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維輝
期盼已久的《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一冊(征求意見本)終于和大家見面了,這是我國文化教育界、新聞出版界和學術(shù)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值得慶賀。我翻閱了其中的一部分條目,有三點想法跟大家分享,敬請行家指教。
第一,成績巨大,超出預期。
這次修訂,很好地貫徹了“訂嚴補慎”的總方針,修改的幅度之大,質(zhì)量之好,都超出我的預期。這是很不容易的,為后續(xù)各冊的修訂樹立了一個標桿。
第二,問題難免,修訂永遠在路上。
編辭書是遺憾的事業(yè),永遠沒有可以圓滿畫上句號的一天。一部辭書,只要它還有存在的價值,修訂工作就永遠在路上。第二版第一冊中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難以盡免的。
第三,轉(zhuǎn)變思路,探索“動態(tài)修訂”新模式。
像《漢語大詞典》這樣的“巨無霸”辭書,沒有人會奢望通過一次修訂就解決所有的問題。第二版采取先出“征求意見本”、全部25冊征求意見結(jié)束之后再集中出版的辦法,應該說是考慮得很周全的,能夠盡可能地保證修訂的質(zhì)量。但是正式出版以后,讀者在使用中如果發(fā)現(xiàn)了問題,又該怎么辦呢?按照傳統(tǒng)的“周期性修訂”模式,只有等到下一次全面修訂時再來集中加以解決了。這顯然無法適應信息化、網(wǎng)絡化時代的需求,更不要說下一次全面修訂是否能夠如期進行誰也不敢保證,因為要組織一批既有專業(yè)水平又有時間精力的專家學者來給《漢語大詞典》進行一次“大修”,談何容易!以后將會越來越難。有鑒于此,我在十年前《漢語大詞典》修訂工作剛剛啟動的時候就提出過“在線《漢語大詞典》”的設想。(汪維輝 2009/2013)基本原則是“共享共建”,包括免費使用和在線修訂?!懊赓M使用”就是電子版《漢語大詞典》上網(wǎng)讓讀者免費查閱,這需要國家投入經(jīng)費。在國力日漸強盛的今天,要做到這一點并不難,正在修訂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就將采用這一模式。“在線修訂”就是變少數(shù)專家定期修訂為所有讀者隨時修訂。讀者可以隨時提出修改意見,由一個專門的常設機構(gòu)(比如現(xiàn)在的“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負責收集和處理,簡單的錯誤可以即時改正(如下文提到的“請”字沒有繁化),復雜的問題則交由專門的“審稿委員會”去審定。(汪維輝 2009/2013)這樣就能實現(xiàn)“動態(tài)修訂”,使修訂工作常態(tài)化、高效化,發(fā)現(xiàn)問題隨時解決,以保證《漢語大詞典》的質(zhì)量持續(xù)不斷地得到提高。目前采用這種修訂模式的有“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但是由于沒有嚴格的審定制度,它們都缺乏權(quán)威性,人們只能姑妄查之。我覺得中國可以在大型權(quán)威辭書的“動態(tài)修訂”新模式探索方面先行先試,走在世界前列。
下面舉一個例子來具體說明上述三點想法?!耙惶臁边@個詞條完全是隨機抽取的。
對照第一版和第二版,“一天”條義項數(shù)相同,都是7個,但是第二版做了以下一些修訂:[1]
1. 調(diào)整義項排序
把原來的⑤、⑥、⑦三個義項調(diào)整到①、②、③、④之前。這是完全正確的,因為①、②、③、④四個義項中的“天”都相當于“日”,而在漢語史上,“天”的這個意義的產(chǎn)生是很晚的事情(蔣紹愚 2012),調(diào)整后的次序合乎“一天”這個詞語的歷史發(fā)展事實。下面討論各個義項,都按照第二版的新排序。
2. 修改釋義
有兩個義項的釋義做了修改,詳見表1:
表1
義項④從所引的三條書證看,清代的兩例都是指“一個白天”,指“一晝夜”的例子是現(xiàn)代作家的,說明兩種用法的產(chǎn)生有先后,第一版的釋義把兩種用法的順序顛倒了,第二版的修改既準確又簡明,而且把自編例句都換成了實際用例,更有說服力,也更符合辭書的規(guī)范。
義項⑤刪去“猶一時”,更簡潔,也更準確。
3. 補充或更換書證
《漢語大詞典》的編纂方針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所謂“源流并重”,就是通過書證反映漢語詞匯的歷史演變。由于歷史的原因,第一版在“溯源”和“討流”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始見書證時代滯后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最后書證時代偏早的也很常見,出版后這方面的商榷補正之作極多,這也是第二版修訂的一個重點?!耙惶臁睏l在補充或更換書證方面修訂幅度最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豹。下面逐一列舉。
義項①增加了《后漢書·蘇章傳》一例,把此義的始見年代從唐代提前到了東漢。[2]末了又增加了明代龍膺的《朝天子》曲一例,把最后書證的時代從金代后延至明代。這一提一延,就把“一天”的“一塊天空”這個義項的使用時限向前向后延伸了六七百年,而且使這個不很常見的義項的書證從兩條增加到了四條。在“亦指滿天”用法下增加了一條《鏡花緣》的例子,在元雜劇和魯迅作品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說明這種用法不是從元代直接跳到現(xiàn)代的,而是經(jīng)過明清一脈傳承下來的。
義項③把首條書證由元馬致遠《漢宮秋》例換成了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例,提前了始見年代。末尾又補引清孔尚任《桃花扇》一例,把最后書證的時代從明代延后至清代。
義項④的末尾補引了鄧友梅《那五》一例,使得此詞的當代用例從自擬例句變成了書證。
義項⑤把最后的自擬例句換成了沈從文的《旅店及其他·阿金》。
義項⑦的第二例由丁西林的《一只馬蜂》換成了胡適的《談新詩》。細讀例句,不得不說更換得好,因為《一只馬蜂》的用例是“總有一天”,其中的“一天”并不是“某一天”義的典型用法,換成《談新詩》的“寫一天晚上一個遠行客人在一個人家寄宿”,就義、例密合了。
4. 其他
第二版在很多細節(jié)上比第一版更加嚴密精細,比如: 義項③“形容很大、很多”,第一版頓號作逗號;義項⑤引老舍《正紅旗下》十:“什么樣的人都有,就是沒有可靠的!”第一版逗號作句號;義項②引唐李白《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頌序》,第一版無“序”字;義項⑥引《兒女英雄傳》第一回,“一天卻也沒些空閑”,第一版“卻也”作“都也”,核對原書,實作“卻也”。這些雖然都是細枝末節(jié),但是反映了修訂者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和作風。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第二版的修訂幅度相當大,質(zhì)量也很高,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當然,如果吹毛求疵,第二版也還存在一些可議之處,比如:
1. 第二版按照始見書證出現(xiàn)的時代順序排列義項,那么義項⑤應該排到最后,因為這個義項只有現(xiàn)代用例。
2. 義項②“一重天”當有早于唐代的例子,如《廣弘明集》卷十載北周甄鸞《笑道論》:“上元宮即太上大道君所治,計一天相去九萬九千九百九十里,則九天相去七十九萬九千九百二十里?!?/p>
3. 義項①引《后漢書·蘇章傳》例“請”字沒有寫成繁體。
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采用“動態(tài)修訂”的新模式,是隨時就可以解決的,而不必等到若干年后的“大修”。
附 注
[1] 請參閱本文附錄。
[2] 若按作者范曄的生活時代算,至少也是南朝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