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太
ACI為神經(jīng)內科常見病, 致殘率與致死率均較高, 是因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不足或供應障礙, 導致腦組織嚴重缺血缺氧造成的壞死性改變。中醫(yī)理論指出, ACI屬于中風[1]的范疇, 患病機制復雜, 病情變化迅速, 治療時應以化瘀活血為主。當下臨床常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ACI, 能有效改善組織缺血?,F(xiàn)選取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12例A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比采取溶栓治療與溶栓結合芪棱湯治療的效果, 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12例A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化原則分為參照組與干預組, 各56例。參照組男34例, 女22例;年齡47~69歲,平均年齡(57.95±7.52)歲。干預組男36例, 女20例;年齡48~71歲, 平均年齡(57.26±7.3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患者采取阿替普酶溶栓治療, 一次性用藥劑量為0.9 mg/kg, 其中10%于溶栓開始1 min內行靜脈推注治療, 確保在5 min內完成推注, 剩余則在1 h內靜脈滴注完畢。此外, 還需對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 時間為14 d, 主要包括營養(yǎng)腦組織、減輕腦水腫、維持電解質與水平衡、低流量吸氧與臥床休息等治療, 并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1.2.2 干預組 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用芪棱湯治療, 方劑組成:水蛭3~6 g(焙干研末吞服)、三棱10 g、天花粉10 g、桑椹15~30 g與黃芪15~30 g, 1劑/d, 將上述藥物混合后用清水煎煮, 取藥汁300 ml, 分早晚2次服用, 150 ml/次。依照患者證型隨癥加減, 風痰阻絡型可加法半夏、膽南星與竹瀝各10 g;氣虛血瘀型可增加活血益氣藥物的使用劑量;肝陽暴亢型可加生牡蠣、天麻、石決明與鉤藤各10 g;陰虛風動型可加女貞子、枸杞子、白芍與生地黃各10 g;兼腹實者可加生大黃與枳實各10 g;言語不利者可加木蝴蝶、石菖蒲與遠志各10 g;口眼歪斜者加僵蠶、白附子與膽南星各10 g。中藥治療時間為14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NIHSS評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①NIHSS評分越低,表示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越輕微。②治療前后對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進行采集, 檢測炎性因子水平, 其中hs-CRP通過散射比濁法測定;IL-6與TNF-α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③參考NISHH評分[2]判定治療效果:NIHSS評分減少91%~100%提示臨床痊愈;NIHSS評分減少46%~90%提示顯效;NIHSS評分減少18%~45%提示有效;NIHSS評分減少未達到上述標準或增加提示無效??傆行?(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干預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治療前, 參照組患者NIHSS評分為(12.71±3.62)分, 與干預組的(12.68±3.59)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明顯降低, 但參照組患者NIHSS評分(9.85±1.42)分明顯高于干預組的(6.39±1.03)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L-6、TNF-α、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 兩組患者 IL-6、TNF-α、hs-CRP水平均明顯下降, 且干預組IL-6、TNF-α、hs-CRP水平均明顯低于參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IL-6(ng/L) TNF-α(ng/L) hs-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56 96.25±11.27 53.58±4.34a 33.18±7.08 15.70±3.11a 6.36±3.52 3.68±1.64a干預組 56 95.96±11.30 42.60±3.39ab 32.99±7.11 7.24±1.29ab 6.37±3.49 2.52±1.00ab t 0.1360 14.9203 0.1417 18.8032 0.0151 4.5192 P 0.8921 0.0000 0.8876 0.0000 0.9880 0.0000
ACI缺血-再灌注時, 炎性細胞會聚集于缺血區(qū), 進而導致炎癥反應, 進一步加重微循環(huán)障礙[3-5]。腦梗死常見于睡眠或休息時, 病情較輕者會出現(xiàn)嘔吐惡心、眩暈與頭痛等癥狀, 病情較重者則會出現(xiàn)昏迷不醒或半身不遂等情況, 可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 加重其家庭負擔。因此, 及時尋求一種可靠且安全的用藥方法十分必要。
中醫(yī)辨證指出, ACI的病理過程是以瘀血為主, 火、痰、風、虛等不同病理產(chǎn)物作用的結果, 患病機制在于腦絡閉阻,氣陰虧虛與瘀血內結, 使得腦缺血區(qū)產(chǎn)生炎性反應進而遭受損傷。有學者指出[6], 在活血益氣的前提下加用生津滋陰藥物能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暢通的功效。芪棱湯由黃芪、三棱、天花粉、水蛭與桑椹等中藥構成, 其中黃芪具有良好的活血功效;三棱行氣祛瘀與活血;天花粉清熱生津;水蛭破血逐瘀;桑椹能降低血脂, 防止血管硬化。中藥辨證施治, 可達到對癥下藥的目的。阿替普酶結合血栓中網(wǎng)狀纖維蛋白后, 能使纖溶酶原激活, 增加纖溶酶, 還可使纖維蛋白網(wǎng)打斷, 使血栓溶解。此外, 其還可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 使缺血的腦組織再灌注, 進而達到改善早期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目的。將中藥芪棱湯有效聯(lián)合阿替普酶治療ACI, 不但能達到患者預期的療效, 還可改良臨床預后, 使患者早日康復。
總之, ACI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及芪棱湯口服治療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可減輕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 調節(jié)炎性因子水平, 建議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