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琦
初夏,街上撐陽傘、穿短裙的女孩兒越來越多,桃李雖已失爛漫,卻是黃花魚最為肥美的時候。追賞時令風(fēng)味的老饕,自然不會忘了這一年一度的短暫相約,不會錯過這個大飽口福的機會。
黃花魚是一種寄托了古人唯美想象的海魚。此魚的內(nèi)耳處有三塊形如棋子的耳石,又名“石首魚”,據(jù)說野鴨的腦袋里也有這個小東西。每年初夏是黃花魚汛,之后魚群就會游返深海。古人根據(jù)這些特點生發(fā)聯(lián)想,認為黃花魚到了秋天,是化為野鴨飛去。這種浪漫想象曾一度在吳地流傳廣遠。不過想象歸想象,古人并未因此忽略了黃花魚的美味。王羲之在《雜帖》中記有:“石首鲞食之,消瓜成水?!笨梢娫跁x代,人們就已懂得品嘗黃花魚的美味了。因魚汛短,古人把捕獲的黃花魚剖開曬干,制成可以久留的魚鲞,用以烹制菜肴,味道甜美無比,且有消食的功能。若是瓜果吃多了,腹脹難受,可用石首鲞化食。
會吃魚的人都知道,魚在產(chǎn)卵期間,肉質(zhì)最為肥美多脂,口感柔韌緊實,吃起來更為嫩滑。等產(chǎn)完卵以后,魚肉就變得消瘦,失去了鮮嫩多汁的口感,味道也就差了許多。每年初夏,黃花魚會游到近海處產(chǎn)卵覓食,網(wǎng)罟之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黃花魚季,不論煎炸蒸燉,無不盡彰其美。舊時人家,每年黃花魚上市,就會以此為由頭,把出嫁的女兒接回家好好吃一頓。因女兒出嫁在外,須敬老讓幼,有好吃的也常常難得吃幾口,而回到父母家,就無須再多顧忌,可以放開懷大快朵頤。因而,回娘家吃黃花魚是舊時父母疼愛掌上明珠的一種方式。
凡清鮮柔嫩的海魚,清蒸當(dāng)屬最高的烹飪禮遇——不僅能完整地保持魚的形態(tài),還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魚肉的香和味。深諳其道的粵廚,用清油和白糖將欖角浸泡入味,鋪在黃花魚的身下,入籠清蒸。這樣蒸出來的魚肉不僅汁香肉嫩、柔韌彈牙,還會有一股淡淡的欖角清香于唇齒間釋放開來,滋味極為可人。
江南一帶吃黃花魚,則多是干燒,把黃花魚先用薄油煎至兩面焦黃,然后把五花肉煸炒出油,加入料酒、香菇等,把煎好的魚放到鍋里加水燜至收汁。成品干燒黃花魚,綻開的一坨坨魚肉形如蒜瓣,筷子一湊上去,就有鮮美的肉汁緩緩流出,柔韌香醇之余,又有滑溜的口感和鮮香的味道,口感層次頗為豐富。這道菜,不僅是下飯的佳品,若是平時喜歡喝兩口的,也不免要拿出珍藏多時的好酒,美美地喝上一杯。轉(zhuǎn)瞬即逝的鮮美黃花魚,是我們停下腳步,享受生活的一個橋梁。細細地、慢慢地咀嚼魚肉,時間仿佛凝固,給都市人的生活帶來不可方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