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月
Snapchat在2011年帶著“閱后即焚”的全新概念迅速風靡全球,這款應用的主要用戶是千禧一代(Millennials),即在1982-2000年出生的人群,他們可以說是與互聯(lián)網共同成長,尤其是近2000年出生的人,從小就能接觸到互聯(lián)網上的海量信息,網絡世界里“物以稀為貴”的規(guī)則已經成為過去時,無論你想找什么,只要會利用搜索引擎,總是能找到的,獲得信息的便捷讓人漸漸忘記珍惜。看看自己的備忘錄和收藏夾,存著多少的待看文章和視頻,電腦硬盤里有多少打算看還沒看的電影,大概就能明白點兒意思。遇到不錯的內容,大家總是想著先收藏下來,以后有時間了再看,然后就不會再去看了。
有著“閱后即焚”這類功能的應用在千禧一代中廣受歡迎,用戶po出來的每張照片生存時限最多只有10秒,一方面在于它減輕了社交壓力,不必擔心那些照片完不完美,想分享就直接po出來,反正它的壽命決定了它不會給人提供好好挑毛病的時間。另—方面,先收藏等以后再看的習慣在這里并不適用,它傳達出來的態(tài)度就像唐詩中的“有花堪折直須折”,對這張照片有興趣,看見的時候就好好看,因為它的賞味期限很短,也無法保存至以后再看,它使我們不得不糾正自己的習慣,面對當下正在發(fā)生的,我們也樂得如此,這樣確實輕松多了。
上一輩人習慣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或到達某個高度而疲于奔走,在此之前不會停歇,總想著得到再停下腳步,放棄了當下為未來而活。而千禧一代的理念與之完全割裂,這一代人更崇尚及時行樂,不愛翻閱過去的歷史記錄,也不會把現(xiàn)在的東西保留至未來享受,對于他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當下的每一個瞬間,這與閱后即焚的理念不謀而合。
美國《新聞周刊》在今年3月份的一則報道中指出,美國“千禧一代”已經債臺高筑,而且超過歷史上其他任何一代人積累債務的速度。大多數(shù)人自知無法負擔如今高額的房價和不斷攀升的物價之后,及時行樂就成為了他們的人生信條。而根據《加拿大都市網》的報道,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千禧一代認為“年邁時世界如何不得而知,也不會想的太遠”,而且當下的生活已經足夠困窘了,薪酬漲幅永遠趕不上物價漲幅,在消費觀念上和上一代也完全不同,他們寧愿把多余的錢拿去旅游或者買奢侈品,也不愿意存在銀行里,在這樣的局面下,他們認為“及時行樂最重要”。
不止千禧一代崇尚及時行樂的生活態(tài)度。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詩人們也偏愛寫這類題材,“及時行樂”本是古羅馬詩人賀拉斯首創(chuàng)的詞匯,《簡明文學術語辭典》里對該詞的解釋為“在抒情詩中特別普遍,強調生命短暫,時光飛逝,一個人應該最注重現(xiàn)實生活的樂趣?!蹦莻€時期復興古代文化,反對封建和神權,人們打破了宗教中為下一世而活的觀念,意識到現(xiàn)世才更重要,“及時行樂”又得以被重新審視。
這并不是一般意義上消極的處世態(tài)度,而是積極地應對人生的方式。人生如露水般短暫,在有生之年盡情嘗試自己喜歡的生活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往前推上千百年,中國也有不少詩人發(fā)出類似的感慨,“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在浩渺的天地間,無論英雄或草莽,都只是滄海一粟,既然如此,灑脫些豈不是更好,不背著太多身外物汲汲營營地度過一生,及時行樂也算是一種自我解脫。
用一個很經典的比喻,人生就是一輛往前飛馳的列車,無法預知未來,也無法掉頭回去,也正因為如此,構成人生的每個當下的瞬間才是唯一,也是最為珍貴,人生得意須盡歡未嘗不是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