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汪洋 成哲 陳思羽
摘 要:中國在城市建設中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城市雕塑,城市雕塑儼然已經(jīng)成為城市的地標,一座城市的名片,大量的城市雕塑興起,優(yōu)秀的城市雕塑也越來越突出。藝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提高城市雕塑藝術在社會上的認知度變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文章從對城市雕塑中人物雕塑“漢武大帝”的人文內(nèi)涵研究入手,從精神文化角度深入了解城雕設計、發(fā)展、成長等方面,深入探究其藝術性,從而挖掘城市雕塑中人物雕塑文化發(fā)展及所反映的人文內(nèi)涵。
關鍵詞:人物雕塑;人文內(nèi)涵;漢武大帝;城市雕塑
在中國當代的城市建設中,城市雕塑在不知不覺中已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地標,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名片。城市雕塑應用極其廣泛,可以放置在很多地方,如在廣場、草坪、水里,加上分布廣泛的城市綠雕,共同襯托著城市,其所在之處必將成為游客地標打卡的首選。
與其他的公共藝術樣式不同,城市雕塑最大的區(qū)別不全在于它的藝術性和觀賞性,而越來越多地體現(xiàn)在公共價值本身所包含著的當代性上。在這里必須提及當代藝術,筆者認為當代藝術就是指,其本身有一個具體的標準,針對這一標準,我們做一件雕塑作品時要融入我們的思考,融入我們對作品本身的理解,想辦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嘗試著把作品做到更好,從而更好地展現(xiàn)給所有的觀者,想辦法盡力去突破這個自己給自己設置的標準。只有這樣,我們做出來的東西才具有當代性,才能夠體現(xiàn)藝術的價值,才能給自己一個交代。
一、對當代城市雕塑的理解
城市雕塑是對城市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 體現(xiàn)著城市的精神風貌,關系到一個城市的品位、形象、精神等諸多方面。 城市精神實質(zhì)上可以理解為一種城市意識,體現(xiàn)著觀者的思考,體現(xiàn)著觀者身上的人文因素。城市雕塑是城市歷史、地域、人文等特征以及城市大眾對審美追求物化的具體體現(xiàn)。
城市雕塑就是這樣,從作者的思考出發(fā),寄托著從作者個人情感到當代藝術的使命責任感,再到城市的精神文明。城市雕塑從一設計好,就已經(jīng)確定了其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和社會屬性。
簡單來說人對人的影響,也就是設計城市雕塑的設計師對廣大的觀賞者的影響。其代表著城市大眾對城市的各種情感,代表著自己對城市的思考和理解,代表了城市精神文化需求,代表了觀賞者的精神滿足,代表著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
二、對漢武大帝的分析
(一)從藝術性上來分析
從雕塑空間上來看,“漢武大帝”雕塑在空間、體量、線條、形狀、材質(zhì)、大小、色彩等方面與漢城湖空間分布與建筑之間,形成了一種比較協(xié)調(diào)的關系。整個雕塑,人物形象生動,造型功底深厚,人物服裝線條極為流暢,在整個空間中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遺憾感。整個雕塑的虛實節(jié)奏、線條節(jié)奏,被把握得恰到好處,確有“增一分太長,減一分太短,著粉則太白,施加朱紅則太赤”之嫌,雕塑與周邊的環(huán)境相融合,環(huán)境與雕塑為一體,使這件漢武大帝成為不可隨意取代的,不可隨意拿走的。
(二)從人文上來分析
漢武大帝劉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想到的是絲綢之路的開啟,提到他,人們想到的是罪己詔,想到的是他前無古人的豐功偉績,想到是當時作為世界文明中心的中國。他的標簽一定是強勢、不可一世,但又包含著自信、自豪和偉大。那么設計師設計這件城市雕塑的時候一定非常頭疼,非常糾結:怎樣設計這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漢武大帝,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怎樣才能把這個與秦始皇齊名的歷史人物,用藝術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怎樣將其身上受當代的人們?nèi)罕娤矏鄣奶卣鞅憩F(xiàn)出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歷史背景、經(jīng)濟生活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最后的成品又要用哪種形式展現(xiàn)出來,形成怎樣的效果?做這個人物形象,周邊要不要用一些人物來襯托,要用哪些人物來襯托,要做多高,做得太高會出現(xiàn)一個仰視角度,這個仰視角度會改變?nèi)宋锏谋壤统叽纾蔷唧w的比例應該是多少?設計施工中會出現(xiàn)哪些問題?要怎么設計?這里面要體現(xiàn)設計師對這個人物怎樣的思考,對這個城市雕塑有哪些理解?這一連串的問題是設計者要在一開始之前想清楚想明白的,當然,可能還有很多其他問題是筆者沒想到的。所以,設計師設計一件城市雕塑是很辛苦,很費腦,很費體力的。因為城市雕塑的本身包含著人類的情感、設計師的思考、城市文明、作為城市名片的責任和城市人民的精神取向,這影響著城市雕塑“漢武大帝”自身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
