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武星,朱煒,李茂瑾,聶森,吳惠忠,林偉東
(1.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12;2.福建省惠安赤湖國有防護林場,福建 泉州 362100)
福建省海岸線長3 752 km,占全國大陸海岸線的21.3%,海岸帶防護林在改善沿海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和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歷史上福建省沿海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包括大風、流沙和風暴潮的影響,加上海岸植被稀少,當?shù)鼐用裆钍茱L沙危害之苦,曾有一夜沙埋十八村的經(jīng)歷[1]。木麻黃(Casurinaequisetifolia)引種成功后,海岸線上逐漸建立了以木麻黃為主要樹種的防護林,沿海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以逐步改善[2]。沿海防護林在建設中雖然取得了重大成效,卻也漸漸顯露出一些問題,諸如林帶樹種較少、結(jié)構(gòu)單一、病蟲危害、連栽地力衰退和林帶老化、防護功能下降等[3]。近年來防護林學科圍繞這些問題開展了相關(guān)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海檬果(Cerberamanghas)是夾竹桃科海檬果屬常綠喬木樹種,原產(chǎn)于印度塞席雨群島、“臺灣”北、東部及恒春半島與蘭嶼海岸等地,屬于偏陽性樹種,喜溫暖濕潤氣候,具有耐風旱和鹽堿習性,為優(yōu)良的海岸造林樹種[4]。課題組從臺灣引進海檬果在防護林基干林帶改造和沿海后側(cè)林帶更新中進行應用研究,為沿海防護林建設中海檬果造林提供技術(shù)參考。
試驗點設在惠安赤湖國有防護林場,位于崇武半島,地理坐標118°55′ E、24°35′ N,氣候類型是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多大風,夏季常有臺風登陸,一年中降雨的天數(shù)不多,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1 050 mm左右,年平均氣溫21℃左右。試驗地設在林場的大山頭工區(qū),在該工區(qū)1987年造林的木麻黃基干林帶中布設試驗,試驗地距離海岸最高潮水線約100 m,沙質(zhì)土壤,沙層厚度80 cm以上,林下主要植被有樸樹、海桐、馬纓丹、濱柃、老鼠勒、黃花月見草等。
對赤湖林場大山頭工區(qū)距離海邊潮水線100 m的23年生木麻黃基干林帶進行郁閉度測定,并將林帶的郁閉度劃分為0.30以下、0.31~0.50和0.50以上3種,分別在不同郁閉度的林帶下開展海檬果套種試驗,同時套種當?shù)剜l(xiāng)土樹種潺槁作為對照,試驗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每小區(qū)面積20 m×20 m,造林株行距2 m×2 m。8月份雨天海檬果和潺槁容器苗造林。
在惠安赤湖林場大山頭工區(qū)33年生的老木麻黃林帶采伐跡地上,營造木麻黃與海檬果帶狀混交林,木麻黃∶海檬果=4∶4,木麻黃純林為對照。試驗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每小區(qū)面積20 m×20 m,造林株行距2 m×2 m。造林措施為挖大穴整地、下紅土、雨天容器苗深栽。
造林后每年對試驗林進行常規(guī)調(diào)查。2018年9月,全面調(diào)查試驗林,調(diào)查項目包括試驗林生長量、防風效能和土壤肥力狀況。生長量采用每木調(diào)查法,對試驗林中每株活立木調(diào)查樹高和胸徑。防風效能調(diào)查采用手持風速儀多次在林帶前空地、試驗林內(nèi)測定風速。土壤肥力狀況采用剖面取樣測定法:在每塊試驗小區(qū)中隨機布設5個土壤剖面,分0~20 cm和20~40 cm的土層分別采集土樣帶回室內(nèi)用于土壤化學性質(zhì)的測定[5-6]。
3.1.1 木麻黃基干林帶下海檬果、潺槁生長和防護效果 通過木麻黃基干林帶下套種的海檬果、潺槁生長情況調(diào)查,結(jié)果見表1,從調(diào)查的結(jié)果來看,海檬果的樹高、胸徑生長量隨著林帶郁閉度的增大呈現(xiàn)出下降的變化規(guī)律,郁閉度在0.3以下的林帶套種的海檬果其樹高、胸徑與郁閉度為0.31~0.50的林帶下套種的海檬果相比分別提高了11.3%和5.7%,與郁閉度為0.50以上的林帶下套種的海檬果相比分別提高了26.1%和24.4%。潺槁的樹高、胸徑生長量隨著林帶郁閉度的增大同樣呈現(xiàn)出下降的變化規(guī)律,說明海檬果、潺槁的生長跟光照強度關(guān)系密切。而從海檬果與潺槁的樹高、胸徑生長量看出,海檬果的生長速度快于潺槁,如同樣在郁閉度為0.3以下的林帶中,海檬果的樹高、胸徑分別比潺槁大90.3%、115.2%。通過對套種海檬果、潺槁的林帶進行風速測定,表明隨著林帶郁閉度的增大,林內(nèi)的風速降低,而套種海檬果的林帶其林內(nèi)風速低于套種潺槁的林帶,說明林帶套種海檬果比套種潺槁對降風的效果更明顯。
