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關鍵詞】黨員干部;群眾工作;科學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黨員干部:“增強政治本領,堅持戰(zhàn)略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科學制定和堅決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diào)各方落到實處?!?/p>
當前,在某些地區(qū)和某種程度上,干群關系仍然比較緊張。干群關系緊張,究其原因,從政治上看,是黨員干部與群眾在地位關系上的失序;從經(jīng)濟上看,是黨員干部與群眾間利益分配格局上的失衡;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是黨員干部在做群眾工作中行為的失范。要改變黨員干部群眾關系緊張現(xiàn)狀,除了理順干群的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利益分配格局外,還要通過對黨員干部素質(zhì)本領的提升,使黨員干部在處理社會矛盾,做好群眾工作群眾上,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一、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要牢固樹立執(zhí)政為民的戰(zhàn)略思維
戰(zhàn)略思維是對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問題進行謀劃的思維方式。具有戰(zhàn)略思維,就要胸懷大局、著眼長遠、把握大勢。
任何政權都離不開群眾的信賴、支持和擁護。堅持執(zhí)政為民,就是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yè)推向前進。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時代進步的決定性力量。歷史反復證明,辜負了人民必將被人民所拋棄。黨員干部任何時候都不偏離執(zhí)政為民這一原點,任何時候都主動運用戰(zhàn)略思維分析問題,自覺站在群眾立場處理問題,才能為黨的長期執(zhí)政夯實底氣打牢根基。
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最首要的是要敬畏群眾,要常記權力是人民群眾給的,是代表人民群眾意志的,是用來為群眾謀利益的。敬畏群眾,不是對群眾視而不見、敬而遠之、退避三舍,而是要到群眾中去,以為群眾多辦事、辦實事、辦好事,來贏得群眾的信賴、支持和擁護。樹立牢固的為民觀,就是要做到?jīng)Q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在具體的工作中,對于群眾提出的合理訴求,能夠解決、容易解決、職權范圍內(nèi)可以解決的,必須依法合理抓緊解決。對于大多數(shù)群眾反映強烈、不解決則影響群眾正常生活的,而當下又不具備解決條件的,要向逐級向上反映,通過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法律、政策的調(diào)整,創(chuàng)造條件來逐步解決。
二、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要牢固樹立和諧雙贏的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新思維是指超越陳規(guī)、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必須要牢固樹立和諧雙贏的創(chuàng)新思維。
我國正處于改革深水區(qū)、社會轉型期,呈現(xiàn)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樣化。這種背景下,各類公共事件日趨復雜,協(xié)調(diào)各種利益更為困難。面對相互交織的個別利益和普遍利益、少數(shù)利益和公共利益、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處理好了,黨和政府公信力能倍增;處理不好,則可能讓黨和政府公信力蒙塵。
黨和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也必須服務人民??梢哉f,除公共利益之外,黨和政府沒有其他的利益,這是黨的性質(zhì)和政府的天然屬性和根本宗旨。
要充分認識到,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是一致的。樹立利益的雙贏觀,就是要正確處理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現(xiàn)階段群眾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等基本原則,達到利益格局的合理化和和諧雙贏。
黨員干部要做好群眾工作,必須盡職盡責、全心全意去為它們工作。
要以群眾利益為導向干事創(chuàng)業(yè),真正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群眾路線是根本路線,依靠群眾是我們黨的制勝法寶,我們應時時、處處把群眾當親人,傾聽群眾所想所思,解決群眾所盼所急,用我們干部的辛苦指數(shù)去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shù),讓群眾的呼聲變掌聲。
三、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要牢固樹立矛盾轉化的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指運用唯物辯證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
黨員干部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就是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
堅持辯證思維,既要看到“兩點”,更應看到“重點”。問題矛盾撲面而來,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大小難易、明確輕重緩急、摸清內(nèi)在規(guī)律,才能牽得住“牛鼻子”、找得準突破口。
由于少數(shù)黨員干部學識、經(jīng)驗、能力有限,在做群眾工作中,不可避免會有紕漏、出毛病、犯錯誤。出現(xiàn)問題不要緊,關鍵在于我們是不是能夠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正視自身的問題。當前,我國的社會矛盾絕大部分屬于人民內(nèi)部矛盾。但若是處理不當,人民內(nèi)部矛盾會被激化,進而危害社會穩(wěn)定。樹立矛盾轉化觀,要求黨員干部與群眾發(fā)生矛盾,首先要在自身找問題。即使問題出在群眾,我們也要在解決群眾矛盾時,掌握相關的化解藝術和方法,做到多反思自己的能力不足,多注重提升自己的本領,使矛盾轉化、減弱、消弭。切忌漠視矛盾,推卸矛盾,激化矛盾。
四、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要牢固樹立角色平等的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基于法治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這是對領導干部治國理政能力提出的一個更新的要求。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diào)法治思維:“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p>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都要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觀念,對各種危害法治、破壞法治、踐踏法治的行為要挺身而出、堅決斗爭。”。
做好群眾工作,黨員干部要守住合法性底線。凡事要問是否合法。將堅守“合法性”確立為領導干部謀劃處事的“底線”。“合法性”是法治的核心內(nèi)容;要求行為合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從“是否合法”作為出發(fā)點來思考和處理問題,無疑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要以公平正義為標準——良法之治。法治是規(guī)則之治,更應當是良法之治。而“良法”的標準就是“公平正義”。法治只有通過立法公正、執(zhí)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要以人為本,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捌降刃浴奔仁欠ǖ膬?nèi)容屬性,也是法的適用原則。
五、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要牢固樹立民意可信的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是指從最低要求出發(fā)而爭取實現(xiàn)最高目標的一種思維方式。底線是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一個臨界值,一旦量變突破底線,即達到質(zhì)變的關節(jié)點,事物的性質(zhì)就會發(fā)生根本的變化。
處理好社會矛盾,做好群眾工作,就是要使黨員干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教育群眾,防患于未然,化風險為坦途,變挑戰(zhàn)為機遇,掌握主動,追求工作的最佳結果。
坦率、真誠,是所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黨員干部能否以坦誠之心面對面、膝碰膝、心貼心的與群眾交朋友、問計策、解難題、造福祉,制定政策能否實事求是、處理群眾問題能否客觀公正、為群眾辦事能否求真務實,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群眾的口碑是評判黨員干部為民的標尺。群眾的口碑,社會的輿論是公眾意見的匯集,又是公眾情緒的反映。樹立民意的可信觀,要求我們在群眾工作中,既要尊重群眾正確的輿情和判別,把群眾的聲音化作工作的導向;還要以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感受得到的方式,以群眾可以接受的傳播方式,來傳播黨的主張和正能量的聲音,提升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要深入對方內(nèi)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意志,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同時也并把自己的體驗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并取得反饋。把自己當成群眾的角色,把自己的心換做群眾的心,才能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盼群眾之所盼。才能設身處地有的放矢地去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
堅持用底線思維處理好社會矛盾和做好群眾工作,要防止擔心捅婁子、遇到問題繞著走,面對矛盾心發(fā)慌這種不良傾向。要樹立人性的情理關,使黨員干部既要堅守黨性,又要講求人性。要尊重群眾的人格、維護群眾的尊嚴、理解群眾的情緒,并寬容少數(shù)群眾的偏執(zhí)。要學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堅決杜絕群眾工作中容易出現(xiàn)的不顧及群眾尊嚴、人格,嚴重傷害群眾的感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