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龍
1936年3月9日,喜劇大師卓別林來上海訪問,下午抵達后要出席一系列活動,當(dāng)天夜里就要乘船離開,但卓別林表示希望能夠觀看京劇。由于時間緊迫,梅蘭芳建議他及夫人寶蓮·高黛晚上11點前往新光戲院,觀看馬連良主演的《法門寺》,再前往上海其他地方參加活動。
卓別林入座后,翻譯發(fā)現(xiàn)他與以往來觀劇的老外不同,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內(nèi)行的觀眾。翻譯告訴他中國人看戲不太習(xí)慣鼓掌,喜歡用叫好表示贊美。卓別林馬上表示認同,一會兒便會叫好喝彩了。當(dāng)演到“行路”一場時,臺下寂靜無聲,觀眾們都聚精會神地靜聽馬連良的那段“郿塢縣在馬上心神不定”。卓別林用右手在膝上輕輕試打節(jié)拍,津津有味地說:“中西音樂歌唱,雖各有風(fēng)格,但我始終相信,把各種情緒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力量卻是一樣的。”
本來預(yù)備停留15分鐘的觀劇計劃,被卓別林一再推遲,一直延長了一個多小時,直至把全劇看完為止。散戲之后,卓別林等迫不及待地來到后臺與馬連良會面。馬連良還沒有來得及卸妝,雙方互表敬佩之意后,就站在臺板上攀談起來。卓別林對絢麗多彩的京劇服裝非常好奇,認為中國古人就是如此穿戴,生活在中國古代簡直是美不勝收。別人介紹說,馬連良對京劇服裝最有研究,于是馬向卓別林介紹了許多我國的服飾以及戲劇服裝的藝術(shù)特點。卓別林聽后頻頻稱道,對中華文化贊不絕口,并鼓勵馬連良將其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馬連良當(dāng)時正醞釀在北京投資一座新型戲院,于是向卓別林請教美國人是如何經(jīng)營劇院的,美國藝人是怎樣一種生存狀況?卓別林一一做了介紹,并推薦他看一些美國的紀錄片,特別是美國總統(tǒng)參加競選的片子,因為當(dāng)時的競選演講都在戲院進行。
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會面,有人建議當(dāng)場合影留念。馬連良還未卸妝,穿著縣令的行頭,戴紗帽,著藍色官衣。卓別林表示要立即勾臉穿行頭,扮一個“賈桂”,與馬連良拍照留念。他認為他與“賈桂”是同一行當(dāng),他要學(xué)演《法門寺》,將來也要與馬連良合作一回。
建議雖好,無奈卓別林當(dāng)夜就要乘船離開上海遠赴菲律賓,臨時化妝也來不及了。于是只得馬連良身著京劇行頭,卓別林則西服革履,拍了一張二人拱手照,一張二人握手照以及馬連良與卓別林、寶蓮·高黛的三人合影。卓別林雖很健談,由于時間緊迫,只得依依惜別,約定將來再見。馬連良后來在與卓別林的合影上面做了題記,不忘這位海外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