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源
走紅毯,從主辦方的本意來說,原本是各大電影節(jié)、頒獎禮為了提升自己的公眾影響力而舉行的一次集體亮相。雖然走紅毯一般都不長,但在這短短幾十米的距離中,媒體聚集、觀眾云集,明星們也將其視作增加曝光的最佳時機進行全方位的準備。在這上面發(fā)生的任何細節(jié)都會被媒體捕捉、放大,從而形成了巨大的熱點效應(yīng)。而且國際影響力越大的活動,熱點效應(yīng)也越大,其走紅毯儀式也越被各路明星所看重。
從其本質(zhì)上來說,無論是前兩年大家議論紛紛的明星在戛納電影節(jié)“蹭紅毯”“斗紅毯”,還是最近曝出的“花錢就能上戛納紅毯”、甚至還有人因此被騙,都是一些人借機搏出位之時發(fā)生的插曲。這些圍繞紅毯所發(fā)生的故事,恐怕自紅毯儀式誕生那天起就有。只不過,個別的所謂明星、網(wǎng)紅“吃相”實在難看,才引起了圍觀群眾的反感和吐槽。
說到底,這些人之所以挖空心思、不惜代價在紅毯上吸引眼球,是因為他們把紅毯這條高光大道當(dāng)作了一條通向成名之路的捷徑。但事實上,有些東西是錢買不來的。紅毯再受人關(guān)注,其熱度也只會存在一時。煙花散盡后,還是一地狼藉。特別是對那些花錢上紅毯的人來說,本身并不是媒體鏡頭和觀眾目光關(guān)注的重點,要想掙得這一時的熱度,就必須做出點“出格”的事來強行“蹭熱點”,伴隨的風(fēng)險也極大。
在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不勞而獲、少勞多獲向來是被鄙夷的。走紅毯本應(yīng)是明星的作品被關(guān)注、成就被認可之后水到渠成的事,強行走捷徑,恐怕招來的只能是“輕浮”的罵名,可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