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棟,朱文艷,王 芳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兒科一區(qū),廣東 惠州 516001)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MP)屬于無細胞壁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兒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1]。由于MP缺乏細胞壁,因而對于影響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藥性。臨床對于肺炎支原體的治療,多以抑制蛋白質(zhì)、核酸合成的藥物為主,比較常見的如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四環(huán)素類、喹諾酮類[2]。兒童階段是人生長發(fā)育的關(guān)鍵階段,對于抗生素的使用要保持高度謹慎,部分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應(yīng)該避免使用,而毒副作用較小的藥物,如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可以多加考慮。相關(guān)調(diào)查[3]表明,近年來MP感染率有了明顯的上升,抗生素的濫用進一步增加了MP感染的出現(xiàn),這對臨床治療造成了嚴重的干擾和影響。本研究針對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200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研究,分析惠州市兒童MP感染流行病學(xué)及耐藥情況。
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2000例,均有典型的臨床癥狀或表現(xiàn),如咳嗽、發(fā)熱、氣促、喘息等?;純涸诰驮\時予以采集靜脈血2 mL,并于當日送檢。其中男1042例,女958例;<1歲374例,1~3歲396例,>3~5歲411例,>5~7歲405例,>7歲414例;春季檢測478例,夏季檢測512例,秋季檢測491例,冬季檢測519例。
1.2.1 MP-IgM檢測
采用血清MP被動凝集法檢測,試劑盒產(chǎn)自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型號為SERODIA-MYCOII。嚴格按照說明書和相關(guān)要求進行操作:將100、25 μL的血清稀釋液分別加入反應(yīng)板(12×8)第1孔、第2—12孔,另外第1—12孔加入25 μL待檢血清,并進行套倍稀釋處理,第2孔加入未致敏因子(25 μL),第3—12孔各加入致敏因子(25 μL),第3—12孔最終稀釋倍數(shù)(1:40、1:80),充分混勻,反應(yīng)板加蓋,放置3 h,注意調(diào)節(jié)室溫在15~30 ℃。對凝集反應(yīng)圖像進行觀察和讀取,若MP-IgM在1:160及以上,則表示MP感染陽性。
1.2.2 MP快速培養(yǎng)
針對MP-IgM 1:160及以上的患兒,進行MP快速培養(yǎng)鑒定(隨機抽取100例樣本)及藥物敏感試驗。藥敏板:1)紅霉素高濃度、低濃度分別為1.0、0.1 mg·L-1;2)羅紅霉素高濃度、低濃度分別為2.0、0.1 mg·L-1;3)克拉霉素高濃度、低濃度分別為1.0、0.1 mg·L-1;4)阿奇霉素高濃度、低濃度分別為1.0、0.1 mg·L-1;5)乙酰螺旋霉素高濃度、低濃度分別為1.0、0.1mg/L;6)克林霉素高濃度、低濃度分別為4.0、1 mg·L-1;7)左氧氟沙星高濃度、低濃度分別為4.0、1 mg·L-1。
培養(yǎng)方法:取分裝干粉培養(yǎng)基1支,打開蓋子(保證無菌操作),將1.5 mL超純水加入其中,待其溶解后加入50 μL培養(yǎng)液至藥敏板陰性孔(C-孔)中。用咽拭子(棉試紙)采集標本,然后將棉試紙第一時間放置進培養(yǎng)基瓶內(nèi),反復(fù)攪動并提取棉試紙,對著瓶壁擠出液體,取出棉試紙,液體混合均勻,吸取50 μL加入各藥敏板孔及觀察孔(C+孔)中,丟棄培養(yǎng)瓶,藥敏板放置于溫度為35~37 ℃的孵箱培養(yǎng),培養(yǎng)24 h后觀察結(jié)果。
1.3.1 陽性和陰性判斷標準
1)陽性:陽性對照孔培養(yǎng)基變黃色;2)陰性:陽性對照孔培養(yǎng)基不變色。
1.3.2 藥敏結(jié)果判斷標準
A孔為藥物高濃度,B孔為藥物低濃度。敏感:藥敏板A孔不變色,B孔不變色;中敏: A孔不變色,B孔變黃色;耐藥:A孔變黃色,B孔變黃色。
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包,計數(shù)資料以例(%)描述。
冬季感染率最高,夏季感染率最低,見表1。
表1 不同季節(jié)MP感染情況
男性MP感染率低于女性,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MP感染情況
<1歲幼兒MP陽性率最低,>7歲的兒童MP陽性率最高;隨著年齡的增加,MP陽性率逐漸上升。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MP感染情況
對MP-IgM≥1:160患兒隨機抽取無菌采集咽拭子100例作MP快速培養(yǎng)鑒定及藥敏試驗,79例培養(yǎng)有支原體生長。不同抗生素耐藥情況見表4,顯示阿奇霉素的耐藥性比較低,克拉霉素、羅紅霉素、紅霉素的耐藥性比較高。
表4 不同抗生素耐藥情況 n=79
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病原體之一為MP,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飛沫傳播是其主要的傳播途徑,因此傳染性非常強[4]。相關(guān)調(diào)查[5]表明,因MP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逐漸增多,并且日趨流行,越來越多的嬰幼兒受到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影響,導(dǎo)致健康水平下降,生長發(fā)育因此受限。MP感染具有較強的隱匿性,起病早期并不具備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通過X線片等手段檢查也不具有明顯的特異性,因而診斷存在較大的難度,多數(shù)情況下需通過實驗室檢查或者病原體分離、培養(yǎng)才能確診;但普通培養(yǎng)的陽性率比較低,并且所需的時間比較長[6]。本研究選擇的MP培養(yǎng)方式為快速培養(yǎng),培養(yǎng)的速度比較快,陽性符合率也比較高。
人類對MP具有普遍易感染性,而嬰幼兒群體因為年齡、身體條件等原因,感染的可能性更高,并且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感染率有所不同。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7歲的兒童MP陽性率最高,<1歲幼兒MP陽性率最低,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MP陽性率逐漸上升。這可能是因為嬰幼兒群體中,7歲以上的兒童為學(xué)齡前兒童,人群比較密集,呼吸道傳播的可能性更大,并且相較于低齡兒童,MP初次感染時的特異性更高,更容易檢出[7];在性別方面,男性MP感染率低于女性,而基本資料中的女性要少于男性,這就可以排除人數(shù)因素,因此可以認為女性相較于男性,對MP存在易感性,但其真實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在季節(jié)方面,冬季感染率最高,夏季感染率最低,這與所處的地區(qū)有很大關(guān)系,亞熱帶、熱帶地區(qū)在冬季時比較濕冷,室外活動減少,室內(nèi)空氣的流動相對較差,相互感染的可能性增加[7];另外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阿奇霉素的耐藥性比較低,克拉霉素、羅紅霉素、紅霉素的耐藥性比較高。分析原因認為可能與阿奇霉素組織濃度高、藥物從細胞內(nèi)釋放緩慢等因素有關(guān)[8]。
綜上所述,MP感染與患兒的性別、年齡以及季節(jié)有關(guān),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年齡越大感染率越高,冬季的感染率高于其他季節(jié),阿奇霉素的耐藥率比較低,克拉霉素、羅紅霉素等耐藥率比較高,臨床治療時應(yīng)合理地選擇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