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作為人類表達情感的藝術方式,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對于藝術的追求是不分民族,不分國界的。伴隨著人類審美高度的不斷提升,人類對藝術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在聲樂里面,從美聲唱法到流行唱法,不論是哪種唱法,都很有代表性,喜愛的人們都有很多。對于這兩種唱法仁者見仁,既有不同之處,又在某種特定條件下相互關聯(lián),藝術往往是緊密相聯(lián)的。音樂既是個性的,又是共性的,不管是哪種表現(xiàn)方式,有靈感、有共鳴的音樂都應得到人們的喜愛與尊重。
【關鍵詞】美聲唱法;流行唱法;區(qū)別;聯(lián)系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眾所周知,美聲音樂講究的是聲音的傳遞,給人以音感上的享受,而流行音樂更重視的是情感的抒發(fā),往往會給觀眾帶來共鳴,二者各有各的特點。但隨著近年來,人們對于音樂質(zhì)量的追求越來越高,我國聲樂的快速發(fā)展,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了,在多樣化的音樂的驅(qū)逐之下,二者也表現(xiàn)出了不一樣的魅力,在互相的磨合與碰撞之中,也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火花,通過這兩種唱法的對比,我們了解到這兩種演唱方法除了本身具有的特點之外,伴隨著新時代的發(fā)展,兩者之間也有了越來越密切的關系。
一、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起源
(一)美聲唱法
其實美聲唱法還有一種稱呼,就是“動聽的歌聲”,這種唱法最早起源于17世紀的意大利,在意大利又有一種完美的演唱的意思,這也來源于美聲唱法對于表演者的發(fā)音和舞臺的表演內(nèi)容都有極高的要求,這樣藝術形式多是由復合音調(diào)向單項音調(diào)的轉化逐漸形成的,要求發(fā)音方法要科學,音量要有控制,氣聲要一致。這種嚴格的要求,給全世界的的聲樂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美聲唱法最早傳入中國是在19世紀“五四”運動之后,當時在中國樂壇上涌現(xiàn)了一大批留學回來的歌唱家,他們利用美聲唱法演唱了很多歌曲,為中國樂壇注入了新鮮血液。
(二)流行唱法
通俗唱法,又稱流行唱法。流行演唱發(fā)展至今,雖然早已烙上了都市化的印記,但通過了解之后我們才知道,最為原始的黑人民間的演唱形式--布魯斯才是流行唱法的源頭,至今為止已經(jīng)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在布魯斯那粗聲粗氣的演唱為流行演唱提供了樣板之后,以后的一百多年中,流行演唱好似音樂的曠野中一匹脫韁的野馬,廣泛流行,所到之處皆有它的痕跡。流行唱法一般情況下它的聲音會跟平時說話似的,會伴著著表演者的情感所變化,一般會比較自然,在中音的部位一般會使用真音,在其他音區(qū)比如高音區(qū),有的時候則會使用假聲,而且使用共鳴腔機會較少,所以在音量方面一般不做過多的要求,通常比較小。在演唱的時候一般會使用話筒、擴音器等音響設備,演出形式大多是獨唱,聲音自然甜美,而且大多情況下會有舞蹈動作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比較細膩真實。
流行唱法在中國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出現(xiàn),到20世紀80年代才迅速發(fā)展,那個時候我們國家剛剛改革開放,流行音樂的出現(xiàn)是中國樂壇煥然一新,尤其是港臺音樂在當時的中國大陸廣為流行,其中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流行歌手鄧麗君,她的歌曲幾乎每個人都會唱幾首,鄧麗君的嗓音比較獨特,讓人聽起來比較舒服,她的歌曲給人一種感情細膩的感覺,柔和的嗓音至今難忘,直到今天好多歌曲仍舊比較經(jīng)典,好多人都很喜歡。
二、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的區(qū)別
(一)對聲帶的要求
美聲唱法對于演唱者的聲帶有著極其苛刻的要求,美聲唱法會按照發(fā)音的區(qū)別,把演唱者的聲音分為幾種不同類型的聲部,包括: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然后這些不同類型的聲部還可以再進行分類,比如男高音可以分為:戲劇男高音、男超高音、抒情男高音等,女高音可以分為:戲劇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等 。而流行唱法呢,既不劃分聲部,對歌唱者的聲帶也沒有特殊的要求,但是流行唱法對音色有一定的要求,必須極具特色、有磁性,即便是音色帶些沙啞也可以。流行唱法采用的氣聲法可以使唱歌的人在唱歌時聲帶的顫動幅度不會很大,對中低音到高音之間的變化是比較自然的。
