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常英
(河南大學,開封,475001)
“如要研究我國早期藝教情況,應從“城東女學”開始談起”①轉(zhuǎn)見孫繼南《一份殘存的珍貴音樂教育史料:劉質(zhì)平“文革日記”解讀》,載《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年第2期,第16頁。,從音樂界前輩學者對“城東女學”的認識可見其在早期音樂教育中的地位。李叔同(1880—1942)是中國近代知名的音樂教育實踐者,對于他早年的音樂教育活動,學界曾給予不少關注。筆者在相關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與“城東女學”音樂教育有關的早期史料,由此認為,對于李叔同相關問題的研究,史料利用還存在明顯不足,探討還需繼續(xù)。清末時期,李叔同曾兩度在上海生活,他第二次在上海期間的活動足跡廣泛,而已經(jīng)出版的有關李叔同的史料尚有不足,也缺乏利用。本文根據(jù)新見文獻②郭長海、金菊貞編《李叔同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103-106頁,有“城東女學消息(六則)”,其中沒有包含此次筆者發(fā)現(xiàn)的材料;另外,雖有陳星著《游藝——楊白民、城東女學及李叔同》(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一書專論城東女學,但未見其援引相關材料,也未涉及這些史料;其他涉及城東女學的研究,均未與此相關。因此,足見這些史料確屬新的材料。認識到,上?!俺菛|女學”與李叔同之間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而目前學界對于上?!俺菛|女學”相關問題及李叔同參與該校音教活動等情況研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別是李叔同與音樂的情緣,似可通過這條線索進行一番探討。本文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晚清上海開埠之后,由于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交往頻繁,當?shù)仫柺芪鞣轿幕荆曀囷L氣漸起。此期,李叔同由天津投奔上海叔父謀生,在此地接受到文藝新風的影響。在上海,李叔同通過參加音樂培訓班初步學得了西方音樂知識,對西方音樂產(chǎn)生了興趣。城東女學是由曾赴日本留學的楊白民歸國后創(chuàng)辦的一所學校,由于該校重視藝術教育,在當?shù)厣鐣嫌幸欢ㄓ绊懀纱艘仓鸩桨l(fā)展得風生水起。
李叔同祖籍浙江,生長在天津,出身于鹽商家庭。早年富裕的家庭生活使李叔同受到了良好的傳統(tǒng)教育。在兄長的關照下,他自幼習詩學畫,在文藝方面興趣很廣,能力也很強。
1898 年年初,李叔同由天津遷居上海,與家人入住在法租界卜鄰里。初到上海那年他才19 歲,便以“舞文弄墨”的興趣,在社會上結交了一些文藝圈友人,參與較多的賦詩、刻字、作畫等活動,還參與創(chuàng)辦上海書畫公會,編發(fā)了《書畫公會報》。與此同時,他還考入南洋公學、任職圣約翰書院等,較多參與社會文化生活。可以從此時常見諸報端的李叔同售賣書畫的“潤格”“書例”看到,在他1905 年赴日本留學之前,在上海過著一段“文漂”的生活。其時由于世事變化,他原本富裕的家財蕩然無存,因此生活上顯得頗為拮據(jù)。
清末時期,上海在歐風美雨浸潤下出現(xiàn)了一些引人關注的新事物。上海的音樂文藝生活顯得比其他地區(qū)活躍很多:不僅有從洋人教堂和教會學校里傳出來的樂音,還有洋人定期舉辦音樂會所散播出的樂音。同時,上海的新生事物也有很多,當?shù)剡€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由國人舉辦的音樂和游藝活動,特別典型的是:由歸國留學青年組織的音樂傳播活動——樂歌講習會。
