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粉 尤慶敏 于 潘 曹 玥 王全喜
(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 200234)
十字脆桿藻科(Staurosiraceae)是Medlin等[1]于2016年建立的, 該科共收錄9個屬, 分別是具隙藻屬Opephora、十字脆桿藻屬Staurosira、窄十字脆桿藻屬Staurosirella、假十字脆桿藻屬Pseudostaurosira、十字型脆桿藻屬Stauroforma、擬十字脆桿藻屬Pseudostaurosiropsis、Punctastriata、Plagiostriata和Nanofrustulum, 模式屬是StaurosiraEhrenberg。該科大部分種類是從脆桿藻科Fragilariaceae中分出來的。十字脆桿藻科的主要特征: 帶面觀矩形, 單生或連成帶狀群體, 殼面線形至橢圓形,殼面無殼縫, 胸骨在不同的類群中寬窄不一, 線紋單列或多列, 與肋骨相互交替, 頂孔區(qū)有或無, 大小不定, 1個或2個, 無唇形突。大多數屬殼面殼套連接處有小刺, 通常含2個質體[1]。與脆桿藻科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細胞較小, 頂孔區(qū)不定, 無唇形突。該科的種類絕大部分生活在淡水中, 主要營浮游、著生或底棲生活, 僅Nanofrustulum生活在海水中[1]。
木格措風景區(qū)(30°10′15″ N, 101°52′24″ E),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北雅拉鄉(xiāng)境內, 地處四川盆地西緣山地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海拔較高(2600—3780 m), 年平均氣溫7℃左右, 屬亞溫帶高原濕潤氣候區(qū)[2]。景區(qū)內獨特的熱礦水資源更是為中外學者所矚目, 泉水多從池底或坡腳涌出,匯集成熱水池, 其中藥池水溫高達80—90℃, 而七色海是冷泉與熱泉的交融湖, 從南到北逐漸降低,最高水溫60℃, 最低10℃左右。熱礦水中富含大量的無機離子, 主要有、Na+、、Ca2+、Cl-、SiO2等, 熱儲內碳酸鹽巖鹽類分解, 產生大量的, 形成重碳酸鹽型水, 此時pH約在6.5—7, 但隨著熱礦水繼續(xù)向上遷移, 因壓力下降, 當熱礦水泄出地表時CO2大量逸出, 引起氫離子活度降低,pH升高, 這是藥池帶熱礦水呈堿性(pH在8.2左右)的重要原因[3]。由于水體中富含硅質和營養(yǎng)鹽,滿足硅藻生長繁殖所需的物質條件, 但目前未見關于該地區(qū)硅藻的相關報道。
目前, Algaebase網站共收錄十字脆桿藻科硅藻植物9屬260余種, 而國內僅報道4屬(Opephora、Staurosira、Staurosirella和Pseudostaurosira)21種(含變種及變型)[4—8]。其中, 在《中國淡水藻志(第十卷)》中, 收錄該科種類16種, 依據Hustedt[4](1930)的分類系統(tǒng), 所有種類都放在脆桿藻科中。隨后, Rioual等[5]在龍灣瑪珥湖報道1個新種: 龍灣十字脆桿藻Staurosira longwanensisRioual, Morales & Ector; 劉靜等[6]在珠江報道2個中國新記錄種: 柏林窄十字脆桿藻Staurosirella berolinensis(Lemmermann) Bukhtiyarova和寄生假十字脆桿藻Pseudostaurosira parasitica(Smith) Morales; 倪依晨等[7]在西南山區(qū)報道1個中國新記錄種: 寄生假十字脆桿藻近縊縮變種Pseudostarosira parasiticavar.subconstrictaKrammer; 劉琪[8]在四川若爾蓋報道1個中國新記錄種:奧登堡窄十字脆桿藻Staurosirella oldenburgiana(Hustedt) Morales。綜上, 我國對該類群的研究較少, 尚未有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對木格措地區(qū)十字脆桿藻科硅藻植物進行系統(tǒng)研究, 對種類的形態(tài)和生境特征及地理分布進行了詳細描述, 豐富我國硅藻種類多樣性, 為相關研究提供新的生物學資料。
