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沛恩
張載,字子厚,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關學”的創(chuàng)始人,世人稱之為“橫渠先生”。史學界對張載的思想及歷史地位有著不同認識。今天,我們站在戰(zhàn)略哲學的角度,需要高度重視、重新審視張載的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張載生于長安。他青年時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經(jīng)典。進士及第后,拜祁州司法參軍,授云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后,講學于關中,建立“關學”學派。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子厚病逝于臨潼,時年58歲,世人尊稱其為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張載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存世,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誦不衰。
張載繼承了西周天人合德的思想,首次提出“性與天道合一”的戰(zhàn)略倫理學觀點。“天人關系”是中國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最早出現(xiàn)于西周時期。周人提出“德”的觀念,把殷人的“以祖配天”發(fā)展成“以德配天”,以“德”來解釋殷周鼎革的正當性。后世不同派別對此問題眾說紛紜,而張載是第一個明確指出“性與天道合一”的大儒。他從“氣一元”的本體論出發(fā),把萬物的本原看作客觀存在的物質(zhì)實體—氣。《正蒙·太和》寫道:“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睔庥袃煞N狀態(tài),氣散是無形的太虛,氣聚則為有形的萬物,所以人與自然萬物皆“與氣同構”“太虛即氣”。張載思想中對天的認識可歸結為:“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于氣而己?!睆奶斓淖匀涣x中引申出天的“德性”義。天本無心,人具有天心,所以可以秉承天德。“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見固不足盡,至于眾人之心同一則卻是義理,總之則卻是天。”張載之“天”,由形轉化成理,從理又轉化成德,最后回歸到德性,將“自然之天”和“義理之天”融合在一起,構建了“萬物相感”的天道觀,這是北宋儒家思想轉變的重要一環(huán)。《西銘》所提及的“民胞物與”標志著張載“天人合一”學說的最終形成,這不僅是對儒家經(jīng)典的傳承,對儒家思想精髓的總結,更是對儒學的一次偉大創(chuàng)新。
張載提出了“民胞物與”的戰(zhàn)略倫理情懷?!段縻憽菲?,張載把天地宇宙萬物看作一體,人類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自然界的萬物是我們的同類:“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將其“性與天道合一”的思想創(chuàng)建推向倫理思想闡發(fā)的高峰。張載第一次將父母、夫婦、君臣、長幼、朋友的五倫關系合而為一,將五倫統(tǒng)歸為宗族這一關系:天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長子,大臣是嫡長子的管家,尊敬年長者就是禮敬同胞中年長的人,慈愛孤苦弱小的人就是保護同胞中的幼弱之屬。世人說的圣人,是指同胞中與天地之德相合的人,賢人是其中的優(yōu)異之輩。天底下無論是衰老者、殘疾人、孤苦無依之人、鰥夫寡婦,都是我身邊困苦而無處訴說的兄弟姐妹。張載從社會倫理的角度,把人類社會中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合一”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從社會倫理關系建構上完成了天道的“厚德”“載物”精神在人道的貫徹落實。“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萬物以有形的形體充塞天地,而我輩以順天之“性”引領思想行為,承載和發(fā)揚“民胞物與”的倫理情懷。
張載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戰(zhàn)略倫理目標?!皺M渠四句”出自張載的《橫渠語錄》,言簡意宏,顯示出北宋理學的浩然氣象,承載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盀樘斓亓⑿摹?,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庇终f:“天地無心而成化?!比藶樘斓亓⑿模茨苄Хㄌ斐苫f物之德,潤物無聲;能夠秉持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廓然大公,仁民愛物?!盀樯窳⒚眮碓从诿献拥摹傲⒚彼枷耄睹献印けM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睆堓d以人之“性”為天地之帥,倡導學者承載天德,修身立命,至于富貴還是貧賤,則順事而安。后世學者效法天心,學習古圣先賢的立命之道,正是探索為往圣繼絕學的方法,肩負起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
張載的思想不僅對于宋明理學具有奠基性和開創(chuàng)性,而且從整個儒家思想史的角度審視,張載的思想具有恢弘的氣度、青出于藍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力挽狂瀾的使命意義。在釋家思想盛行、儒家思想日漸低迷的時代,張載通過對釋、道兩家哲學觀點的吸納和批判,構建起他的儒學體系。他用“太虛即氣”的命題來構建自己的本體論,通過證明萬物是“氣化”而對釋、道兩家的生死觀進行吸收、批判。以天道觀為基礎,張載構建了人性論及與之相應的修養(yǎng)理論,以達到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茫茫宇宙之中,個體的人雖然渺小,卻是按照乾父坤母的天地孕生之道而生,所以每個人都秉承天地之道,都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選自《學習時報》2019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