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淇淇 張亞妮 李欣芮 范卓妍 車會蓮
(北京食品營養(yǎng)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 北京 100083)
食物過敏原在引發(fā)機體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抗原表位來實現(xiàn)的[1]??乖砦唬址Q為抗原決定簇,是指抗原分子表面上具有特殊結構和免疫活性的化學基團,能夠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體或特異性淋巴細胞,且能夠被免疫系統(tǒng)識別的免疫活性區(qū)域[2]。根據(jù)受體結合細胞可以將抗原表位分為T細胞表位和B細胞表位。其中,經(jīng)過抗原呈遞細胞處理,由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分子(MHC)呈遞,并被T細胞表面受體所識別的稱為T細胞表位;而被抗體或B細胞表面受體直接識別的即為B細胞表位[3]。根據(jù)抗原表位結構的連續(xù)性可以分為線性表位和構象表位。線性表位,即連續(xù)性表位,通常是由肽鏈上鄰近連續(xù)的氨基酸組成;而構象表位,即不連續(xù)性表位,是由空間鄰近,分布在不同肽鏈上或相同肽鏈的不同部位的不連續(xù)的氨基酸組成。線性表位通常屬于T細胞表位和B細胞表位,而構象表位一般都屬于B細胞表位[4]。因過敏原進入機體,被抗原呈遞細胞處理后過敏原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通常會變成小段連續(xù)的短肽段,而B細胞可以直接識別完整的過敏原。本文研究的IgE線性抗原表位即屬于B細胞線性表位,通常由8~12個氨基酸構成,且具有溶劑可及性高,可塑性好,親水性強等特點。目前,研究抗原表位的方法主要有合成重疊肽庫、生物信息學預測、肽段活性鑒定、噬菌體展示技術、X射線衍射和核磁共振分析等。其中大多數(shù)方法是針對構象表位的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線性表位的研究方法逐漸成熟,如合成重疊肽庫,這種方法方便、準確,且覆蓋了過敏原的全部一級序列。
重疊肽庫合成法中使用的肽庫主要是指某一長度短肽的大量集合[5],可以含蓋過敏原一級結構氨基酸序列中該長度短肽的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可能序列[6]。重疊短肽的合成方法通常是有機合成法,即固相合成肽技術[7]。將所有合成的與靶過敏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的短重疊肽段,通過圓點印跡試驗或免疫印跡試驗檢測其與特異性抗體的結合情況,來判斷和篩選其線性抗原表位。在這個試驗中必須通過過敏患者血清中的抗原特異性IgE抗體與待測蛋白的結合能力來判斷其是否與已知食物過敏原具有同源性或交叉反應性,而且需要大量的樣本提高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因為血清學篩選的關鍵就是血清中高濃度的抗原特異性IgE抗體,若抗體濃度過低,則無法避免假陰性的結果。FAO/WHO建議,為了避免出現(xiàn)血清中的交叉抗體,檢測時不要選用5名患者以上混合的血清池[8]。血清的數(shù)量也與試驗結果的準確度相關??紤]到現(xiàn)實中獲得大量的人體樣本比較困難,而構建動物致敏模型獲得致敏動物的血清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法。目前有關致敏動物模型與過敏人群在抗原結合表位的差異性的研究很少。
本研究通過合成包含核桃中主要過敏原Jug r 1一級結構氨基酸序列的重疊短肽庫,利用過敏患者血清和致敏小鼠血清中的特異性IgE抗體對其進行篩選,以確定所識別的線性抗原表位,比較兩種方法篩選抗原表位的差異性,為確定利用小鼠血清替代人過敏患者血清篩選抗原表位,研究食物過敏機理、食物過敏的方法診斷等提供理論基礎。