我們于2015年7月對四川木格措地區(qū)硅藻進行標本采集, 采集時間、地點、生境等信息(表 1)。野外采集的標本用4%的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在實驗室經酸消解后, 用Naphrax膠制成永久封片[9]。使用Olympus BX53型光學顯微鏡和SU8010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并拍照。以Photoshop CS6軟件處理圖片并排版。分類鑒定參考文獻[10—33]。標本存放于上海師范大學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藻類與環(huán)境實驗室。
木格措地區(qū)環(huán)境復雜多樣, 蘊含著豐富的硅藻資源, 我們在該地區(qū)觀察到硅藻植物350余種(尚未發(fā)表), 本文對十字脆桿藻科硅藻植物進行系統(tǒng)研究, 共報道5屬13種, 包括2個中國新記錄屬和6個中國新記錄種。同時, 我們結合新的分類系統(tǒng), 對我國十字脆桿藻科種類進行整理修訂, 主要對《中國淡水藻志(第十卷)》中的16種(含變種)進行了更名(表 2)。
PseudostaurosiropsisMorales 2001
Type species:PseudostaurosiropsisconnecticutensisMorales
細胞較小, 殼面圓形至橢圓形, 線紋單列, 由1—6個閉合的平圓形片狀孔紋組成, 頂孔區(qū)兩個,由少數幾個獨立的孔隙組成, 小刺位于殼面邊緣,和線紋在同一水平線上, 小刺末端分叉, 唇形突缺失。該屬在光鏡下很難被鑒定, 需借助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
本文在該屬發(fā)現1個種類。
康乃迪克擬十字脆桿藻(中國新記錄種) 圖版Ⅰ: 1—17
Pseudostaurosiropsis connecticutensisMorales 2001: 117, fig. 7a—l
細胞較小, 長橢圓形, 長5—7 μm, 寬2—3 μm。線紋由閉合的平圓形片狀孔紋組成, 從殼面延伸至殼套上, 殼面上通常只有一個, 殼套上1—3個不等,在10 μm內14—16條。頂孔區(qū)2個, 由1—2個獨立的孔隙組成。小刺位于殼面殼套連接處, 末端分叉,與線紋在同一水平線上, 唇形突缺失。帶面觀矩形,通常連接成帶狀群體, 浮游或附著生活。
生境: 浮游、石壁。
標本產地: 藥池沸泉。
國外分布: 北美洲: 美國。
討論: 在模式標本中,P. connecticutensis發(fā)現于3個小湖泊中, 水體為中性至弱堿性, 中營養(yǎng)的環(huán)境中[10]; 在我們的標本中, 該種發(fā)現于藥池沸泉中,溫度可達30℃, 并且是優(yōu)勢種群。
StauroformaFlower, Jones & Round 1996
Type species:StauroformaexiguiformisFlower,Jones & Round
細胞較小, 單生或連成群體, 殼面橢圓形至披針形, 殼面中部不膨大, 線紋在殼面上連續(xù)貫穿整個殼面, 小刺有或無, 唇形突缺失。該屬區(qū)別于其他類群的主要特征: 線紋在殼面上連續(xù)排列, 中軸區(qū)無或較窄。
表 1 標本采集信息Tab. 1 Specimen Collection information
