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 程煜
摘 要 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在《讀通鑒論》和《宋論》兩部歷史著作中,對秦至宋的歷史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評論,“以上下古今興亡得失之故,制作輕重倚伏之源”,以收“以古鑒今”之效,提出了“屯田實邊”的戰(zhàn)略防御思想。
關鍵詞 王船山 “屯田實邊”
中圖分類號:K879.44文獻標識碼:A
王船山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際,遭遇“天崩地裂”“海徙山移”的變局,曾加入“反清復明”的隊伍中進行抗爭,郁郁不得志,最終歸隱山林,著述立說,以待未來之人。王船山認為歷史“其鑒也”,在《讀通鑒論》和《宋論》兩部歷史著作中,對秦至宋的歷史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評論,“以上下古今興亡得失之故,制作輕重倚伏之源”,以收“以古鑒今”之效。在總結歷代王朝興衰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晚明邊備廢弛導致強敵入侵的現(xiàn)實,提出了“屯田實邊”的戰(zhàn)略防御思想。
屯田制度是中國古代中央王朝在邊疆地區(qū)實行的一項重要政策。其最早起源于西漢,為了防御匈奴對邊疆的侵擾,晁錯向漢文帝建議實行“募民實邊”的政策,并在實邊民眾中建立準軍事組織,并教習應敵射擊等軍事知識,使民眾“夜戰(zhàn)聲相知,則足以相救,晝戰(zhàn)目相見,則足以相識”。此后,屯田制度便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被歷代王朝所遵循,作為保衛(wèi)、守護、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手段。王船山的《讀通鑒論》和《宋論》等史論著作被稱為“植槐卜相”“揮塵談兵”的“經天緯地”之杰作,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軍事思想智慧,“屯田實邊”的戰(zhàn)略防御思想即為其中的代表思想之一。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充分肯定“屯田實邊”戰(zhàn)略的重要意義
西漢建國伊始,經漢高祖“白登之圍”后,對匈奴一直采取“和親”等羈縻政策,然而這并未能阻止匈奴內犯,有時甚至直接威脅到國都長安的安全。漢文帝時,為了抵御匈奴犯邊,晁錯提出了“移民實邊”的戰(zhàn)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御匈奴侵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王船山在《讀通鑒論》中稱贊“晁錯徙民實邊之策偉矣!”在評價曹魏屯田制度時,王船山認為其“屯田”政策是曹魏、晉能夠平定天下的根本原因,“曹孟德始屯田許昌,而北制袁紹,南折劉表;鄧艾再屯田陳、項、壽春,而終以吞吳;此魏、晉平定天下之本圖也”。并詳細分析了“屯田”的六大好處:
“屯田之利有六,而廣儲芻糧不與焉。戰(zhàn)不廢耕,則耕不廢守,守不廢戰(zhàn),一也;屯田之吏士,據(jù)所屯以為己之樂土,探伺密而死守之心固,二也;兵無室家,則情不固,有室家,則為行伍之累,以屯安其室家,出而戰(zhàn),歸而息,三也;兵從事于耕,則樂與民親,而殘民之心息,即境外之民,亦不欲凌轢而噬龁之,敵境之民,且親附而為我用,四也;兵可久屯,聚于邊徼,束伍部分,不離其素,甲胄器仗,以暇而修,卒有調發(fā),符旦下而夕就道,敵莫能測其動靜之機,五也;勝則進,不勝則退有所止,不至駭散而內訌,六也。”
王船山認為,屯田有耕戰(zhàn)結合、戰(zhàn)守結合,安定軍心與民心,保障糧食運輸與供應,融洽軍民關系,整飭軍備,進退有據(jù)等方面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有此六利者,而粟米芻槀之取給,以不重困編氓之輸運,屯田之利溥矣哉!諸葛公之于祁山也,亦是道也;姜維不能踵之,是以亡焉?!蓖吞镏苯雨P系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
2“屯田實邊”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雖然“屯田實邊”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但是實行時必須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法有名同而實異,事同而效異,如此者多矣。謀國者不可不審也”。王船山指出,“寓兵于農之法,后世不可行于腹里,而可行于塞徼。天氣殊而生質異,地氣殊而習尚異。故滇、黔、西粵之民,自足以捍蠻、苗,而無踰嶺以窺內地之患”。“屯田實邊”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既要選好時機,又要有可供“屯墾”的土地。王船山指出,曹操在許昌屯田,正值黃巾之亂,百姓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土地荒蕪,此時實行“屯田”政策,正是大好時機,“屯之于戰(zhàn)爭之時,壓敵境而營疆場,以守為本,以戰(zhàn)為心,而以耕為余力,則釋耒耜、援戈矛,兩不相妨以相廢”。 “屯田實邊”還必須選擇好實行的地域,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王船山指出,曹魏時,鄧艾屯田于兩淮之陳、項、壽春,而最終得以吞并吳國,是因為兩淮之地處于魏、吳兩國交界之處,常年戰(zhàn)亂紛飛,百姓逃亡,導致大片田地荒蕪,因此有可供“屯墾”的大片土地;諸葛亮選擇在五丈原進行屯田以解決糧食供應問題,是因為五丈原地處秦、隴、階、文等地之間,地廣人稀,羌、胡等少數(shù)民族大多居于山澤之地,廣闊的平原土地反而荒蕪,因此有大片荒田可供蜀國進行屯墾。反之,如果沒有大片荒蕪的土地可供屯墾,只有零散的土地散布于民田之間,這時分散兵力去屯墾,一方面人員過于分散,遇有戰(zhàn)事不能快速集結兵力,另一方面士卒受利所誘,勢必會搶奪百姓的良田來集中屯墾,導致民怨沸騰,失去民心,從而淪于敗亡之境。
3“屯田實邊”必須“吏得其人”
王船山認為,歷代“屯田”有兩大禍患:一是邊地土地肥沃貧瘠不同,朝廷將百姓遷徙到貧瘠的土地上而不管不顧,導致百姓逃亡甚至死亡;二是任用的邊吏不得其人,綏撫無術,導致百姓甚至叛逃到北狄而為其所用。針對這兩大禍患,他強調必須引以為戒,“此二患者,輕于言徙,必逢其咎,而實邊之議,遂為永戒”。在實施“屯田實邊”方略中,王船山特別強調邊吏“必得其人”,他指出“后世之吏于邊者,非羸貧無援之乙科,則有過遷補之茸吏;未有能入而為臺諫郎官者,未有擢而為監(jiān)司郡守者”。因此,邊吏以“日暮涂窮衰颯之心,而僅延簪紱之氣”,是不可能憂民體國、固守邊疆的。只有樹立鮮明的政策導向,派遣賢能官吏鎮(zhèn)守邊疆,如此“屯田”之民必安心耕作、扎根邊疆,與將士共同保衛(wèi)邊疆,邊防日強,邊疆日固,北狄不敢內犯,可坐等其敝而趁機剿滅之。王船山充分肯定了歷史上趙充國、范仲淹等人“屯田實邊”的政策,因“吏得其人”,在他們主政邊地期間,一以貫之地予以堅持,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然而后繼之人廢棄了“屯田實邊”的政策,導致邊患日甚,至于亡國。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趙英,男,1988年生,甘肅寧縣人,軍事科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程煜,女,1986年生,河北石家莊人,軍事科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漢書·晁錯傳(縮印百衲本)[M].商務印書館,1958:622.
[2]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