主要材料:卵清白蛋白(OVA)、牛血清白蛋白(BSA)、霍亂毒素(CT)及生物素標記的山羊抗人IgE抗體,Sigma公司;生物素標記的大鼠抗小鼠IgE,HRP標記的羊抗小鼠的IgG1及HRP標記的大鼠抗小鼠IgE抗體,Abcam公司;HRP標記鏈霉親和素 (Thermo Scientific)、HRP-DAB顯色液試劑盒(KPL)、十二烷基磺酸鈉(SDS)、Tris-base、丙烯酰胺及甘氨酸,Amresco公司。
主要儀器:Thermo Varloskan Flash多功能酶標 儀 ,Thermo Scientific;GelDoc-ItTM 凝 膠 成 像儀,美國UVP公司;DYY-6C-電泳儀,北京六一儀器廠。
從 NCBI蛋白數(shù)據(jù)庫(http://www.ncbi.nlm.nih.gov/protein)中獲取Jug r 1的氨基酸序列(Accssion:AAB41308,GI:1794252),其一級序列共含有139個氨基酸。應用生物信息學軟件DNAstar Protein,選用Hoop-woods的氨基酸親水性方案、Emin的蛋白表面可及性方案、Kparlus-Schuzl的柔韌性方案以及Jameson-Wolf的抗原指數(shù)方案,對Jug r 1一級結構的親水性、表面可及性、柔韌性以及抗原指數(shù)進行分析,4個參數(shù)預測結果的重疊部分為蛋白質(zhì)一級結構中可能的線性抗原表位序列。
為了檢測核桃過敏患者血清中特異性IgE抗體與Jug r 1的結合情況,共招募10名受試者,其中6名為核桃過敏患者,通過病史和臨床反應確定其對核桃存在過敏反應?;颊呔唧w信息見表1。剩余4名為非過敏受試者,作為對照。采集的血樣于37℃孵育1 h,4 000 g離心10 min,取上清,分裝編號,置于-80℃保存。
表1 核桃過敏患者基本信息Table1 Information of walnut-allergic patients
參照參考文獻[9]免疫印跡方法,將4名非過敏患者的血清混合后作為陰性對照。將SDSPAGE分離出的蛋白樣品轉移到硝酸纖維素(NC)膜上,在轉膜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將膠刮破,且在切膜和剪切濾紙時均需戴手套,以防止污染膜上蛋白。在轉膜前,將NC膜和濾紙在電轉緩沖液中浸潤。打開電轉裝置的夾子,使負極面保持水平,用少量電轉液潤濕,依此放入濾紙、分離膠、NC膜、濾紙,此過程中要不斷用電轉緩沖液潤濕,且每層之間沒有氣泡,還要保證濾紙與膜、膠對齊,然后將其放入電泳槽,80 V電壓電轉2 h。由于電轉過程會產(chǎn)熱,所以需冰浴。
電轉后將NC膜用5%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閉,室溫下?lián)u動封閉1 h。加入一抗(過敏患者血清,1∶10倍稀釋),4℃過夜孵育。用TBST洗滌3次,每次5 min。加入二抗(生物素標記的山羊抗人IgE抗體1∶2 000稀釋)室溫下孵育1h,TBST洗滌3次,再加入1∶500稀釋的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鏈霉親和素,室溫下孵育1 h,TBST洗滌6次。最后加入ECL化學發(fā)光劑孵育5 min,將膜轉移到干凈的保鮮膜上,除去殘液,放入X-光片夾中,在X-光片中曝光,根據(jù)信號強弱來調(diào)整曝光時間,通常是30 s或1 min左右。曝光結束后,取出X膠片,將其浸入顯影液中,當出現(xiàn)明顯條帶后將其轉移至定影液中,5~10 min后將膠片取出,用自來水洗去殘液,室溫下晾干。注意整個顯影和定影的過程要在暗室進行。最后利用凝膠圖像系統(tǒng)進行拍照,觀察顯色條帶是否是在15 ku處(證明存在核桃中主要過敏原Jug r 1特異性的IgE抗體,且均可與Jug r 1發(fā)生特異性結合)。