本文在該屬發(fā)現1個種類。
窄十字型脆桿藻(中國新記錄種) 圖版Ⅱ:1—16
Stauroforma exiguiformis(Lange-Bertalot)Flower, Jones & Round 1996: 41—57
Fragilaria exiguiformisLange-Bertalot 1993: 45
殼面披針形, 末端圓形。細胞長13—22 μm、寬3—4 μm。中軸區(qū)狹窄、線形。線紋延伸至殼套, 由明顯的圓形孔紋組成, 在中部平行排列, 末端微輻射狀排列, 在10 μm內有18—20條。橫肋骨比線紋更寬, 小刺管狀、中空, 末端分叉, 存在于整個殼面, 包括殼面頂端, 位于橫肋上。頂端殼套上有一列孔紋, 與殼面的殼套孔紋相連接。無頂孔區(qū)和唇形突。帶面觀矩形, 通常由殼面上的小刺連成帶狀群體。
生境: 水草、樹枝。
標本產地: 七色海。
國外分布: 歐洲: 比利時、德國、荷蘭; 北美州: 美國; 亞洲: 白令島、尼泊爾; 大洋洲: 澳大利亞、新西蘭。
討論: 該種與Stauroforma inermis形態(tài)相似, 區(qū)別在于S. exiguiformis殼面更狹長, 無頂孔區(qū), 而S.inermis具頂孔區(qū), 由閉合的小孔組成[14]。這2個種多營底棲生活, 常與Staurosira、Pseudostaurosira、Staurosirella和Fragilaria的種類共同存在[14]。
PseudostaurosiraWilliams & Round 1988
Type species:PseudostaurosirabrevistriataGrunow
細胞通常由殼面表面的小刺連接形成帶狀群體, 帶面觀矩形, 線紋單列, 由1—5個橢圓形孔紋組成, 小刺位于殼面邊緣, 部分末端分叉。該屬最明顯的特征是它的線紋短, 僅由1—5個圓形孔紋組成。
本文在該屬發(fā)現5個種類。
表 2 《中國淡水藻志(第十卷)》中十字脆桿藻科種名修訂Tab. 2 Specific name revision of Staurosiraceae in Flora Algarum Sinicarum Aquae Dulcis (Tomus X)
短線假十字脆桿藻圖版Ⅲ: 1—7
Pseudostaurosira brevistriata(Grunow) Williams & Round 1988: 276, figs 28—31.
Fragilaria brevistriataGrunow in Van Heurck 1884: 157, pl. 45: fig. 32; 齊雨藻, 李家英. 2004: 40,pl. 3: fig. 7
細胞橢圓形至披針形, 殼面表面平坦, 末端喙狀至圓頭狀, 細胞長11.5—17 μm, 寬2.5—5 μm, 軸區(qū)寬披針形。線紋短而明顯, 由寬而圓的橢圓形孔紋(通常1—3個)組成, 在10 μm內有12—15條, 在殼面上平行或輻射狀排列。肋骨較寬, 小刺匙形, 堅固, 除頂端外沿著殼面邊緣分布, 位于線紋或肋骨上, 頂孔區(qū)由圓形孔隙組成, 位于頂端殼套上。帶面觀矩形, 通過小刺連接成群體, 可通過膠質黏液附著在基質上, 也可營浮游生活。
生境: 石壁、水草。
標本產地: 木格措、藥池沸泉、七色海。
國外分布: 世界廣布種。
討論:P. brevistriata形態(tài)變化范圍較大, 種類界限較模糊, 本文種類是依據Williams和Round(1988) 建立新屬時觀察的標本進行鑒定[15]。
強壯假十字脆桿藻圖版Ⅲ: 8—13
Pseudostaurosira robusta(Fusey) Williams &Round 1988: 278; 王全喜, 鄧貴平. 2017: 109
Fragilaria construensf.robustaFusey 1951: 34,pl. 1: fig. 2
Fragilaria robusta(Fusey) Manguin 1954: 14,pl. 1: fig. 6
