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還有52萬同胞遭受著“麻風惡魔”的折磨。當時沖在最前線為中國老百姓“驅(qū)逐惡魔”的,竟然是一位美國人。他還娶了“延安第一美女”蘇菲,并成為第一位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外國人。
從工農(nóng)紅軍身上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和未來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在美國紐約州一個黎巴嫩普通移民家庭中。1918年,一場致死率很高的流感席卷全球,馬海德兄妹四人都被感染。一位好心的老醫(yī)生親自到家里免費為他們治療。也就是從那時起,當醫(yī)生,為貧困的人看病,一下子就扎進了8歲的馬海德心里。
23歲時,在瑞士留學的馬海德獲得了日內(nèi)瓦醫(yī)科大學博士學位。消息傳回美國,馬海德的父母興奮地相擁而泣、夜不能寐。不過,馬海德并沒有回美國,而是于1933年和兩位同學一起來到中國上海,在慈善醫(yī)院做兼職醫(yī)生。在上海的日子,馬海德透過十里洋場的繁華,看到了舊中國的災難深重。僅僅堅持了一年多,馬海德的兩位同學都回到了美國,馬海德也有些猶豫了。
然而,一次聚會徹底改變了馬海德的命運。1934年冬天的一個夜晚,馬海德應朋友之邀參加了一個小型聚會,他一入門就被一位氣質(zhì)高雅的女士吸引了。女士對他說:“我知道你是一個很進步的醫(yī)生,你能夠為中國的進步做更多事情。”
馬海德小聲地問坐在身邊的朋友,這位女士是誰?朋友大笑著回答:“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痹诤退螒c齡,以及史沫特萊、路易·艾黎等國際友人的交往中,馬海德隱約感覺,一個新的世界正在向自己召喚。于是,他選擇留下來。
1936年6月的一天,美國記者斯諾在給出版商的一封絕密信件中寫道:“我將做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秘密訪問紅色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币驗楫敃r邊區(qū)醫(yī)療水平很差,宋慶齡安排只有26歲的馬海德與斯諾一同秘密前往。1936年初夏,他們到達中共中央的臨時駐地陜西保安。
白天,他們一起走訪紅色根據(jù)地;晚上,他們一起采訪毛澤東等中共高層領導人。中國工農(nóng)紅軍和毛澤東的形象在馬海德腦海里逐漸清晰起來,在這些人的身上,他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和未來。他決定留下來,還參加了紅軍,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是第一位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外國人。
迎娶“延安第一美女”,成為真正的中國人
1939年臘月的一個深夜,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馬海德。“魯藝”一個女學生高燒不退,馬海德二話沒說背上藥箱,馬上出診。馬海德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出診,竟然成就了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愛情傳奇。
發(fā)著高燒的女青年叫周蘇菲,1920年生于舟山的巨富之家。因為父母開明,她小小年紀就到上海讀書,15歲的時候成為電影《海葬》的女主演,轟動上海灘。
1939年冬,19歲的蘇菲剛從上海來到延安,就因為嚴寒和水土不服病倒了。29歲的馬海德第一眼看到這位傳說中的“根據(jù)地第一美女”后對她一見鐘情。蘇菲病好之后,馬海德用珍藏的漂亮信紙,寫了一封字體“歪歪扭扭”的求愛信,對蘇菲展開了真摯熱烈的追求。
1940年,馬海德和蘇菲舉行婚禮,成為延安轟動一時的新聞。
1943年,他們的兒子出生,馬海德給他取名周幼馬,他心疼妻子分娩的艱難,執(zhí)意把自己的姓放在最后。當了父親的馬海德更忙碌了,在1944至1947三年間,馬海德在延安診治的患者就有4萬人之多。
當年,馬海德決定留在中國的時候,立下了三個夢想:第一,世界反法西斯取得勝利;第二,娶一個中國妻子;第三,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的中國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國抗戰(zhàn)取得勝利,至此,馬海德完成了兩個人生夢想。最后一個夢想,成為完完全全的中國人,成了他心里最惦記的事。
1949年9月的一個夜晚,周恩來的辦公室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打開門原來是馬海德。他急切地對周恩來說:“周,十年前,你可是答應過我一個請求的。”周恩來聽后哈哈大笑說:“親愛的馬海德醫(yī)生,我會履行我的承諾的。”這個請求,就是正式加入中國國籍。周恩來親自在他的中國國籍上簽字,馬海德就此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驅(qū)逐魔鬼,向麻風病宣戰(zhàn)
1950年,馬海德被任命為國家衛(wèi)生部顧問,協(xié)助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還有52萬同胞遭受著“麻風惡魔”的折磨。
當時,馬海德心里最急迫的事,就是盡快找到有效的辦法,在中國開展麻風病的防治。
在馬海德心里,比麻風病更可怕的,是社會對麻風病人的歧視。他逢人就說麻風病,不遺余力地向全社會宣傳麻風病作為一種慢性、比較弱的傳染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用藥三天后,麻風病毒很快就能被控制和消滅,不再具有傳染性。
當他看到醫(yī)務工作者武裝到只露出兩個眼睛給麻風病人看病時,著急地說:他們已經(jīng)不傳染了,你們這身裝扮沒治好人先嚇死人了。馬海德以身作則,他常常只穿一件白大褂,給麻風病人做檢查時,用手直接接觸病人皮膚潰爛的部分。
1982年的大年初一,馬海德在河北望都麻風病院里,緊緊握住了一位麻風病人的手。然而,在馬海德第一次向老漢伸出手時,老漢哆哆嗦嗦,就是不肯伸手。馬海德主動拉起他的手,老漢瞬間熱淚縱橫,他說:“自從我得了這個病,多少年了,沒有人敢跟我握手,馬大夫是第一個?!?/p>
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依然不富足,防治麻風病需要的藥物和資金非常缺乏。為了籌集麻風基金,馬海德跑遍全國幾百家醫(yī)院、防治點,甚至走訪了十幾個國家。很多時候,他甚至都忘了自己已是一個患了癌癥的老人。
到1985年,馬海德已經(jīng)因為癌癥做了8次大手術,家人為他準備了好幾次后事,每次他都是奇跡般地活了過來,又奮不顧身地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1987年,馬海德的生命已經(jīng)進入倒計時,但他仍要堅持開會,堅持看望麻風病人。當他看到很多麻風病人開了池塘、包了果樹,還有人已經(jīng)成了萬元戶時,忍不住紅了眼眶。
1988年9月23日,就在病床上,衛(wèi)生部授予馬海德“新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先驅(qū)”的光榮稱號。
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在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結束了壯麗而無悔的一生,享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