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俊
(上海軌道交通十四號線發(fā)展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3)
隨著城市發(fā)展,城市用地緊缺帶動了地下空間的開發(fā),使得深基坑工程數(shù)量大幅增加。眾所周知,地下水對基坑開挖期間的安全性影響極大,地下水問題引起基坑工程安全問題的工程實例不在少數(shù)。雖然引發(fā)這些事故實例的原因都與地下水相關,但是其引發(fā)機理方式并不相同,其中包括的類型有:基坑隆起、潛蝕、管涌、流土(砂)、基坑突涌、圍護結構滲漏引起基坑外地面沉降等[1-3]。
針對這些深基坑常見工程問題,采取的常用手段包括:①在基坑內部降低承壓水、降低潛水等具有威脅性的水原體[4];②加強圍護結構的止水能力,對圍護結構出現(xiàn)問題的部位進行注漿加固、止水堵漏等措施[5-6]。深基坑工程處于地表之下,地下情況極為復雜,前期的工程勘探不可能將地下地層的每一個部位探查得非常明確。地下工程水文地質情況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對某些深基坑工程引發(fā)工程事故。
針對基坑隆起、流土、管涌等所采取的措施,是在全面了解基坑地下水情況的前提下做出的決策,一般能做到有的放矢。然而,某些由地下水引起的工程事故,即使發(fā)生了也很難查出地下水是怎么引發(fā)工程事故的,甚至連水源都很難查清。針對這樣的情況就很難制定出卓越有效的處理措施。
上海某深基坑工程施工過程中,其深基坑底部一處同樣也存在未探明涌水問題,經過注漿加固封堵、承壓水降水手段無果后,采用池水孔處理基坑坑底涌水問題,處理效果良好。基于此,本文以上海某深基坑工程為實例,探索在不知水源的前提下論述深基坑涌水問題的施工處理方法。
上海某地鐵車站為地下兩層車站。車站基坑周邊環(huán)境復雜,對周邊環(huán)境保護要求較高。為了盡量減少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開挖期間擬嚴格控制降水,制定的降水標準為:潛水隨開基坑挖深度隨挖隨降,降水深度處于開挖面以下1m;承壓水也隨基坑開挖隨挖隨降,降水水頭時刻處于水土平衡高度偏下位置。工程施工場地地層特征如表1和圖1所示。
表1 施工場地地層特性描述
圖1 基坑剖面及地層分布圖
工程場地內潛水層分布②3-2、②3-1等淺部土層,承壓水層主要分布在第⑦、⑧1j層粉性土、砂土層中,水位埋深一般在3~12m,低于潛水水位,并呈周期性變化。第⑦、⑧1j層中間存在⑧1灰色粉質粘土層將⑦、⑧1j層隔斷。基坑圍護結構采用地下連續(xù)墻,深度37.5m,地墻并未隔斷⑦、⑧承壓水層。
基坑開挖深度18.3m,開挖面處于⑤1-1灰色粘土層,其下為⑤1-2灰色粉質粘土層,此兩層均為不透水層。在基坑開挖時期,嚴格按擬定的降水標準進行降水。當基坑開挖到地下16m時,發(fā)現(xiàn)基坑中一處部位持續(xù)單點涌水,涌水流量約為3m3/h,致使基坑坑底積水,不僅嚴重影響了正?;娱_挖施工,而且不明涌水問題對基坑安全性產生威脅,需要緊急處理此基坑涌水問題。涌水部位的主要情況和特點如下:
(1)開挖面為黏土,屬于隔水層。
(2)冒水地點距離西側地下連續(xù)墻9.8m,距離西側地下連續(xù)墻2.9m,距離東側地下連續(xù)墻17m,距離南側地下連續(xù)墻大于50m。
(3)涌水部位涌出的全部為清水,沒有摻雜絲毫泥沙。
(4)發(fā)生涌水情況后,周邊環(huán)境沒有異常,沉降、變形均正常,基坑坑底沒有觀察到明顯的沉降和隆起現(xiàn)象。
(5)涌水壓力較大,封堵不住。
從上述情況可以得出兩條重要信息:
(1)涌出的水為清水,說明涌水位置土層穩(wěn)定性良好,涌水通道暫時沒有擴大的風險。
(2)涌水部位的水源不能確定,水源有可能來源于深層承壓水或者更深層的承壓水,也有可能來源于地墻缺陷繞流,抑或來源于基坑內部某處富水區(qū)域。
出現(xiàn)此問題后,施工單位對涌水位置先后進行注漿加固、降低承壓水等措施來控制涌水,注漿加固后涌水點發(fā)生了短距離偏移,偏移量不足1m,部分水泥漿從西側地下連續(xù)墻墻趾而出。單點涌水量雖然略有緩減,但降低幅度很小。同時,為了排除水源從西側地墻可能存在的缺陷而來,施工方在西側地墻外圍注漿,但注漿后單點涌水流量沒有絲毫變化,說明水源并非穿越西側地墻而來。
