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歡
摘 要:林散之是我國當代著名詩人、畫家及書法家,在藝術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對林散之先生詩與書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初步探討了林散之先生追求的詩觀、詩風及詩美,對其詩歌藝術精神勾勒出一個發(fā)展輪廓,進而使其藝術創(chuàng)作動力得到深入揭示。
關鍵詞:書法藝術;筆法;筆墨精神;詩歌藝術;理論研究;藝術理論
0 前言
在我國古典美學中,評價藝術與其對道德與情感內(nèi)涵的反映具有比較密切的關系,我國書法主旨不只是“美”,還是“人書俱老”。林散之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詩人、畫家及書法家,其在晚年回顧個人作品時曾認為,在詩、書、畫中最好的是詩,然后依次是畫和書法。在其墓碑上以“詩人林散之”自書,而對一生所學自敘,也表達出用于學詩付出了最多,有七分精力,寫字只有兩分精力,其余精力才用于畫中。
1 林散之先生的詩觀和書法觀
林散之先生晚年曾將平生詩作整理名為《江上詩存》,將2000余首詩收錄其中,創(chuàng)作時間超過50年。在整體上,可采用無須箋注的詩集對其進行概括。這里不是指林散之先生詩句易于理解,詩篇無須箋注是因為林散之先生的詩并非學者的遣懷,否則經(jīng)?;逎y懂需要加注;也并非藝術家的“玩票”,否則將影響其可讀性,啟功先生對其作品的定位描述得非常客觀,認為林散之先生是在詩歌方面具有才學的一名畫家,高度評價其詩是“無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應手之樂”,使詩的特色得到最客觀真實地反映。林散之先生的詩觀主要是“抒性情”,是性情中人,在其全部詩作中,其感性比智性更豐富。其詩在敘事和議論方面涉及得不多,不管是寫景還是詠史,都更側(cè)重于感情引觸于景物或史事。詠史作品都根據(jù)對古跡的感慨,因此使景物實現(xiàn)統(tǒng)一,根據(jù)景物聯(lián)想歷史,于是在心中產(chǎn)生感慨。林散之先生的寫景詩作,大到國家,小到個人情感,通常利用山水對當前之事進行描寫,在思女、懷人、贈友、悼亡等方面的大量作品中一片至情也都滲透其中。正如林散之先生比較通達的觀點,“用典要少,要好,要活”。其觀點認為古人對于典故的應用比較廣泛,語言通暢,對當時讀者不會產(chǎn)生任何阻礙,但當代人卻比較陌生,使詩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林散之先生的詩并非只是堆垛展覽學問與事實,與其“詩貴性情”的詩觀有重要關系。根據(jù)林散之先生的詩論,與其詩風相結(jié)合可知,他對唐宋詩看法存在的區(qū)別是其別有會心處,個人寫作交互出現(xiàn)兩種風格。以此為參考,在書法藝術方面,各階段存在不同的風格,也與其聯(lián)系比較緊密。
林散之先生在闡述用墨的辯證關系時認為,墨法對于書法十分重要,濃、淡、枯各種形式都應采用,字枯并非墨濃或少,墨分為濃墨、焦墨、渴墨、宿墨、積墨、破墨等形式,其應用的妙處主要是書法創(chuàng)作者的內(nèi)心。林散之先生的書法觀是應惜墨如金,與漬水干潤深淺程度相結(jié)合,進而產(chǎn)生非常豐富的變化。
2 林散之先生的詩風和書風
林散之先生對唐宋詩之間的互為別調(diào)深刻了解,沒有產(chǎn)生偏離正常的觀點,不只是尊唐摒宋,也沒有出現(xiàn)相反的情況。因?qū)λ稳送瞥缍鴮μ迫送贄?,在其江上詩?自序中,對個人的學詩道路進行了客觀記錄。對唐宋詩的觀點,與上述相結(jié)合,在江上詩存這個作品中,很明顯林散之先生對近體律比較偏愛。其古體充分借鑒李白、韓愈等名家,但其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律絕方面,自敘按照盛唐、中唐及宋的次序依次學習詩作,在其詩作中有充分體現(xiàn)。體裁對于風格具有決定性作用,也表現(xiàn)出比較復雜的情況。林散之曾指出“七律學山谷”,這是主要的問題。七言律詩是黃山谷最著力的地方,典故及拗折都較多,其內(nèi)在神髓與林散之先生的詩完全不同。林散之先生的七言律詩具有中唐時期的格調(diào),更多的晚唐色澤。特別是早年的作品,是發(fā)展到大歷后七律詩表現(xiàn)出的詩風,詩風秀潤成為其作品的主導風格。但隨著林散之先生不斷增長的閱歷、日益豐富的學識,其詩作也表現(xiàn)出情韻風致,逐漸呈現(xiàn)出杰出橫放、潑辣灑脫的表現(xiàn)形式,特別是后期論藝詩作品中,更明顯地表現(xiàn)出唐宋不同時代的現(xiàn)象,其最理想的唐人秀潤、宋人瘦勁的詩風,特別是70年代前在七絕的作品中得到印證,使其逐漸形成兼容并蓄的風格。
