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古代新皇登基,通常要舉行加冕典禮。那么,這個標志帝王身份的“冕”究竟是什么呢?
“冕”由“冃(mào)”和“免”組成?!皟小钡淖中蜗窆糯拿弊?,實際上就是早期的“帽”字,后來到了楷書當(dāng)中,演變?yōu)椤啊?,而“免”則表示讀音。
有學(xué)者認為,“免”是“冕”的早期字形?!懊狻痹诮鹞闹袑懗傻刃螤?,像一個人頭上戴著一頂大帽子。不過,“免”表示的不是普通的帽子,而是喪帽。古代舉行喪禮的時候,要先摘掉冠,然后用白布包裹頭發(fā)。這塊纏成帽子形的白布就叫做“免”。如今,我國部分地區(qū)仍然保留著類似的習(xí)俗。因此,“免服”就是指喪服?!懊狻痹诒硎具@種意思時,不讀miǎn,而讀wèn。今天來看,很難說“免”就是早期的“冕”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免”在“冕”的字形當(dāng)中不僅僅表示讀音,一定程度上也把它跟帽子有關(guān)的含義帶入其中。
“冕”在篆文中還曾經(jīng)有過另外一種寫法,即由“糸”和“免”組成,表示“冕”是用絲織品做成的。例如《荀子·正名》:“乘軒戴。”不過,這種寫法并沒有流傳下來。“”在古代還被用來表示一種喪服的名稱,例如《左傳·哀公二年》“使太子”,讀作wèn,實際上是在表示喪帽的“免(wèn)”的字形基礎(chǔ)上添加了“糸”之后產(chǎn)生的。
《說文解字》記載:“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纊。從冃,免聲。古者黃帝初作冕?!边@段文字內(nèi)容豐富,不但從形、音、義等角度詮釋了“冕”字,還闡釋了古代“冕”的形制和由來。
“冕”最初是指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比如,《荀子·富國》記載:“故天子袾裷(gǔn,通“袞”)衣冕,諸侯玄裷衣冕?!背鱿綀龊蠒r,天子、諸侯等人要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來著裝:天子身穿赤色繡有龍紋的禮服,頭戴冕;諸侯則身穿黑中帶紅的禮服,頭戴冕。
跟冠相比,冕的形制更為繁復(fù)華麗,由延、旒(liú)、纊(kuàng)、(dǎn)等部件組成?!把印笔恰懊帷鄙厦骈L方形的板?!把印钡那把貞覓熘淮A玉,稱為“旒”。旒的多少顯示著不同的等級,比如根據(jù)《周禮·夏官·弁師》的記載,天子十二旒(也有說天子的冕前后各有十二旒),諸侯九旒,后面依次遞減?!袄k”是系在冠圈上分垂于兩耳側(cè)的玉飾,通常稱為“瑱(tiàn)”?!啊笔谴乖凇把印钡膬蓚?cè)用來懸纊的彩色絲帶。
“冕”后來特指帝王的禮帽,也就是皇冠,由此才有了登基加冕一說。而且,“冕旒”還可以代指皇帝。唐代詩人王維在《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一詩中寫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泵枥L了身著不同服飾的各國使臣去朝拜唐朝天子的盛唐氣象。
正因為“冕”是皇冠,所以,體育競賽中將保住上屆取得的冠軍稱號叫做“衛(wèi)冕”,“衛(wèi)冕冠軍”“衛(wèi)冕成功”等說法由此而來。
“冕”后來還用于比喻那些形狀像冕的事物,比如“日冕”。
“冠”和“冕”分別是古代官員和帝王戴的帽子,然而二者又常常合在一起作為冠帽的總稱?!肮诿帷边€有很多比喻用法。比如,它可用于比喻仕宦,《后漢書·郭太傳》:“(賈淑)雖世有冠冕,而性險害,邑里患之?!庇袝r也指仕宦之家,比如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yǎng)馬?!币脖扔魇苋藫泶骰虺鋈祟^地,《北史·寇洛等傳論》:“冠冕之盛,當(dāng)時莫與比焉?!边€可以用來比喻體面、光彩,例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風(fēng),我們而今竟到酒樓上去坐罷,還冠冕些?!?p>
“冠冕堂皇”一詞,原本是形容莊嚴、體面,后來常常被用作反語,形容表面上莊嚴、正大,實際上卻并非如此。比如清代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八十四回:“他自己也就把那回身就抱的旖旎風(fēng)情藏起來,換一副冠冕堂皇的面目了。”
19世紀英國的《泰晤士報》被看作當(dāng)時輿論的權(quán)威,其主筆常常被吸納為英國內(nèi)閣成員,社會地位很高,人們稱之為“king without a crown”,翻譯過來就是“無冕之王”。最初,“無冕之王”是指那些不具有權(quán)威之名,但實際影響力很大的人。后來,多用于指新聞記者,但又不限于這一行業(yè)。比如,體育界那些具有奪冠實力卻未能奪冠的運動員或運動隊,也被視為“無冕之王”。實際上,各行各業(yè)中的佼佼者又何嘗不是其所在行業(yè)的“無冕之王”呢?這些在平凡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的“無冕之王”,才更應(yīng)該令人心生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