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人生于世,幾乎無人可以置身“禮”外,然而對于“禮”,措置當(dāng)否,所系甚大。典籍中記載了不少古人面對“禮”時采取的措施,體現(xiàn)了他們的智慧,值得后人借鑒。
春秋時期,公儀休以才能為魯國相,由于喜歡吃魚,因此,就有好多人以各種名義給他送魚,但都被他一一謝絕。一位弟子見了,大惑不解:“先生既然愛吃魚,為何又不愿接受別人所送之魚呢?”公儀休為此留下了一段傳譽千古的經(jīng)典話語:“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自給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保ā俄n非子·外儲說右下》)公儀休對“禮”的認(rèn)識可謂透徹。
生活中,“禮”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禮”外之意也多有不同,因此,也就有了各種不同的處理方式。
東漢劉寵任會稽太守時,政績卓著,有口皆碑。在遷官他任時,郡內(nèi)五六位耄耋老人各帶了一百文錢想送給他,可劉寵不肯接受。老人們流著淚一定要他收下。盛情難卻,劉寵只好從幾位老人手中各拿了一文錢。但出了縣界后,他就把錢投到了江里,后人遂將該江改名為“錢清江”。
唐代監(jiān)察御史杜暹,在受命巡察西突厥時,突厥首領(lǐng)于宴席間奉上重金作為見面禮。杜暹為了民族關(guān)系的和睦,不忍拂其好意,遂十分高興地接受了。等夜深人靜時,他命人悄悄將贈金埋在自己的帳篷下,再于返回途中告訴突厥人將金子收回。
有人以門生名義給宋代劉溫叟送來一車糧草,劉溫叟見推辭不掉,只好收下。但隨后,他就回贈了一套價值遠(yuǎn)高于其所送糧草的衣服,來人立刻明白了其中之意,只好訕訕地將糧草拖回。
北齊蘇瓊在任南清河郡太守期間,郡中有一年邁下屬官員,親自將新收獲的碩大香瓜送到他的府中,并倚老苦求他收下。蘇瓊沒有辦法,只好收下。待老人走后,他就把瓜懸在公堂的屋梁上。接踵而至的送瓜者,見到此景,不禁面面相覷,悄悄溜走了。
春秋時期,有人得到一塊潔白無瑕的寶玉,跑去獻(xiàn)給宋國大夫子罕,并夸耀說:“如此稀世之寶,只有您這樣的大人才有資格擁有!”子罕回答說:“你有你的寶貝,我也有我的寶貝。你的寶貝是美玉,我的寶貝是不貪。假如我收下你的寶貝,那么我們倆就都沒有寶貝了。咱們還是各自守住自己的寶貝吧!”來人見子罕態(tài)度真誠又堅決,只好將美玉拿回去了。
康熙朝江蘇巡撫張伯行,旗幟鮮明地發(fā)布《禁止饋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面對這樣的禁令,哪個還敢自討沒趣呢?
梁武帝時期重臣顧協(xié)更是厲害,直接令仆人將送錢者重打二十大棍。從此顧家“絕于饋遺”,再也沒人敢送禮了。
其實,“禮”之于人,并非洪水猛獸,其本意往往在于增進(jìn)感情,建立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然而,對于那些心存非分之人送的“禮”,特別是不達(dá)目的誓不罷休的攻勢之“禮”,則有必要當(dāng)頭棒喝,厲言絕之。如此,方可令其知難而退,使彼此不失所寶。
唐太宗與群臣聊天時,對公儀休卻“禮”的智慧由衷地贊嘆說:“古時候有個公儀休最愛吃魚,可他堅決不接受別人送給他的魚,結(jié)果是他永遠(yuǎn)有魚吃?!边@個充滿智慧的辯證法,道理并不深奧,卻值得后人默記于心。
(選自《新華日報》2018年3月30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