經過諸多處理措施,均不能解決涌水問題,其后果直接阻礙了土方開挖施工,造成局部停工,而且此問題一日不解決一日就不能復工。如果讓這種情況繼續(xù)下去,還可能會使得涌水流量加大,最終威脅到基坑的安全性,因此必須尋找新的處理措施。
深基坑中涌水問題分類兩類,一類是帶有泥沙的濁水噴涌,另一類便是不含泥沙的清水噴涌。在基坑安全性上,濁水噴涌是一個危險信號,水流攜帶的大量泥沙,地層中土體流失使得水力通道越來越大,最終威脅到基坑安全。清水噴涌不含泥沙,地層不發(fā)生損失,水力通道并不發(fā)生改變,中短期基坑局部少量涌水對基坑安全并沒有太大威脅。基于此,在基坑涌水難以封堵的情況下,可不必將基坑涌水完全封堵住,只需采取措施使得涌水點只涌水而不夾帶泥沙,保持地層土骨架完整。基于這樣的原理,對于該工程實例處理涌水問題,設置泄水便可[7]。
深基坑底部施工泄水孔較為簡單,這里不做詳細介紹。深基坑底部泄水孔結構形式如圖2所示。
圖2 泄水孔結構示意圖
泄水孔具體施工流程為:準備材料,包括基坑應急回填材料→將基坑明水抽干,并在涌水位置處快速挖到地下結構底標高→以涌水位置為中心開挖3.5m×3m矩形槽,槽深度0.5m→尋找涌水點,以涌水點為中心人工挖直徑約0.8m的圓坑,深度0.5m→在直徑0.8m圓形坑中放入長度1m的封底井管,并在坑中回填粗砂(濾料)做濾層→在3.5m×3m矩形槽中回填粒徑小于5mm的碎石,同時在井管周圍回填粗砂,將3.5m×3m矩形槽填平→在井管中下泵抽水,碎石回填區(qū)域鋪設鋼筋網片并施工混凝土墊層→將井管接高,并施工地下工程底板結構。
(1)雖然涌水點涌出的是清水,初步判定風險性并不大,但是為了安全仍按照最壞打算準備基坑回填材料和措施。
(2)土方開挖挖到底板結構標高底部,如果3.5m×3m矩形槽區(qū)域存在下翻梁等下翻結構,開挖深度增加,至少開挖到下翻結構底部標高位置。
(3)濾料(粗砂、5mm碎石)回填區(qū)域開挖完成后,在冒水處放置Φ273井管做為泄水孔,井管底部鋼板封底,井管放置完成后,采用粗砂回填,回填粗砂需將整個濾頭全部包住。粗砂層全部回填完成后,再回填5mm碎石將整個濾層回填區(qū)域填滿。濾層回填完成后,立即下泵抽水,并觀察濾層的冒水情況。
(4)泄水孔抽水啟動后,5mm碎石濾層無冒水情況時,表明泄水孔施工成功,施工方立刻在濾層區(qū)域施工雙層鋼筋網片,完成后立即澆筑混凝土墊層。
(5)墊層施工完成達到強度后,將泄水孔井管接長,施工結構底板,結構底板施工和混凝土養(yǎng)護期間泄水孔適當保持抽水狀態(tài);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值的70%后,停止抽水,但不封堵泄水孔。封堵泄水需要經過專門調查研究后才可。
(6)第一節(jié)井管設置濾孔。第二節(jié)井管最終處于底板混凝土中,全長不設置濾孔,并且在井管中部設置兩道止水鋼板。
涌水是深基坑工程最為敏感的問題,這是因為已經發(fā)生的深基坑工程安全事故實例中,地下水問題是最主要的幾個原因之一。
地下水引發(fā)的工程問題通常有潛蝕、管涌、流土,坑底隆起等,而這些常見的地下水引發(fā)的工程事故都能找到地下水源頭,如此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容易對工程事故做出針對性質措施。
但是,如本文述及的工程實例卻難以找到地下水源頭,這就導致應對措施無的放矢,大大增加了應對措施的盲目性。此外,基坑開挖即將見底,此時對基坑開挖面以下進行水泥漿(或者其它固化劑)固化封堵加固存在重大風險,處理不當可能導致深層承壓水與基坑底部聯(lián)通、不得不將基坑回填的風險。這是因為上海地區(qū)地下水較高,承壓水頭通常在地下5m左右,此時基坑開挖已經達到16m,地基加固設備在加固時先引孔,直接聯(lián)通了承壓水層與基坑坑底的聯(lián)系,如果處理不當承壓水直接順著設備引孔部位冒出,導致基坑坑底被淹沒,同時注入地下的漿液也會隨著地下水流動而流失。面對較大壓差的承壓水,除了長時間抽取地下水之外,工程上幾乎沒有其它較好封堵手段。在地面進行加固時,由于承壓水頭低于地面標高,無論引孔設備如何引孔,地下承壓水都不可能涌出地面,注漿加固時就不存在水力壓差問題,注入的漿液也不會流失。
在注漿加固等措施無效的前提下,本文研究了泄水孔處理深基坑坑底涌水難題。該方法可操作性強,容易實施,處理效果良好,可為同類工程積累工程經驗,但該方法可用于處理基坑清水噴涌問題,對于基坑濁水噴涌問題需慎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