為了檢測致敏小鼠血清中特異性IgE抗體與Jug r 1的結合情況,用3~4周齡的SPF級雌性Balb/c小鼠建立核桃致敏小鼠模型。實驗開始前在動物房適應性喂養(yǎng)3~5 d,自由攝食和飲水(飼料中不含有雞蛋、核桃或堅果成分),室內(nèi)溫度(22±1)℃,相對濕度(55±5)%。將動物按體重隨機分為3組:致敏組(Jug r 1+CT佐劑)、陽性對照組(OVA+CT佐劑)和陰性對照組(PBS+CT佐劑)。每組8只小鼠。實驗持續(xù)6周,每周監(jiān)測動物的體重及生長情況。采用經(jīng)口灌胃的方法,在試驗第0,7,14,21,28 天分別經(jīng)口灌胃給予各組小鼠相應的1 mg蛋白溶液 (含有10 μg的CT佐劑),并在第42天進行10倍濃度的大劑量刺激,3 000 g條件下離心并分離血清,分裝后保存于-80℃,用ELISA法測定各組動物血液中特異性IgE和IgGl的水平。
將受試蛋白分別用包被緩沖液稀釋至10mg/L,在 96孔板上選擇需要包被的孔,每孔加入包被液100 μL,4℃過夜。用洗液洗滌3次后,加入封閉液,在37℃下封閉1 h。之后重復洗滌3次。加入1∶5稀釋的小鼠血清,在37℃下孵育1 h。重復洗滌3次,每孔加入100 μL 1∶10 000稀釋的HRP標記的大鼠抗小鼠IgE抗體(或抗IgG1),在37℃下孵育1 h。重復洗滌6次。每孔加入100 μL TMB顯色液,37℃下顯色15 min后,每孔加入50 μL硫酸終止液,在波長450 nm處讀取OD值,分析得到各組動物血液中特異性IgE和IgGl的含量 (以及癥狀、體溫變化及血漿中組胺的含量),確定成功建立核桃致敏小鼠模型,小鼠血清可用于篩選與其中特異性IgE結合的肽段。
為了得到Jug r 1的氨基酸一級序列,從SDAP 數(shù)據(jù)庫(http://fermi.utmb.edu/cgi-bin/SDAP/)中獲得Jug r 1的蛋白質(zhì)序列ID。再根據(jù)蛋白質(zhì)序列ID在NCBI蛋白數(shù)據(jù)庫(http://www.ncbi.nlm.nih.gov/protein)中獲取Jug r 1的氨基酸序列(Accssion:AAB41308;GI:1794252),其一級序列共含有139個氨基酸。根據(jù)Jug r 1的氨基酸一級序列,利用固相合成肽法合成重疊肽段,純度90%。每個肽段長度為15個氨基酸,偏移量為3個氨基酸,含蓋了Jug r 1的全部一級序列。合成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和質(zhì)譜進行分析和鑒定,用于后續(xù)圓點印跡(Dot-blot)篩選肽段確定IgE線性表位。
為了篩選出與患者血清中特異性IgE結合的肽段,利用Dot-blot試驗并參照參考文獻[10]的方法。用鉛筆在NC膜上輕畫1 cm×1 cm格子,之后用雙蒸水浸泡NC膜,直至膜全部濕潤為止。從雙蒸水中取出NC膜,用濾紙吸去殘余在膜上的水分,在膜保持濕潤狀態(tài)時點樣。每個格子中間點加2 μL蛋白肽段 (質(zhì)量濃度3 mg/mL),室溫下自然晾干。加入封閉液,將NC膜浸沒在封閉液中,室溫下封閉2 h后洗滌。加入按1∶10稀釋6位患者血清的一抗反應液。4℃孵育過夜后洗滌。按1∶8 000稀釋的二抗加入NC 膜上,37℃下避光孵育1 h后洗滌。在NC膜上加入按1∶500稀釋的HRP標記的鏈霉親和素,37℃下避光孵育1 h后洗滌,HRP-DAB顯影5~15 min,觀察并拍照記錄得到的是否出現(xiàn)顯色條帶,以確定是某個肽段與特異性IgE結合,為表位區(qū)域所在。
利用Dot-blot試驗篩選與小鼠血清中特異性IgE結合的肽段,方法同上。其中,將NC膜封閉后,加入1∶5稀釋的混合的致敏小鼠血清,作為一抗反應液。4℃孵育過夜后洗滌。將1∶10 000稀釋HRP標記的大鼠抗小鼠IgE抗體的二抗加入NC膜上,37℃下避光孵育1h后洗滌,HRP-DAB顯影5~15 min,觀察并拍照記錄得到的是否出現(xiàn)顯色條帶,以確定是某個肽段與特異性IgE結合,為表位區(qū)域所在。
