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運 張永紅
摘要:通過對“常見氣體的制取”專題復習課教學與反思,認為復習課教學中,以真實問題為平臺,采用實驗探究的方法,設計自主活動來引導學生主動梳理、建構知識體系。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發(fā)展,又能有效提升復習效率。
關鍵詞:九年級化學;復習課教學;高效復習;學生發(fā)展
文章編號:1008-0546(2019)06-0051-05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6.015
復習課在學科知識的梳理與深化,學生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被認為是最難上的課型。實際教學中,大多數復習課以教師帶領學生梳理知識及講、練、評的形式進行,這樣的復習課缺少新鮮的知識情境,缺乏能力培養(yǎng)的活動載體,不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導致效率低下。利用真實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解決問題,主動梳理知識、構建體系,并讓學生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筆者認為,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發(fā)展,又能有效提升復習效率。下面筆者以“常見氣體的制取”專題復習課為例,詳細闡述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以期與各位同仁交流。
一、教學設計思路
常見氣體的制取是初三學生應掌握的基本實驗技能,也是化學中考考查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這部分學習內容包括藥品的選擇、制取裝置的確定、操作步驟的安排及如何檢驗、驗滿等。其中氣體發(fā)生裝置的設計和改進、收集方法的拓展是氣體制取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jié)課以學生熟知的“跳跳糖”引入課題,激發(fā)學生復習的動機;爾后,順勢引導學生回顧舊知,理清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研究思路;然后,讓學生選擇制取氧氣、二氧化碳的藥品,引導學生概括出選擇藥品需要考慮的因素;接著,讓學生設計、組裝制取氧氣、二氧化碳的裝置,并作出評價,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改進;之后,讓學生對實驗操作進行評價,學會規(guī)范的操作方法;再后,引導學生完善氣體制取研究思路的知識結構圖,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最后,在梳理結構化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遷移,引導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
二、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動機
展示“跳跳糖”。
師:同學們吃過跳跳糖嗎?吃的時候有什么感覺?
生:吃過,吃的時候在嘴里“噼噼啪啪”的跳。
師: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覺呢?
生:可能是產生了什么氣體。
師:很好,有沒有想過產生了什么氣體呢?
生:可能是氧氣、二氧化碳……
師:讀一讀跳跳糖的有關資料,從中找出答案吧!
投影出示跳跳糖的資料。
制作跳跳糖時,在熱的糖漿里加入高壓的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會在糖里形成細小的高壓氣泡。糖塊冷卻之后釋放壓力,糖塊會碎裂,但碎片中仍含有高壓氣泡。把糖塊放入口中,糖融化后氣體被釋放出來,就會聽到“嘣嘣”的響聲,就像糖在嘴里蹦跳一樣。
學生閱讀資料。
生:原來是二氧化碳氣體。
師:怎么證明該氣體是二氧化碳呢?
生1:先將跳跳糖加入水中,把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變渾濁。
生2:也可以把跳跳糖直接放入澄清石灰水中,看石灰水是否變渾濁。
師:二氧化碳和氧氣是初中化學常見氣體,本節(jié)課進行“常見氣體的制取”專題復習。
教師板書,出示課題“常見氣體的制取”。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知的“跳跳糖”作為教學情境引入新課,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喚起學生的復習動機,為后續(xù)深入探究埋下伏筆。
2.回顧舊知理清思路
師:同學們,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想一想實驗室制取氣體通常需要研究哪些內容?請各小組同學獨立思考后回答。
生1:確定用什么藥品,通過什么反應制取氣體。
師:還有呢,哪位同學來補充?
生2:確定利用什么裝置制取。
師:制取裝置一般包括哪幾個部分?
生2: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師:很好,除了確定制取氣體所需要的藥品、制取裝置,還有什么呢?
