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韓國學(xué)界對史書中音樂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2019-07-30 05:45:50徐利華
      關(guān)鍵詞:史書韓國

      徐利華

      摘要:中韓古代音樂一脈相承,韓國史書中保存了大量與音樂有關(guān)的文獻,詳細(xì)記載了中國古代音樂在朝鮮半島流播的歷史,涉及樂律、樂器、樂舞、樂歌等諸多方面,實為音樂研究之寶庫。在對史書中的音樂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方面,韓國學(xué)界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了解這些研究成果,不但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利用文獻資料,在選題上避免重復(fù),還能帶來方法論的啟示。

      關(guān)鍵詞:韓國;史書;音樂文獻

      中圖分類號:J609.312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1573(2019)02-0083-06

      近年來,中韓文化交流已成學(xué)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很多學(xué)者將研究目光聚焦于兩國之間的音樂交流。中韓古代音樂一脈相承,韓國宮廷的“唐樂”和“雅樂”都是自中國傳入的。充分吸納韓國的文獻資料,能將中國古代音樂的研究推向深入,這是很多學(xué)者的共識。韓國現(xiàn)存史書尤為世人矚目,這些史書是用漢語寫作而成,其中保存了大量與音樂有關(guān)的文獻,詳細(xì)記載了中國古代音樂在朝鮮半島流播的歷史,涉及樂律、樂器、樂舞、樂歌等諸多方面,實為音樂研究之寶庫。

      本文所探討的韓國史書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三國史記》《高麗史》《朝鮮王朝實錄》等斷代史;另一類是韓國現(xiàn)存的歷朝王室的儀軌。目前,在對史書中的音樂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方面,韓國學(xué)界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三國史記》《高麗史》《朝鮮王朝實錄》是韓國最重要的三部史書,很多韓國學(xué)者對其中保存的音樂文獻進行了深入研究,下面試分述之。

      1. 《三國史記》?!度龂酚洝肥墙鸶惠Y等人編撰的,成書于高麗仁宗二十三年(1145年),其中《樂志》記載了三國時期重要樂器的起源和體制特征,梳理了曲調(diào)的創(chuàng)制和傳承情況,反映出當(dāng)時人們的音樂思想和觀念。韓國學(xué)界關(guān)于《三國史記·樂志》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樂器研究:如朱在勤《高句麗的弦樂器的相關(guān)研究:〈三國史記·樂志〉的高句麗音樂為中心》一文,首先探討《三國史記·樂志》中關(guān)于樂器的文獻記載,著重論述了玄琴的起源,然后結(jié)合中國古代文獻中與高句麗弦樂器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對箏、琴、琵琶、箜篌類的樂器進行論述。[1]此外,還有玄璟彩《教科書中與玄琴起源相關(guān)內(nèi)容再探討:以〈三國史記〉所傳玄琴起源為中心》[2]等。(2)樂調(diào)研究:如金宇振《〈樂學(xué)軌范〉大笒的樂調(diào)和〈三國史記〉三竹的樂調(diào)比較研究》一文對《三國史記·樂志》中的三竹的樂調(diào)與《樂學(xué)軌范》中的大笒的樂調(diào)進行對比研究,指出從三國時代到朝鮮時代樂調(diào)的發(fā)展與傳承。[3](3)音樂思想研究:如韓興燮《〈三國史記·樂志〉出現(xiàn)的音樂思想》一文將《三國史記·樂志》的音樂思想放置在東亞文化的大背景加以探討,主要研究了其中所包涵的中國古代儒家、道家思想。[4]研究《三國史記·樂志》的論文還有:南相淑《〈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的音樂記事點檢》[5]、呂基鉉《〈三國史記·樂志〉中〈新羅樂〉的性格》[6]等。

      2. 《高麗史》?!陡啕愂贰肥青嶗胫旱热朔钍雷谥拮模蓵谖淖诙辏?451年)?!陡啕愂贰分杏小稑分尽穬删?,一些研究音樂的學(xué)者專門對《高麗史·樂志》作了譯注,如車柱環(huán)《高麗史·樂志》[7]、呂運弼《(譯注)高麗史·樂志》[8],這些著作將《高麗史·樂志》中原來的漢文翻譯成韓文,并對與《高麗史·樂志》相關(guān)的音樂資料進行了整理?!陡啕愂贰分尽芬粫袑⒁魳贩肿餮艠?、唐樂和俗樂,在這三個方面都已取得不少的研究成果。

      雅樂,指宋代傳入的宮廷雅樂,以大晟樂為主體?!陡啕愂贰分尽凡坏敿?xì)記載了中國雅樂的輸入情況,而且保存了許多高麗時代宮廷雅樂的珍貴史料,涉及的內(nèi)容有:親祠登歌軒架、有司攝事登歌軒架、軒架器樂、登歌軒架樂迭奏節(jié)度、軒架樂獨奏節(jié)度、太廟樂章、宋新賜樂器、用鼓吹樂節(jié)度等。很多學(xué)者從高麗雅樂與宋樂的關(guān)系入手,對《高麗史·樂志》所載雅樂的樂律、樂調(diào)、樂章、樂器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如鄭花順發(fā)表了《對〈高麗史·樂志〉所載雅樂的討論》[9]《〈高麗史·樂志〉所載雅樂和宋樂的比較研討》[10]等文,以祭禮雅樂為中心,探討了正聲與中聲、樂曲名和樂調(diào)的關(guān)系等問題,同時將《高麗史·樂志》中雅樂和宋樂的材料一一進行對比,尋找兩者之間的淵源關(guān)系。

