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宇
(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上海200235)
新世紀以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市民出行需求,大運量的軌道交通成為經(jīng)濟強市的首選,主城區(qū)軌道交通線路基本按照地下線進行敷設,基坑支護工程越來越多[1]。以重慶地區(qū)為例,其地層以砂巖和砂質泥巖為主,上覆填土及粉質粘土厚度在4m~20m,基坑開挖后形成典型的巖土混合基坑。因巖土不同介質的力學特性不同,造成支護結構的形式各異,由于諸多原因,其勘察、設計、施工等問題,造成工程質量事故頻頻發(fā)生[2],筆者通過分析一個典型巖土混合基坑支護結構坍塌原因,理清巖土混合邊坡的破壞模式,總結支護結構坍塌的經(jīng)驗教訓,為類似基坑圍護結構設計和施工提供參考和借鑒。
某地鐵車站位于石新路鳳鳴山中學旁,沿石新路近東西向布置,車站為地下兩層島式車站。車站南側為華宇地塊,東南側為鳳鳴山中學。由于場地周邊放坡空間緊張,主體基坑采用垂直開挖,基坑長227m,標準段寬21.8m,端頭井局部寬26.5m,為土巖混合基坑。
車站場地位于川東南弧形地帶,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傾向約105~115°,巖層傾角14~18°。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砂巖及砂質泥巖,發(fā)育有兩組構造裂隙。場地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以上層滯水的型式分布于局部地段的第四系松散層中,水量小,主要由大氣降水及地下排水管網(wǎng)滲漏補給?;悠矫娌贾脠D及周邊環(huán)境見下圖1:
圖1 基坑平面布置圖
車站南側邊坡走向為10°,傾向350°;邊坡長約227m,車站邊坡高16.9~23.4m。上部1.5~8.0 為土質邊坡,下部為巖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
1) 上部土質邊坡
根據(jù)工程地質剖面圖分析,巖土界面平緩,土質邊坡受自身穩(wěn)定性控制。
2) 下部巖質邊坡
對于下部的巖質邊坡,結合結構面赤平投影圖分析,邊坡巖體內無外傾結構面,直立切坡后的主要破壞方式為沿近似傾角為45°+Φ/2 約61°的破裂角發(fā)生剪切破壞。直立切坡后邊坡處于欠穩(wěn)定狀態(tài),該邊坡的巖體類型為III 類,巖體等效內摩擦角55 ,巖體破裂角61 (45 +φ/2),巖土物理力學參數(shù)詳見表1。
表1 巖土物理力學設計參數(shù)推薦值
基坑南側采用φ800@2000 樁錨支護結構,樁基嵌入下伏中風化基巖內3 倍樁徑深,設置7 道3@28 錨桿,豎向間距2.5m,樁間采用噴錨防護,土層中設置4m 長1φ20 豎向間距1.2m 的砂漿錨桿進行掛網(wǎng)噴漿,且設置φ100 直徑泄水孔,2mx2m 梅花形布置,具體支護結構見圖2。
2015 年7 月底基坑大里程端南側出現(xiàn)較大水平位移,地面開裂較嚴重,經(jīng)各方現(xiàn)場查看、綜合分析,認為主要原因為地下管線漏水造成素填土、粉質黏土層長期浸泡,物理力學性質變差,引起地面較大沉降及水平位移,提出對此處進行放坡卸載,且坑內增加一道對撐。
圖2 基坑橫剖面圖
2015 年8 月17 日早晨6 點左右,因強降雨導致卸載凹槽積水無法及時排出,使基坑支護結構瞬間承受較大側壓力致使支護結構坍塌,根據(jù)現(xiàn)場坍塌情況,圍護結構樁從巖土分界面處倒向坑內,而基坑上部土體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坍塌,樁體因承受土壓力過大被剪斷(見圖3)。