殼面雙波曲狀, 末端亞喙狀至喙狀, 細胞長11—17 μm, 寬3—5 μm, 軸區(qū)寬, 線形至橢圓形。線紋單列, 由粗大的圓形孔紋(通常1—5個)組成, 在10 μm內有13—16條, 帶面觀矩形, 有小刺連接成群體。
生境: 浮游、溪流、石壁、水草。
標本產地: 木格措、藥池沸泉、七色海。
國外分布: 歐洲: 英國, 德國, 意大利, 馬其頓,荷蘭, 波蘭, 羅馬尼亞; 北美洲: 美國; 亞洲: 白令島。
討論: 該種殼面具有兩個明顯的雙波曲, 很容易與該屬的其他種類區(qū)別開來。
擬連結假十字脆桿藻(中國新記錄種) 圖版Ⅲ: 34-38
Pseudostaurosira pseudoconstruensWilliams &Round 1988: 278
Fragilaria pseudoconstruensMarciniak 1982:163, pl. 1: figs 1, 2; pl. 2: fig. 4
殼面十字形, 中部圓形或菱形膨脹, 末端圓喙狀至花序狀, 細胞長7—11 μm, 寬4—5 μm, 帶面觀矩形。軸區(qū)可寬可窄。線紋單列, 由圓形至橢圓形孔紋組, 分布于殼面邊緣, 在軸區(qū)不會相遇, 線紋在殼面中部平行或微輻射狀排列, 末端線紋短而平行,在10 μm內有16—18條。帶面觀矩形, 由小刺連接形成群體, 唇形突缺失。
生境: 樹枝、石壁、水草。
標本產地: 木格措、七色海。
國外分布: 歐洲: 英國、波蘭、荷蘭; 北美洲:美國; 亞洲: 白令島。
討論: 該種與Staurosira construens殼面都是十字形, 大小也比較相似, 它們的不同在于P. pseudoconstruens線紋較短, 由1—5個較大的孔紋組成, 而S. construens線紋由多個小的圓形孔紋組成。
圓形假十字脆桿藻(中國新記錄種) 圖版Ⅲ:14—24
Pseudostaurosira cataractarum(Hustedt) Wetzel, Morales & Ector 2013: 60
Melosira cataractarumHustedt 1937: 142, pl. 9:fig. 6
殼面光滑, 圓形至微橢圓形, 輻射或兩側對稱,細胞長3.5—5 μm, 寬: 3—5 μm, 軸區(qū)寬, 不規(guī)則至橢圓形, 短線紋位于殼面邊緣, 輻射狀排列, 并從殼面延伸至殼套, 線紋由1—5個寬圓形孔紋組成, 殼套上線紋2—5個孔紋組成, 無頂孔區(qū)和唇形突。小刺匙形, 位于整個殼面殼套連接處, 包括頂端。帶面觀圓筒狀, 由小刺連接形成帶狀群體, 浮游或附著生活。
生境: 浮游、水底。
標本產地: 藥池沸泉、七色海。
國外分布: 歐洲: 捷克; 南美洲: 阿根廷、玻利維亞; 亞洲: 印度尼西亞。
討論:P. cataractarum殼面圓形, 能明顯區(qū)分于該屬的其他種類。Wetzel等[20]學者認為該分類群的豐度與水的電導率呈正相關。
串連假十字脆桿藻(中國新記錄種) 圖版Ⅲ:25—33
Pseudostaurosira trainoriiMorales 2001: 113,fig. 6 a—l
殼面圓形至微橢圓形, 殼面平坦或輕微波曲,細胞長3.5—5 μm, 寬3—4.5 μm, 軸區(qū)窄至寬披針形或線形。線紋明顯, 從殼面延伸至殼套, 由圓形孔紋組成, 孔紋由殼面邊緣至中央逐漸減小, 在10 μm內13—15條, 平行或微輻射狀排列, 肋骨比線紋更寬。小刺匙形, 堅固, 末端分叉, 位于殼面邊緣, 頂孔區(qū)不存在或減少至2—3個孔隙, 唇形突缺失。
生境: 浮游、水底。
標本產地: 藥池沸泉、七色海。
國外分布: 歐洲: 法國、荷蘭; 北美: 美國。
討論: 這個類群通常被報道為橢圓假十字脆桿藻Pseudostaurosira elliptica(Schumann) Edlund,Morales & Spaulding, 這是因為2個種個體較小, 殼面為微橢圓形, 但是在電鏡下差異明顯, 橢圓十字脆桿藻的橢圓形殼面伴有尖銳的末端, 線紋僅在殼面上存在, 孔紋較小, 邊緣小刺無分叉, 這些特征都與P. trainorii不同[10,21]。
