們關注的焦點很少聚焦在體制和制度這個根本問題上,“根子”問題不改變,杰出人才培養(yǎng)就如同沙丘之塔。就教育和體育而言,杰出人才培養(yǎng)看似在教育和體育系統(tǒng)本身,其實與整體制度設計密切相關?;貧w人才培養(yǎng)的本源和規(guī)律,任何行業(yè)和職業(yè)的杰出人才培養(yǎng),首先需要解決的是人才培養(yǎng)的制度設計,其次就是培養(yǎng)方式和成才環(huán)境。
競技體育是崇尚英雄的,古往今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競技場上的英雄如同錢學森之問的杰出人才,杰出人才就是“非?!比瞬?,非常人才是不是可以“非?!迸囵B(yǎng),要不要“非?!迸囵B(yǎng),以及怎樣“非?!迸囵B(yǎng)。考察我國的競技人才培養(yǎng)體制,十分類同我們的基礎教育,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對提高“培養(yǎng)對象”平均水平的作用非常顯著,但對培養(yǎng)拔尖人才并沒有顯現出優(yōu)勢。作為比較,美國的競技人才培養(yǎng)也類同他們的基礎教育,其體制設計特別有利于讓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這可能是美國之所以成為教育和體育強國的根本原因(張榮峰,2012)。無論教育還是體育,拔尖人才的核心要素一是先天的遺傳稟賦,這是基礎,二是后天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這是保證。理論和實踐均已表明,具有優(yōu)勢稟賦的兒童是客觀存在的,并且這種客觀存在是可以被早期發(fā)現及早期培養(yǎng)的。但在我國,傳統(tǒng)的“早選材、早定項、早成才”思想一直是運動科學界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黎涌明 等,2018),主要問題是我們對適合兒童期的早期訓練還缺少深入研究,不同運動項目的細分研究則更加匱乏。事實上,我們不缺乏對具有競技運動優(yōu)勢稟賦的“潛在天才”的早期發(fā)現及早期培養(yǎng),但成才率不高。放眼國際泳壇,“少女”成為奧運冠軍者并不鮮見,如果沒有早期發(fā)現和早期培養(yǎng)是不可能的。顯然,我們不能忽視早期“有意栽培”所引伸出的培養(yǎng)模式及其成長路徑,中國游泳“浙江經驗”最成功之處,就是比較好地解決了早期訓練問題。
1. 做寬做厚“塔基”,注重早期訓練。任何體育運動項目,后備人才源流不斷取決于是否有龐大的熱愛運動的兒童青少年群體及由此構成的競技人才金字塔“塔基”,這是任何運動項目做大做強的共性規(guī)律。浙江競技游泳做寬做厚塔基的主要經驗就是十分注重早期訓練。首先是鼓勵兒童青少年熱愛游泳,浙江是國內第一個由省教育廳和體育局聯(lián)合為“普及學生游泳”出臺文件的省份,全省中小學生“人人會游泳”使游泳成了浙江兒童青少年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僅杭州市體育局旗下“三足鼎立”的游泳俱樂部,每年就可以從市區(qū)200余所幼兒園和小學約10萬適齡兒童中進行初級選材,每個年齡段選出3500人左右進行45天的初級培訓,然后再從每個年齡段選拔350人左右進入市級游泳隊,市游泳隊常年在訓的5~13歲兒童少年達1500人左右,這樣的厚度及規(guī)模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便跟美國相比也毫不遜色。其次是在業(yè)余訓練階段選擇了適合學段兒童的“走訓制”訓練模式,即學前教育和文化學習在普通幼兒園和小學,游泳訓練在體校游泳俱樂部,高達87%的家長每天接送孩子去俱樂部訓練,每周6天,風雨無阻,全年不間斷。調查顯示:97%的基層教練和98%的省隊教練贊同“家校合作”的“走訓制”模式,可以兼顧高質量的普通學校文化教育和專業(yè)游泳訓練機構的高水平游泳訓練,認為這是符合學段兒童青少年“學習為主業(yè)+游泳為愛好”的全面發(fā)展的理念,有利于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多元化選擇與發(fā)展。第三是基層體校建立并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科學、完整的選材辦法及標準。調查顯示:所有的基層教練和省隊教練都認為兒童青少年游泳賽有必要對“身體形態(tài)”進行測試,認同這一觀點的專業(yè)運動員和家長分別占92%和96%。杭州籍奧運冠軍羅雪娟、孫楊、葉詩文都是從幼兒園就被教練選中開始了“有意栽培”的早期訓練,浙江游泳正是在“塔基”有一批慧眼識英才的高水平教練及其不急于求成的、重在夯實基礎的奠基訓練,才造就了他們此后的厚積薄發(fā)。
