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網(wǎng)絡媒體中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前因研究及未來展望

      2019-07-23 01:51潘瓊
      新媒體研究 2019年10期
      關鍵詞:環(huán)境因素

      潘瓊

      摘 ?要 ?隨著Web2.0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用戶貢獻內(nèi)容成為學術(shù)界和實踐界關注的熱點,其中,如何激勵用戶貢獻內(nèi)容即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前因研究是關鍵問題。各學科的學者基于不同的理論框架對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前因進行了研究,相關的文獻均將影響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因素分為環(huán)境因素和個人因素。未來的研究可以探索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環(huán)境因素和個人因素共同影響在線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機制。

      關鍵詞 ?用戶貢獻內(nèi)容;前因;社會認知理論;環(huán)境因素;個人因素

      中圖分類號 ?G206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0-0010-04

      用戶貢獻內(nèi)容最早由2005年由Morgan Stanley首席分析師Mary Meeker提出并定義,特指個人在線公開發(fā)布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內(nèi)容的行為,這些內(nèi)容包括文本、圖片、音樂、音頻、視頻、游戲等各種形式。與此相關的研究及成果在2006年才開始出現(xiàn),且數(shù)量較少,大部分都還是媒體關注這個新興事物的報道[1]。目前來看,國際學術(shù)界和業(yè)界對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關注遠高于國內(nèi)學術(shù)界[2],國內(nèi)學術(shù)界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在網(wǎng)絡平臺如虛擬社區(qū)的研究中,很多學者提出,虛擬社區(qū)生存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zhàn)來自于持續(xù)的內(nèi)容共享與互動[3-5],換句話說,即如何激勵用戶貢獻內(nèi)容這種公共產(chǎn)品[4,6]。

      因此,從用戶貢獻內(nèi)容本身的研究和網(wǎng)絡平臺的相關應用研究中都可以看出,影響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前因研究是關鍵研究問題。本文通過對國內(nèi)外各學科,如傳播學、信息學、管理學、計算機技術(shù)等對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前因研究的文獻進行綜述,分析和梳理各種理論框架下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前因研究的成果,并對未來的研究提出思考和建議。

      1 ?基于各種理論框架的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前因研究

      根據(jù)對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的檢索,學者們基于不同學科的理論框架,如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技術(shù)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社會資本理論(Social Capital Theory),社會交換理論(Society Exchange Theory),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等,從多樣的視角對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前因影響進行了研究。

      1.1 ?基于行為理論:從TRA到TPB到TAM

      由于用戶貢獻內(nèi)容是個人在網(wǎng)絡社會中的特定行為,因此,學者們經(jīng)常用到相關行為理論的框架,如理性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和技術(shù)接受模型去研究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前因。

      TRA是研究個體認知行為的最具影響力的經(jīng)典理論之一,認為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與行為意圖有直接關系,并且通過行為意圖影響實際行為。已有學者基于TRA理論框架,對知識共享行為進行了研究[7-8],其中,Bock et al發(fā)現(xiàn)期望的外部獎賞、期望的互惠關系和自我價值感作為知識分享動因因素[7];Hsu&Lin也以TRA為基礎開發(fā)了他們的研究模型[8]。但是,TRA只能預測行為主體能夠用意志控制的行為[9],無法考慮到用戶受到的技能、資源等限制。

      TPB在TRA的基礎上,增加了感知行為控制這個變量預測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為,提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以及“感知行為控制”這三項相關因素影響人們的行為意向,從而間接影響實際行為。Hau&Kim運用TPB理論研究了影響用戶在網(wǎng)絡游戲論中分享創(chuàng)新型知識的個人動機和社會因素[10]。但是,TPB理論很難解釋什么前因顯著影響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信息共享的意向。

      David用TRA研究用戶的信息系統(tǒng)接受情況時,提出了TAM,吸收了期望理論和自我效能理論,增加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兩個變量。在這個模型中,感知有用性對態(tài)度和行為意圖有影響作用;感知易用性對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態(tài)度有影響作用。由于用戶貢獻內(nèi)容和知識共享為個體行為,也是一種信息系統(tǒng)使用行為,因此,諸多學者基于此理論框架進行用戶貢獻內(nèi)容或知識共享的前因研究[7-8,2]。

