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祥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過于注重字詞講解,逐句翻譯、串講的方式,不僅沉悶了課堂,也剝奪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沒有抓住文言文的精髓。文言文是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位一體”,不能只抓住文言,而舍棄其他。言與文要相統(tǒng)一,使學生既感受到文言文中精彩的內(nèi)容,又體驗到古典文化之美。
那么如何實現(xiàn)言與文的統(tǒng)一呢?朗讀是最有效的方法。讀出韻味,讀懂文意,讀透文理,這是文言文學習的三個維度、三重境界。本文以《誡子書》一課為例,結(jié)合教學實際,談?wù)劰P者對文言文教學策略的一些認識。
一、初讀,讀出文言之韻
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讀”是文言文教學必經(jīng)的起點。在執(zhí)教《誡子書》一課時,針對讀準、讀通文章的目標,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屏顯)請根據(jù)朗讀要求,即讀準字音、句讀,自由朗讀文章,標示出朗讀中的疑難。
學生朗讀教師出示的文字(去掉標點、停頓的原文)
思考題:你朗讀時停頓的依據(jù)是什么?
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讓學生讀準字音和句讀。我引導學生掌握兩種重要的停頓方式。一是發(fā)語詞,比如“夫君子之行”中的“夫”是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fā)議論;二是對稱的句式,比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停頓上要注意體現(xiàn)特殊句式“非……無以……”。在此基礎(chǔ)上,再次指導學生朗讀文章。
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目標明確,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途徑多樣。對于文言文教學,初讀課文目的就在于讀通、讀順。學生沒有文字的障礙,沒有停頓的疑難,這是理解文本的基礎(chǔ)。讀準句讀,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疏通文本的難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是一句空話,它確實是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
二、再讀,讀懂家書之意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旨在勸誡、勸勉,文章雖不足一百字,卻把修身治學的大道理談得深刻透徹。讀懂家書之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如何讓學生讀懂作者對兒子的勸誡呢?還是要靠朗讀,通過朗讀來打通理解的障礙。
文言文的疏通是一個難題,如何去疏通又是一個問題。逐句翻譯、串講的方式肯定是要不得的,因為它不僅沉悶了課堂,也剝奪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此,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
(屏顯)再讀課文,借助文下注釋,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思考下列問題:
說說作者告誡兒子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嘗試用父親的口吻說說文章中諸葛亮對兒子說了些什么,體會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誨。
我們都知道,理解文本不是文言文教學的唯一任務(wù),但卻是基本任務(wù)。然而需要強調(diào)的是,文本的理解不是教學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才是目的所在。本節(jié)課設(shè)計的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一種解決“言”與“文”關(guān)系問題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嘗試用父親的口吻告誡自己的兒子,這需要一個前提:學生要讀懂文句。教師對“言”的講解一定要點在學生的疑難處,講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本文文下的注釋較多,學生在理解上難度不是太大,但有些用法必須加以強調(diào),比如,“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中的“廣”和“成”都是使動用法,“非……無以……”是雙重否定句式,其作用是加強肯定的語氣。
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很有道理的。文言文教學一定要遵循“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教者的眼里一定要有“言”又有“文”。
三、三讀,讀透訓誡之理
文言文教學不能止步于字詞積累,也不能停留在文本內(nèi)容上,文言文還蘊含著文化與情懷。本文開篇就明確提出修身養(yǎng)德的要求,并指出了修身養(yǎng)德的具體途徑。因此我設(shè)計了一個主問題:“《誡子書》短短86字,有人評價說它是修身養(yǎng)性之準則、處世治國之根本。請你再讀課文,體會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是什么。試著在理解全文的基礎(chǔ)上概括說說?!苯又龑W生重點品讀“靜”。最后,讓學生思考古人所說的“君子”有哪些內(nèi)涵。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文章的題目是《誡子書》,而不是《與子書》?兩者的差異在何處?我覺得關(guān)鍵在“誡”字?!罢]”是勸誡、勸勉的意思,諸葛亮的這封家書寫的不是家長里短,不是父子情深,因此,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作者告訴了兒子哪些修身治學的道理。概括起來,第一是“靜”,第二是“儉”,第三是“志”。“靜”與“儉”是修身養(yǎng)德的方法,修身養(yǎng)德是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礎(chǔ)。寧靜是一個人明確、堅定志向而走向成功的前提。流年似水,蹉跎時光必將一事無成。諸葛亮告誡自己的兒子應(yīng)該惜時勤學;勤學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則是為了為社會所用。諸葛亮教子之心何等良苦!
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為數(shù)重物,包裹在里面,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可見,閱讀文言文需要層層深入,“去盡骨,方見髓”。由文言,到文章,再到文化,這應(yīng)該是我們文言文教學設(shè)計的一條基本準則。如何將這三者有機結(jié)合、融會貫通?我想,關(guān)照言與文,通過朗讀深入挖掘文本,讓學生讀懂、讀透文本,這是文言文教學中實現(xiàn)言文合一的有效實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