2. 做大做強“塔中”,注重成長環(huán)境。浙江自1980年起,每年舉辦規(guī)模浩大的全省少兒游泳迎春杯及分站賽,數十年從未間斷,參賽規(guī)模越來越龐大,競賽規(guī)則越來越科學。兒童青少年分齡賽事為競技游泳梯隊建設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苗子,94%的基層教練和96%的省隊教練認為兒童青少年游泳賽有必要按“年齡段”分組。美國州級兒童青少年游泳比賽同樣按年齡設置組別,其分組與浙江幾乎一致。如何將這些優(yōu)秀苗子培養(yǎng)成為優(yōu)秀運動員,做大做強競技游泳人才金字塔的“塔中”,浙江的主要經驗就是著力營造適合優(yōu)秀運動員成長成才的育人環(huán)境,提高成才率。首先是為優(yōu)秀運動隊配備了“訓科醫(yī)”以訓為龍頭的運動訓練“科技助力”優(yōu)質資源,“三位一體”的團隊在生理生化監(jiān)控、運動技術優(yōu)化、體能訓練尤其是陸上訓練及多學科聯(lián)合攻關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張躍 等,2013)。調查中,省隊教練員、運動員及管理人員一致肯定了“三位一體”科醫(yī)保障對運動訓練及體能康復的極端重要性。其次是較早就制定并實施了優(yōu)秀青年教練員培養(yǎng)工程,通過“走出去”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等辦法,組織年輕教練員成規(guī)?;母案偧俭w育發(fā)達國家學習,這些年輕教練在培養(yǎng)浙江優(yōu)秀運動員“厚度”上發(fā)揮了顯著作用。第三是樹立正確的“教練員與運動員關系”,調查中高達94%的教練員和99%的運動員及家長認為“運動員與教練員關系”對運動員成長十分重要。在教練員與運動員“師徒”關系的基礎上疊加上“師生”關系,強化了教練員與運動員的訓練交流,使長期形成慣習的單向被動訓練過程變成雙向互動的教學過程,有利于解決運動訓練的目的性及針對性,提高訓練的科學性及有效性。
3. 做精做高“塔尖”,注重拔尖人才。美國和澳大利亞優(yōu)秀運動員成長的共同特點,是在普通中小學完成文化學習,在俱樂部進行業(yè)余訓練,進入大學階段,則通常在完成大學學業(yè)的同時,在大學游泳隊或職業(yè)俱樂部進行專業(yè)的系統(tǒng)訓練。鑒于我國競技體育的體制設計及人才培養(yǎng)“三級訓練網”的慣習,浙江游泳著重在拔尖人才培養(yǎng)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其“造星計劃”成就了孫楊、葉詩文、傅園慧、徐嘉余、汪順等一批拔尖運動員,他們已成長為浙江競技游泳的核心競爭力。浙江做精做高塔尖的成功經驗,一是實施了“院?;粭l龍”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院校培養(yǎng)有利于形成運動苗子、運動新星、運動明星全學段“教體合一”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這種培養(yǎng)體系在競技體育發(fā)達國家是通行的,也是被浙江實踐證明了的(李建設,2012)。二是確立了“三位一體”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競技運動系、單項協(xié)會和管理中心“三位一體”的制度設計,在省級層面有利于保證機構集約、運作高效、管理有序、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管理優(yōu)勢,有利于發(fā)揮“舉省體制”的優(yōu)越性、管理運行的扁平化及專業(yè)的人干專業(yè)的事。94%的省隊教練員、科醫(yī)和管理人員對競技體育院?;母母锍挚隙ㄒ庖?。三是堅定執(zhí)行“走出去”拜名師戰(zhàn)略,“走出去”先是托管訓練重在學習,后是合作訓練旨在提高,“走出去”戰(zhàn)略不僅培養(yǎng)了運動員,而且培養(yǎng)了教練員,優(yōu)秀外教的執(zhí)教風格及對運動員的管理方式,對我們的訓練及管理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4. 