“樂歌講習會”與20 世紀早期上海的音樂傳播關系密切。1904 年4 月,在留日歸國青年沈心工的主持下,速成“樂歌講習會”在上海務本學堂舉辦。李叔同就親身參與了這次樂歌講習會,接受了初步音樂培訓,學得了一些音樂知識,并通過較為規(guī)范的音樂訓練得以初識“風琴法及作曲法”①《李叔同事跡系年(1880-1918)》,載郭長海、金菊貞編《李叔同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頁。,掌握了一些初級音樂理論。顯然,這些音樂知識為他后來赴日本留學期間的音樂學習和藝術活動奠定了初步的專業(yè)基礎。
組織音樂活動的沈心工于1902 年赴日本留學,期間考察了日本的音樂教育,并師從鈴木米次郎學習西洋音樂,在1903 年學成回國之后,即任教于上海南洋公學附小,同時,他以普及西方音樂知識為職志,通過舉辦系列的“樂歌講習會”,吸引了許多像李叔同一樣的好學青年;同時迎合民眾學習、仿效西洋音樂的喜好,相繼編輯出版了多輯《學校歌唱集》,為當時的中小學生提供了可資學習的樂歌教材。
此時,李叔同受到沈心工音樂培訓和《學校歌唱集》的影響,也自編了《國學歌唱集》,并于1905 年6 月出版發(fā)行。李叔同的“歌集”與沈心工的“歌集”著眼點完全不同。據(jù)李叔同所言,因“《樂經(jīng)》云亡,詩教式微”,因而“新作《國學歌唱集》初編……攄懷舊之蓄念,振大漢之天聲”??梢娎钍逋囊魳分R是受到沈心工啟蒙,編創(chuàng)“歌集”也是受到前人啟發(fā),而他當時編寫歌集的內(nèi)容,“上溯古毛詩,下逮昆山曲”②“《國學歌唱集》出版廣告”,載郭長海、金菊貞編《李叔同集》,第22頁。,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是其要旨。
上?;钴S著多樣的近代文化風氣,由此使李叔同的生活發(fā)生漸變,他融入了上海的文化生活,也開闊了藝術視域,思考不斷成熟。后期在留日學習之時,李叔同創(chuàng)辦的《音樂小雜志》成了國人首創(chuàng);組織春柳社及主持演藝部表演《茶花女》,又首開國人表演“洋劇”之先河——這些自然與其在上海受到藝術的熏染密切相關。
城東女學創(chuàng)辦于1904 年,被稱為上海的“一所很老的女學?!雹蹞?jù)《城東女學的特殊施教》(載鄭逸梅著《文苑花絮》,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76頁)一文稱,城東女學成立于1894年;孫繼南編著《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紀年(1840—2000)》(新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頁)則顯示,該校為1904年創(chuàng)辦。據(jù)報紙刊載材料所見,后者更為可信。。創(chuàng)辦人楊白民也是早期留日歸國的有志青年。在日本留學期間,楊白民親身感受到日本女子教育的完善,認為女子對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自己有6 個女兒,為了這些女孩子今后的學習和謀生,他認為應當振興女子教育。正是在“家國情懷”的促使下,楊白民創(chuàng)辦了這所女子學校。
楊白民的父親早年在上海經(jīng)商,之后全家移居上海。他們家在城東的宅院有寬大的九間廳堂,位置在南市王家碼頭竹行弄,這里即成為城東女學的校址。學校開辦之后,在此就學的女生不少是來自外縣,如松江、蘇州、無錫、嘉興、常熟等地。學校最初開設小學、幼稚園和師范科,聘任了黃炎培、劉季平、包笑天、呂秋逸等教育界名流在此任教。④劉建東著《浙籍名人與中國近代新音樂的發(fā)展》,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52頁。