StaurosirellaD. M. Wiliams & Round, 1988
Type species:Staurosirellalapponica(Grunow)Williams & Round
殼面橢圓形, 線形或十字形, 細胞通常由殼面表面的小刺連接形成帶狀群體, 線紋由線形孔紋組成, 有1—2個頂孔區(qū), 唇形突缺失。窄十字脆桿藻屬中的一些種類曾經包含在脆桿藻屬Fragilaria中,主要有Fragilaria lapponica、F. pinnata和F. leptostauron以及他們的變種變形。該類群通常生活在透明的激流中, 細胞通過基質柄附著在石壁或水生植物上, 基質柄隱藏于頂孔區(qū)。
本文在該屬發(fā)現4個種類。
羽狀窄十字脆桿藻圖版Ⅳ: 1—6
Staurosirella pinnata(Ehrenberg) Williams &Round 1988: 274; 王全喜, 鄧貴平. 2017: 112
Fragilaria pinnataEhrenberg 1843: 415, pl. 3:figs 6, 8; 齊雨藻, 李家英等 2004: 54, 圖版Ⅳ: 14
Fragilaria pinnataf.lancettula(Schumann)Hustedt 1957: 231
Punctastriata pinnata(Ehrenberg) D. M. Williams & Round 1987
殼面呈線形橢圓形, 末端呈圓形, 帶面觀矩形,可以通過小刺連成帶狀群體, 群體一端通過粘液墊附著在基質上, 細胞長8—16 μm, 寬3—4 μm。線紋較寬, 由長橢圓形孔紋組成, 線紋在中部近平行, 末端微輻射狀排列, 在10 μm內8—11條。
生境: 溪流、水草、石壁、樹枝、絲狀藻。標本產地: 木格措、七色海、藥池沸泉。國外分布: 世界廣布種。
討論:S. pinnata是一個非常普生的種類, 殼面橢圓形, 形態(tài)特征在光鏡下不明顯, 因此在光鏡下,許多形態(tài)相似的類群都被誤鑒定為S. pinnata[23]。
喜寒窄十字脆桿藻(中國新記錄種) 圖版Ⅳ:7—16
Staurosirella frigidaVan de Vijver & Morales 2014Phytotaxa167(3): 256—266.
細胞較小, 單生或連成帶狀群體, 帶面觀矩形。殼面卵圓至橢圓形, 末端圓頭狀。細胞長10—17 μm, 寬3—5 μm。中軸區(qū)窄, 線形至窄披針形。殼面表面不光滑, 由于加厚的肋骨和胸骨略有波曲。線紋由窄裂縫狀的矩形孔紋組成, 在殼面環(huán)帶連接處線紋最寬, 向軸區(qū)延伸逐漸變窄, 在殼面中部平行排列, 末端微輻射狀排列, 在10 μm內9—11條。頂孔區(qū)2個, 位于殼套上, 腳端由4—5列圓形小孔紋組成, 頭端僅兩個小圓孔。殼面邊緣具小刺, 位于肋骨上, 唇形突缺失。
生境: 溪流、水草、絲狀藻。
標本產地: 木格措湖及上游溪流。
國外分布: 南極洲: 南設得蘭群島。
討論: 該種的模式種發(fā)現于弱堿性(pH 7.2—7.9)低導電率的冷水湖泊中[24], 這與木格措湖的生境相似。
馬特窄十字脆桿藻圖版Ⅳ: 17—19
Staurosirella martyi(Héribaud-Joseph) Morales &Manoylov 2006: 354
Opephora martyiHéribaud-Joseph 1902: pp.5—79, pl. 7—8; 齊雨藻, 李家英. 2004: 32, pl. 3 fig. 3
Martyana martyi(Héribaud-Joseph) Round.1990: 673
Fragilaria martyi(Héribaud-Joseph) Lange-Bertalot 1993: 46
殼面卵圓形至橢圓形, 邊緣形態(tài)多變, 殼面粗糙且不對稱, 細胞長14—16 μm, 寬5—6 μm, 軸區(qū)披針形。線紋明顯, 由長橢圓孔紋組成, 在殼面上平行排列, 頂端微輻射狀排列, 腳端由一個頂孔區(qū)。帶面觀矩形, 小刺缺失。
