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詩人木心曾說:“過多的才華是一種病,害死很多人。差點兒害死李白?!薄霸娤伞崩畎撞坏珪懺?、舞劍,更喜歡喝酒、下棋與撫琴。更有趣的是,他一度以為自己會做官,殊不知,這種與詩詞創(chuàng)作毫無關系的奢望,差點要了他的性命。
胡適才高八斗,可是,他也吃虧在滿身才氣、卓爾不群上。因為他太博學,愛好太廣泛,又不知節(jié)制,處處用心,啥都想弄,最后精力分散了,什么也沒弄完:《白話文學史》寫了一半,《中國哲學史大綱》寫了一半,《水經(jīng)注》研究搞了一半……
與胡適同時代的作家梁實秋,雖也多才多藝,但卻能有所不為,敢于舍棄。他一生專攻文學,心無旁騖。最終,他的隨筆寫成氣候,《雅舍小品》風靡一時。此外,他堅持不懈,花四十年時間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計有劇本37冊,詩3冊。這樣的文學成就,奠定了他散文家、批評家、翻譯家的地位。
清代文學家姚鼐號稱“桐城派三祖”之一,想不到,這樣的人物也差點被“害死”。多虧他及時回頭,才轉危為安。
據(jù)姚鼐《惜抱軒集·詩后集》記載,一日,浙江嘉定王鳴盛對朋友戴震說:“我以前很怕姚鼐,如今不怕他了?!贝髡饐柕溃骸斑@是為什么呢?”王鳴盛解釋道:“彼好多能,見人一長輒思并之。夫?qū)At精,雜學則粗,故不足畏也?!?/p>
后來,戴震把這話告訴了姚鼐,姚鼐醍醐灌頂,他馬上放棄多種愛好,聚精會神寫作,全力專攻古文。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鉆研,終成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專力則精,雜學則粗。”嚴格地說,過多才華不是病,而涉獵太廣,過多地在多領域顯示才華,處處都想拔尖逞能,才屬于不治之癥。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蘇東坡集詩詞家、書法家、文賦家、美食家、佛學家于一身,達·芬奇也是博學多才的巨人,他們都在多個領域里大放異彩,廣有建樹,但這屬于小概率事件。還是記住“專力則精,雜學則粗”這句話吧,別讓過多才華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