城東女學在開辦各種課程的同時還定期舉辦游藝會,展示教學成果,擴大學校影響。據(jù)《申報》材料所見,該校每年都有較大規(guī)模的游藝會,這既是一種教學檢驗方式,又能娛樂學習生活,還能產(chǎn)生對外宣傳的廣告效應。每次游藝會都有專門的會歌演出,除了各種游戲之外,以音樂節(jié)目較為突出,隨著大家的努力和發(fā)展進步,內(nèi)容日漸豐富。報載1907年第5次游藝會的情況如下:
……第五次游藝會,已志昨報。茲將開會順序照列如下以供眾覽:(一)會歌(二)女教育家梨痕傳(三)游戲算(四)風琴獨奏(復音樂曲)(進行曲)(痛災)(五)物理試驗(六)舌戰(zhàn)(七)風琴合奏(進行曲)(八)說緬甸人(九)地理談(十)滑稽畫(十一)復音歌(十二)保國保種歌(十三)女豪杰沈云英傳(十四)執(zhí)籲歌舞(十五)愛國幼年會演義(十六)演莎士比詩意(十七)校歌(宮)。①《城東女學游藝會順序單》,載《申報》1907年5月2日,第19版。
游藝會為活躍校園的娛樂活動,既要展示教學成效,還要富有宣教意義,自然內(nèi)容繁雜。其中音樂節(jié)目非常鮮活,有會歌、校歌,還有風琴獨奏、合奏及歌舞活動。1908年,學校又增設了文藝科,注重音樂、圖畫、手工及文學等課程,之后學校的游藝會也更加豐富起來。為了補貼辦學之用,該校游藝會的商業(yè)氣息逐漸濃厚起來。
……第八次游藝會,男女賓分兩日招待來會參觀者共有一千五百余人。會場分演藝部、商業(yè)部、教育成績部,演藝部設在內(nèi)堂,地位不甚寬敞,其商業(yè)部陳列之各種手工品、美術品、應用品及教育品,均有特色。聞購買者頗不乏人云。②《城東女校游藝會紀略》,載《申報》1909年11月28日,第20版。
可見城東女學不僅辦學理念先進、學科設置領先,而且緊跟時代步伐,注重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實用人才。但在當時社會,由于學生人數(shù)不多困擾學校發(fā)展,“尤以藝術專修科為最少”③轉(zhuǎn)見孫繼南《一份殘存的珍貴音樂教育史料:劉質(zhì)平“文革日記”解讀》,第15頁。,而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充足的學生來源是私立學校辦學基本保障,因此城東女學游藝會的表演與宣教,或可緩解辦學壓力。
由清末上海音樂教育風氣與城東女學所見,受西學東漸之風的影響,雖然清末民間教育與音樂傳播仍受條件所限,但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上海已經(jīng)興起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新氣象,音樂教育在發(fā)展,西洋音樂的傳播與近代音樂教育形成了相互促進之勢。
在清末留學大潮中,一些好學青年在日本感受到音樂教育和學校歌曲的魅力。雄壯有力、昂揚向上、流暢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未能見聞。正是這些留學生,后來成為推動中國音樂近代化的開拓者和音樂教育啟蒙者,形成了近代第一代音樂家,他們積極引進日本學校歌曲,李叔同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之一。
1905 年8 月,李叔同于天津隨赴日考察團出國,開始了在日本長達六年的學習生活。他本以攻讀美術專業(yè)為職志,而在日學習期間,又做出了兩件后來成為近代中國音樂史上的大事:1906 年2 月,創(chuàng)辦《音樂小雜志》;當年冬,參與組織春柳社,并負責主持演藝部工作。這兩件事情在當時的音樂界就令人注目,也成為他與上海城東女學結緣的基礎。
