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嵌
“見義勇為”這個話題近些年常陷入輿論旋渦:這年頭連見義勇為都要謹防賠錢坐牢了?對這個問題,歷史上是否有經驗可借鑒呢?
文豪們的生活,或是奮筆疾書,或是吟風弄月。但“古文運動”的鼻祖宋朝人柳開卻漂亮地證明:文人也能做拔刀相助的英雄。
13歲那年,柳開家里鬧賊,全家人嚇得不敢動,卻見他抄起劍就沖上去,幾下就把強盜殺得狼狽逃竄。年少氣盛的他還不依不饒地一頓狂追,活活砍下強盜的兩根腳趾,從此再沒強盜敢上門了。
那年趕考路上,柳開曾投宿在一家館驛,剛睡下就聽見有人號哭:原來當地有個惡人,強迫店家把女兒許配給他。柳開聽完就暴怒了,他故意設套,把這惡人騙上門一劍殺掉。這還不算,又把尸首扔到鍋里燉湯。
這樁事流傳天下后,柳開有沒有攤上官司?當然沒有,相反,無論在朝做官,還是戍守邊疆血戰(zhàn)契丹,這番“燉惡人”的事跡,就是柳開的“英雄標配”。連宋真宗都給他點贊,還給他保媒成了家。
如果說柳開的這番“待遇”,來自其“大師”的身份,那么明朝窮書生許镃的遭遇,更見證了古代對見義勇為的態(tài)度。
許镃平時說話辦事就是個直筒子脾氣,但誰家遇到了困難,哪怕他自己吃不上飯,也要全力幫人。早年他好不容易考取秀才后,也正是這仗義脾氣給他惹來了大禍。
當時許镃閑來無事,去集市上逛,卻見有人欺行霸市,逮著另一個人狠揍。直脾氣的許镃哪受得了這個,立刻上前勸架,不料這惡人不依不饒,竟連許镃一道懟。這下可把許镃的暴脾氣點燃了,一番胡打亂踢,竟把這惡人打斷了氣。
攤上人命大事的許镃不跑不躲,大大咧咧地來到縣衙自首,把縣令都嚇得不輕。一開始縣令還暗示他——這事跟你沒關系,大好前程可不能因這人渣廢了,趕緊給我躲幾天。沒想到許镃直通通來一句“我親手殺人,如何教他人認罪”。唏噓不已的縣令隨后主動說和兩家,總算叫許镃平安脫罪。不久后許镃科場登第,大好前途總算沒耽擱。
這樁事在當時流傳甚廣,但無論官場還是民間,說起這事就贊不絕口。當年“打惡人”的沖動一幕,更成了許镃的“榮耀光環(huán)”。
為什么柳開和許镃經常被贊呢?這就涉及古代一個重要“保護傘”:對見義勇為的保護。早在春秋戰(zhàn)國年間,見義勇為的重要意義就已深入人心??鬃泳驮羞^類似經歷:“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日:魯人必多拯溺者矣?!币娏x勇為的模范意義,自古就是這么強大。
在秦朝,如果群眾能主動幫助逮捕盜賊,不但會得到官府的獎勵,甚至盜賊身上的財物也歸見義勇為的英镃所有,堪稱名利雙收。類似的獎勵措施,從秦漢到唐宋,都有各類名目。唐宋時期的法律更規(guī)定,倘若犯罪分子做出反抗,見義勇為者不但可以做出防衛(wèi),更有權將犯罪分子當場處決。
到了明代,見義勇為不但獎錢,更要獎官。老百姓只要抓獲強盜一名、竊賊兩名,就能獲得賞銀20兩;抓獲五名以上的強盜,領頭的英雄更會被賞賜官職。這就是許镃慨然自首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