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萊辛曾在對悲劇《菲羅克忒忒斯》的討論中提出過一個觀點:“有人氣”的英雄。中國社會對“父母”的要求和人們對“英雄”的要求相似,給了“英雄”和“父母”應有的人物設定和要求,使“父母”這一家庭角色的瑕疵就變得難以接受。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隨著家庭婚姻模式的變化,家庭關系在有意和無意中進行了微妙的調(diào)整,“父母”的權威光環(huán)便一點點褪下,家庭對“有人氣”的“父母”接受度也逐漸變大。
關鍵詞:父母;家庭地位;人氣;英雄
萊辛曾在對悲劇《菲羅克忒忒斯》的討論中提出過一個觀點:“有人氣”的英雄。萊辛提倡表現(xiàn)有人氣的英雄,重點強調(diào)的就是要充分表現(xiàn)英雄人物的感情和激情,不應把人物寫成某種抽象品質的化身。應該有英雄所應表現(xiàn)出的行動,也要有在常人的情感下所表現(xiàn)出的行動,這樣的英雄才有血有肉,才是有人氣的英雄(1)。
萊辛認為人們聽到了菲羅克忒忒斯的痛苦哀嚎,就忘記了他同樣也英勇的事實。人們對英雄的苛刻,使得人們?nèi)莶幌掠⑿塾薪z毫的軟弱,就算英雄遭受著極大的痛苦,英雄也不可以像普通人一樣吶喊,因為英雄沒有資格脫離人們對英雄的預判,英雄必須方方面面滿足人們對英雄的想象。
不論是文學作品里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英雄,都會受到更多的監(jiān)督和要求。特別是在道德觀十分強烈的中國的大環(huán)境里,不只是英雄,人們對領導人、政府官員、影視明星等公眾人物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這些人物身上的瑕疵是會被媒體輿論放大無數(shù)倍來監(jiān)督的。被放在“英雄”“公眾人物”框架里的人,真實的人性被“人物設定”泯沒埋沒,人們總是會忽視他們也是擁有真實感受、現(xiàn)世思維、欲求欲望的社會人。
這種期望與要求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里也以一種特有方式存在。
父母在傳統(tǒng)中國家庭中的地位與形象
如費孝通所說,“我們的家庭是一個延綿的事業(yè)社群”,“以生育社群來負擔其他很多的功能,使社群中各分子的關系內(nèi)容發(fā)生了變化”。在中國,家庭是通過橫向的婚姻關系和縱向的血緣關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且這兩種關系可以不斷延伸,家庭因為血緣的不斷延續(xù)和婚姻關系的再締結而不斷擴大。但是,龐大復雜的家庭不僅僅是一個生育社群,不同的家庭成員在家庭里承擔著不一樣的角色,各司其職,構成了一個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事業(yè)群體。
費孝通認為家庭關系里的重中之重是父母和子女兩輩人之間的聯(lián)系。在中國家庭里,父母的地位十分重要,父母權威地位的穩(wěn)固與否與家庭和諧程度是成正比的(2)。在這種傳統(tǒng)家庭組織里,父母有著權威地位,并需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守護住自己的權威地位。但傳統(tǒng)家庭里對父母賦予的極高地位使父母在子女眼中的形象“形象化”了,子女眼中的父母,總是帶著“父母”應有的偉大光輝,存在一個具體的“父母”應有的形象,而顯得不再真實和完整了。
在這種情況下,家庭里的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身份,每種身份都有相應的本分規(guī)定,每個人都必須嚴格履行本分。不同的家庭角色被賦予了特定又不同的家庭責任,夫妻之間有相應的責任,父母與子女之間有相應的責任,兄弟姐妹之間也有相應的責任。
慈、孝、義、順等對于具體的個人而言又都是先在的規(guī)定,而不是由當事人雙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平等基礎上訂立的契約(3)。也就是說,“父母”和“子女”之間有著先天的、不成文的契約:慈父”“孝子”“賢妻”等名詞,不單單是一種褒義詞,更是在家庭關系里對父、子、妻的一種期望和要求,是一種規(guī)定。做父親的一定要依循傳統(tǒng),做一個慈父,子女一定要是孝子,妻子一定要是賢妻,如果與這種道德上的期望不符合,就是不倫不類和遭人唾棄的。
中國社會對“父母”的要求和人們對“英雄”的要求相似,給了“英雄”和“父母”應有的人物設定和要求,他們的身上的瑕疵就變得難以接受了?!案改浮本褪莻鹘y(tǒng)家庭里的“英雄”。
父母的情感問題在中國家庭里的地位
儒家在論夫婦關系時,是講夫婦有別,從不講夫婦有愛,夫婦關系是靠親子關系來維持的(4)。中國家庭里,夫婦的情感聯(lián)系是十分微弱的,夫婦的關系多只強調(diào)婚姻關系而不談感情聯(lián)系,家庭的緊密聯(lián)系多靠縱向的親子聯(lián)系來維持。而在西方國家,家庭的聯(lián)系從橫向的夫妻關系開始,夫婦間先有愛情,再談婚姻,再有親子間的聯(lián)系,家庭的緊密聯(lián)系多靠橫向的夫妻關系維持。
“夫妻間不談愛情”這個現(xiàn)象是有歷史淵源的。傳統(tǒng)婚姻講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門當戶對”,婚姻的目的和功能主要在于滿足生兒育女和維持經(jīng)濟生活的需求,婚姻的締結受經(jīng)濟政治多方面的約束,締結的權力也主要在上一輩手中,相反婚姻的當事人卻沒有什么決定權(5)。
現(xiàn)代社會,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產(chǎn)生改變,婚姻趨向自主?,F(xiàn)代婚姻里更多的是尋求心理、生理的需要以及求得個人的發(fā)展。現(xiàn)代婚姻向西方的模式發(fā)展,更多是由感情衍生出婚姻。在自由的婚姻觀念下,“離婚”也變得普遍起來,人們對離婚的接受度逐步放大放寬,從接受離婚開始,到普遍接受妻子提出離婚,到普遍接受中老年人離婚,離婚變成了現(xiàn)代社會稀疏平常的一件事。
就算大環(huán)境里人們對離婚的接受度不斷上升,但把“情感破裂”代入到家庭中,帶入到“父母”的身份里,從子女的角度說總是困難的。在中國家庭里,子女很少考慮父母的感情狀況,對大多數(shù)子女來說,父母的理想感情狀況是“相敬如賓”“相親相愛”,默認家庭情感應該長期和睦。
結合對中國家庭結構以及“有人氣”的英雄的理解,來看待“父母”的家庭身份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隨著家庭婚姻模式的變化,也隨著子女的成長,“有人氣”的英雄越來越符合中國家庭生活中對“父母”的要求。認識“父母”的不完美,不是以毀掉“父母”的英雄人設為目的的,而是為了能更科學、更健康地看待家庭關系,學會在成長過程中處理自己與家庭與父母的關系,營造一個健康、平等、理性的家庭關系。
注釋:
劉天驕.論萊辛《拉奧孔》的“行動論”文學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4.
李無言.父母的家庭地位與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的關聯(lián)探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9):1-2+5.
黃義英.等級、本分與補償: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設計的結構和功能探析[J].孔子研究,2009(04):24-34.
潘允康.和諧家庭建設中的親子關系[J].社會工作,2007(07):34-36.
胡亮.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中國家庭結構變遷特點及原因分析[J].西北人口,2004(02):29-31.
作者簡介:田堯,1996年8月,女,漢,湖北人,本科學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公共外交與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