      1.2 ?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社會資本各維度影響用戶貢獻內(nèi)容

      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在線的知識共享是一種社會化和基于情境的過程,受到社會資本特征的影響[7,11,3-4]。社會資本理論從群體間關系的角度為研究用戶貢獻內(nèi)容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12]。社會資本被定義為存在并來自于個體或社會單元所擁有的關系網(wǎng)絡中實際或潛在的資源的總和,包括結(jié)構(gòu)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13]。結(jié)構(gòu)維度是社會系統(tǒng)中使個體獲得所需資源的個體之間的連接模式;關系維度是指網(wǎng)絡內(nèi)成員之間反復互動時所發(fā)展出的關系類型,如信任、社會規(guī)范、期望和認同;認知維度指共同的表達、解釋或意義系統(tǒng),能夠形成共享的網(wǎng)絡,達成共識。

      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認為,社會資本,如社會網(wǎng)絡,信任和分享的共同目的,影響個人的信息分享行為。在建立社會關系的過程中,社會資本支持不同的社會網(wǎng)絡成員之間的行為的規(guī)則,并促進信息的傳播[14]。如果這個環(huán)境是高社會資本,具有強大的網(wǎng)絡、信任、分享行為規(guī)則、互惠和尊重,那么,該環(huán)境將顯著影響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分享[13]。緊密的社會關系和網(wǎng)絡聯(lián)系與知識獲取相關[15]。

      1.3 ?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用戶貢獻內(nèi)容是為了特定的收益

      社會交換理論經(jīng)常被作為一個理論模型被應用在個體信息分享的研究中。社會交換理論以得到的回報(Reward)和花費的成本(Cost)作為基礎考察個體之間的交往活動,認為個體在交往活動中堅持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回報,同時當從他人處獲得報酬,也會覺得有義務回報。這種社會報酬分為內(nèi)在報酬(Intrinsic Benefits)和外在報酬(Extrinsic Benefits),前者來自于社會交往活動本身的回報,如社會、贊同、愛、感激等;后者來自于社會交往活動以外的回報,如金錢等。

      諸多學者認為信息分享和社區(qū)參與行為是一種典型的社會交換行為?;谏鐣粨Q模型,學者們提出了影響虛擬社區(qū)知識分享的因素。Kankanhalliet al.確認成本和利益因素影響電子知識分享[16];Bock et al.提出期望的外部獎勵、期望的互惠關系等作為社會交換因素[7];Hsu&Lin發(fā)現(xiàn)利他主義、期望的互惠利益、名聲、信任和期望的關系作為影響因素[8];Lin et al.提出互惠的規(guī)則和信任[17];Jin et al.提出來自虛擬社區(qū)參與行為的社會利益獲得[18];Yu et al.提出感知公平作為知識分享行為的交換因素[19]。Butler以成本-收益為基礎分析了虛擬社區(qū)的參與行為,指出用戶的參與是由一個用戶的成本和收益決定的[20]。

      1.4 ?基于組織公民行為:用戶貢獻內(nèi)容是一種社區(qū)公民行為

      用戶貢獻內(nèi)容發(fā)生在可自由出入的社區(qū)中,由成員自愿實施,且會對社區(qū)和其他成員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學者們將此類行為稱為一種特殊形式的“社區(qū)公民行為”[21]。因此,出現(xiàn)了基于組織公民行為理論對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22]。組織公民行為由于影響組織績效,在心理學和管理學領域已經(jīng)有了多年的研究。Organ將組織公民行為定義為“自主決定的,與正式獎勵系統(tǒng)沒有直接或顯現(xiàn)關聯(lián),同時在總體上促進組織的有效運行的個人行為”[23]。

      虛擬社區(qū)的公民行為是一種內(nèi)在的道德行為,是個人選擇對社區(qū)其他人有利的特定的行為[24],代表著虛擬社區(qū)規(guī)則的傳播和發(fā)展,也是親社會化行為的發(fā)展。Fang et al.探索了組織公民行為對知識共享持續(xù)意愿的影響[25]。

      1.5 ?基于社會認知理論:個人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影響用戶貢獻內(nèi)容