在獲得Jug r 1的氨基酸序列的基礎上,利用DNAstar Protean軟件對其一級結構的親水性、表面可及性、柔韌性以及抗原指數(shù)進行分析,結果見圖1。按Kyte-Doolittle的氨基酸親水性標準分析Jug r 1的親水性(圖1a),親水性指數(shù)>0的說明親水性較好,結果表明,Jug r 1的親水性區(qū)域分布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中部和C末端。親水性較高的區(qū)域分別為AA20、AA23-139,親水性區(qū)域暴露于蛋白表面的幾率較高,從而形成抗原表位的幾率也較大。按Emini法對Jug r 1的表面可及性進行分析(圖1b),以表面可及性指數(shù)>1作為篩選標準,結果顯示Jug r 1的氨基酸表面可及性較大的區(qū)域主要為 AA19、AA24~25、AA28~35、AA39、AA42~28、AA52、AA55~73、AA81~86、AA96~111、AA114、AA117~121、AA130、AA135 和 AA137。 這些表面可及性較強區(qū)域呈現(xiàn)在Jug r 1蛋白分子的表面,有利于與抗體結合,其成為抗原表位的可能性也較大。按Karplus-Schulz法對Jug r 1的柔性區(qū)域進行分析 (如圖1c),發(fā)現(xiàn)主要集中在AA18~22、AA24~49、AA57~72、AA80~88、AA98~111、AA117~133 和 AA135~136。 這些區(qū)域由于具有一定的柔性,發(fā)生折疊、彎曲的幾率較大,形成表位的可能性較高,易與抗體發(fā)生結合。按Jameson-Wolf法分析Jug r 1的潛在抗原表位位點(如圖1d),以抗原指數(shù)>0為篩選條件,結果顯示:抗原指數(shù)較高的區(qū)域為AA20~21、AA23~53、AA57~58、AA81~89 和 AA91~139,提示這些區(qū)域含有潛在優(yōu)勢抗原表位。
圖1 Jug r 1的DNAstar Protean分析結果Fig.1 Result of the DNAstar Protean of Jug r 1
綜合以上各參數(shù),將同時滿足4個參數(shù)篩選條件的表位預測為Jug r 1蛋白的可能表位位點(6個),如表2所示。DNAstar的結果表明:Jug r 1蛋白整體有幾個區(qū)域具有較高的抗原指數(shù),推測可能存在多個抗原表位,即存在潛在的致敏性。雖然DNAstar軟件預測核桃蛋白表位的相對準確性較高,但是DNAstar主要是基于氨基酸一級結構,對表位的預測有一定局限性,還需通過進一步的試驗進行驗證。
表2 DNAstar Protean預測得到的Jug r 1的線性表位Table2 The predicted linear epitopes on Jug r 1 by DNAstar Protean
根據(jù)Jug r 1的一級氨基酸序列,合成44個15個氨基酸殘基長度的肽段,如圖2所示。圖3中的A、B、C分別代表了1號肽 (氨基酸序列為1AALLVALLFVANAAA15)、6號肽 (氨基酸序列為16FRTTITTMEIDEDID30)和44號肽(氨基酸序列為125CGISSQRCEIRRSWF139)的液相和質(zhì)譜圖,其它合成肽譜圖略。以上3個肽段為此次試驗篩選出的表位區(qū)域。合成肽經(jīng)高效液相純化和質(zhì)譜鑒定,純度為90%,可用于后續(xù)篩選抗原表位。
為了確定過敏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核桃主要過敏原Jug r 1的特異性IgE抗體,利用Western Blot分析過敏患者血清與Jug r 1的結合情況,在約15ku處可見明顯的條帶(圖4)。結果表明:6名過敏患者血清中均存在核桃中主要過敏原Jug r 1特異性的IgE抗體,且均可與Jug r 1發(fā)生特異性結合。這表明此血清對Jug r 1的特異性顯著,可用于后續(xù)表位的篩選。
進一步利用上述鑒定的過敏患者血清檢測Jug r 1特異性抗原表位,將前述合成的44個肽段分別與6位過敏患者血清進行Dot-blot實驗,篩選出IgE結合肽段(圖5)。
圖2 合成的44個重疊肽段(長度為15個氨基酸,偏移量為3個氨基酸)Fig.2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44 overlapping,synthetic peptides(length:15 amino acid,offset 3 amino acid)
圖 3 肽段 1號(a)、6號(b)和 44號(c)的 HPLC和質(zhì)譜Fig.3 The HPLC profile and mass spectrum of peptides in No.1(a),No.6(b) and No.44(c)
