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梅
摘 要:誦讀教學是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誦讀是通過有聲語言達到以聲傳情、以讀促悟目的的絕佳形式。我們開發(fā)的“慢速三遍定字音,中速三遍解大意,快速三遍被全文”的誦讀教學技法,在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掌握文意和感受文章內(nèi)容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誦 讀 誦讀 語感 積累 文意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打基礎的黃金時期,應該多誦讀一些優(yōu)美的詩文,這是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但實際上卻是語文課上基本聽不到學生的朗朗讀書聲,更別提誦讀的聲音,學生只能在早自習的時候抓緊時間背一些課文,根本達不到語文課程標準“體驗和領悟”優(yōu)秀詩文的要求。筆者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必須回歸到古人誦讀的道路上去,讓學生真正有充足的時間在閱讀中體悟,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積累。實踐也證明誦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好途徑。
一、什么是誦讀
張芳老師在論文《2011年版語文新課程標準非核心概念“誦讀”》一文中指出,“誦”是帶有感情和節(jié)奏的吟詠背誦,而“讀”不僅僅包括“誦”,還注意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含義的推敲。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和默讀的無聲相比,誦讀、朗讀、背誦都是出聲的。“誦讀”為“念(詩文)”,“朗讀”為“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背誦”為“憑記憶念出讀過的文字”。
宋代朱熹要求誦讀時必須聲音響亮且字字清晰,他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明代何倫何氏家規(guī)中要求:“讀書以百遍為度,務要反復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會貫通,然后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時時溫習。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誦;含糊強記,總是認字不清,見理不透,徒敝精神,無益學問。”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人的讀書方法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所學習的文章要“要多讀”“要緩讀”“要熟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文章變得如出自己,真正地了解和吃透文章。
二、誦讀教學技法
我們結合初中文言文一般篇幅較短的實際,在教學中借鑒了李陽“瘋狂英語”的技法,開發(fā)了“慢速三遍定字音,中速三遍解大意,快速三遍被全文”的誦讀教學技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技法主要是要求學生熟練做到口熟、定位、理脈三個要點。
一是口熟??谑炀褪峭ㄟ^反復朗讀,像磁帶一樣把課文的語句按先后順序”錄”在自己的記憶帶上。這種記誦靠的是對聲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頓、語氣、語調(diào)等,背誦起來常常是不假思索的,如同幼兒背誦詩歌,因而帶有不穩(wěn)定性。二是定位。定位就是在粗知內(nèi)容大意的基礎上,首先記準若干關鍵語句,包括名句、佳句、過渡句和段落的起止,用它們作為支撐點將全篇(段)貫穿起來。這種記誦已含有顯著的理解記憶成分,但仍然不夠,在連貫背誦中還可能出現(xiàn)某些“斷層”。三是理脈。理脈就是掌握文章理路,即探索作者行文意圖,特別是要弄清各個層次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這就純屬理解記憶了,到這一步,才能順暢地背誦全篇。
三、誦讀的作用
首先,誦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意。朗讀是言志傳神,負載思想的一種語言表達藝術,是文學作品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教師有表情的朗讀,必然使學生對作品“臨其境,聞其聲,睹其貌,見其行”,醉心癡情,進入角色,進而針對作品的有關描寫,充分調(diào)動記憶倉庫中的表象積累與生活經(jīng)驗儲備,廣闊地展開相似、相近聯(lián)想,創(chuàng)造出活靈活現(xiàn)新的形象。韓軍老師說,“文字本是肉做的”,有體溫,有生命,有動感傳達文字生命動感,須誦讀無字不能讀――即使課程表、花名冊、元素表,韓軍也讀得抑揚頓挫,立體飛揚,猶似交響,聽眾皆呼,更況美詩妙文!韓軍讀杜甫《登高》,他化身杜甫,有了“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憤蒼涼;韓軍讀李商隱《隋宮》,他直入隋煬帝魂魄,嬉笑怒罵出神韻;韓軍讀《大堰河》,他與艾青心脈相通,上千聽課人潸然淚下……
其次,誦讀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文言文是培養(yǎng)語感、進行語感訓練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材料。學生朗讀過程就是廣泛汲取語言營養(yǎng)的過程,朗讀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讀之后,大量反復地含英咀華之后,說千道萬地難講清的搭配習慣,語言規(guī)律等語感難題在不知不覺中迎刃而解,那潛移默化的成果隨之日益顯露出來,學生不但可以在寫作時模仿,消化那文筆,還可以在說話時對照,就用那詞章,脫口而出,出口成章,從而達到思維精密,情感豐富,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迅速趨向準確和生動。這樣進行朗讀法教文言文,不費時、不費力,而且自然、親切,不用照搬教參說明,無須進行要點的羅列或過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內(nèi)容了解、感情體會、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調(diào)、風格等內(nèi)在美的探索領略。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只有對課文反復朗讀,才能對課文的美產(chǎn)生審美體驗,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才能培養(yǎng)語感,提高表達能力,才能使學生體會課文內(nèi)容、感情、特色等。因此我們必須得新審視和高度重視文言文朗讀教學。加強文言文朗讀教學,通過教者的范讀、引讀、導讀,學生的輕讀、默讀、齊讀、分角色讀。讓文言文中無聲語言變成聲情并茂的語言藝術,讓朗讀貫穿于文言文課堂教學全過程,讓朗讀法在文言文教學中得到實實在在的施行。
參考文獻
[1] 楊素蘭.朗讀方法舉例[J].安徽教育,1987年04期
[2] 陳明祥.古詩教學常用的方法[J].云南教育(基礎教育版),1989年12期
[3] 張焱,程巖.朗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