生境: 石壁、水草。
標本產地: 木格措、七色海。
國外分布: 世界廣布種。
討論: 由于缺乏小刺,S. martyi并不像其他十字脆桿藻科硅藻一樣形成帶狀集群; 在光鏡下,S.martyi一些小的殼體與S. ovata和S. pinnata很難區(qū)分[13, 25]。
狹輻節(jié)窄十字脆桿藻圖版Ⅳ: 20—23
Staurosirella leptostauronWilliams & Round 1988: 276, figs 22, 23; 王全喜, 鄧貴平. 2017: 111
殼面十字形, 中部區(qū)域擴大, 末端鈍圓, 細胞長19—22 μm, 寬12—13 μm, 殼面光滑或輕微波曲。中軸區(qū)線形至披針形, 線紋粗壯, 寬于肋骨, 由長橢圓形孔紋組成, 從殼面延伸至殼套, 微輻射狀排列,在10 μm內8—10條。小刺扁平, 位于殼面邊緣的肋骨之上, 頂孔區(qū)兩個, 位于殼面殼套連接處, 由圓形的孔隙組成, 唇形突缺失。帶面觀細胞矩形, 通過小刺連接形成帶狀群體, 群體細胞通過膠質柄附著在基質上, 也可以浮游生活。
生境: 急流、石壁、水草。
標本產地: 木格措上游溪流、七色海。
國外分布: 世界廣布種。
討論: 該種與窄十字脆桿藻屬其他種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殼體較大, 殼面十字形。
StaurosiraEhrenberg 1843
Type species:StaurosiraconstruensEhrenberg
殼面橢圓形或十字形, 帶面觀矩形, 通常由殼面邊緣的小刺連接形成帶狀群體。線紋狹窄, 由圓形的孔紋組成, 軸區(qū)窄線形或披針形, 唇形突缺失。Staurosira和Staurosirella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十字脆桿藻屬的線紋由圓形孔紋組成, 而窄十字脆桿藻屬得線紋由線形至橢圓形孔紋組成。
本文在該屬發(fā)現2個種類。
連結十字脆桿藻圖版Ⅴ: 1—9
Staurosira construensGrunow 1843: 424; 吳波,劉妍, 王全喜. 2015, 33(2): 144—150
Fragilaria construens(Ehrenberg) Grunow 1862: 371, pl. 4/7: fig. 10; 齊雨藻, 李家英. 2004: 44,pl. 3, fig. 18
Staurosira ventervar.construens(Ehrenberg)Cleve & M?ller 1877: No. 270—271.
Nematoplata construens(Ehrenberg) Kuntze 1898: 416.
殼面十字形, 表面光滑或輕微的波曲, 殼面中部泡狀凸起, 末端喙狀至近頭狀, 細胞長7.5—12 μm,寬6.5—8 μm。線紋在軸區(qū)兩側交替出現, 由圓形或橢圓形孔紋組成, 線紋在中部微輻射狀排列, 往兩端逐漸平行, 在10 μm內14—17條。軸區(qū)線形至披針形, 頂孔區(qū)由圓形的小孔紋組成, 唇形突缺失。小刺匙形, 中空, 位于橫肋上。帶面觀細胞矩形, 通過小刺連接形成帶狀群體, 能明顯看出中部膨脹, 中央膨脹區(qū)域的長線紋之間存在短線紋, 群體附著或浮游生活。
生境: 水草、石壁。
標本產地: 木格措、藥池沸泉、七色海。
國外分布: 世界廣布種。
討論:Ehrenberg描述的模式標本中包含多種形態(tài)類型, 木格措的種類也存在同樣情況, 但目前尚不確定這些變異是否是單一種群為了適應環(huán)境條件而產生的生態(tài)型[11,28,29]。
凸腹十字脆桿藻圖版Ⅴ: 10—17
Staurosira venter(Ehrenberg) Cleve & M?ller 1877: 242; 吳波, 劉妍, 王全喜. 2015, 33(2): 144—150. 王全喜, 鄧貴平. 2017: 111.