      唐樂,指唐宋時傳入高麗的詞曲音樂。車柱環(huán)是這一研究領(lǐng)域成就最為顯著的韓國學(xué)者,他著有《〈高麗史·樂志〉唐樂考》一文,研究唐樂傳入的時間、特點以及唐樂傳入后的用途、演變,并運用中國的文獻資料對一些唐樂作品的組成和故事來源進行了具體分析。[11]車柱環(huán)又有《〈高麗史·樂志〉唐樂散詞權(quán)釋》一文,對《高麗史·樂志》中與唐樂有關(guān)的散詞進行闡釋。[12]1976年,車柱環(huán)《唐樂研究:〈高麗史·樂志〉》一書出版,為其多年研究成果之結(jié)集,堪稱韓國學(xué)界唐樂研究的奠基之作。[13]

      除了車柱環(huán)之外,樸恩玉也是韓國研究《高麗史·樂志》中唐樂的重要學(xué)者。樸恩玉《〈高麗史·樂志〉的詞樂和〈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相關(guān)樂曲的比較考察》一文,首先分析《高麗史·樂志》中所收詞樂的形成過程、分類和音樂特點,并介紹《九宮大成》的編撰過程、記錄方式和收錄的樂曲及意義,然后進一步探討《高麗史·樂志》所收詞樂中與《九宮大成》相關(guān)的19首樂曲,其中包括《瑞鷓鴣慢》《憶吹簫慢》《水龍吟慢》等。[14]另外,樸恩玉還有論文《對〈高麗史·樂志〉唐樂的“慢·令”和“慢·嗺子”的相關(guān)研究》[15]等。2006年,樸恩玉出版《〈高麗史·樂志〉的唐樂研究》一書,是有關(guān)《高麗史·樂志》唐樂研究的又一力作。[16]

      唐宋時期的大曲、隊舞傳入之后,經(jīng)過發(fā)展、變?nèi)?,成為高麗宮廷宴饗樂舞的一部分,被稱作唐樂呈才。一些韓國學(xué)者著眼于研究《高麗史·樂志》中記載的唐樂呈才,如金美貞《〈高麗史·樂志〉出現(xiàn)的宮中舞踴的考察》一文,以《高麗史·樂志》中所載的宮中舞踴為中心,涉及種類和形式、內(nèi)容和程序樂器、伴奏音樂、演員等方面,并進一步挖掘了宮中舞踴的思想基礎(chǔ)和意義,揭示其中蘊含的陰陽五行思想。[17]宋文淑《文獻中記錄的呈才和現(xiàn)行呈才的比較:以〈高麗史·樂志〉、〈樂學(xué)軌范〉為中心》一文,從舞蹈動作、服飾、舞臺空間等方面,將《高麗史·樂志》《樂學(xué)軌范》中所記載的呈才和現(xiàn)行的呈才進行比較研究,指出現(xiàn)行呈才的特點和尚需改進的地方。[18]相似的研究還有:趙榮培《〈高麗史·樂志〉和〈樂學(xué)軌范〉(時用=成宗朝)的唐樂呈才的音樂的比較研究:以獻仙桃、壽延長、五羊仙、拋球樂、蓮花臺為中心》[19]、元英善《〈高麗史·樂志〉和〈樂學(xué)軌范〉唐樂呈才的變貌樣相》[20]等。

      俗樂,指朝鮮半島的本土音樂。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崔美卿《〈高麗史·樂志〉所載高麗俗謠的性格》一文,在肯定《高麗史·樂志》的文獻價值的基礎(chǔ)上,考索其中所載高麗俗謠的創(chuàng)作時間,分析俗謠在傳唱中的變異,也探討了演唱俗謠時所用的樂器。[21]金善祺《〈高麗史·樂志〉的俗樂歌詞的相關(guān)綜合的考察》一文,主要探討《高麗史·樂志》中所收俗樂歌詞的存在形態(tài)和內(nèi)在世界。[22]黃炳翌《〈高麗史·樂志〉中俗樂演出現(xiàn)場探索》一文重在研究俗樂的演出現(xiàn)場。[23]金惠恩《〈高麗史·樂志〉“俗樂”條所載歌詞記寫方式考察》一文,將《高麗史·樂志》“俗樂”條中的17首樂歌分作四類:一是李齊賢的小樂府類作品,二是完全由漢詩翻譯而來的作品,三是景幾體歌,四是其他漢譯詩。文中對這些作品的句式、韻律和節(jié)奏進行研究,指出高麗時代人們記載和翻譯俗樂歌詞的特征。[24]辛恩卿《對〈高麗史·樂志〉“俗樂”條的新照明》一文,研究《高麗史·樂志》“俗樂”條中所收樂歌,著重研究有李齊賢解詩的七首作品,深入分析其題目淵源和創(chuàng)作背景。[25]