注重優(yōu)秀運動員成長路徑探究。教育研究表明,杰出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三方面因素促成:1)所在的領域正好具有優(yōu)勢的先天稟賦,并且對這個行業(yè)又特別有興趣;2)后天的教育尤其是環(huán)境友好,賦予其在該領域極好的保障;3)本人具有持之以恒的超強堅持力。優(yōu)秀運動員成長究竟走的是條什么路,又怎么從這條路上走過來的,從學理上可以從優(yōu)秀運動員群體成長路徑中歸結出內在的邏輯必然性。本研究認為,首先是共生效應。浙江競技游泳“三層階”人才之所以不斷涌現,是因為產生了1+1>2的共生效應,即集中“精中選優(yōu)”的苗子在名師名教手上集聚,實施“精工細作”的專門培養(yǎng),提供“優(yōu)才優(yōu)育”的條件保障,好苗子和好教練的集聚,自然形成了人才不斷涌現的馬太效應。第二是師承效應。教練員與運動員的關系既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師徒關系,更是現代意義上的師生關系,運動員成才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練員。浙江游泳人才輩出的關鍵因素是教練善于慧眼識才并因材施教,基層體校和省隊的兩支高水平教練隊伍是浙江游泳人才輩出的根本保證。第三是期望效應。任何行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都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三要素。家庭參與的力量在我國被體育界長期忽略。菲爾普斯、索普和孫楊都是從小家長陪同其成長,具有很強的家庭參與培養(yǎng)色彩。父母的“期盼”及自身的“期望”對兒童青少年喜愛并堅持游泳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強烈的家庭參與是浙江游泳的一大特色。調查顯示,教練員和運動員一致認為,家長期盼和支持對兒童青少年喜愛并堅持游泳訓練十分重要,所有基層教練和97%的運動員認為啟蒙教練對游泳運動員成長成才起重要的奠基作用。
美國體育文化中的英雄崇拜如同思考問題的邏輯起點,成為“強者”是美國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美國體育文化的公平訴求、個人至上、追求卓越,如同國民日常的工作方式與生活狀態(tài),這種“奮斗”的慣習,無形地影響著美國人的認知與行為,浸潤著公民的精神和靈魂,由此創(chuàng)生了獨特的美國體育文化,肇始了美國特殊的體育發(fā)展道路(龔正偉 等,2014)。
美國競技游泳能夠長期稱霸天下,先前研究得出的基本結論:1)美國競技游泳的管理體制和體系高效;2)完備的游泳訓練競賽機制有利于發(fā)現人才和培養(yǎng)人才;3)先進的科學訓練、體能訓練、傷病康復及科技助力(李建設 等,2017)。美國競技游泳約有近50萬注冊運動員,其中29萬左右青少年運動員和2萬左右大學生運動員長年堅持系統(tǒng)且專業(yè)的游泳訓練和競賽,更有近3 000家美國游泳協(xié)會的會員俱樂部,在學齡兒童的家長們看來,參加游泳訓練并非希冀習得多少運動技能,看中的是運動的教育價值及人格影響。
3.2.1 管理體系:美國式舉國體制
美國游泳的最高管理機構是美國游泳協(xié)會(United States Swimming Association,簡稱USS),約有會員30余萬,包括各年齡組兒童青少年直到國家隊各層級運動員、教練員及志愿者。在USS旗下,全美共設有59個相當于州一級的地方游泳協(xié)會(Local Swimming Committee,簡稱LSC),分別對轄區(qū)的游泳俱樂部和游泳賽事進行管理。在USS和LSC之間,還設有東、南、西、中4個大區(qū)泳協(xié),東區(qū)和中區(qū)各涵蓋16個LSC,西區(qū)和南區(qū)各涵蓋12個和15個LSC,USS的三大目標是做大基礎游泳、推廣游泳文化、提高競技水平。
