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傳統(tǒng),即使中斷過,終究會再接上。
1923年秋天,陳鶴琴于南京鼓樓頭條巷25號家中辦了一所實驗幼兒園——南京市私立鼓樓幼稚園。東南大學附中老師甘夢丹來兼職,美國女教師盧愛琳任指導員。最初招收的12名兒童,是陳鶴琴及東大老師的孩子。
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首先“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尋找“活教材”,“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仍是今日幼教改革最重要的滋養(yǎng)。
有人甚至說,如果他的“活教育”理念早日被運用,中國實力將超過美國二十年。
1927年,陶行知、陳鶴琴等同道在南京創(chuàng)辦了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曉莊學院前身),把燕子磯小學、堯化門小學納入小學部后,又另建6所小學,和第一所鄉(xiāng)村幼兒園燕子磯幼稚園等,覆蓋了兒童教育的各學齡段。
這是近代中國教育史的一個大動作,是平民教育改造國家的開始。
陶行知曾說:“中國的教育雨不落在勞苦人的田園里……中國的教育雨不肯落到鄉(xiāng)下去……中國的教育雨不肯落到邊遠的地帶去……”直到今日,教育均衡仍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廟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長”,陶行知曾引用這句鄉(xiāng)村土廟的對聯(lián)來解釋他的“新教師理念”,勉勵教師:做小學教育也得有“大教育家”的格局。
——小學老師不要憂心學生小,房子小,薪水少。要看到學生像種子一樣發(fā)芽、開花、結果,是“做大事業(yè)得大快樂”。
這仍是今日曉莊學院教師發(fā)展學院傳承行知教育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