(二)對氣息的要求
美聲唱法在氣息的要求方面比流行唱法要稍微復雜一點,主要是采用胸、腹聯(lián)合起來的呼吸方法,吸氣比較飽滿,聲音會比較往上直至頭頂,流行唱法就簡單多了,大多采用胸式呼吸,一般情況下,吸氣的部位比較高,呼吸的容量較小,所以并不需要有太大的對抗氣壓的動作,只有在發(fā)特別強的音的時候,流行唱法呼吸才會比較深。
(三)對共鳴的要求
美聲唱法在共鳴方面的要求也是相當嚴格的,而且美聲唱法的聲音的穿透力相當強,所以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需要口腔、鼻咽腔、胸腔等多個感官都參與起來從而達到共鳴的要求,并且美聲在轉音的時候要利落干凈,不留痕跡,聲音上多給人以管狀的感覺,即從口腔一直到頭頂?shù)母杏X。另外,在美聲唱法里往往對混合共鳴也是相當重視的,要求演唱時特別強調(diào)整體的歌唱感,所以對于歌唱者在共鳴技巧方面有嚴格的要求,不論是高音區(qū),還是中低音區(qū),都要有熟練的共鳴技巧。而流行唱法對于共鳴的要求則簡單許多,流行唱法通常運用演唱者的口腔、鼻腔、咽喉腔即可,對于聲音則追求甜美,而且也不需要太大的音量。但是這并不代表流行唱法不重視共鳴腔,而是因為流行唱法通常會通過話筒來演唱,因為外界的共鳴氣的利用,所以表演者本身并不需要有很大的共鳴要求。因此,每一個優(yōu)秀的流行音樂的歌手都離不開良好的音響設備。
(四)對吐字的要求
美聲唱法對聲音要求更加圓潤,能夠感覺整體的聲音靠后,母音更圓,往往會因為共鳴的需要而吐字,在張開喉嚨后才會有氣息。而流行唱法呢則比較注重吐字要清晰,抒發(fā)的情感也較為親切。
(五)兩種唱法對演唱技巧的要求
從演唱技巧來看,美聲唱法對技巧性的依賴程度很大。然而流行唱法卻更注重變化,與美聲唱法完全不同,演唱技巧方面的難度要高于美聲唱法。
三、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的聯(lián)系
(一)流行唱法對美聲唱法的幫助
美聲唱法作為一種古典的音樂藝術,其自身具有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對于演唱者的聲音天賦要求很嚴,所以就出現(xiàn)了愛好者在學習美聲唱法時,大多數(shù)人追求能夠駕馭高音,忽略了情感、情緒的表達,這樣的音樂是沒有靈魂的,會使觀眾感覺乏味、單一,千篇一律,產(chǎn)生不了共鳴。
(二)兩種唱法的互補與融合
隨著聲樂藝術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人們對聲樂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更高的要求,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音樂這個領域里有了一種新的唱法,就是所謂的“美通”唱法,一大批跨界歌手把美聲唱法和流行唱法巧妙的結合起來了,從而給人們帶來的全新的美的享受。
四、結束語
藝術是無價的,是不分民族和國界的,不論是哪種聲樂,哪種表現(xiàn)方式,只要是好的,只要符合我們大眾的審美,都可以用來表達我們的情緒。聲樂者可以根據(jù)自己情感或者作品的風格來選擇演唱的方法,靈活的運用合適的唱法才會給音樂本身帶來美的享受,使其達到屬于音樂自己本身的審美價值,同時更能抒發(fā)自己所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這兩種唱法無論是哪種形式,對于好的演唱者來說,只要運用得當,就能傳遞出更精彩的東西,這樣才不負音樂者本身。
參考文獻
[1]呂淼.美聲唱法和流行唱法在音樂劇中的融合[J].大舞臺,2015(12):129-130.
[2]唐自強.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的呼吸運用[J].戲劇之家,2015(2):72.
[3]馮波.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演唱特點的分析與相互融合探討[J].音樂時空,2014(22):123.
[4]楊松.學美聲唱法的學生如何唱好流行歌曲[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2):237-238.
作者簡介:王麒宇(1979—),男,漢族族,四川江油人,本科,副教授,四川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音樂教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及音樂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