全美兒童青少年游泳后備人才培養(yǎng),主要由USS和LSC與中學兩大管理體系協(xié)調合作,共同推進兒童青少年游泳人口發(fā)展與游泳競技水平提高(潘前,2009)。成人游泳運動員培養(yǎng),主要由USS與美國大學生體育聯(lián)合會(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簡稱NCAA)分工合作,共同推進大學生競技游泳發(fā)展。USS與NCAA互有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NCAA擁有龐大的資金來源,是一個具有極強造血功能的實體社團。USS與NCAA是橫向的合作關系,美國國家游泳隊約80%以上的運動員來自大學,大學游泳俱樂部是美國高水平游泳運動員成長的搖籃,大學校際游泳競賽之所以壯大,其重要推手就是大學校際競賽已被納入學校教育體系,校際競賽不僅成為學校教育的天然組成部分,而且是學校提高聲譽吸引學生與資助的重要資質(金玉,1997)。美國國家游泳隊的最高管理機構是USS,但國家隊不是常設建制,通常在奧運會結束后USS就著手制定以下一屆奧運會為最高目標的4年參賽計劃。在非奧運會年,通過選拔賽組建國家隊,在國內訓練營進行短期集訓后就參加游泳世界錦標賽、泛太平洋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重大國際賽事。集訓時間通常為10天左右,如2017年在中國臺北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國家隊賽前集訓時間只有5天(8月15日開始集訓,20日比賽);2019年將在韓國光州舉行的世界錦標賽,國家隊規(guī)定的集訓時間也僅半個月(7月6日開始集訓,21日比賽)。在奧運會年,USS通過奧運選拔賽組建國家隊,奧運會賽前集訓時間基本不超過2個月,通常是先在國內訓練營集中訓練,然后選距賽地較近的國際訓練營集中訓練,如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賽前集訓時間甚至不足1個月,7月17日開始在國內訓練營(San Antonio,TX)集中訓練,7月24日移師位于阿根廷的國際訓練營(San Juan,Puerto Rico)集中訓練,8月1日赴巴西里約賽前訓練,8月6日開始游泳比賽(Thomas,2016)。
綜上,美國競技游泳的管理體系,最高管理機構是USS,其與LSC和俱樂部是縱向管理關系,與覆蓋全學段兒童青少年的中小學及成年的NCAA是橫向合作關系,組建和管理美國國家游泳隊是USS的至高職責,體現了美國式舉國體制的體系高效,也由此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學校、個人及社會團體的職權、義務與利益共享。
3.2.2 競賽體系:縱橫交錯成網絡
美國游泳的競賽體系主要有美國游泳協(xié)會、中學和大學生體育聯(lián)合會。首先是USS體系,每年首先由各州游泳協(xié)會組織轄區(qū)內的分年齡組比賽及高水平組比賽,參賽單位為青少年游泳俱樂部。分年齡組比賽通常按8歲以下、9~10歲、11~12歲、13~14歲、15~16歲和17~18歲6個年齡段分組進行,高水平組比賽不分年齡,但參賽者通常都在15歲及以上。州一級游泳比賽結束之后,大區(qū)游泳協(xié)會再舉辦更高水平的比賽,因為USS不舉辦全國分年齡組的錦標賽,所以大區(qū)年齡組錦標賽就是年齡組最高層次的比賽,在大區(qū)高水平錦標賽之后,USS再舉辦全國高水平游泳錦標賽。
美國中學生游泳競賽體系是由各州中學生體育協(xié)會組織的,由本州9~12年級學生參加的高中生游泳聯(lián)賽,參賽單位為學校代表隊,有些州也舉辦初中生游泳比賽,一些較大的州還按學校規(guī)模把高中生游泳錦標賽分成2~3個級別進行,目前,美國還沒有全國性的中學生游泳比賽。美國大學生游泳競賽體系是由NCAA操辦的,由全國數百所設有游泳隊的大學的學生運動員參賽,其中,第Ⅰ和第Ⅱ級別的聯(lián)賽提供豐厚的獎學金,大學生游泳賽季從每年的9月份開始,各校代表隊先按級別及報名標準參加聯(lián)盟賽,直至次年3月份的全國大學生錦標賽。
縱橫交錯的游泳競賽網絡為青少年選手提供了大量的實戰(zhàn)鍛煉機會,小學和初中運動員(1~8年級6~13歲)可參加USS舉辦的年齡組比賽,高中運動員(9~12年級14~18歲)可參加高中生游泳比賽,也可參加USS舉辦的年齡組比賽和高水平組比賽;大學生運動員(18~23歲)可參加NCAA系列的比賽,也可參加USS舉辦的各種高水平比賽。在美國,每年由USS批準或認可的游泳比賽多達數千場次,其中絕大部分是青少年比賽,優(yōu)秀的青少年游泳運動員每年可選擇參加20場左右,對提高他們的競技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潘前,2010)。
綜上,美國游泳競賽體系不是線性的,而是呈網狀的,橫向分區(qū)、縱向分級的賽事為不同年齡、不同級別的運動員成長成才提供了豐富的實戰(zhàn)鍛煉,尤其是覆蓋全美的低年齡段兒童的游泳競賽,為發(fā)現和選拔具有游泳“天賦”的運動苗子提供了展示平臺。