      還有一些學(xué)者對“雅樂”“唐樂”“俗樂”作綜合研究,如呂運弼《對〈高麗史·樂志〉的研究》一文,分別介紹了《高麗史·樂志》中“雅樂”“唐樂”“俗樂”條的文獻價值。論文的附錄部分選取了《九宮譜》中的53首樂曲,翻譯成五線譜。[26]另外,申鉉奎編譯的《〈高麗史·樂志〉:雅樂、唐樂、俗樂》一書,其中附錄了《高麗史·樂志》的樂曲制度和樂器目錄。[27]

      3. 《朝鮮王朝實錄》?!冻r王朝實錄》記載的是朝鮮王朝自太祖至哲宗的歷史,其中包括這一時期王室發(fā)生的與音樂有關(guān)的重大事件。此書不但卷帙浩繁,而且由于采用編年體的形式,音樂文獻的分布非常分散。為了便于查找,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和民俗苑自1996—1998年間陸續(xù)出版了《朝鮮王朝實錄音樂記事資料集》八卷,書中收錄了《實錄》中除了專門的樂志之外的與音樂相關(guān)的記事資料。

      對《朝鮮王朝實錄》中音樂文獻來源的研究,成果較多的是韓國學(xué)者孫泰龍。他發(fā)表了《〈朝鮮王朝實錄〉的文獻上研討:以〈律呂新書〉·〈文獻通考〉·〈樂記〉為中心》[28]《〈朝鮮王朝實錄〉的舉論:以〈樂學(xué)軌范〉引用的文獻為中心》[29]等論文,考察《朝鮮王朝實錄》中音樂文獻的來源出處。孫泰龍另撰有《〈朝鮮王朝實錄〉的文獻性考察:以〈周禮圖〉、〈禮書〉、〈大晟樂書〉、〈大晟樂譜〉為中心》等文。[30]2002年,孫泰龍《韓國音樂論筌》一書由嶺南大學(xué)校出版部出版。該書分為四篇:韓國古樂譜研究、韓國樂器研究、朝鮮王朝實錄研究、嶺南音樂研究。其中“朝鮮王朝實錄研究”部分,將《朝鮮王朝實錄》中出現(xiàn)的音樂文獻,依次與《律呂新書》《文獻通考》《樂記》《周禮圖》《禮書》《大晟樂書》《大晟樂譜》《樂書》《周禮》等書逐一比對,檢討其同異之處。

      還有很多韓國學(xué)者聚焦于《世宗實錄》中所載樂譜的研究,大致可分以下兩類:

      一類是關(guān)于雅樂譜的研究:如李惠求《〈世宗實錄〉所載雅樂譜序》一文,結(jié)合《世宗實錄》中所載的雅樂譜的宮調(diào)特點,并對《雅樂譜序》進行了非常細(xì)致的注解。[31]宋惠真《對〈世祖實錄〉圓丘〈新制雅樂譜〉起源的研究》一文,著重研究《世祖實錄》中記載的圓丘祭祀時所用的雅樂樂譜,探討其起源和演變。[32]在《世宗實錄》的樂譜中記載了元代林宇的《大成樂譜》,其中16曲中有12曲為文廟祭祀所用。宋惠真的博士論文《朝鮮初期〈大成樂譜〉的受容和變?nèi)荨分赋?,林宇的《大成樂譜》為麗末鮮初的文廟祭禮所用,大部分歌曲在傳入朝鮮后經(jīng)歷了本土化的過程。了解《大成樂譜》的受容情況,是研究朝鮮雅樂變遷的基礎(chǔ)。文中還分析了《大成樂譜》受容的時代背景,指出朝鮮初期的雅樂思想深受中國樂論的影響,并深入探討《大成樂譜》變?nèi)莸脑颍詾楹统r初期對《律呂新書》的接受密切相關(guān)。[33]此類論文還有:權(quán)泰旭《〈世宗實錄樂譜〉所載宗廟祭禮樂的樂調(diào)研究》[34]等。

      另一類是關(guān)于俗樂譜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下面根據(jù)研究曲目的不同分述之。

      (1)《定大業(yè)》《保太平》。李相喜《〈世宗實錄樂譜〉和〈世祖實錄樂譜〉的“保太平”與“定大業(yè)”的研究》一文,首先介紹宗廟祭禮的沿革及其音樂史價值,然后結(jié)合《世宗實錄樂譜》和《世祖實錄樂譜》,著重分析《保太平》和《定大業(yè)》的樂曲構(gòu)成和旋律,論文附錄了“國朝五禮儀的吉禮項目表”和相關(guān)的22首樂譜的翻譯。[35]此類論文還有:李惠英《“保太平”·“定大業(yè)”的節(jié)拍分析:從〈世宗實錄樂譜〉到現(xiàn)行樂譜》[36]、趙大雄《〈世宗實錄樂譜〉收錄“定大業(yè)”·“保太平”的杖鼓點研究》[37]等。