生3:確定實驗操作的步驟,怎樣進行檢驗和驗滿。
師:這些就是實驗室制取氣體通常需要研究的內容。下面我們一起歸納出常見氣體制取的基本研究的思路。
學生歸納,教師板書出示常見氣體制取研究思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提取舊知,將已有知識理清理順,并在此基礎上有機整合,初步形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基本研究思路。
3.選擇藥品
明晰因素
投影出示備選藥品: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溶液、氯酸鉀、稀鹽酸、二氧化錳、濃鹽酸、石灰石、碳酸鈉、稀硫酸等。
師:老師提供了一些藥品,請從中選出適合用于實驗室制取氧氣或二氧化碳的藥品,并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獨立完成后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并通過投影展示。
師:制取二氧化碳,同學們選用的藥品是石灰石和稀鹽酸,為什么不用碳酸鈉?
生1:它們不反應。
生2:它們是能反應的,碳酸鹽都能和酸溶液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因為碳酸鈉是粉末狀,與稀鹽酸的接觸面積較大,反應速率太快。
師:是不是這樣呢?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吧!分別取少量石灰石和碳酸鈉于兩支試管中,同時滴入少量稀鹽酸。
學生小組內合作完成實驗并觀察現(xiàn)象。
師:有什么現(xiàn)象,說明什么?
生:碳酸鈉反應很劇烈,石灰石反應適中。
師:制取二氧化碳時,同學們選用的是稀鹽酸,為什么不用稀硫酸?接著完成實驗,另取少量石灰石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稀硫酸。
學生小組內合作完成實驗并觀察現(xiàn)象。
師: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剛開始有氣泡產生,之后,石灰石表面生成許多白色固體,片刻后反應停止。
師:同學們觀察很仔細,這里的白色固體是什么呢?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
生:生成的白色固體是硫酸鈣。
師:硫酸鈣的溶解性怎么樣?
生: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反應的進行。
師:實驗室制取氣體選擇藥品時需要考慮什么因素呢?
生:反應速率要適中,要產生平穩(wěn)氣流,易于收集氣體。
師:總結得很好,實驗室制取氣體選擇藥品還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生:反應條件是否易于達到,生成的氣體是否純凈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藥品,利用真實的實驗情景,不僅改變了老師講學生聽、記的傳統(tǒng)復習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學生“炒冷飯”的倦怠感,而且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掌握其思考方法,提升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
4.設計裝置優(yōu)化改進
師:確定了藥品,接下來我們確定制取裝置。老師講臺上有一套氣體發(fā)生裝置,它適合實驗室用什么原理制取什么氣體?說出你的理由。
出示裝置如圖2。
生:可用于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因為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件是加熱。
師:這個裝置可以用于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嗎?
生:可以,但需要在試管口放一團蓬松的棉花團。
師:為什么要放棉花團?
生: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師:組裝這個裝置時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鐵夾應夾在試管的中上部,導管不能伸進橡皮塞太長,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
師:總結得真全面。這個裝置能否用于制取二氧化碳?
生:不能,因為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熱。
師:確定發(fā)生裝置的依據是什么?
生:藥品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
師:很好,請同學們利用實驗桌上的儀器組裝一套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發(fā)生裝置。
學生動手組裝裝置,教師請代表上臺展示,并進行評價。
生1:我們選擇了試管和帶導管單孔橡皮塞組裝裝置,可用于制取少量氣體,操作簡便。
生2:我們選擇了錐形瓶和長頸漏斗等,可以用更多的藥品反應,還能隨時添加液體藥品,但不能控制反應速率。
生3:我們選擇了錐形瓶和分液漏斗等,可以控制反應的速率,但不能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生4:我們選擇了錐形瓶和注射器等,也可以控制反應的速率,但不能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師:很好,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很強。能不能利用屏幕上的儀器設計出一套可以控制反應發(fā)生和停止的裝置?