1911 年3 月,李叔同于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成回國,當年先于天津謀職。當年年末,又“應朱少屏之邀,離津赴滬就職《太平洋報》,籌辦廣告部”④《李叔同事跡系年(1880—1918)》,載郭長海、金菊貞編《李叔同集》,第263頁。。受辛亥革命的蕩滌,上海迎來了新一輪的移民潮,在各地移民紛紛涌向了上海之時,城東女學也以辦學先進而著稱于當?shù)亟逃?。該校雖然沒有受到政治動蕩的影響,然而窘于經(jīng)費不足,與清末之時的辦學條件相比差別不大。此時學校亟須擴充師資隊伍、擴大招生規(guī)模,也需要招收更多的學生。李叔同在此時業(yè)余“兼任城東女學國文教員”⑤同上。。在清末民初,音樂教育方面的落后持續(xù)了很久。據(jù)劉質(zhì)平對自己1918 年歸國時的情況回憶,當時城東女學的辦學條件也不好,不僅“教師待遇差,專任教師祗送小學教薪,每月二十元左右,無法維持生活”,而且面臨“學生不多,成績不大,經(jīng)費不足,無法發(fā)展”⑥轉(zhuǎn)見孫繼南《一份殘存的珍貴音樂教育史料:劉質(zhì)平“文革日記”解讀》,第16頁。的問題。這種狀況是很不利于留住為謀求未來發(fā)展而謀職的青年人的。然而,該校卻因其“重視藝術教育”⑦同上。、有活躍的藝術氛圍而在藝術專業(yè)留學生中具有一定感召力。
才藝兼具的李叔同到城東女學雖然是兼職工作,卻因在音樂方面具有強烈的進取心,在各項校務活動中全心盡力而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1912年4月,李叔同曾為城東女學的宣傳廣告作了精心的設計,因身任《太平洋報》副刊《太平洋畫報》主編之便,他在該報的“文藝消息”一欄刊發(fā)了城東女學的辦學廣告。1912 年,他在城東女學??杜畬W生雜志》第3期發(fā)表了《釋美術》一文。1913 年4 月1 日,李叔同在杭州《教育周報》第1期發(fā)表了《唱歌法大略》⑧見《李叔同事跡系年(1880—1918)》,載郭長海、金菊貞編《李叔同集》,第266頁。一文。
此一階段,由于《太平洋報》不甚景氣,又恰遇浙江一師新任校長為發(fā)展浙江教育招聘藝術教師,李叔同也欣然應聘,由此經(jīng)常往返于上海和杭州兩城教學。然而,對于上海城東女學的教育和藝術活動,他仍然積極參與,熱情付出。如1913 年城東女學的新年“消閑會”上,李叔同就參加了校方為辦學募捐而籌辦的新年演出活動。當時,為籌備演出、擴大影響,城東女學校長曾連日在《申報》第一版發(fā)布文告,向社會求援。文告中表述:城東女學“創(chuàng)辦迄今十有一年,既無公家補助又無常年基金,專恃學金之收入以為維持,不足則開會游藝售券及制造種種手工售買,以補助之由來舊矣”。此次演出活動,“除本社學生演藝外”,還邀請了“日本美術學校畢業(yè)生李君叔同、美國耶魯大學格致科學士徐君鳳石、日本高等商業(yè)學校畢業(yè)生錢君新之、日本金澤醫(yī)學士王君立才共同表演”,節(jié)目有“筆墨游戲……雜唱游戲……演藝”等。①《城東女學新年消閑會之內(nèi)容》,載《申報》1913 年12 月27-28日,第10版。在該校師范科教學中,該校“偏重實用技能……以專教授而應社會之急需并于樂歌手工等科悉心講習”②《城東女學注意師范》,載《申報》1914年2月10日,第10版。。其中一些藝術科目是李叔同的業(yè)務強項,也自然是他參與的主要活動。
李叔同具有較強的才藝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城東女學的尊重與重視,聘其承擔較為重要的業(yè)務工作。如:
南市花衣街城東女學,向于文藝美術研究有素。近又鑒于女學界各種舊科,往往偏于文科,而于鋼琴、唱歌殊鮮進步。故特請李叔同君調(diào)查西人教授樂歌方法,并代請名人授教,以養(yǎng)成音樂師資……③《城東女學注意樂歌》,載《申報》1915年6月23日,第10版。
從這條材料所見,李叔同得到城東女學的信任與倚重,學校發(fā)揮了人才優(yōu)勢,既請李叔同代為考察西洋音樂歌唱的教授法,還由他代聘名師到校工作。