Fragilaria venterEhrenberg 1854: 13, pl. XIV [14]:fig 50.
Fragilaria construensvar.venterGrunow in Van Heurck 1884: pl.45; 齊雨藻, 李家英. 2004: 44,pl. 3, fig. 18
Nematoplata venter(Ehrenberg) Kuntze 1898:416
Staurosira construensvar.venterHamilton in Hamilton 1992: 29
Staurosira construens F.venter(Ehrenberg)Bukhtiyarova 1995, 5(4): p.418
殼面橢圓至披針形, 表面光滑或輕微波曲, 末端寬圓形, 細胞長5.5—7 μm, 寬3—4 μm。線紋由橢圓形孔紋組成, 在殼面中部平行排列, 末端微輻射狀排列, 在10 μm內12—14條。軸區(qū)披針形, 頂孔區(qū)由圓形的小孔紋組成, 1—2個, 唇形突缺失。殼面邊緣小刺匙形, 中空, 位于橫肋上。帶面觀矩形,通過小刺連接形成帶狀群體, 群體通過邊緣細胞附著在基質上或浮游生活。
生境: 水草。
標本產地: 七色海。
分布: 世界廣布種。
討論: 該種在木格措標本中形態(tài)變化不大, 而Morales[10]報道的采自康涅狄格州湖泊中的種類形態(tài)差異較大, 這種變異性不僅與殼面外形, 線紋排列及長短、細胞厚度以及頂孔區(qū)的形態(tài)有關, 而且與無性繁殖期間細胞大小的減少有關[10]。
十字脆桿藻科硅藻植物個體較小, 多以群體生活, 并能分泌黏液附著在各種基質上, 所以該科硅藻植物不僅能生活在湖泊、池塘、水坑等靜水水體中, 也能生活在江河、小溪、瀑布等流水水體中[1,10], 群體的附著生活不僅能抵御不良環(huán)境, 提高其環(huán)境適應能力, 也能為繁殖后代提供更穩(wěn)定的棲息地。
在不同類型的水體中, 十字脆桿藻科硅藻的種類和數量存在差異。本研究在木格措地區(qū)共發(fā)現該科硅藻5屬13種。其中, 在冷水水體木格措湖中,
觀察到3屬7種, 數量不多, 喜寒窄十字脆桿藻僅在木格措中發(fā)現; 在水溫較高藥池沸泉中發(fā)現4屬6種, 數量較大, 康乃迪克擬十字脆桿藻, 羽狀窄十字脆桿藻和串連假十字脆桿藻是沸泉中的優(yōu)勢種,其中康乃迪克擬十字脆桿藻僅在沸泉中發(fā)現; 在冷熱泉交融的七色海中, 發(fā)現的種類最多, 有4屬10種,窄十字型脆桿藻和串連假十字脆桿藻在部分標本中形成優(yōu)勢, 其中窄十字型脆桿藻僅發(fā)現于七色海中。
圖版Ⅰ 康乃迪克擬十字脆桿藻PlateⅠ Pseudostaurosiropsis connecticutensis Morales1—9. LM, 標尺=10 μm; 10. SEM外殼面觀; 11. SEM內殼面觀; 12. SEM細胞間連接; 13. SEM小刺; 14. SEM外殼面孔紋; 15. SEM外殼環(huán)頂孔; 16. SEM內殼面孔紋; 17. SEM內殼環(huán)頂孔區(qū)1—9. LM, bar=10 μm; 10. SEM External valve view; 11. SEM Internal valve view; 12. SEM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ells; 13. SEM Spines; 14. SEM Areolae on the external valve; 15. SEM Apical pore on the external valve mantle; 16. SEM Areolae on the internal valve;17. SEM Apical pore on the internal valve mantle
圖版Ⅱ 窄十字型脆桿藻PlateⅡ Stauroforma exiguiformis (Lange-Bertalot) Flower, Jones & Round 1—12 (11. 帶面觀). LM, 標尺=10 μm; 13. SEM外殼面觀; 14. SEM線紋和小刺; 15. SEM殼面末端; 16. SEM內殼面觀1—12 (11. Girdle view). LM, bar=10 μm; 13. SEM Internal valve view; 14. SEM Striae and spine; 15. SEM Valve end; 16. SEM Internal valve view