3.2.3 訓練體系:層層銜接全覆蓋
美國沒有少體校、體工隊這樣的培養(yǎng)機構,也沒有類似體育局的行政機構,運動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完全依賴于小學、中學與大學及眾多的俱樂部。美國競技游泳水平之所以長盛不衰,蓋因學校擔負起了重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美國體育之所以強,強在教育。在美國,如果高中畢業(yè)以“體育特長生”資格被大學錄取,那將是學校的光榮,高中和大學校長都可能會親自接見(田聯(lián)幼兒陽光體育,2018)。
全美約有6 700余所高中設有進行系統(tǒng)訓練的游泳隊,高中生游泳運動員約29萬人,一般都由學校組隊參加州一級游泳比賽。參加NCAA游泳比賽的大學約有500余所,大學生運動員約2萬人,其中,水平最高的Ⅰ級學校約有 3 000名左右高水平游泳運動員。據對NCAA游泳(含跳水)官方數據統(tǒng)計,剔除跳水及重復的名字,2016—2017年度共有2 746名運動員參賽,其中,女子運動員1 043人,來自295所大學,男子運動員1 703人,來自259所大學,他們基本代表了美國競技游泳的最高水平及規(guī)模。美國游泳的訓練體系與學校教育體系緊密結合,形成了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層層銜接,規(guī)模約為45~50萬的后備人才隊伍(Agh,2001)。美國的學生運動員有嚴格的文化學習要求,在美國大中小學的教育管理條例中,有一條“No Pass No Play”的基本準則,即必修課沒達到合格或中等成績,不能參加訓練和比賽。在校方看來,無論你是多大牌的運動明星,你的第一身份是學生,雖然你可以以“體育特長生”的資格入學,學校也愿意為你提供相應的比賽與訓練經費,但文化學習是不可缺席的。運動員因為比賽而耽誤的課時,學校也將派專任教師負責補課。
美國的中學和大學對運動隊每周集訓的時數都有明文規(guī)定,但學生是否參加校外俱樂部的訓練由學生本人或家庭決定,其參加校外俱樂部的訓練時間也不作限制。美國中學生游泳賽季從每年11月~次年3月,在賽季,學校代表隊通常進行每周3~5次、每次2 h的訓練。在非賽季,學校一般不組織校隊訓練,但學生通常都參加校外俱樂部的系統(tǒng)訓練。美國大學生游泳賽季是每年9月~次年3月,NCAA規(guī)定大學生游泳運動員在一個賽季中可以安排120~124個訓練日,每個訓練日最多可訓練4 h,大學生運動員是否參加校外俱樂部訓練及訓練時間也同樣不作限制。美國對學生運動員訓練時數的限制,體現了學生運動員的業(yè)余訓練原則,以確保其文化學習的必須性。但參加校外俱樂部訓練時間的不作限制,又確保了專業(yè)訓練的系統(tǒng)性。學校、家庭、社會(游泳俱樂部)的自愿合作,保證了全美各年齡段參加游泳訓練人數的穩(wěn)定。美國競技游泳之所以走上長盛不衰的良性循環(huán),學校與俱樂部的二元培養(yǎng)模式是根本。
綜上,美國競技游泳人才培養(yǎng)已經形成固定的訓練體系,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層層銜接的業(yè)余訓練體系及與職業(yè)游泳俱樂部的合作,構建了覆蓋全美的后備人才訓練梯隊。美國學校游泳隊的訓練一般都交給游泳俱樂部,或從俱樂部聘請主教練,或與俱樂部緊密合作。因此,美國學校除了運動員是業(yè)余的,其他的一切都是職業(yè)的。
3.2.4 教練員培養(yǎng)體系:終身學習養(yǎng)成
美國的游泳教練員分級培養(yǎng)具有完整的體系,5個等級的教練員申報都有基本要求,并必須接受USS的課程培訓與考評,教練級別不同,培訓內容不同,但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Lohn,2009)。一級教練主要學習游泳教學教法;二級教練主要學習“蝶仰蛙自”4種泳姿的動作技術規(guī)范;三級教練主要學習運動生理、心理、生物力學等人體科學知識;四級教練主要學習運動科學管理知識,并要求所帶運動員達到一級或健將級水平,美國大約有10%的游泳教練達到四級水平;五級教練主要學習領導力,并要求所帶運動員達到全國比賽的報名標準,五級教練員約占教練員總數的3%~5%,標準極為嚴格。
