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祥伍
2019年1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83歲高齡的劉永坦接過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證書時,會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劉永坦把強大祖國國防作為畢生的追求和堅守,帶領一支“雷達鐵軍”,自主研發(fā)新體制雷達,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給祖國的萬里海疆安上了“千里眼”。
劉永坦出生于南京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教師。家風的熏陶,讓年幼的劉永坦心里深深扎下了強國夢的根。
17歲那年,劉永坦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經(jīng)過三年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他被派往清華大學進修無線電技術,畢業(yè)后成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一名教師,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邁出了向科學進軍的第一步。
1979年,作為國家外派留學生,劉永坦前往英國伯明翰大學深造。他的導師是英國雷達技術知名專家謝爾曼教授。面對初來乍到的劉永坦,謝爾曼沒有多說什么,只交給他大量的英文文獻。劉永坦一頭扎進書海里,憑著過硬的英文功底、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很快“啃完”了那些天書似的文獻。
劉永坦的勤奮刻苦和才華,令謝爾曼刮目相看,破格讓他參與重大科研項目——民用海態(tài)遙感信號處理機的研制,并由他獨自完成其中的信號處理機工程系統(tǒng)。這一技術對劉永坦來說是全新的領域,不服輸?shù)乃蛋蛋l(fā)誓,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經(jīng)過不斷努力,劉永坦順利完成任務。對此,謝爾曼不禁為劉永坦點贊:“你的貢獻具有獨創(chuàng)性?!?/p>
通過這次難得的歷練,劉永坦對雷達有了全新的認識。傳統(tǒng)雷達雖然有“千里眼”之稱,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不少國家因此致力于研制新體制雷達,希望讓“千里眼”練就“火眼金睛”的本領。
“中國也必須發(fā)展這樣的雷達,這就是我要做的!”抱著宏大的愿望,1981年秋,進修結束后,劉永坦拒絕一切邀請,立刻啟程回國。
新體制雷達被稱為“21世紀的雷達”,其研制需要世界頂尖技術的支持。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曾經(jīng)進行過突擊性會戰(zhàn)攻關,但由于技術難度太大,最終未獲成功。
當時,除了能獲取一些基礎理論外,根本找不到多少研究資料,更沒有可供借鑒的技術。因而,當劉永坦發(fā)動同事與他一起研制新體制雷達時,很多人心里沒底。有人認為他的“雷達故事”雖然美好,但不可能成功;也有人勸他,這樣的研究風險太大,周期太長,弄不好把一生的時間都搭進去卻一事無成。
“學有所成,報效國家,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沒有值不值之說?!眲⒂捞共桓某踔???吹絼⒂捞谷绱藞詻Q,有人站出來支持他,最終組成了6個人的攻關團隊。
經(jīng)過8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數(shù)千次實驗,獲取了數(shù)萬個測試數(shù)據(jù),新體制雷達方案論證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按常理,團隊已經(jīng)完成了預研項目,可以申報獎項了,但劉永坦認為,決不能紙上談兵,國家需要的是貨真價實的雷達實驗站。
沒有一刻耽擱,劉永坦又撲向了雷達研制的實驗場。那時實驗場連交通工具都沒有,從駐地到雷達站全靠步行。所以盡管荒無人煙的實驗現(xiàn)場條件十分惡劣,但是劉永坦與團隊成員為節(jié)約來回路上的時間,經(jīng)常在實驗場一待就是幾個月。
系統(tǒng)調(diào)試初期頻頻死機,但要從幾十萬行的大型控制系統(tǒng)中找出問題所在,工作量十分巨大。時間不等人,作為項目負責人,劉永坦一邊扛著壓力,一邊率領團隊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排查系統(tǒng)的每一個程序。餓了,就用面餅充饑;困了,倒在實驗室的板凳上睡個囫圇覺。劉永坦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癥,超負荷的腦力和體力付出,使他幾個月間不能直起腰行走。在攻克一個關鍵技術時,他終因長期勞累暈倒在現(xiàn)場。上不了“前線”,劉永坦就在病床上“指揮”,堅持與團隊一起奮戰(zhàn),終于打敗了擋在必經(jīng)之路上的攔路虎。
八年鏖戰(zhàn),一朝功成。在劉永坦的帶領下,我國成功研制出第一部對海探測新體制實驗雷達。
1990年4月3日,首次進行對海面艦船目標的遠距離探測,當目標出現(xiàn)在屏幕上時,團隊成員們流淚了,那是成功后的喜悅。1991年,新體制雷達研究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劉永坦實現(xiàn)了當初的宏愿,很多人勸他見好就收,劉永坦卻堅決地說:“這個事情沒完,還得往前走。”
劉永坦認為,科研成果不能真正應用于實踐,就如同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中看不中用,這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和損失。“一定要讓新體制雷達走出實驗室,走向海洋?!?/p>
讓劉永坦感動的是,當?shù)弥臎Q定后,團隊全體成員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全力支持,堅決地與他一道再闖難關。1997年,新體制雷達被批準正式立項,劉永坦成為牽頭人。
由于國際上沒有完備的理論,很多技術上的難點和空白都需要去解決、填補,再加上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實際工作中又產(chǎn)生許多新的困難和問題。其中,為解決抗電磁波干擾這一世界性的難題,劉永坦帶領團隊不分晝夜進行技術攻關,上千次調(diào)整后,終于找到解決方案。
2011年,劉永坦團隊又一次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2015年,劉永坦團隊再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如今,劉永坦的團隊已從最初的6人發(fā)展到30人。盡管已經(jīng)斬獲諸多大獎,但劉永坦前進的腳步仍在繼續(xù)。2019年1月9日,剛過完83歲生日不久的劉永坦依然起了個大早,精神矍鑠地出門,準備去實驗室繼續(xù)攻關,“接下來希望把新體制雷達小型化,使它更加靈活、實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