圖版 ⅢPlate Ⅲ1—7. 短線假十字脆桿藻, 1—6. LM, 標尺=10 μm; 7. SEM外殼面觀; 8—13. 強壯假十字脆桿藻, 8—13. LM, 標尺=10 μm; 14—24. 圓形假十字脆桿藻, 14—22. LM, 標尺=10 μm; 23—24. SEM外殼面觀 (24. 殼面邊緣); 25—33. 串連假十字脆桿藻, 25—29. LM, 標尺=10μm; 30. SEM外殼面觀; 31.內殼面觀; 32. SEM帶面觀; 33. 細胞間連接; 34—38. 擬連結假十字脆桿藻; 34—38. LM, 標尺=10 μm1—7. Pseudostaurosira brevistriata (Grunow) Williams & Round, 1—6. LM, bar=10 μm; 7. SEM External valve view; 8—13.Pseudostaurosira robusta (Fusey) Williams & Roun, 8—13. LM, bar=10 μm; 14—24. Pseudostaurosira cataractarum (Hustedt) Wetzel,Morales & Ector, 14—22. LM, bar=10 μm; 23—24. SEM External valve view (24. Valve margin); 25—33. Pseudostaurosira trainorii Morales; 25—29. LM, bar=10 μm; 30. SEM External valve view; 31.Internal valve view; 32. SEM Girdle view; 33. SEM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ells; 34—38. Pseudostaurosira pseudoconstruens Williams & Round; 34-38. LM, bar=10 μm
圖版 ⅣPlate Ⅳ1—6. 羽狀窄十字脆桿藻d, 1—5. LM, 標尺=10 μm, 6. SEM內殼面觀; 7—16. 喜寒窄十字脆桿藻, 7—10. LM, 標尺=10 μm; 11—13.SEM外殼面觀 (12. 頭端頂孔區(qū), 13. 腳端頂孔區(qū)); 14—16. SEM內殼面觀 (15. 頭端頂孔區(qū), 16. 腳端頂孔區(qū)); 17—19. 馬特窄十字脆桿藻, 17—19. LM, 標尺=10 μm; 20—23. 狹輻節(jié)窄十字脆桿藻, 20—21. LM, 標尺=10 μm; 22—23. SEM外殼面觀 (23. 頂孔區(qū))1—6. Staurosirella pinnata (Ehrenberg) Williams & Round, 1—5. LM, bar=10 μm; 6. SEM Internal valve view; 7—16. Staurosirella frigida van de Vijver & Morales, 7—10. LM, bar=10 μm; 11—13. SEM External valve view (12. Head pore-fields, 13. Foot pore-fields);14—16. SEM Internal valve view (15. Head pore-fields, 16. Foot pore-fields); 17—19. Staurosirella martyi (Héribaud-Joseph) Morales &Manoylov, 17—19. LM, bar=10 μm; 20—23. Staurosirella leptostauron Williams & Round, 20—21. LM, bar=10 μm; 22—23. SEM External valve view (23. Apical pore-fields)
圖版 ⅤPlate Ⅴ1—9. 連結十字脆桿藻, 1—6. LM, 標尺=10 μm; 7. SEM外殼面觀; 8. SEM帶面觀; 9. SEM外殼面末端; 10—17. 凸腹十字脆桿藻;10—14 (14.帶面). LM, 標尺=10 μm, 15. SEM外殼面觀; 16. SEM內殼面觀; 17. SEM頂孔區(qū)1—9. Staurosira construens (Ehrenberg) Grunow, 1—6. LM, bar=10 μm; 7. SEM External valve view; 8. SEM Girdle view; 9. SEM External valve end; 10—17. Staurosira venter (Ehrenberg) Cleve & M?ller; 10—14 (14. Girdle view). LM, bar=10 μm; 15. SEM External valve view; 16. SEM Internal valve view; 17. SEM Apical pore-fie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