圖4 過敏患者血清與Jug r 1的Western Blot結果Fig.4 Result of Western Blot of allergic patients and Jug r 1
圖5 6名核桃過敏患者血清與重疊肽段的Dot-blot實驗結果Fig.5 Result of the dot-bot of 6 walnut-allergic patients’serums and overlapping peptides
合成的44個肽段中,有4個肽段可與全部過敏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IgE發(fā)生反應,分別為肽段 1 (AA1-15,AALLVALLFVANAAA)、 肽段 2(AA4~18,LVALLFVANAAAFRT)、肽段 6(AA16~30,F(xiàn)RTTITTMEIDEDID)和肽段 44(AA125~139,CGISSQRCEIRRSWF),均與過敏患者血清發(fā)生特異性結合,說明氨基酸序列上存在IgE活性區(qū)域。經(jīng) 確 定 ,肽 段 AA1~15、AA4~18、AA16~30 及AA125~139為過敏患者血清所識別的Jug r 1的IgE線性抗原表位區(qū)域。結合2.1節(jié)中生物信息學預 測 表位 結 果 AA28~35、AA42~49、AA55~62、AA65~73、AA97~104、AA109~121,有部分氨基酸序列重合。Robotham J M等[11]也利用過敏患者血清篩選出一個免疫顯性的抗原表位。而這段氨基酸序列與本研究中的過敏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IgE未發(fā)生結合,提示受試者的個體差異較大,不同的過敏患者會識別不同的抗原表位[12]。其中,患者A、B、E也與其它肽段有較弱的結合,提示不同的過敏患者血清,不同的表位肽段對過敏原蛋白的結合情況也不相同,表明不同的血清針對同一過敏蛋白的識別表位并不完全相同,這表現(xiàn)出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表1的患者信息,很多患者都同時對花生或榛果存在過敏反應,提示核桃與花生或榛果存在交叉反應,這在先前也有報道[13]。
通過構建Balb/c小鼠致敏模型,收集42 d大刺激后的小鼠血清,用ELISA法測定Balb/c小鼠血清中特異性IgE和IgG1抗體水平,結果分別見圖6a、6b。經(jīng)口給予OVA和Jug r 1的小鼠血清中的特異性IgE和IgG1抗體水平均顯著性高于陰性對照PBS組(P<0.05),說明經(jīng)口給予Jug r 1蛋白可以誘發(fā)Balb/c小鼠產(chǎn)生Th2型抗體反應,小鼠血清中存在與Jug r 1結合的特異性IgE抗體,即此血清對Jug r 1的特異性顯著,可用于后續(xù)表位的篩選。
進一步利用上述經(jīng)鑒定的致敏小鼠血清,采用Dot-blot法篩選出致敏小鼠的血清中Jug r 1特異性IgE識別的抗原表位,如圖7所示。結果表明,小鼠可以識別出肽段1(1AALLVALLFVANAAA15)和肽段 44(125CGISSQRCEIRRSWF139),即肽段AA1-15及AA125-139為小鼠血清所識別的Jug r 1的IgE線性抗原表位區(qū)域。與2.3節(jié)中核桃過敏患者血清所識別的Jug r 1的IgE線性抗原表位區(qū)域肽段 AA1~15、AA4~18、AA16~30及AA125~139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致敏小鼠血清篩選出的兩個IgE線性抗原表位存在于過敏患者血清篩選出的4個IgE抗原表位中,提示可以利用小鼠血清替代人血清進行過敏原IgE線性抗原表位的篩選實驗,然而也會出現(xiàn)假陰性結果,即部分IgE線性抗原表位沒能被識別。結合2.1節(jié)中生物信息學預測表位結果AA28~35、AA42~49、AA55~62、AA65~73、AA97~104、AA109~121 沒有重合部分,提示要想準確的預測出構象表位和線性表位,需要綜合應用不同軟件對肽段表位進行多角度、更全面的預測分析,其結果的準確性一定會有所提高[14]。