      (2)《鳳來儀》?!而P來儀》的舞蹈,由“前引子”“進口號”“與民樂”“致和平”“醉豐亨”“后引子”“退口號”構(gòu)成。文淑姬《〈世宗實錄樂譜〉的“鳳來儀”的音樂的組成》一文指出,《鳳來儀》一般由五首曲子組成,其中第一首和第五首曲子是相同的。從五首曲子的組成、節(jié)拍、旋律和歌詞都可以看出,世宗大王是希望通過《鳳來儀》來營造與民同樂的和諧氣氛。[38]

      一些學(xué)者著重研究《鳳來儀》中《與民樂》一曲,如田明珍《〈與民樂慢〉的音樂性特征研究:以〈世宗實錄〉、〈俗樂源譜〉、現(xiàn)行樂譜為中心》一文,將《世宗實錄》中的《與民樂》、《俗樂源譜》中的《與民樂慢》和現(xiàn)行的《大笒正樂》中的《與民樂慢》進行比較研究,并整理、翻譯了相關(guān)樂譜共80首。[39]此類論文還有:全仁平《〈世宗實錄〉和〈琴合字譜〉的“與民樂”節(jié)拍》[40]、李廷燁《〈世宗實錄〉、〈琴合字譜〉、〈俗樂源譜〉收錄“與民樂”的變遷研究》[41]、宋芳松《朝鮮后期“與民樂”系樂曲的傳承樣相:以實錄·儀軌·笏記為中心》[42]、文淑姬《對〈世宗實錄樂譜〉“與民樂”的音樂形式及其變遷的考察》[43]等。有的學(xué)者則致力于考察《鳳來儀》中《致和平》一曲,如金世鐘《對〈世宗實錄〉樂譜的“致和平”1·2·3的考察:以拍和長句的長短構(gòu)造為中心》,主要是對《致和平》一曲的句拍特征進行研究。[44]

      (3)《鳳凰吟》。金永基《〈處容歌〉“中機”的歌唱技巧的研究:以〈世宗實錄樂譜〉的“鳳凰吟”2期為中心》一文,通過研究《世宗實錄》中保留的《鳳凰吟》的樂譜,探討演唱《處容歌》時的發(fā)聲方法。[45]此類論文還有:崔尚和《為復(fù)原演奏〈世宗實錄〉中“鳳凰吟”之小考》[46]、楊美芝《〈世宗實錄〉的“鳳凰吟”的相關(guān)研究:以音樂為中心》[47]等。

      此外,一些學(xué)者關(guān)注的是《朝鮮王朝實錄》中關(guān)于宮廷呈才的記錄,研究朝鮮時代呈才的傳承和發(fā)展,如韓允熙、李熙秉《朝鮮前期宮中舞踴的存在樣式的相關(guān)研究:以〈朝鮮王朝實錄〉為中心》[48]、宋芳松《兩亂以后〈洛陽春〉和〈步虛子〉的傳承樣相:〈朝鮮王朝實錄〉·儀軌·笏記為中心》[49]等。

      在韓國的奎章閣、藏書閣中,保存了大量朝鮮王朝時期儀軌。儀軌是對朝鮮王朝儀禮法度規(guī)矩的記載,真實地反映了王室的禮樂活動。其中不僅記載著各種儀式的程序環(huán)節(jié),也詳細(xì)列明了所用的樂器、樂舞、樂章等,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韓國學(xué)中央研究院于2006年出版了《藏書閣所藏儀軌目錄》,收錄藏書閣所藏儀軌共計331種505本,每本儀軌都配有原文影印圖片一張,下面介紹了儀軌編寫年代、編寫機構(gòu)以及相關(guān)的版本信息,并有韓文簡單說明儀軌編寫的背景。一些韓國學(xué)者對儀軌展開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樂器。儀軌中不僅標(biāo)明了儀式中所用樂器,而且配有圖片。尤其是一部分有關(guān)樂器造成的儀軌,詳細(xì)地記載了樂器的材料、構(gòu)造和制作過程。所以,韓國學(xué)者對儀軌的研究,較多聚焦在樂器研究的方面。如金宇振《對樂器形態(tài)變化的研究:以進宴儀軌中的樂器圖為中心》一文,根據(jù)進宴儀軌中的樂器圖,分打擊樂器、弦樂器、管樂器三類,對樂器形態(tài)的變遷進行細(xì)致描述。[50]較有新意的是李正姬《儀軌所載樂器圖研究》一文,探討儀軌中記載了典禮儀式所用樂器的種類、分布和演奏方式,并通過與《樂學(xué)軌范》的比較,指出儀軌中關(guān)于樂器信息的記載和真實情況有一定差異,這是因為儀軌的修立更重在表現(xiàn)儀式的整體性,所以一部分和樂器相關(guān)的信息被忽略甚至誤記。[51]此類論文還有:金泫知《英宗朝編磬制作過程研究:以〈仁政殿樂器造成廳儀軌〉為中心》[52]、宋之元《奎章閣收藏朝鮮王室儀軌制作樂器考察》[53]等。