      網(wǎng)絡社區(qū)的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研究中,社會認知理論是經(jīng)常用到的理論框架。該理論認為人們外部的環(huán)境因素和內(nèi)在的思維活動共同決定著其行為,逐漸發(fā)展成被廣泛認可的有效解釋個人行為的模型,應用于社會學習、市場營銷、管理、信息系統(tǒng)以及其他領域的研究中,作為研究人的行為的理論基礎[26]。

      基于認會認知理論,可以從人(如動機、知識共享自我效能感和結(jié)果期望)和環(huán)境(如社會資本各要素)兩方面來構(gòu)建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27]。在組織的知識共享研究中,就有大量的研究證實了組織知識共享氛圍對知識共享行為的影響。許多研究也表明,組織氛圍是知識共享意向的強有力的預測變量之一[28]。Hooff&Ridder對荷蘭五家企業(yè)的經(jīng)驗研究表明,組織的溝通氛圍會顯著影響知識貢獻和知識收集[29]。Wolfe&Loraas的研究證實,與激勵不充分的情形相比,在激勵充分的情況下,當意識到其他人不共享知識時,個體的知識共享意愿會更快速的下降[30]。

      同時,理解個人感知[7,16]和信息分享行為的關系對促進虛擬社區(qū)的知識共享行為是非常重要的[7,16,11]。因此,為了貢獻知識,個人必須思考他為別人的貢獻是否值得他付出的努力,產(chǎn)生的新價值是否符合他們的期望。廖望等基于人人網(wǎng)的實證研究,確認了自我導向假設和他人導向假設對社會媒體時代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激勵,即訪問人數(shù)帶來的聲望能夠顯著增加用戶創(chuàng)制的社區(qū)型公共品數(shù)量,好友數(shù)量象征的社會連帶則與用戶分享的連接型公共品數(shù)量顯著相關[31]。Lu et al.也提出,高水平的知識分享自我效能能夠增強個人的合作,減少搭便車行為,促進用戶間的知識貢獻?;谏鐣J知理論[32],Chiu et al.、Hsu et al.等研究發(fā)現(xiàn),社區(qū)相關的結(jié)果期望和個人相關的結(jié)果期望,以及自我效能對虛擬社區(qū)的信息共享行為有正面影響[3-4]。

      2 ?未來研究: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環(huán)境因素和個人因素對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影響機制

      根據(jù)前文的綜述,雖然學者們用不同的理論去解釋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哪種理論模型,總的來看,影響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環(huán)境因素和個人因素。根據(jù)社會認知理論,人的行為由環(huán)境因素和個人認知因素共同決定。

      此外,根據(jù)社會認知理論,研究網(wǎng)絡時代的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影響因素必須從環(huán)境因素和個人因素來考慮。網(wǎng)絡時代的用戶貢獻內(nèi)容是建立在人機互動的基礎上,在網(wǎng)絡上與他人分享信息,實現(xiàn)人人互動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網(wǎng)絡用戶的用戶貢獻內(nèi)容行為涉及到網(wǎng)絡平臺和用戶兩個層面。在組織的知識共享研究中,就有大量的研究證實了組織知識共享氛圍對知識共享行為的影響。那么,網(wǎng)絡平臺的氛圍與用戶本身的因素是如何共同影響用戶貢獻內(nèi)容,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最后,目前對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研究主要以西方文化為背景。根據(jù)社會認知理論,個人的不同文化背景會影響用戶貢獻內(nèi)容,Chow et al.曾對比研究了中美兩國在共享信息方面的差異,發(fā)現(xiàn)中國員工更不樂意與“圈外人”共享信息[33]。因此,將國外用戶貢獻內(nèi)容的研究成果進行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研究具有學術(shù)價值。

      參考文獻

      [1]范哲,朱慶華,趙宇翔.Web2.0環(huán)境下UGC研究述評[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22):12-14.

      [2]趙宇翔.社會化媒體中用戶生成內(nèi)容的動因與激勵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1.

      [3]Chiu C. M.,Hsu M. H.,Wang E. T. G..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online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3):1872-1888.

      [4]Hsu M. H.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i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self-efficie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2007,65(2):153-169.

      [5]Prestridge S. IC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in online forums:Analyzing the role of discuss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0,26(2):252-258.