美國的游泳教練資格證向全社會開放,任何人都可以申報,但入職后就必須執(zhí)行嚴格的職業(yè)規(guī)范。一級教練只能在俱樂部教授游泳初級者,二級教練可以教授游泳提高班,只有達到三級教練者才有資格擔任游泳訓練隊的教練,四級教練可以成為游泳隊的主教練,五級教練則可以進入國家隊擔任教練。教練的級別決定著薪水的高低(Lord,2001),從低級別教練到高級別教練,從一般俱樂部到知名俱樂部,從帶組訓練到帶隊訓練,都可以作為教練員競爭更高級別資格證書的資本,從而在更著名的俱樂部或大學游泳隊謀得更理想的職位。USS及美國游泳教練員協(xié)會規(guī)定所有教練員都需要接受繼續(xù)教育,即便是高級別的教練員,每年仍需獲得一定的培訓學時,才能保持證書的級別,否則證書將被注銷(Denniston,2006)。美國的游泳俱樂部十分注重內部培訓,通常俱樂部的主教練給助理教練和低等級教練至少每月培訓1次,比較有聲望的俱樂部甚至能做到1周1次培訓,以此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接受最新知識,提升訓練水平。培訓內容通常是游泳生物力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運動醫(yī)學、心理學和營養(yǎng)學等,以提高他們科學執(zhí)教的能力。在美國,許多教練員本身就是生物力學專家(嚴蓓,2015)。浙江游泳名將吳鵬赴密歇根大學游泳俱樂部外訓后的最突出感受就是“訓練計劃是可以跟教練商議的”。把訓練過程作為教學過程(陳小平,2017),變單向的“你教我練”為雙向的“教學相長”,可以更好地解決科學訓練的3個基本問題,即練什么、為何練、怎么練,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理念問題,解決的是教練員與運動員究竟是什么關系。
綜上,美國游泳教練員協(xié)會對教練員執(zhí)教資格和業(yè)務能力的培訓考核已經形成制度規(guī)范,無論什么級別的教練員都必須獲得年度的培訓結分。USS每年召開各種年會和論壇,全美教練員都有資格分享著名教練的訓練計劃,讓年輕教練分享知名學者的學術見解,美國游泳界極其重視名教練訓練經驗的傳播,在新技術新方法上很少保守秘密,愿意以各種渠道傳播分享。美國的很多紙質版和電子版的游泳雜志,都有專欄作家和學者寫的文章,實用性高,推廣性強(Colwin,2002)。
4.1.1 游泳“浙江經驗”
浙江游泳的成功經驗可提煉為:1)在“塔基、塔中、塔尖”3個層次,都抓住了運動員成長周期的根本特質,構建了符合“后備、優(yōu)秀、拔尖”3個層級運動員成長訴求和規(guī)律的訓練體系、競賽體系和管理體系;2)在拔尖人才培養(yǎng)的每個關鍵階段,都抓住了決定成才的關鍵要素,首先是兒童基礎訓練階段,由高水平名師執(zhí)教,并配合濃厚的“家庭參與培養(yǎng)”氛圍,其次是優(yōu)秀運動員成長階段,堅持“訓科醫(yī)”以訓為龍頭的科學訓練體系,最后是拔尖運動員成才階段,堅定“走出去”實施國際名教練與本土教練合作培養(yǎng)戰(zhàn)略;3)在基層有一批慧眼識英才的高水平教練員及其不急于求成的、重在夯實基礎的奠基訓練,在省隊有一批善于學習先進訓練理念與方法、勇于進行實踐探索的高水平教練員,這兩支高水平教練隊伍是浙江游泳取得整體突破的根本保證;4)浙江優(yōu)秀游泳運動員成長已經探索出比較成型的路徑依賴,從學理上可以從優(yōu)秀運動員和拔尖運動員群體成長路徑中初步歸結出內在的邏輯必然性,如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共生效應、師承效應和期望效應。
4.1.2 美國游泳借鑒
美國游泳的長盛不衰可歸結為:1)美國游泳的管理體系體現了美國式舉國體制的高效,國家游泳協(xié)會與地方游泳協(xié)會和俱樂部的縱向管理及與中學和大學體育聯(lián)合會的橫向合作,構成了兒童青少年及成年游泳訓練與競賽的全覆蓋,造就了龐大的游泳人口;2)美國游泳的競賽體系是橫向分區(qū)、縱向分級的網狀結構,豐富的分層與分級游泳競賽,為發(fā)現“天賦”兒童及運動員成長提供了途徑,美國國家隊隊員基本來自大學,大學是優(yōu)秀游泳運動員成長的搖籃;3)美國游泳的訓練體系覆蓋全美從幼兒園到大學,美國學校游泳隊的訓練一般都交給游泳俱樂部,或從俱樂部聘請主教練,或與俱樂部緊密合作,除了學生運動員是業(yè)余的,其他的一切都是職業(yè)的;4)美國游泳教練員協(xié)會對教練員執(zhí)教資格和業(yè)務能力的培訓考核已經形成制度規(guī)范,無論什么級別的教練員都必須獲得年度培訓積分,并且美國的許多高水平教練員本身就是生理學、心理學或生物力學專家,訓練科學化已經成為常態(tài)。