      2. 樂人。除了樂器之外,儀軌中出現(xiàn)的音樂人也受到韓國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如張師勛《樂服和舞服的歷史變遷的相關(guān)研究:特別以〈樂學(xué)軌范〉和各種進宴儀軌為中心》一文,對進宴儀軌中出現(xiàn)的冠服圖書、處容冠服、舞童冠服、女妓服飾分別進行研究。[54]宋芳松《朝鮮王朝儀軌中的音樂人列傳》一文,重在考索儀軌中的音樂人的生平事跡。[55]

      3. 呈才。鄭昞浩《進饌儀軌中出現(xiàn)的呈才舞踴研究》一文,對進饌的種類、場所、準(zhǔn)備過程、內(nèi)容和進程,并進一步探討所用呈才的內(nèi)容和組成。[56]此類論文還有:高芳子《朝鮮時代呈才伴奏樂曲名的歷史變遷的相關(guān)研究:以己丑年〈進饌儀軌〉為中心》[57]、尹正敏《朝鮮純宗朝〈儀軌〉中記錄的呈才史料研究:以“佳人剪牡丹”為中心》[58]、宋芳松《大韓帝國時節(jié)的進宴和官妓的呈才公演:以〈高宗辛丑進宴儀軌〉的呈才女伶為中心》[59]等。韓國學(xué)者孫善淑也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寶相舞”呈才圖研究:〈進爵儀軌〉·〈進饌儀軌〉·〈進宴儀軌〉為中心》[60]《“壽延長”呈才圖研究:以〈進爵儀軌〉·〈進饌儀軌〉·〈進宴儀軌〉為中心》[61]《“響鈴舞”呈才圖研究:以〈進爵儀軌〉·〈進饌儀軌〉·〈進宴儀軌〉為中心》[62],通過儀軌中的呈才圖,研究古代樂舞的特征。

      4. 儀式與音樂。韓國學(xué)者金鐘洙多有儀軌研究方面的論文,先后發(fā)表了《藏書閣所藏朝鮮時代宮中宴享樂的文獻:以純祖代(1800-1834)儀軌為中心》[63]、《外宴和內(nèi)宴的儀禮組成和考察:以19世紀(jì)~20世紀(jì)的儀軌為中心》(Ⅰ)[64](Ⅱ)[65]《“追上尊號儀”的儀式程序和音樂:以1784年(正祖8)〈尊號都監(jiān)儀軌〉(奎13297)為中心》[66]《王大妃加上尊號儀的儀禮和音樂:以正祖代(1776~1800)〈尊號都監(jiān)儀軌〉為中心》[67]等。他主要是試圖通過儀軌的記載,探討朝鮮時代宮廷儀式程序和音樂之間的關(guān)系。另外,姜珉英《奉壽堂進饌和洛南軒養(yǎng)老宴的音樂的考察:以園幸乙卯整理儀軌為中心》一文,分別對奉壽堂進饌和洛南軒養(yǎng)老宴的音樂進行考察,涉及樂章、致辭、樂曲、呈才、樂人與女伶等方面。[68]此類論文還有:金英峰《朝鮮朝儀軌中出現(xiàn)的宴禮樂的變遷:以進宴、進饌、進爵為中心》[69]、樸貞蓮《對肅宗朝進宴的公演文化的研究:以〈肅宗實錄〉、〈己亥進宴儀軌〉為中心》[70]、宋惠真《朝鮮后期宮中行事圖的奏樂圖像的變化樣相:以宴饗相關(guān)儀軌及記錄畫為中心》[71]等。

      5. 文獻價值。對于現(xiàn)存儀軌的文獻價值,韓國學(xué)者多有論述。宋芳松先后發(fā)表了《〈任正殿樂器造成廳儀軌〉的文獻的檢討》[72]《〈豐呈都監(jiān)儀軌〉的文獻的再檢討》[73]《肅宗朝己亥〈進宴儀軌〉的公演史料的價值》[74]《尋找儀軌中我們的舞蹈和音樂:朝鮮儀軌的解題和索引》[75]等論文,對于儀軌的文獻價值作了深入剖析。宋之元《作為音樂學(xué)研究史料的儀軌》一文指出,《儀軌》記載了朝鮮時代王室的重要事項,是真實可靠的文獻資料,其中包含大量與音樂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極具學(xué)術(shù)價值。[76]

      近年來,儀軌的文獻價值受到韓國學(xué)者高度重視,也吸引了不少中國學(xué)者的目光。中國古代文獻中也保存了不少儀注,但韓國儀軌和中國儀注不同在于:不但有文字記載,而且配有大量的圖片說明,從圖片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各種樂器的構(gòu)造、樂懸的陳列、演員的站位等重要的信息,這些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極具參考價值。

      總之,中韓古代音樂交流是值得我們繼續(xù)深入研究的課題,通過探討中國古代音樂在韓國的傳播和接受,我們必將對中國文化強大的影響力有更立體、全面的認(rèn)識,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朱在勤.高句麗的弦樂器的相關(guān)研究:《三國史記·樂志》的高句麗音樂為中心[J].東洋音樂,2006(28).