圖3 基坑支護坍塌現(xiàn)場圖
事故發(fā)生后,業(yè)主立即組織專家對事故現(xiàn)場進行調查,并結合設計方案對事故原因進行分析。8 月16 日夜間,因重慶地區(qū)普降暴雨,且場地內排水措施不暢,致使原凹槽內積水,樁間預留泄水孔無法及時排出,導致樁體側壓力瞬間過大,經(jīng)現(xiàn)場查看,支護結構體系存在以下幾點缺陷:
1) 從現(xiàn)場坍塌掉的樁體上未發(fā)現(xiàn)錨桿鉆孔,說明樁體錨桿未按照圖紙要求進行打設,樁體處于懸臂狀態(tài),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排樁式錨桿擋墻支護體系。
2) 錨頭與樁體未達到應有的錨固效果,錨桿無法形成對樁體的拉力,樁體處于懸臂狀態(tài)。
3) 原基坑面板設置有2m×3m 梅花形布置Φ100mm 泄水孔,現(xiàn)場僅少量施作,無法滿足排出樁后土體中的地下水,造成圍護樁體承受超出設計荷載的側向水壓力。
基于以上幾點原因,支護體系與原設計方案出入較大,在突發(fā)情況下,原支護體系無法承受,引起樁體被剪斷。
1) 從坍塌現(xiàn)場清理出的滑裂面上看,最下層滑裂面發(fā)生在土質邊坡中,該層土體性狀與勘察資料描述基本一致,按照圓弧滑動(詳見圖4);
圖4 基坑支護坍塌示意圖
2) 結合現(xiàn)場坍塌情況,基坑支護破壞主要原因為錨桿僅在下部巖質邊坡中打設,而上部未進行打設,造成支護樁懸臂過長,局部甚至達15m,且雨水在凹槽中積聚,無法有效排水;
經(jīng)過以上原因分析,參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
6.2.3 公式[4]土壓力計算:Ehk=356.9kN/m;
樁體側壓力根據(jù)《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4]公式計算,側向巖土壓力修正系數(shù)取1.1,計算結果如下:
豎樁(立柱) 按照受彎構件分析,計算時可假定立柱與錨桿交點為一鉸支座,底部視基礎嵌固情況,可假定為固定支座或鉸支座,按連續(xù)梁計算,通常豎樁(立柱) 基礎嵌入基巖內的深度超過2 倍豎樁(立柱) 橫截面尺寸時,可假定為固定端支座[4]。此立柱嵌入基巖約4m 大于2 倍D,底部按照固定支座考慮。計算見圖如下:
樁間距2.0m,樁體視為下端鉸接,支承于錨桿支點上的連續(xù)梁來計算,連續(xù)梁均布荷載標準值ehk=2.0×47.7=95.4kN/m,e1= (1.5x18+20) ×0.5=23.5 kN/m,經(jīng)計算立柱最大剪力V=1159KN,φ800 圍護樁截面不滿足抗剪要求,故立柱基本在土巖分界面處被剪斷。
1) 巖土混合邊坡及基坑破壞形式及機理比較復雜,設計與施工應給予支擋結構足夠的重視,以應對極端工況。上部土質邊坡或者碎裂結構巖質邊坡可能出現(xiàn)圓弧滑動,若巖土分界面傾角大于30°,可能沿分界面整體滑動;下部巖質邊坡若存在外傾結構面可能為平面滑動,故巖土混合基坑根據(jù)地勘報告分別確定其邊坡滑動形式,綜合對比計算,設計時視情況可取最不利計算結果進行設計。
2) 應特別重視水在邊坡及基坑設計中的作用。重慶地區(qū)地下水基本為巖體裂隙水,基坑開挖需預留充足的泄水孔。若基坑變形比較大時,在基坑邊卸載需謹慎,支護結構與卸載土體之間形成的凹槽必須可靠的泄水措施,否則會增加原圍護結構的水壓力,且同時水體下滲引起土體軟化,粘聚力降低增加支護結構的負荷,造成基坑坍塌。
3) 對于樁錨、板肋式等外拉型基坑支護結構,錨索(桿) 與豎向支護結構的接頭連接必須可靠,建議錨桿與樁體主筋進行焊接,焊接長度滿足規(guī)范要求;在巖土分界面處,豎直支護結構在巖土分界面處上下2m 范圍箍筋加強,提高結構的抗剪能力。
4) 一些細小或看似無足輕重的因素常會引發(fā)重大工程事故,需要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