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吳曉凌
摘 要:學界關注維吾爾族樂器的研究者眾多。這些研究者對彈布爾、西塔爾、熱瓦普、都塔爾、胡西塔爾、艾捷克等《十二木卡姆》主要樂器的源起、流變、制作工藝、形制、裝飾、演奏特點、音色效果都做了較為成功的個案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有些樂器的來源與流變頗具爭議,仍有待研究。因音譯緣故,同一種樂器有多個名稱,給源起和流變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學術史梳理甚為欠缺。
關鍵詞:維吾爾族樂器;起源;流變;研究現(xiàn)狀
0 導語
古代的新疆被稱為西域,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自漢代起,亞洲各國隨著絲路的開通,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有著頻繁友好的往來,多種文明在此交匯。生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的各族人民“在當?shù)貍鹘y(tǒng)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并融合入了中原音樂和印度、波斯音樂的影響,創(chuàng)造了高昌樂、龜茲樂、蘇勒樂等燦爛的綠洲音樂文化”,“古維吾爾族……在音樂方面經(jīng)歷了一次接受、吸收、融合綠洲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時期”。[1]高昌樂、龜茲樂、蘇勒樂不僅曾對中原、西亞和南亞的音樂文化產(chǎn)生了較深遠的影響,而且為維吾爾族器樂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維吾爾族器樂文化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于14~16世紀時形成了十二木卡姆。自此,十二木卡姆成為維吾爾族器樂文化的代表,并在2005年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6年,十二木卡姆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用以演奏木卡姆的維吾爾族樂器已發(fā)展到集弦鳴、膜鳴、氣鳴、體鳴四大類二十多種,自成體系,這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樂器之中絕無僅有。
維吾爾族樂器在兩千多年的形成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三次大的變化。十世紀以前,維吾爾族使用過的樂器有:葦?shù)?、篳篥、排簫、橫笛、嗩吶、銅角、貝、陶塤、豎箜篌、鳳首箜篌、曲項琵琶、五弦、阮咸、阮琵琶、銅鈸、碰鈴、磐、手鼓、鐵鼓、腰鼓、羯鼓、雞婁鼓等。十世紀初,維吾爾族除了使用原有的葦?shù)?、木笛、嗩吶、篳篥、排簫、銅角、螺貝、箜篌、陶勛、琵琶、手鼓、磬、鐵鼓等樂器之外,先后又出現(xiàn)了薩它爾、彈布爾、熱瓦普、艾西塔爾、箏、卡龍等。1949年以后,常用的樂器主要有:薩它爾、彈布爾、熱瓦普、艾西塔爾、卡龍、艾捷克、獨他爾、奈衣、蘇吶依、喀吶依、巴拉曼、達甫、納額熱、薩巴依和喀希塔希(對石,或名為恰赫恰克)。這些樂器有多種來源,是研究維吾爾族音樂文化和西域歷史不可多得的文物資料,受到了諸多學者的關注。既有的研究者中,以萬桐書和段墻為代表的研究者,主要采用了田野調(diào)查,輔以文獻和圖像研究法,對維吾爾族器樂源流進行了系統(tǒng)的、全面的實地調(diào)研,奠定了維吾爾族器樂文化研究的基礎;以賀志凌為代表的研究者,主要運用音樂考古學的方法,對維吾爾族樂器進行了個案研究;以寧勇為代表的研究者,主要應用比較研究法,對易混淆的個別樂器進行了比較,產(chǎn)生了溯本清源的研究效果。然,更多研究者對維吾爾族樂器的研究,則既缺乏田野調(diào)查,又不做學術史梳理,一味地簡單重復已有的研究成果,令人扼腕?;趯W術的態(tài)度,有必要對維吾爾族樂器的源起與演變問題,加以梳理,以利來者。
1 關于維吾爾族樂器的起源研究述評
1.1 綜述研究
萬桐書是研究維吾爾族樂器的源起與演變的最具權(quán)威的專家。①他以三十多年的田野調(diào)查為基礎,不僅成功整理了木卡姆音樂,而且奠定了新疆民族樂器研究的基礎。他認為,維吾爾族樂器的來源有三。一是民族樂器和土著樂器,二是中原樂器,三是外來樂器。筆者認為,民族樂器是維吾爾族形成過程中,本民族創(chuàng)制的樂器,土著樂器是維吾爾族形成過程中,吸納的遷徙地的土著居民的樂器。也就是說,維吾爾族樂器有四個來源,而不是萬桐書認為的三個。萬桐書對民族樂器和土著樂器沒有加以區(qū)分,把他們統(tǒng)稱為“原有的和當?shù)氐模òê又械貐^(qū))”,如葦?shù)?、篳篥、銅角、阮琵琶、陶塤、手鼓、鐵鼓、羯鼓等;源于中原的樂器有笛、磬、排簫、阮咸、雞婁鼓等;外來樂器主要指從西亞、波斯、印度傳來的樂器,如豎箜篌、鳳首箜篌、琵琶、銅鈸、碰鈴等。
萬老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調(diào)查基礎上。萬老雖然未對這些樂器的起源逐一進行詳盡的考證,但結(jié)論確鑿,此后的研究者均難出其左右。當然,這也為后來的研究者留下了諸多研究空間。同時,歷史文獻,出土古樂器,新疆拜城、庫車、吐魯番的佛教石窟壁畫中遺存的大量古樂器圖像,都為萬老的結(jié)論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1.2 弦鳴類樂器源起研究
維吾爾族樂器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弦鳴類樂器有箜篌、琵琶、熱瓦甫、薩它爾、彈布爾、艾捷克、胡西塔爾、卡龍等,其中有些樂器現(xiàn)在已不再被使用,但這些樂器在維吾爾族的音樂文化史上都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
注釋:①萬桐書,男,漢族,1923年12月出生,湖北武漢人,研究員,畢業(yè)于南京國立音樂院。現(xiàn)已離休,兼任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1951年從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調(diào)到新疆工作,1951—1960年的10年間,錄音、記譜、整理、出版維吾爾族古典音樂《12木卡姆》樂譜兩卷集,1986年編著出版《維吾爾族樂器》,為藝術院校的器樂史、樂器教學和建設現(xiàn)代維吾爾族管弦樂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萬桐書.維吾爾族樂器[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1-3.
作者簡介:王曉玲(1971—),女,甘肅酒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文化史。
吳曉凌(1965—),男,湖南城步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間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