      [2]玄璟彩.教科書中與玄琴起源相關(guān)內(nèi)容再探討:以《三國史記》所傳玄琴起源為中心[J].藝術(shù)教育研究,2009(7-1).

      [3]金宇振.《樂學(xué)軌范》大笒的樂調(diào)和《三國史記》三竹的樂調(diào)比較研究[J].韓國音樂研究,1993(21).

      [4]韓興燮.《三國史記·樂志》出現(xiàn)的音樂思想[J].大東文化研究,2006(55).

      [5]南相淑.《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的音樂記事點檢[J].韓國音樂史學(xué)報,1989(2).

      [6]呂基鉉.《三國史記·樂志》中《新羅樂》的性格[J].泮橋語文研究,1994(5).

      [7]鄭麟趾.高麗史·樂志[M].車柱環(huán)譯.首爾:乙酉文化社,1972.

      [8]鄭麟趾.(譯注)高麗史·樂志[M].呂運弼譯注.首爾:月印,2011.

      [9]鄭花順.對《高麗史·樂志》所載雅樂的討論[J].清藝論叢,2000(17).

      [10]鄭花順.《高麗史·樂志》所載雅樂和宋樂的比較研討[J].韓國音樂研究,2000(28).

      [11]車柱環(huán).《高麗史·樂志》唐樂考[J].震檀學(xué)報,1962(23).

      [12]車柱環(huán).《高麗史·樂志》唐樂散詞權(quán)釋[J].中國學(xué)報,1967(6).

      [13]車柱環(huán).唐樂研究:《高麗史·樂志》[M].首爾:泛學(xué)圖書,1976.

      [14]樸恩玉.《高麗史·樂志》的詞樂和《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相關(guān)樂曲的比較考察[D].首爾:首爾大學(xué)校大學(xué)院,2006.

      [15]樸恩玉.對《高麗史·樂志》唐樂的“慢·令”和“慢·嗺子”的相關(guān)研究[D].首爾:首爾大學(xué)校大學(xué)院,1999.

      [16]樸恩玉.《高麗史·樂志》的唐樂研究[M].首爾:民俗苑,2006.

      [17]金美貞.《高麗史·樂志》出現(xiàn)的宮中舞踴的考察[D].首爾:梨花女子大學(xué)校教育大學(xué)院,1987.

      [18]宋文淑.文獻中記錄的呈才和現(xiàn)行呈才的比較:以《高麗史·樂志》、《樂學(xué)軌范》為中心[J].韓國女性體育學(xué)會志,2007(21-6).

      [19]趙榮培.《高麗史·樂志》和《樂學(xué)軌范》(時用=成宗朝)的唐樂呈才的音樂的比較研究:以獻仙桃、壽延長、五羊仙、拋球樂、蓮花臺為中心[J].論文集(濟州教育大學(xué)校),1999(28).

      [20]元英善.《高麗史·樂志》和《樂學(xué)軌范》唐樂呈才的變貌樣相[D].首爾:韓國藝術(shù)綜合學(xué)校,2013.

      [21]崔美卿.《高麗史·樂志》所載高麗俗謠的性格[D].首爾:梨花女子大學(xué)校大學(xué)院,1993.

      [22]金善祺.《高麗史·樂志》的俗樂歌詞的相關(guān)綜合的考察[J].韓國詩歌研究,2000(8).

      [23]黃炳翌.《高麗史·樂志》中俗樂演出現(xiàn)場探索[J].文昌語文論集,2000(37).

      [24]金惠恩.《高麗史·樂志》“俗樂”條所載歌詞記寫方式考察[J].古詩歌研究,2013(32).

      [25]辛恩卿.對《高麗史·樂志》“俗樂”條的新照明[J].首爾:韓國文學(xué)理論和批評,2014(18-62-1).

      [26]呂運弼.對《高麗史·樂志》的研究[J].新羅大學(xué)校論文集,2009(59).

      [27]鄭麟趾.《高麗史·樂志》:雅樂、唐樂、俗樂[M].申鉉奎編譯.首爾:學(xué)古房,2011.

      [28]孫泰龍.《朝鮮王朝實錄》的文獻上研討:以《律呂新書》·《文獻通考》·《樂記》為中心[J].音樂和民族,1999(18).

      [29]孫泰龍.《朝鮮王朝實錄》的舉論:以《樂學(xué)軌范》引用的文獻為中心[J].鄉(xiāng)土文化,2000(15).

      [30]孫泰龍.《朝鮮王朝實錄》的文獻性考察:以《周禮圖》《禮書》《大晟樂書》《大晟樂譜》為中心[J].音樂和民族,2001(22).