圖6 Balb/c小鼠血清中特異性IgE和IgG1抗體水平Fig.6 The level of specific IgE and IgG1response in Balb/c mice
圖7 核桃過敏小鼠血清與重疊肽段的Dot-blot實驗結果Fig.7 Result of the dot-bot of walnut-allergic mice’serums and overlapping peptides
目前在利用血清篩選食物過敏原表位的研究時,大多數(shù)仍然是采用相應的食物過敏患者的血清,如Robotham J M等[15]在2002年對Jug r 1引起過敏癥狀的病人血清的IgE表位通過固相肽段合成并結合血清學篩選的方法鑒定,獲得一個免疫顯性的線性抗原表位,104QGLRGEEMEEMV115;Sordet C等[11]利用重疊肽庫篩選的方法鑒定出Jug r 1的4個能與人血清抗體結合的位點,分別是6IDNPRR11,42YDEDNQRQH50,72QVVRRQQQQ80及102CGISSQRCEIRR113。然而,人體血清庫的資源相對匱乏,且涉及到道德倫理問題,其發(fā)展和利用受到限制。雖然血清學結果準確、直觀,但是對血清質(zhì)量和數(shù)量要求較高,招募到較大量的受試者有一定的難度。若能采用動物模型來模擬代替人類進行實驗研究則更為便利、可行,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特別是在食物過敏原致敏性方面,很多大鼠小鼠致敏模型的成功建立,對研究食物過敏機制有很大的幫助。
有研究[16]利用小鼠血清和HMPV IgG陽性人血清,利用55條合成肽,通過肽掃描分析技術,對HMPV F蛋白的B細胞表位進行初步篩選,結果顯示,33條多肽可與人血清反應,12條多肽可與小鼠抗RSV F蛋白血清反應,其中10條與人血清篩選結果重疊,說明二者存在交叉性表位,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可利用小鼠血清替代人血清進行實驗。S Denerypapini[17]在研究小麥過敏原LPT1的幾個連續(xù)表位時,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表位是患者和小鼠共同識別的,未折疊的蛋白既不能被患者識別也不能被小鼠IgE識別,然而Battais等[18]在研究小麥蛋白抗原表位時,利用小鼠和人血清篩選出的表位,肽段序列的交叉很低,難以重合,推測可能是在前一項研究中LTP1本身的特性所致,在IgE結合中LTP1折疊和不連續(xù)表位造成的差異,相比之下,許多連續(xù)表位可被患者和小鼠IgE所識別,這種麥醇溶蛋白或LTP1致敏的小鼠中的反應以及與篩選出的IgE表位方面與患者的反應相似,這也進一步支持作者在篩選食物過敏原表位時小鼠模型替代的可行性。因種屬之間的差異或者過敏原本身的特性而導致不同研究結果之間的差異性,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目前關于致敏動物模型與過敏人群在抗原結合表位差異性的研究報道很少。在篩選抗原表位方面,小鼠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還需更深入的研究。
總之,本研究利用固相合成肽法合成了44個覆蓋Jug r 1一級序列的重疊短肽,通過核桃過敏患者血清和致敏小鼠血清篩選出其IgE線性抗原表位。結果發(fā)現(xiàn),過敏患者可以識別的IgE結合的抗原表位肽段為1LVALLFVANAAA15、4LVALLFVANAAAFRT18、16FRTTITTMEIDEDID30及125CGISSQRCEIRRSWF139;小鼠識別其中兩個的抗原表位為1AALLVALLFVANAAA15和125CGISSQRCEIRRSWF139,提示在利用致敏動物血清替代人血清進行IgE線性抗原表位篩選時,所篩選出的IgE線性抗原表位也能夠被核桃過敏患者識別,然而也有一部分IgE表位不能被識別,需要結合其它方法進一步篩選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