城東女學的教學活動非常豐富,在課程之外經(jīng)常組織游藝會及各類競賽活動,作為促進教學的手段和展示學校實力的窗口,1915 年年底學校組織的“文藝競爭會”,即是這種活動的一類。李叔同作為具有一定實力的教師,在此類活動中總以評委的身份出現(xiàn)。詳見如下報紙記載:
城東女學定于陽歷一月一號開文藝競爭會,已志前報,茲悉其各部競爭員都已大定,如當場限時競爭者為各種,書法已請定許蘇民、于佑仁兩君評判,演說已請定黃任之、朱少屏、胡彬夏諸君評判,圖畫已請定李叔同、周鈴孫兩君評判,體育已請定陳英梅女士評判,中間佐以該校教員張湘眉、陳英梅女士之音樂及學生游戲,屆時借白克路寰球?qū)W生會開會……④《再志城東女學之文藝競爭》,載《申報》1915 年12 月23 日,第10版。
這場文藝競爭會,于1916 年1 月1 日在寰球?qū)W生會舉行,會期除了延請名師“詳判各科競爭外,所有手工書法等成績皆陳列一堂……”在設定項目中,既有摹繡歷代名人的真跡,如“岳鄂王真跡”“祝枝由石額”“鄭板橋畫”“朱夢廬畫”等字畫,還有摹繡本校的名師“李叔同字”等??梢娦7綄τ诶钍逋牟潘嚹芰υu價很高,也給予其充分的尊重。
以李叔同在國文、書畫、音樂等多方面的藝術能力,他在城東女學的教學實踐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在這些音樂實踐中可以感受到,李叔同看似作為兼職教師的身份執(zhí)教,實則于教學活動諸多方面發(fā)揮作用。這既歸因于李叔同的藝術之才和樂于付出,也與城東女學自身重視藝術教育的特點大有關系。
1910 年前后天津鹽商破產(chǎn),李叔同家的銀號亦隨之倒閉。1911 年,李叔同再次回到上海,此時他任職于《太平洋報》,同時又在城東女學兼任教職。為了維持家庭生活,也為適合的職業(yè)選擇,他曾多次調(diào)整工作:1912 年受聘于浙江一師,之后又赴南京兩江高等師范學堂任教,劉質(zhì)平、豐子愷、吳夢飛等均為他的得意門生。擅長音樂的劉質(zhì)平,還在李叔同的關愛下留學日本,在學成歸國后到了城東女學執(zhí)教。經(jīng)分析考察得見,李叔同對于音樂藝術的熱愛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既有家庭與環(huán)境的影響,也是其仁愛本質(zhì)所促成。他在面臨社會災難或?qū)W生遇困之時,能夠克己為人,付出了無私之愛。
李叔同出身于富裕的天津鹽商,幼年在衣食無憂的家庭中成長。據(jù)傳,其父李筱樓(名世珍)即信奉佛教,樂善好施,在天津曾開辦義學和慈善團體備濟社,因此在當?shù)赜小吧迫恕钡拿婪Q。⑤龍飛《李叔同與天津》,載《文史精華》1999 年第12 輯,第32頁;李端《追憶先父李叔同事跡片段》,載民盟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小組編印《文史參考資料匯編》第6輯,未知年,第22頁。想來,李叔同后來的斷然出家及表現(xiàn)出的樂善好施,或與他的家庭影響有一定關聯(lián)。
追憶李叔同初到日本留學時的情景:1906年之春,李叔同到日本不久,其時國內(nèi)南方湘、鄂、贛三省遭遇了嚴重水災,所涉區(qū)域有數(shù)十萬災民流離失所。消息傳至東京之后,留日中國學生很快開展了賑災活動——由中國留學生會館組織了名為“東京留學界三省水災賑濟會,慈善幻燈音樂會”的義演活動。6月10日音樂會舉行,表演節(jié)目既有個人才藝表演,也有音樂團體“雅亞音樂會”奉獻的幾首合唱歌曲。①郭長海、金菊貞《李叔同的戲劇活動與文獻資料》,載曹布拉主編《弘一大師藝術論》,西泠印社2001年版,第3頁。演出內(nèi)容此時雖較為單調(diào),然而,此類活動給了喜好藝術的李叔同一定的影響和啟發(fā)。