      [31]李惠求.《世宗實錄》所載雅樂譜序[J].韓國音樂研究,1971(1).

      [32]宋惠真.對《世祖實錄》圓丘《新制雅樂譜》起源的研究[J].國樂院論文集,1995(7).

      [33]宋惠真.朝鮮初期《大成樂譜》的受容和變?nèi)輀D].首爾: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1996.

      [34]權(quán)泰旭.《世宗實錄樂譜》所載宗廟祭禮樂的樂調(diào)研究[J].韓國音樂學(xué)論集,1990(1).

      [35]李相喜.《世宗實錄樂譜》和《世祖實錄樂譜》的“保太平”與“定大業(yè)”的研究[D].大邱:嶺南大學(xué)校大學(xué)院,2004.

      [36]李惠英.“保太平”·“定大業(yè)”的節(jié)拍分析:從《世宗實錄樂譜》到現(xiàn)行樂譜[J].韓國音樂史學(xué)報,2007(38).

      [37]趙大雄.《世宗實錄樂譜》收錄“定大業(yè)”·“保太平”的杖鼓點研究[D].首爾:韓國學(xué)中央研究院韓國學(xué)研究院,2014.

      [38]文淑姬.《世宗實錄樂譜》的“鳳來儀”的音樂的組成[J].公演文化研究,2013(27).

      [39]田明珍.《與民樂慢》的音樂性特征研究:以《世宗實錄》、《俗樂源譜》、現(xiàn)行樂譜為中心[D].首爾:梨花女子大學(xué)校大學(xué)院,2008.

      [40]全仁平.《世宗實錄》和《琴合字譜》的“與民樂”節(jié)拍[J].中央大學(xué)校人文科學(xué)論文集,1992(35).

      [41]李廷燁.《世宗實錄》《琴合字譜》《俗樂源譜》收錄“與民樂”的變遷研究[D].首爾:首爾大學(xué)校大學(xué)院,2002.

      [42]宋芳松.朝鮮后期“與民樂”系樂曲的傳承樣相:以實錄·儀軌·笏記為中心[J].韓國音樂研究,2007(44).

      [43]文淑姬.對《世宗實錄樂譜》“與民樂”的音樂形式及其變遷的考察[J].韓國音樂研究,2007(41).

      [44]金世鐘.對《世宗實錄》樂譜的“致和平”1·2·3的考察:以拍和長句的長短構(gòu)造為中心》[J].韓國音樂研究,2003(33).

      [45]金永基.《處容歌》“中機”的歌唱技巧的研究:以《世宗實錄樂譜》的“鳳凰吟”2期為中心》[J].韓國舞踴史學(xué),2009(10).

      [46]崔尚和.為復(fù)原演奏《世宗實錄》中“鳳凰吟”之小考[J].韓國舞踴史學(xué),2009(10).

      [47]楊美芝.《世宗實錄》的“鳳凰吟”的相關(guān)研究:以音樂為中心[D].首爾:中央大學(xué)校大學(xué)院,2009.

      [48]韓允熙,李熙秉.朝鮮前期宮中舞踴的存在樣式的相關(guān)研究:以《朝鮮王朝實錄》為中心[J].韓國體育研究,2004(15-3).

      [49]宋芳松.兩亂以后《洛陽春》和《步虛子》的傳承樣相:《朝鮮王朝實錄》·儀軌·笏記為中心[J].韓國音樂史學(xué)報,2007(38).

      [50]金宇振.對樂器形態(tài)變化的研究:以進宴儀軌中的樂器圖為中心[J].韓國音樂研究,1989(17·18).

      [51]李正姬.儀軌所載樂器圖研究[J].韓國音樂史學(xué)報,2012(49).

      [52]金泫知.英宗朝編磬制作過程研究:以《仁政殿樂器造成廳儀軌》為中心[D].大邱:嶺南大學(xué)校,1994.

      [53]宋之元.奎章閣收藏朝鮮王室儀軌制作樂器考察[J].國樂院論文集,2011(23).

      [54]張師勛.樂服和舞服的歷史變遷的相關(guān)研究:特別以《樂學(xué)軌范》和各種進宴儀軌為中心[J].民族音樂學(xué),1985(7).

      [55]宋芳松.朝鮮王朝儀軌中的音樂人列傳[J].韓國傳統(tǒng)音樂學(xué),2008(9).

      [56]鄭昞浩.進饌儀軌中出現(xiàn)的呈才舞踴研究[J].論文集:人文社會科學(xué),1977(21).

      [57]高芳子.朝鮮時代呈才伴奏樂曲名的歷史變遷的相關(guān)研究:以己丑年《進饌儀軌》為中心[J].韓國音樂學(xué)論集,1994(2).

      [58]尹正敏.朝鮮純宗朝《儀軌》中記錄的呈才史料研究:以“佳人剪牡丹”為中心[J].大韓舞踴學(xué)會論文集,2002(33).

      [59]宋芳松.大韓帝國時節(jié)的進宴和官妓的呈才公演:以《高宗辛丑進宴儀軌》的呈才女伶為中心[J].韓國舞踴史學(xué)會論文集,2003(1).