表1 木麻黃基干林帶下套種海檬果和潺槁生長和防護效能
3.1.2 木麻黃基干林帶套種海檬果、潺槁后土壤化學性質(zhì) 從木麻黃基干林帶下套種海檬果、潺槁后土壤化學性質(zhì)測定的結(jié)果可知(表2),套種海檬果的林帶其土壤有機質(zhì)、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等營養(yǎng)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套種潺槁的林帶。如0~20 cm土層套種海檬果的林帶其土壤有機質(zhì)、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的含量與套種潺槁的林帶相比分別增加了16.5%、10.4%、5.2%和18.4%,在20~40 cm的土層套種海檬果的林帶其土壤有機質(zhì)、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的含量同樣大于套種潺槁的林帶。可見,林帶套種海檬果對土壤的改善作用比套種潺槁更強。
表2 木麻黃基干林帶下套種海檬果、潺槁后土壤化學性質(zhì)
對海岸后側(cè)木麻黃老林帶采伐后進行造林,采用木麻黃無性系惠安1#與海檬果帶狀混交,混交比例為4∶4,同時進行木麻黃無性系惠安1#純林造林作為對照。通過兩種林分的生長情況測定,結(jié)果見表3,可知木麻黃+海檬果混交林中木麻黃的樹高、胸徑與木麻黃純林的樹高、胸徑相比,分別增加了7.4%、22.4%,可見木麻黃與海檬果混交后其生長量與木麻黃純林相比有提高,說明木麻黃與海檬果進行混交可以促進木麻黃的生長。經(jīng)過兩種林分的風速測定,木麻黃+海檬果混交林內(nèi)風速較木麻黃純林要低一些,說明木麻黃與海檬果混交后防風效果比木麻黃純林好,這可能是由于木麻黃+海檬果混交林層次明顯,木麻黃為主林層,海檬果次林層,經(jīng)過林內(nèi)的風會被海檬果所削弱,海檬果冠幅較大,枝葉濃密,對林內(nèi)的風有較強的削弱作用。
表3 木麻黃+海檬果混交林生長和防護效能
經(jīng)對木麻黃+海檬果混交林和木麻黃純林的土樣進行測定,結(jié)果見表4,從中可知,木麻黃+海檬果混交林土壤的有機質(zhì)、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的含量與木麻黃純林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0~20 cm的土層為例,木麻黃+海檬果混交林土壤的有機質(zhì)、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的含量與木麻黃純林相比分別增加了60.9%、8.9%、24.0%和24.7%。20~40 cm的土層中木麻黃+海檬果混交林土壤的有機質(zhì)、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的含量同樣高于木麻黃純林。表明木麻黃與海檬果混交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狀況。
表4 木麻黃+海檬果混交林土壤化學性質(zhì)
木麻黃基干林帶下套種海檬果、潺槁效果表明,隨著林帶郁閉度的增大,海檬果、潺槁的生長量下降;海檬果、潺槁的生長與光照強度關(guān)系密切,海檬果的生長對光照要求較高,潺槁隨著年齡的增大其生長對光照的需求逐漸增強。林帶下海檬果生長速度快于潺槁,林帶套種海檬果后防風效果比林帶套種潺槁要好。海岸后側(cè)木麻黃與海檬果混交對木麻黃的生長有促進作用,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狀況和提高防風功能。
福建的海岸線長,主要分布著木麻黃防護林,木麻黃在海岸線上發(fā)揮了防風固沙、抵御海潮、臺風等自然災害的重要作用,確保了沿海一線的生態(tài)安全和生產(chǎn)生活的穩(wěn)定。但單一或者少數(shù)的樹種形成的防護林存在著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脆弱,研究已表明多樹種合理的配置而成的森林穩(wěn)定性強。從事沿海防護林研究的學者們通過多年的探索已篩選出相思、桉樹、竹子等與木麻黃混交的樹種,有力地改善了防護林結(jié)構(gòu)簡單的狀況。本課題組通過臺灣海岸防護林樹種海檬果的引種和造林試驗,初步說明該樹種在福建沿海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較快的生長速度和較好的防風功能,在稀疏木麻黃基干林帶下套種、與木麻黃帶狀或多行混交都可以取得較好的生長、防風和改土的效果,值得在沿海一帶擴大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