其時在日本的李叔同也開始參與賑災義演活動。1906 年,李叔同在考取東京美術學校不久,便與志同道合的同學曾存吳、黃輔周一起發(fā)起組織文藝團體,計劃排演新劇。如此,就有了后來的“春柳社”,全稱為“春柳社文藝研究會”。該會成立之初,在天津《大公報》刊發(fā)了章程,聲稱會務活動包含“詞章、書畫、音樂、戲曲等”②《春柳社文藝研究會簡章》,載天津《大公報》1907年5月10日,第4頁。。未曾想到的是,春柳社演藝部所組織演出活動的首次公演,是以賑災義演募捐的形式面世的。
1907 年,國內(nèi)蘇北徐州、海州一代洪水泛濫,這次水災致使災區(qū)數(shù)十萬民眾受害,災民嗷嗷待哺、無家可歸。中國留學生會館為此發(fā)動學生進行助賑義演。李叔同主持下的春柳社演藝部,為準備賑災義演,仿照西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排演,推出了新劇《茶花女》。對于這場賑災表演,上海發(fā)行的《時報》有大段記載:“陽歷2 月11 日,日本東京留學界因祖國江北水災,特開救濟慈善音樂會醵資助賑。其中有春柳社社員數(shù)人,節(jié)取《茶花女》事,仿西法,組織新劇,登臺扮演……是日觀者約二千人,歐、米(美國——引者注)及日本男女亦接踵而至。臺下拍掌之聲雷動。此誠學界中僅有之盛會,且吾輩向未經(jīng)見之事也?!毖莩鲞€引起了一些日本人的關注:“青年會館演劇者屬何種團體?彼輩向于此道若何研究?中國演劇與此種同異如何?……”③《記東京留學界演劇助賑事》,載《時報》1907年3月20日,轉(zhuǎn)見曹布拉主編《弘一大師藝術論》,第5頁??磥?,以李叔同為主要演員的《茶花女》表演不但為災民募得資金,這種西方藝術的表演方式,也受到了在日西方人的關注和好評。
受聘于浙江一師時,一位家境貧寒的優(yōu)秀學生得到了李叔同的格外關愛。1912至1916年間,劉質(zhì)平在浙江一師讀書,由于早期接觸過民間樂器,音樂成績很突出,李叔同對他也非常欣賞。劉質(zhì)平曾回憶說,“先師與余,名為師生,情深父子”④劉質(zhì)平《弘一上人史略》,載陳星編《我看弘一大師》,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頁。。
有一段時間,李叔同“兼任杭、寧二校課程,汽車往來千二百里”,奔波于幾個城市之間,這是非常辛苦的事情。⑤《致劉質(zhì)平(一一通)》一,載郭長海、金菊貞編《李叔同集》,第202頁。但對于劉質(zhì)平的生活,李叔同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學習上,甚至在資金方面,均始終如一地予以幫助——“不僅給他每周兩次的課外指導,還介紹他從美籍鮑乃德夫人習琴。1916 年,劉質(zhì)平在李叔同的資助下赴日留學,入東京音樂學校專修音樂”。⑥陳凈野著《豐子愷杭州行跡考論》,杭州出版社2008 年版,第91 頁。對農(nóng)家子弟劉質(zhì)平來說,自費留學幾乎沒有可能,也是李叔同的精神鼓勵和資金支持,才使他能最終完成學業(yè)。
關懷日常生活劉質(zhì)平在東京學習期間,李叔同一直與其保持著密切的書信交往,在生活上,他提醒學生“宜重衛(wèi)生,俾勉中途輟學”,“習音樂者,非身體健壯之人,不宜進步……適當休息”,勞逸結合;在為人處事方面,他建議學生“宜慎出場演奏,免受人之嫉妒”⑦《致劉質(zhì)平(一一通)》一,載郭長海、金菊貞編《李叔同集》,第201頁。;學習方面叮囑更多:“愈學愈難,是君之進步,何反以是為憂!……試驗時宜應試,取與不取,聽之可也……務實循序……”⑧《致劉質(zhì)平(一一通)》四,載郭長海、金菊貞編《李叔同集》,第204頁。如此可見,李叔同對學生的關切多么細微。
資助留日學費劉質(zhì)平的學費一直為李叔同掛念,并在自己的工資收入中開列資助計劃:
每月薪水百零五元……上海家用四十元……天津家用廿五元……自己食物十元……零用五元……應酬費買物添衣費五元……每月可余廿元。此廿元即可以作君學費用。⑨《致劉質(zhì)平(一一通)》九,載郭長海、金菊貞編《李叔同集》,第208頁。