      [6]Bo Xu, Dahui Li, Bingjia Shao.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 Study of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Its Social-Relational Antecedents[J].Int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2012,28:347-359.

      [7]Bock G. W.,Zmud R.W.,Kim Y.G..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social psychological forces,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MIS Quarterly,2005,29(1): 87-111.

      [8]Hsu C. L.,Lin J. C. C. Acceptance of blog usage:the roles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social influence and knowledge sharing motivation[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8,45(1):65-74.

      [9]于丹,董大海,劉瑞明,等.理性行為理論及其拓展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5):796-802.

      [10]Hau Y. S.,Kim Y.G..Why would online gamers share their innovation-conducive knowledge in the online game user community? Integrating individual motivations and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2):956-970.

      [11]Wasko M.M., Faraj S. Why should i share? 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J].MIS Quarterly,2005,29(1):35-58.

      [12]Bourdieu P. The Rules of Art: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7,26(5):43-43.

      [13]Nahapiet J.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14]Coleman J.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 Supplement:95-120.

      [15]Chow W S,Lai S C. Social network, social trust and shared goals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8,45(7):458-465.

      [16]Kankanhalli A., Tan B.C., Wei, K.K.,et al. 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2005,29(1):113-144.

      [17]Lin M. J. J. , Hung S. W., Chen C. J. Foste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professional online communit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5(4):929-939.

      [18]Jin B., Park J.Y., Kim H., et al. What makes online community members commit?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J].Behavior&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0,29(6):587-599.

      [19]Yu T. K., Lu L. C., Liu T. F. Explor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via weblog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1):32-41.

      [20]Butler B. Membership Size,Communication Activity,and Sustainability: A Resource based Model of Online Social Structure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1,12(4):346-362.

      [21]樓天陽,褚榮偉,李儀凡,等.虛擬社區(qū)成員參與心理機制研究述評[J].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2011,33(5):33-39.

      [22]徐美鳳,葉繼元.學術(shù)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13):67-71.

      [23]Organ D W. A restatement of the satisfaction-performance hypothesi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8,14(4):547-557.

      [24]Peloza J., Hassay D. N. Intra organizational volunteerism: good soldiers good deeds and good politic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6, 64:357-379.

      [25]Fang Y.H.,Chiu C. M. In justice we trust: Exploring knowledge-shar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s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2):235-246.

      [26]姜道奎.團隊知識共享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27]代寶,劉業(yè)政.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的實證研究綜述[J].情報雜志,2014(10):201-206.

      [28]Huber G.P.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Unexplored Issues and Suggested Studie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1,10(2):7-79.

      [29]Hooff B. V. D., Ridder J. A. D. Knowledge sharing in context: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communication climate and CMC use on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6):117-130.

      [30]Wolfe C.,Loraas T.Knowledge Sharing : The Effects of Incentives ,Environment,and Person[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8,22(2):53-76.

      [31]廖望,劉于思,金兼斌.社會媒體時代用戶內(nèi)容生產(chǎn)的激勵機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12):66-81.

      [32]Lu L.,Leung K., Koch P. T. Managerial knowledge sharing: the role of individual, inter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6,2(1):15-41.

      [33]Chow C. W., Deng F.J.,Ho J.L.The Openn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Within Organizations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it2ed State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2):

      65-95.

      猜你喜歡
      環(huán)境因素
      病理性近視病因研究新進展
      環(huán)境因素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性教育狀況的影響淺析
      探析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及對策研究
      城市物流配送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因素影響評估
      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因素
      造成數(shù)學學困生的原因
      淺談會計目標定位
      攻擊性行為
      太白县| 武城县| 鹤山市| 融水| 绩溪县| 晋江市| 天全县| 南丹县| 建湖县| 兰西县| 辉南县| 资中县| 安国市| 沭阳县| 康马县| 自治县| 平昌县| 温宿县| 阿克陶县| 泊头市| 霍城县| 罗江县| 茶陵县| 青田县| 德兴市| 马龙县| 喀喇| 吉隆县| 布拖县| 江孜县| 商都县| 盐津县| 咸宁市| 交城县| 柞水县| 兖州市| 晋城| 绵竹市| 仁寿县| 汤原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