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
議論性散文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文體風格,普通議論文屬于政治理論的文體,它要求以抽象概念為主導的“線性結構”語言,強調明確的合理性和嚴格的邏輯性。但議論性散文偏向于文學風格,它以“片狀結構”語言為核心,以形象描寫為主導,通過具體的情感抒發(fā)來呈現(xiàn)事物,其中要蘊含自己的觀點。
一、層次分明的文章結構
在結構上,議論文需要嚴謹?shù)恼撟C過程(即形成論證結構),遵守邏輯層次進行論述,或通過演繹歸納,設置相互關聯(lián)的子論點,并對論點進行歸納??傊?,強調規(guī)律的嚴謹,簡明扼要。議論性散文也有議論文的屬性,具有論證的層次,但不像普通的議論文那么嚴格,它通常是以內心的情感為線索,由描述和銜接的幾個片段組成。
如課文《月是故鄉(xiāng)明》,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月是故鄉(xiāng)明”是一種普遍的感受。
第二部分(2-5):對故鄉(xiāng)與童年的回憶。
第三部分(6-8):對比他鄉(xiāng)之月與故鄉(xiāng)之月。
第四部分(9):呼應開頭,通過對故鄉(xiāng)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xiāng)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fā)對故鄉(xiāng)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議論性散文的寫作方法,是把一個特殊的鏡頭、一個形象、一個觀點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作者正是將觀點滲透到了這些意境中,讀者希望通過所描寫的意境來了解作者的情感和觀點。議論性散文的寫作需要大量的文化積累和豐富的語言知識。
二、富有寓意的標題設置
議論性散文與任何文體一樣,應該有一個好的標題,不僅要給讀者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看待文章的內容,而且還要給人們以靈感和美感,讓人們閱讀后有愉快的心情。議論文的主題不同于正式的議論文,在觀點上也不一定明確,最好是簡單、含蓄和有意義的。我們應該遵循以下原則:第一,準確;第二,簡潔;第三,創(chuàng)新;第四,文體要豐富??梢允褂帽扔?、對比、勸誡等修辭手法,也可以借用詩歌、歌詞、廣告語言,或采用逆向思維設置懸念等。
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明確:大海春天”、“鮮花”始終是精神追求的對象,無論是拜倫、雪萊、普希金、歌德,還是五四時期的許多詩人,所有這些都表達了極高的精神世界。海子也是如此?!懊娉蠛#号ㄩ_”是他想要的幸福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美麗的景色,這是作者對幸福的生動描述。當然,這一內容很難與現(xiàn)實相融合,但正是這種不和諧,傳達了作者的真胸臆。詩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標題,生動地展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美好追求,而“幸?!眲t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三、開篇的標新立異
文章開篇的標新立異,會讓人一見傾心。議論性散文如果開篇精彩,開頭變引人注目,就會牢牢地抓住讀者的眼球。開篇不僅要緊扣主題,還要引出主題,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可以通過隱喻、形象化、人格化激發(fā)想象力,用疑問啟發(fā)人思考,用比較增強氣勢,引用名言展示內在含義,用排比召喚親切和動感,表達感情、喚起共鳴,巧妙地設定伏筆,設置懸念,抑揚頓挫引起呼吁。文章沒有明確的方法,出彩就是最好。如《像山那樣思考》的開頭是這樣描述的:“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回響到另一個山崖,蕩漾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這是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和對世界上一切苦難的蔑視情感的迸發(fā)。”這段開頭很獨特,以一聲嚎叫來引起讀者的注意,進而引出文章主題。
四、別具一格的表現(xiàn)手法
要寫好議論性散文,生動、深刻地解釋抽象的真理,就必須在議論上尋求突破。議論性散文與傳統(tǒng)的議論文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從抽象到具體,從慣例向新奇的轉變,從而提高文章的可閱性,突出文章的感情張力,最大程度地站在讀者的角度來理解理性,努力實現(xiàn)興趣與理趣的相互交流。我們應該學會用真理抓住讀者的理智和思維,學會包裝語言,用新奇和美麗來提高文章的品位。如《像山那樣思考》這篇文章,該文以“狼、鹿、草”食物鏈為表現(xiàn)手法,揭示了人類愚蠢短視背后的巨大生存危機。讀這篇文章后,當你再次面對一棵草、一棵樹、一窩螞蟻和一群鳥時,你也會提醒自己像山一樣思考。
五、豐富細膩的語言運用
由于議論性散文與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都不同,也不同于普通議論文,它的顯著特點是具有理性、抒情性和文學性。這就要求它的語言要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有理由多愁善感,除了對真理的準確解釋之外,還要使它具有文學性、持久的感染力和帶有感傷的情趣。只有這樣,議論性散文才會有亮點、魅力。所以,我們可以使用修辭、排比、重復等修辭手段,注意短句和長句的變化,注意整句與零散句的結合,綜合采用議論、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如《像山那樣思考》第2自然段對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以及山的表述。這里運用的是排比句,列舉這種狼叫聲對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含義,增強了它的氣勢,有著強烈的情感色彩。作者用生動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達了一個嚴重的生態(tài)倫理問題,引起了讀者的關注和思考。
作者單位:江蘇省包場高級中學(22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