投影出示:底部破洞的試管、大試管、銅絲、燒杯、球形干燥管、多孔塑料板、具支試管、單孔橡皮塞、雙孔橡皮塞、長頸漏斗、橡膠管、止水夾、尼龍小袋、玻璃導管等。
學生組內合作設計裝置,教師巡視指導,并請各小組派代表,從屏幕中選出各組所用儀器,并簡介如何操作。
生1:我們小組選擇的儀器有:底部有破洞的試管、帶直角導管、單孔橡皮塞、橡膠管、燒杯等。在燒杯中加入液體藥品,破試管中加入塊狀的固體藥品,將破試管放入燒杯中,使藥品接觸發(fā)生反應;將破試管拿出,使藥品分離反應停止。
生2:我們小組跟他們小組差不多,用球形干燥管代替底部有破洞的試管,操作方法也相似。
生3:我們小組選擇的儀器有:具支試管、銅絲、小尼龍袋、橡皮塞等。將塊狀的固體藥品放入小尼龍袋內系在銅絲的下端,在具支試管中加入液體藥品,上下移動銅絲使固體藥品和液體藥品接觸、分離來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生4:我們小組選擇的儀器有:大試管、雙孔橡皮塞、長頸漏斗、直角導管、橡膠管、止水夾、多孔塑料板等。將塊狀藥品置于多孔塑料板上,向長頸漏斗中加入液體藥品,液體藥品與固體藥品接觸則反應;關閉止水夾,生成的氣體無法排出,使得裝置內氣壓增大,將液體藥品壓回長頸漏斗內,使液體藥品和固體藥品分離反應停止。
師:請你用多媒體動畫演示一下你們組的裝置。
學生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操作。
師:其實,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就是設法使固體藥品和液體藥品接觸和分離。
生1:老師,我有一個疑問,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能否用這些裝置呢?
師:這個問題很好,我想請一位同學來解答。
生2:不能,二氧化錳是粉末,要與雙氧水完全分離操作不便。
師:真不錯,老師這里有三套裝置,收集氧氣可以用什么裝置?說說你的理由。
投影出示裝置如圖3。
生1:可用排水法,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
生2:還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因為氧氣密度略大于空氣且不與空氣成分反應。
師:想要收集較純凈的氧氣,用什么方法收集?
生:排水法收集。
師:確定收集裝置,有哪些依據?
生:根據氣體的密度、溶解性……
師:對于一些有毒的氣體,在收集的時候要防止它逸散到空氣中,造成空氣污染,我們可以用一個相對密封的裝置來收集。
投影出示裝置如圖4。
師:請同學想一想,怎么用它來收集氫氣?
生:氫氣密度比空氣小,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將氫氣從短管通入,空氣從下面的長管排出。
師:如果要收集二氧化碳呢?
生: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從長管通入,將空氣從上面的短管排出。
師:很好,如何利用這個裝置,用排水法收集氫氣呢?
生1:先將裝置中裝滿水,從長管通入氫氣。
師:從長管通入氫氣,水怎么排出呢?
生1:應從短管通入氫氣,氫氣難溶于水,聚集在集氣瓶上部,將水從長管排出。
師:這個裝置除了用于收集氣體,還可以用于氣體的干燥、除雜等,所以它又被稱為“多功能瓶”。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設計、組裝氣體制取裝置,并作出評價,引導學生對裝置進行改進和再創(chuàng)造,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深化知識、化解疑難,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
5.評價操作形成規(guī)范
師:要保證實驗的成功,需按照正確的實驗步驟進行。以下是某同學設計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步驟,你認為他這樣安排合理嗎?
投影出示操作步驟: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②連接裝置;③加入稀鹽酸;④加入大理石;⑤收集;⑥驗滿。
生:不合理,正確的操作步驟應該是:②①④③⑤⑥。
師:制取氣體的實驗操作中最關鍵的步驟是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老師這里有兩套常見的發(fā)生裝置,怎么檢查它們的氣密性?
展示氣體發(fā)生裝置如圖5。
生:裝置1,先將導管伸入水中,再用手緊捂試管壁,看導管口是否有氣泡產生。
師:很好,怎么檢查裝置2的氣密性呢?
生:先向長頸漏斗中加水使長頸漏斗底端浸沒在水中,用手緊捂錐形瓶,看長頸漏斗中是否有水柱形成。
師:我來試試,你們注意看會不會形成水柱?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現(xiàn)象。
生:沒有水柱形成。
師:想一想,為什么呢?
