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重啟貿易談判,但之前的加稅繼續(xù)。
按中方統(tǒng)計口徑,中國對美每年出口的約4700億美元商品中,已有2500億美元商品被美方加稅;美國對華每年出口的約1500億美元商品中,有1100億美元商品被中方加稅。
動輒一兩千億美元的商品被對方加稅,看起來量挺大,但在貿易世界里,這樣的數字并不驚人。
要知道,中國、美國每年的對外貿易總額都在4萬億美元的量級。201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4.62萬億美元,增長12.6%。
也就是說,光是中國一年的外貿增量,就達到5000億美元的規(guī)模。其中的出口增量2200多億美元,也完全可以覆蓋掉對美貿易的若干損失。
打得起,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打。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約9億,哪怕GDP只掉0.5%,也意味著數百萬人的失業(yè)。而對于出口企業(yè)來說,如果只是想逃避關稅,越南也并非一個好的選擇。
中美貿易這本賬,還關系到貿易順差與外匯儲備,乃至金融穩(wěn)定。處理好對美關系,依然是中國外交當前的重中之重。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略另一本賬,那就是方興未艾的區(qū)域自由貿易協(xié)定締結的浪潮。
就在7月下旬,中國將承辦“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第27輪談判。圍繞這個覆蓋全球近一半人口的泛東亞自貿協(xié)定的談判,沒有美國代表參加,但是被美國拋棄的TPP協(xié)定的另外11個成員中,有7個在座,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亞。
如果RCEP談判在年內完結,追求“RCEP+”標準的中日韓自貿協(xié)定談判,會給自由貿易進程帶來新期冀。不同于所謂“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qū)”締約方日本和歐盟之間僅僅1500多億美元的貿易存量基礎,中日韓三國之間接近7200億美元的貿易存量,加上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助推,會給全球貿易版圖帶來巨變。
高標準的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qū),對跨國企業(yè)來說,就像是主體國家的版圖得到了擴增。問題在于,倘若民眾的認同感、立法和利益再分配機制沒能及時跟上,即便是已達成的貿易協(xié)定,也可能面臨被擱置、被撕毀、被曲解的命運。
英國鬧“脫歐”,美國毀約不倦,日本對韓國“變相制裁”,都還算是“輕”的。國家之間關系惡化,貿易很容易被殃及;貿易斷崖式下跌,損害的其實是未來重建信任的基礎。人們甚至預言,兩個國家的貿易關系一旦被人為掐斷,爆發(fā)戰(zhàn)爭是遲早的事情。
中日邦交正?;?,起始于兩國民間貿易;40年前中美建交,打開了中國對美出口猛增的大門。
貿易比戰(zhàn)爭好。讓貿易人不再流淚,當是政治家苦心孤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