三、對城市雕塑區(qū)分好壞的見解
筆者認為分析一件雕塑好壞,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
一是專業(yè)功底很強,做出來的東西很寫實,大家一看就特別像。很親民,大家都會認為很好,也算是比較成功。
二是體量大,一個雕塑縱使有千般不好,當放大到二十米、三十米、五十米的時候,當這個雕塑有了體量感,就會很有震懾感,有代入感,有美感。這樣子的話就會把缺點轉換為突出優(yōu)勢。
三是設計新潮,有創(chuàng)意,有想法,有引入感,有互動作用,自然,專業(yè)基礎可以相對地不用太強,因為人的精力有限。筆者認為一件不錯的雕塑需要有趣味,有靈魂。
“漢武大帝”雕塑體現(xiàn)出來以上筆者提出的三個方面,專業(yè)功底很扎實,做得也很有霸氣,當然體量也是非常的大。這件雕塑有三十多米高,設計新穎,有趣味,讓人有代入感,人在現(xiàn)場會感受到一份霸氣、一種君臨城下的氣勢,讓人心生敬畏。讓人不得不贊嘆這件城市雕塑的設計師的偉大??吹竭@件雕塑之后,筆者對雕塑作品的好壞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那就是雕塑作品做得好不好,一定在于是否體現(xiàn)作者的思考。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是不用銘牌解釋、不用說明的。當人站在這件城市雕塑的面前時,所想的不是拍完照片換下一個地標打卡,作品的本身會有一種吸引力,它會用自己本身的人文內(nèi)涵以及意義去吸引著人,與人產(chǎn)生某一種共鳴,進而使人有了新的感受,感受到比作品解釋說明上更多的東西,當人感受到這種比銘牌上的解讀更有厚重、更豐富的東西的時候,那這件雕塑作品就一定是一件不可代替的好作品。就像筆者站在“漢武大帝”雕像的面前,能感受到的那種氣勢,那種君臨城下、讓人臣服的氣勢,能感受到劉徹的自信、自豪和偉大。所以我們以后可能不用對雕塑作品進行解說,更多的是讓雕塑作品激起觀者的感受,讓作品自己去敘說,這樣的作品一定會更加有意義。
四、人民群眾對雕塑的見解
從美術史看,在舊石器時期,原始人就在洞穴深處的石壁上用涂料畫出大量的壁畫。雕刻萌發(fā)于人類開始制造工具的時候,早期大多數(shù)為石頭和象牙小雕像(題材多為小型動物和女性裸體雕像),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在中國美術史中,雕塑也是這樣開始萌芽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仰韶文化45號墓中,發(fā)現(xiàn)“龍虎北斗圖”的人骨擺件雕塑,在當代藝術中,這可以稱為“裝置藝術”。原始時期的雕塑主要也是由動物和人物雕塑組成的,根據(jù)考察可得,動物雕塑是因為人們在狩獵文化過程中,由于工具的提升和狩獵技巧的提升,獵捕了大量的動物,如果這些動物未能及時吃完,就會壞,所以原始人類選擇抓活的,圈養(yǎng)起來。在溫飽問題解決后,原始人開始追求生活品質(zhì),在空閑時期看著這群圈養(yǎng)起來的小動物,為了表達內(nèi)心的喜愛,于是就做了大量的動物雕塑。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他們又把目光轉移到人物雕塑上,做了大量人物雕塑。他們也做了很多人物頭像,在五官雕刻方面有深入研究。從這點來看,中西方雕塑的發(fā)展是大致相同的,中西方的審美也是大致相同的。我們普通人民在欣賞城市雕塑這件事上,可能看到的更直觀的是人物的形象,如五官等比較具象的東西,因為他們認為,雕塑只有做好了這些具象的東西,才是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才是一件好的城市雕塑,筆者曾專門請教過幾位在雕塑廠里工作的師傅,師傅的回答大概也是這樣的。他們大多數(shù)人本來不算是這個專業(yè)出身,都是半路出家走向了這個專業(yè)。他們評價一件雕塑的好壞的標準仍和傳統(tǒng)的審美方式大相徑庭。
五、結語
現(xiàn)在城市雕塑在社會中的應用廣泛,制作城市雕塑的匠人也頗多,很難揣摩到這些匠人們當時制作這些城市雕塑時,有沒有或者說是對這件城市雕塑融入了什么樣的情感。因為他們可能自己制作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什么情感,只是機械地制作,或者說他們可能當時有想法,但過了這么久,自己都早已經(jīng)忘記了當時的想法。因此對當代城市雕塑的調(diào)查還有待繼續(xù)深入的研究。筆者借此拋磚引玉,希望城市雕塑中人物雕塑的人文內(nèi)涵能引起城市雕塑創(chuàng)作者的重視,以便城市雕塑更好地扛起精神文明、人文內(nèi)涵的歷史使命,以便于更好地為中國當代城市雕塑藝術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藺寶鋼.城市雕塑創(chuàng)作之我見[J].雕塑,2005(5).
[2]石向東.當代城市建設中的精神取向[J].廣西城鎮(zhèn)建設,2017(5).
[3]陳云崗.城市雕塑美學論綱[J].雕塑,2005(5).
作者單位:
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