生:沒有形成密封體系,空氣從玻璃導管口逸出了。
師:應該怎么操作呢?
生:應在玻璃導管一端連接一段橡皮管,夾上止水夾,使它形成密閉體系,再用手捂。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現(xiàn)象。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1:可以不用手捂的方法,可以向長頸漏斗中加水,看水能否持續(xù)加入。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生2:還可以在橡膠管的一端連接一個注射器,通過推拉活塞來檢驗。
師:有什么現(xiàn)象能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呢?你來給同學們演示一下吧。
學生演示,其他同學觀察現(xiàn)象。
生:推活塞時長頸漏斗中形成水柱,拉活塞時長頸漏斗底端產生氣泡,說明氣密性良好。
師:檢查裝置氣密性最關鍵操作是什么?
生:先使裝置形成密閉體系,再改變裝置內壓強,通過產生氣泡、水柱等現(xiàn)象來判斷。
師:如圖是實驗室檢驗、驗滿二氧化碳的操作。請你進行分析是否合理?
出示操作示意圖如圖6。
生1:驗滿是正確的,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將燃著的木條平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熄滅,則已集滿。檢驗是錯誤的,因為使燃著木條熄滅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師:說得很有道理,關于氣體的檢驗和驗滿,有什么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呢?
生1:檢驗要根據氣體的特性來說明,而驗滿只要能夠說明已經滿了就行。
師:還有沒有補充的?
生2:驗滿和檢驗位置不同,驗滿在瓶口,檢驗在瓶內。
設計意圖:設計真實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解決問題,既使學生學會規(guī)范操作、加深對知識理解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勤于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
6.完善小結建構體系
師: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呢?請各小組同學相互交流、共同完善常見氣體制取的基本思路知識結構圖。
學生小組內合作共同完善知識結構圖,并通過投影展示匯報,教師聆聽、適當指導修正。
設計意圖:學生小組內討論合作完善知識結構圖,教師適當引導、點撥,有助于學生將零碎的知識有機整合,使之條理化、結構化、系統(tǒng)化。
7.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師: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密度比空氣小,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堿性,化學上可通過多種反應得到氨氣。你認為哪個反應可用于實驗室制取氨氣,說說你的理由。
投影出示生成氨氣的反應:①在高溫、高壓、催化劑作用下氮氣和氫氣發(fā)生化合反應生成氨氣;②加熱碳酸氫銨固體;③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的混合固體。
生:選擇反應③,反應①條件是高溫高壓,實驗室不易達到,反應②還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不利于制得純凈的氨氣。
師:如果用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的混合物制取氨氣,應該用什么樣的裝置制?。?/p>
生:發(fā)生裝置用固體加熱裝置,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師:如果用“多功能瓶”收集氨氣的話,應該怎么連接導管?
生:將發(fā)生裝置的導管與“多功能瓶”的短導管相連。
師:怎么驗滿?
生:氨氣溶于水呈堿性,可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長導管口,若試紙變藍則已集滿。
師:很好,即使用“多功能瓶”收集還可能有一部分氨氣排到空氣中,我們還需要進行尾氣處理,怎么進行尾氣處理呢?
生:用酸溶液吸收。
師:我還要提醒同學們注意防止倒吸,怎么防止倒吸?
生:在導管口連接一個倒置的漏斗。
設計意圖:進行適度拓展延伸,讓學生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形成新的體驗,實現(xiàn)知識的融會貫通。 三、反思與展望 本節(jié)課中,教師改變傳統(tǒng)復習方式,以真實問題為平臺,以實驗探究為載體,設計一系列自主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梳理、建構知識體系。真正地將學生從“聽”和“背”中解脫出來,實現(xiàn)了“做中學”。本節(jié)課的亮點在于,注重設計引導學生在互動中提升能力,給學生充分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展示匯報的機會,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對知識重新認知、化解疑難,使原本枯燥的復習課課堂更具活力。
化學教師只要能根據初三學生特點,深入思考化學復習規(guī)律,就一定能構建出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高效復習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