      [60]孫善淑.“寶相舞”呈才圖研究:《進爵儀軌》·《進饌儀軌》·《進宴儀軌》為中心[J].舞踴藝術(shù)學(xué)研究,2004(14).

      [61]孫善淑.“壽延長”呈才圖研究:以《進爵儀軌》·《進饌儀軌》·《進宴儀軌》為中心[J].韓國舞踴史學(xué),2005(4).

      [62]孫善淑.“響鈴舞”呈才圖研究:以《進爵儀軌》·《進饌儀軌》·《進宴儀軌》為中心[J].韓國音樂史學(xué)報,2007(38).

      [63]金鐘洙.藏書閣所藏朝鮮時代宮中宴享樂的文獻:以純祖代(1800-1834)儀軌為中心[J].藏書閣,1999(1).

      [64]金鐘洙.外宴和內(nèi)宴的儀禮組成和考察:以19世紀(jì)~20世紀(jì)的儀軌為中心(Ⅰ)[J].韓國音樂史學(xué)報,2002(29).

      [65]金鐘洙.外宴和內(nèi)宴的儀禮組成和考察:以19世紀(jì)~20世紀(jì)的儀軌為中心(Ⅱ)[J].韓國音樂史學(xué)報,2003(30).

      [66]金鐘洙.“追上尊號儀”的儀式程序和音樂:以1784年(正祖8)《尊號都監(jiān)儀軌》(奎13297)為中心[J].韓國音樂研究,2011(49).

      [67]金鐘洙.王大妃加上尊號儀的儀禮和音樂:以正祖代(1776~1800)《尊號都監(jiān)儀軌》為中心》[J].韓國音樂史學(xué)報,2011(47).

      [68]姜珉英.奉壽堂進饌和洛南軒養(yǎng)老宴的音樂的考察:以園幸乙卯整理儀軌為中心[D].首爾:梨花女子大學(xué)校大學(xué)院,2004.

      [69]金英峰.朝鮮朝儀軌中出現(xiàn)的宴禮樂的變遷:以進宴、進饌、進爵為中心[J].民族音樂學(xué),1992(14).

      [70]樸貞蓮.對肅宗朝進宴的公演文化的研究:以《肅宗實錄》《己亥進宴儀軌》為中心[J].韓國音樂史學(xué)報,2007(38).

      [71]宋惠真.朝鮮后期宮中行事圖的奏樂圖像的變化樣相:以宴饗相關(guān)儀軌及記錄畫為中心[J].東洋音樂,2011(33).

      [72]宋芳松.《任正殿樂器造成廳儀軌》的文獻的檢討[J].韓國文化,1994(15).

      [73]宋芳松.《豐呈都監(jiān)儀軌》的文獻的再檢討[J].梨花音樂論集,1999(3).

      [74]宋芳松.肅宗朝己亥《進宴儀軌》的公演史料的價值[J].韓國學(xué)報,2001(27-4).

      [75]宋芳松.尋找儀軌中我們的舞蹈和音樂:朝鮮儀軌的解題和索引[M].首爾:寶庫社,2008.

      [76]宋之元.作為音樂學(xué)研究史料的儀軌[J].韓國音樂史學(xué)報,2012(49).

      責(zé)任編輯:艾 嵐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connections between music in ancient China and Korea.The existing historical preservations in South Korea has a large number of music documents,which recorded the exchange music history happened between the China and the Korea,and music tonalities,musical instruments,music and dance,and so on. The Korean academic circl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sorting out and studying the music documents in historical books. Understanding these research results can not only help us make more efficient use of literature and avoid repetition in the topic selection,but also bring us the enlightenment of methodology.

      Key words: Korea,the history books,music documents

      猜你喜歡
      史書韓國
      文化常識
      韓國“第一步”
      聚焦韓國大選
      金橋(2022年4期)2022-05-05 06:10:06
      韓國進入共享出行時代
      金橋(2020年3期)2020-12-01 02:59:34
      在韓國走馬觀花
      “汗青”原來是史書
      “立體史書”古牌坊 歷史風(fēng)塵的符號
      為小人物喝彩
      韓國的K1A1主戰(zhàn)坦克
      軍事文摘(2001年5期)2001-06-14 00:31:08
      揭秘韓國流
      棋藝(2001年17期)2001-01-06 19:08:12
      岢岚县| 周宁县| 五常市| 屯昌县| 高雄县| 张家川| 鸡西市| 西吉县| 乡宁县| 华安县| 正阳县| 贵南县| 辽中县| 浙江省| 东方市| 扬州市| 饶河县| 鄂托克旗| 交口县| 越西县| 永泰县| 左权县| 景宁| 育儿| 阿勒泰市| 鄱阳县| 宁津县| 元朗区| 苗栗县| 波密县| 佛山市| 九寨沟县| 民县| 宁德市| 积石山| 娄烦县| 大港区| 夹江县| 长丰县| 买车| 蕲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