可見,為支持學生國外學業(yè),李叔同從有限的工資收入中每月擠出一部分,既維持天津和上海兩地家庭的生活,也資助劉質(zhì)平完成學業(yè)。
贈送圖書資料在1917—1918 年前后,李叔同在與劉質(zhì)平的來往信件中,已經(jīng)流露出將要皈依佛門之意。1917 年1 月,他給劉質(zhì)平去信說:“鄙人擬于數(shù)年之內(nèi),入山為佛門弟子(或在近一二年亦未可知,時機遠近,非人力所能定也)?!蓖?月給劉質(zhì)平的信中,又說“所藏音樂書,擬以贈君,望君早返國收領……所藏之書物,近日皆分贈各處”,之后還提及:“音樂書前日已掛號寄奉?!雹狻吨聞①|(zhì)平(一一通)》六、八,載郭長海、金菊貞編《李叔同集》,第205、206頁??梢娫跍蕚潆x開凡俗之時,李叔同依然沒有放下自己對音樂教育的責任,未能割舍對于學生的至愛。
1918年7月初城東女學音樂會節(jié)目單內(nèi)容
1918 年,劉質(zhì)平完成在日本的學業(yè)回到上海。據(jù)他回憶:“第三天,李老師與楊校長一同到旅店來看我,要我去擔任(城東女學)藝術科音樂課程,當日就去,隔日上課?!雹俎D(zhuǎn)見孫繼南《一份殘存的珍貴音樂教育史料:劉質(zhì)平“文革日記”解讀》,第15頁。從師長與校長抓緊時間同去探望,以及學校排課的急切可見,城東女學真的是求賢若渴。此后一段時間,李叔同與劉質(zhì)平師徒二人,一同在城東女學執(zhí)教了一段時間。他們在業(yè)務上的合作,我們從報端可見。
……南市竹行弄城東女校,定于古歷本月二十七八九日開會,已志本報。茲悉是數(shù)日,該校所奏音樂,如西洋音樂家……名曲,經(jīng)音樂家李叔同選編歌辭。又有該校文學教師胡樸安編辭,音樂教師劉質(zhì)平作曲。末演慘劇亡國恨。會場中并陳列各種書畫發(fā)售……②《各學校消息匯紀》,載《申報》1918年7月5日,第11版。
《申報》對該校音樂會連續(xù)報道。對上述音樂會節(jié)目,報紙對上下半場演出均有登載③見《各學校消息匯紀》,載《申報》1918年7月6日,第11版。,筆者據(jù)其將節(jié)目內(nèi)容整理如表格。
從此次城東女學音樂會的節(jié)目安排可見,由李叔同和劉質(zhì)平師徒二人所創(chuàng)作的獨唱歌曲和合唱歌曲,共有九項之多。他們的這些詞曲作品,不僅在音樂會上占有很大的分量,也通過歌曲內(nèi)容和曲調(diào),充分顯示出師徒兩人的藝術風采。作為城東女學的音樂教師,他們的音樂作品是音樂會上的重要節(jié)目,既豐富了這場音樂會的藝術舞臺,也成就了該校音樂教育的聲望,為音樂會的成功演出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李叔同之后的離職雖然是一損失,但劉質(zhì)平的加盟使該校的音樂教育依然得到支撐,城東女學的藝術教育在上海當?shù)亻L期得到較高的口碑評價。
李叔同對于音樂藝術的熱愛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既有家庭與環(huán)境影響,也因其自身的仁愛本質(zhì)。在面臨社會災難或?qū)W生遇困之時,李叔同能夠克己為人,付出了身為師者的無私之愛。李叔同在上海城東女學兼職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從材料所見,李叔同在該校的教學與文化活動非常豐滿與豐富,足見其與該校的不解情緣。在李叔同將要遠離塵世皈依佛門之前,仍積極聯(lián)絡愛徒劉質(zhì)平,從拉他歸國后到該校任教一事,可見他對城東女學既傾情又負責。從該校音樂會節(jié)目可見,他們師徒頻頻奉獻作品,無疑給予青年學生許多激勵與鼓舞。由此筆者認為,當時的上海城東女學,通過李叔同的才華,擴大了藝術影響,收獲了價值不菲的文化遺產(chǎn)。這是李叔同對城東女學的奉獻,也表現(xiàn)出他對音樂教育的眷戀與至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