林散之先生擅長草書,對于墨的變化十分講究,在闡述墨的辯證關系時曾指出“字之黑大方圓者為枯,而干瘦遒挺者為潤”。對墨色關系的探討看似存在矛盾,但在精神氣韻上蘊含著重要聯(lián)系。在近代各位行草書法大家中,林散之先生筆細、墨淡,但能達到盡其潤,是其他人不可比擬的。自然是用墨的至高技巧,但應進行多年的積累,達到一定功底方可實現(xiàn)對“自然之氣”的控制,也就是常言中的“墨要熟,熟中生”,這離不開篆隸的多年書法藝術基礎,在我國書法藝術中具有重要的借鑒與實踐作用。墨分五色主要是源自蘸墨蘸水的力度大小,最難的卻在于使變化在方寸間表現(xiàn)出自然和諧之美,達到適當?shù)木€質(zhì)枯潤狀態(tài)??轁欕x不開扎實的基礎,只采用墨法技巧卻影響其表現(xiàn)出的美感,墨法難以為作品增色。
3 林散之先生詩與書之間的關系
在林散之先生的詩作中,剛?cè)?、厚瘦、潤枯、溫冷、疾緩、輕重自唐宋開始形成相反對立的因素,在其中有時偏重,但不會偏廢,使其書風得到反證,可見其詩心與書意是從一而終的。在中年書法形成特定風格后,彼此之間的對立因素消失或調(diào)和,就如同詩漸入佳境后反映出的多樣化風格。林散之先生晚年的詩與書名氣大噪,對其進行比較,書法風格天真潑辣,詩的風格稚拙老辣,形成豁然相通的境界。“淮南淮北雨絲絲,正是吳江水漲時。欲請吳娘歌一曲,子兮子兮去何之?!边@首詩成為其晚年詩書發(fā)展的頂點。此前林散之先生的諧譴自嘲詩及打油詩比較少見,但此時比較放得開,一有興致就即興創(chuàng)作,集中出現(xiàn)了大量作品。從多方面表現(xiàn)風格,他人也輕易不敢加入詩的創(chuàng)作,林散之先生卻敢于創(chuàng)作。他人不敢將聲律破棄,林散之先生卻敢于打破,諸如奇妙的絕句,并非長期的平仄諧,是一種對工做法,但大部分具有風致情韻。此階段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以前很少通過詩作對書進行討論,但逐漸創(chuàng)作出論書的大量絕句。
在書法上,林散之先生晚年以“老”“辣”風格漸長,背離了趙、董“軟媚”“甜俗”的書風。在紙中將氣撩入,在筆墨中將生命溶入,使生命的躍動得到體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趣味逐漸發(fā)生變化,少年時期喜歡的字體工麗園轉(zhuǎn),青年時期喜歡的字體劍拔弩張,中年時期喜歡的字體內(nèi)涵豐富,老年時期喜歡的字體平淡天真。將以前用筆的老辣縱橫改變?yōu)橛呻U絕向橫平豎直復歸,線條從剛勁向心手相合的境界轉(zhuǎn)化,滿紙中表現(xiàn)出“真”意,這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出脫空華,返林歸真的筆墨精神。仿佛垂老的詩人向生命的童年返回,以童心欣賞世間活潑的風景和事物。
4 結(jié)語
林散之先生的詩洋溢出癡迷和稚拙,從其書中滲透出的老莊哲學,就似經(jīng)雕琢后成為脫去粗陋外形的一塊璞玉,表現(xiàn)出溫潤的品質(zhì),充分象征了林散之先生的詩風。他的詩記錄了其一生的心跡,在精神瀉泄中比書畫方式更直接,使詩與書合二而一。由于林散之先生在詩、詞、畫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其書法作品滋養(yǎng)意、韻、氣、趣,使其境界明顯超越常人。書法凝聚了中華民族文化精髓,使哲學思想得到滲透。國內(nèi)外書壇受其審美觀到形式技法等諸多方面的重要影響,使其成為當代書壇的一個重要的先驅(qū)人物。
參考文獻:
[1] 徐偉.無界筆墨? 冠絕今世——林散之書法藝術歷程探析[J].書法賞評,2017(5).
[2] 唐吟方.“書生”“草圣”之間——《林散之年譜》讀后[J].文藝生活,2018(11).
[3] 尤婕.對林散之書法“四變”過程的闡釋[J].書法,2016(3).
[4] 陳纓.淺談林散之書法之墨色美[J].新聞世界,2016(9).
[5] 邵川.林散之山水畫跋考釋(一)[J].榮寶齋,2018(4).
[6] 宋玉麟.山水畫大家——林散之[J].書法藝術,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