1. 早期訓練問題。早期訓練本身沒有任何異議,大凡競技體育成才者都是從娃娃抓起。但對早期專項化是頗有微詞的,因為訓練不當導致拔苗助長而曇花一現的現象在我國較多競技項目中存在。然而,國際泳壇偉大級別的游泳運動員如菲爾普斯、索普、孫楊,無一不是學齡前就開始了系統(tǒng)的早期訓練。美國游泳始終強大的重要原因就是注重早期發(fā)現人才,實施早期訓練(Kirk,2005; Gosman, 2001),從而不斷造就超級巨星。在美國與菲爾普斯比肩的,之前有斯皮茨,2歲學習游泳,6歲開始系統(tǒng)訓練,16歲獲奧運金牌,20歲參加慕尼黑奧運會7個項目全部奪金,并全部打破世界紀錄。之后有女子游泳運動員萊德基,6歲開始系統(tǒng)訓練,15歲獲奧運冠軍,連續(xù)兩屆奧運會已奪得5枚金牌。游泳項目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早期訓練的普遍性,但我們對早期訓練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還遠不夠深入扎實。
2. 家庭參與培養(yǎng)。任何項目的人才培養(yǎng),都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要素,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慣習了半個多世紀的“三級訓練網”,隔離了家庭的參與,這固然與我們競技體育長期的封閉訓練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觀念,這個問題當引起足夠的關注和研究。父母的“期盼”及自身的“期望”對兒童青少年喜愛并堅持游泳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拔尖游泳運動員的成長多有強烈的“家庭參與培養(yǎng)”,美國同樣如此(Jowett et al.,2003;Howells et al., 2015),無論菲爾普斯,還是萊德基,都是家長或兄長帶其進入游泳池,并始終陪伴著他們的成長。問題是我們的專業(yè)運動員培養(yǎng)體制,家長可以或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參與培養(yǎng),我們還缺乏相對完善的機制設計,尤其是當運動員成長為世界級頂尖運動員時,面對社會的眾星捧月和巨大的商業(yè)利益,我們還缺乏有效的應對辦法。
3. 人才培養(yǎng)方式。美國大學是高水平游泳運動員成長的搖籃,但大學生運動員受NCAA制度制約,多在職業(yè)游泳俱樂部堅持系統(tǒng)訓練(Shilo et al.,2016)。我國還少見真正意義上的成人游泳俱樂部,俱樂部更稀缺高水平的職業(yè)游泳教練員,國家隊游泳運動員幾乎全部來自省(市)專業(yè)隊,專業(yè)隊運動員又幾乎全部來自各級體校。專業(yè)隊既受運動員及教練員編制數的制約,又在運動員堅持游泳訓練及兼顧文化教育問題上存在兩難。因此,現有的體制在“做大”優(yōu)秀運動員隊伍和“做強”拔尖運動員培養(yǎng)上均存在短板,鼓勵發(fā)展高水平職業(yè)游泳俱樂部和大力發(fā)展“校園游泳”,當是競技游泳長盛不衰、人才輩出之根本。
陳昺麟,2018.社會科學質化研究的研究程序—以扎根理論法為例[EB/OL].[2018-05-20].http://www.docin.com/p-679583753.html.
陳思彤,李東燁,2017.國家體育總局與浙江省人民政府簽約共建中國(浙江)國家游泳隊[EB/OL].[2018-05-15]. http://sports.people.com. cn/GB/n1/2017/0925/c412458-29556862.html
陳小平, 2017. 運動訓練生物學基礎模型的演變—從超量恢復學說到運動適應理論[J].體育科學,37(1):3-13.
風笑天,2017.定性研究:本質特征與方法論意義[J].新華文摘,628(16): 20-22.
龔正偉,肖煥禹,蓋洋,2014.美國體育政策的演進[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38(1): 19.
金玉,1997.美國大學校際體育競賽管理的啟示[J].體育科學,27(1):23.
李建設, 2012.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與管理體制轉型的“浙江實踐”探索[J].體育科學, 32(6): 3-13.
李建設,王章明,顧耀東,2017.中國游泳“浙江現象”及形成機制探究[J].體育科學, 37(6): 35-40.
