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青,田志文,肖麗萍
(金塔縣人民醫(yī)院,甘肅 酒泉 735300)
中風病是神經內科急性缺血性中風疾病的中醫(yī)癥名,而痰熱腑實證則是中風病的常見類型之一,相關臨床調查結果顯示,約40%~50%概率的中風病患者表現(xiàn)為痰熱腑實[1-2]。中風病具有發(fā)病較急、病情危重且變化較快的臨床特征,且隨著患者病情的變化與進展,則極有可能誘發(fā)癱瘓、意識障礙、失語等嚴重并發(fā)癥,影響其日常生活質量更危及生命安全。就當前而言,臨床治療該疾病時大多采用西醫(yī)療法,通過糾正水電解質、擴張血管、降壓、調脂等措施幫助患者改善腦血栓與腦栓塞情況,避免其腦組織損傷加劇,但西醫(yī)治療并不能完全滿足患者對于疾病治愈的需求[3-4]。因此,為了增強臨床治療工作效率,改善中風患者疾病預后,本研究基于中西醫(yī)聯(lián)合角度切入,以80例中風病痰熱腑實證患者為分析對象展開對照研究,具體情況見如下報告。
選取2016年至今于我院中醫(yī)科及重癥醫(yī)學科進行臨床治療的中風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患者經臨床實驗室與影像學檢查后被確診為患有急性缺血性中風,且從中醫(yī)角度上說,所有患者均符合痰熱腑實證診斷標準。而對于合并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系統(tǒng)性疾病或存在腦卒中病史、精神功能障礙與心理疾病情況的患者均予以排除。此外,所有入選患者對于本研究具體情況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開展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按照臨床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5.67±1.48)歲,合并癥情況:15例血脂紊亂,12例高血壓,9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65.78±1.90)歲,合并癥情況:13例血脂紊亂,13例高血壓,10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實施糾正水電解質、擴張血管、降壓、調脂以及溶栓等常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加用蓖麻油(湖北科田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42020991)進行口服或鼻飼治療,口服劑量為每次10~30 mL,每日1次,若患者運用該藥物后尚未出現(xiàn)排便或蓖麻油排出情況,則可于次日重復使用蓖麻油,值得注意的是,蓖麻油使用不宜超過3次。同時,運用劑量為40 mL的開塞露(無錫華澳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2024095)幫助患者灌腸通便。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則聯(lián)合運用中醫(yī)星蔞承氣湯進行治療,取處方藥材加水煎煮,藥液濃縮至200 mL后,即可分為早晚兩次服用。中醫(yī)星蔞承氣湯基本藥方如下:6 g羌活,6 g膽南星,10 g芒硝,10 g生大黃,30 g全瓜蔞。治療期間,芒硝用量可根據(jù)患者便秘情況的改善而相應調整。
分別對比兩組患者運用不同臨床治療方案后的痰熱腑實證、神經功能改善情況。其中,痰熱腑實證改善評價主要根據(jù)患者治療前后的氣虛、陰虛、痰濕、血瘀癥狀緩解程度進行評價,各項癥狀癥候積分均設置為0~10分范圍,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神經功能評價則采用NIHSS量表調查患者意識水平、肢體運動、語言感知以及腦部活動等方面的變化情況,設置其評分為0~10分。評分越低,則表明其神經功能缺損越輕微[5]。
本研究療效評定主要依據(jù)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改善情況為依據(jù),即與治療前相比,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提升程度≥56%,視為顯效;治療后其NIHSS評分提升程度≥25%,視為有效;治療后其NIHSS評分無明顯變化,或<25%,視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1-無效率。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癥候積分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癥狀積分均有顯著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各項癥狀積分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痰熱腑實證證候積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痰熱腑實證證候積分對比(±s,分)
組別 氣虛 陰虛 痰濕 血瘀對照組 治療前 8.53±0.52 8.30±0.42 8.65±0.26 8.10±0.91治療后 6.02±0.38 5.04±0.19 6.10±0.21 4.90±0.88觀察組 治療前 8.56±0.44 8.28±0.19 8.47±0.30 8.13±0.67治療后 4.20±0.31 3.46±0.46 3.67±0.23 3.20±0.07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有顯著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 0 8.5 7±0.3 8 1.2 6±0.4 1對照組 4 0 8.4 9±0.5 5 4.3 3±2.6 8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從中醫(yī)角度上說,中風病的發(fā)病基礎為氣血虛弱,而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自身操勞過度、飲食不當、情志抑郁等不良現(xiàn)象又會導致臟腑陰陽失調,氣血紊亂,從而加劇中風病病情。痰熱腑實證是中風病急性起病常見類型,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痰熱內阻、經絡阻滯、偏身麻木,舌強言塞或不語,腹脹,便干便秘,因此,該疾病治療關鍵在于幫助患者潤腸通便,通腑氣,減痰熱,最終活血通絡[6]。
運用西醫(yī)療法治療中風病時通常采用蓖麻油與開塞露幫助患者潤腸通便,從作用機制上說,患者口服或鼻飼使用蓖麻油后,可起到較好的潤腸通便效果,幫助患者減小腸內容物間的摩擦力,從而增強腸蠕動,改善腹脹、腹痛、便秘等臨床癥狀。從而開塞露則與蓖麻油不同,該藥物進入人體后主要是通過山梨醇的高滲作用促進腸腔中的水分含量,此時大便得以軟化而幫助患者順利排便。但即使是將上述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也只能從癥狀上幫助患者緩解便秘,提升其生理舒適度,于病機、病因消除方面,則是無關痛癢[7]。從本研究結果數(shù)據(jù)上看,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與NIHSS評分均顯著降低,但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上述指標評分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西醫(yī)療法臨床治療效率相對較差。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所采用的星蔞承氣湯為王永炎教授首創(chuàng),中藥湯中包含羌活、膽南星、芒硝、生大黃、全瓜蔞等多味藥材,其中,羌活作用于人體肝、腎、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祛濕止痛的效用;膽南星入肝、肺、脾經,息風定驚、清熱化痰;芒硝則瀉下軟堅、清熱瀉火;生大黃調脂降壓、活血化瘀,諸藥配合全瓜萎,其潤肺化痰、散結消腫、滑腸通便之效劇增[8-9]?;颊咴诔R?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運用星蔞承氣湯,一來可促進氣血敷布,使得患者臟腑之氣通暢,故而氣虛癥狀顯著改善;二來,星蔞承氣湯作用于肝、腎、肺、脾、胃以及膀胱等經絡,從根本上改善了患者各臟器功能,也為其病情康復奠定了重要基礎[10]。綜上所述,中醫(yī)星蔞承氣湯配合西醫(yī)療法治療,可有效調節(jié)胃腸功能,促進腸道活動,同時也能夠有效降低痰熱腑實對機體功能的損害,與單一西醫(yī)療法相比,聯(lián)合中西醫(yī)治療更具臨床優(yōu)勢。
由此可得出本研究結論: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運用中醫(yī)星蔞承氣湯,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各中醫(yī)癥狀與神經功能情況,更能顯著提升其臨床治療效率,有助于促進疾病的快速康復,該方案值得臨床廣泛推廣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