黎涌明,陳小平,馮連世,2018.運動員跨界選材的國際經驗和科學探索[J].體育科學,38(8): 3-13.
美國游泳協(xié)會官方網站[EB/OL].[2017-09-20]. http://www. usaswim-ming.org.
潘前,2009.美國奧運優(yōu)勢項目青少年競賽體制主要特點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 28 (5): 40-42.
潘前,2010.當代美國游泳十大特征分析[J].浙江體育科學, 33(1): 36.
田聯(lián)幼兒陽光體育,2018.為什么美國在奧運獎牌榜上總是第一?[EB/OL].公眾號tlyety.
王洪才,2017.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理論、實踐與挑戰(zhàn)[J].新華文摘, 619 (7): 124-128.
嚴蓓,2015.美國青少年游泳訓練營的特點[J].游泳, (4): 7.
殷佩琴,2017.首次與地方共建國家隊體育總局為何相中浙江游泳[EB/OL].[2018-05-25].http://www.orz520.com/a/sport/2017/0925/5337963.html.
新華社,2016.教練:不會再有下一個菲爾普斯[EB/OL].[2018-05-25].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6-08/14/c_129228333.htm
張榮峰,2012.剖解美國運動員獨特的培養(yǎng)體制[EB/OL].[2018-05-25]. http://ihl.cankaoxiaoxi.com/2012/0827/84147.shtml.
張躍,李建設,楊紅春等,2013.孫楊備戰(zhàn)倫敦奧運會轉身技術改進與優(yōu)化的生物力學分析[J]. 體育科學, 33(9): 85-90.
AGH N, 2001. The road to glory[J].Swimming World, 28-31.
COLWIN C, 2002. Breakthrough Swimming [M]. Champaign, Ill.: Human Kinetics.
DENNISTON D,2006.A dual responsibility[J].Swimming World,10-11.
GOSMAN M, 2001. The kid[J]. Swimming World,26-27.
HOWELLS K, FLETCHER D, 2015. Sink or swim: Adversity-and growth-related experiences in Olympic swimming champions [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6: 37-48.
JOWETT S, COCKERILL I M, 2003. Olympic Medalists’ perspective of the athlete-coach relationship[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4(4): 313-331.
KIRK D, 2005. Physical education, youth sport and lifelong participation: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learning Experience [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1(3): 239-255.
LOHN J, 2009. The genius behind the masterpiece[J]. Swimming World, 18-21.
LORD C, 2001. The price of glory[J]. Swimming World, 24-27.
SHILO J D, SAMUEL J R, CRAIG A W, 2016. Modelling the progression of male swimmers’ performances through adolescence [J]. Sports, 4(2): 2-9.
THOMAS S, 2016. The Empire Strikes Back[J]. Swimming World, 21-23.
The Study of “Zhejiang Experience” in Chinese Swimming and Generational Success of American Swimming
LI Jianshe1, WANG Zhangming2, LI Shudong1,3, GUAN Zhixun2, GU Yaodong1,3
The main experience of Zhejiang swimming can be refined as follows: Firstly,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es of the growth cycle of athletes are comprehended from three different levels i.e. beginner, intermediate and elite. Secondly, the key elements that determine talents are measured during the critical stage of developing top athletes. Thirdly, two-level coaching teams at beginner and provincial levels are the underlying assurance of overall success of Zhejiang swimming. Fourthly, as for way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athletes, independent routine is explored in terms of symbiotic effect, expectancy effect and the effect of passing on from master to disciple. While, the reasons for generational success of American swimming are also summarised as follows: Firstly, the American method of management shows high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in which the horizontal cooperation among club, school, state swimming association and national swimming association gives rise to a large population of swimmers. Secondly, all competition area network systems are classified longitudinally via different performance levels and horizontally via different districts. An abundance of competitions provide access to develop talented children and athletes. Also, school is the cradle of good and elite athletes. Thirdly, the type of training system indicates the cooperation and division between schools and clubs. Coaches from kindergarten to university level must be certified. The athletes are all professional except student athletes. Fourthly, the regulations to be a coach are very strict. Coaches must earn enough points annually to remain certified. American coaches are often already experts in biomechanics and psychology and can utilise these skills within their training methods. Finally, some common questions are tracked down comparing American and Chinese swimming, such as, sports training in early childhood, 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cultivation mode..
swimming;Zhejiang experience;China;American; comparative studies
1000-677X(2019)01-0027-08
10.16469/j.css.201901005
2018-07-20;
2019-01-0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6BTY085)
李建設(1957-),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人體科學,E-mail:lijianshe@nbu.edu.cn。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