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序蒙
三十多年前,我每年夏天的夜晚大多是在橋上度過的。
周下莊東頭有一條紅衛(wèi)河,河面上有一座三米多寬的小橋,叫周下莊橋,炎熱夏天的夜晚,橋上就成了我們最好的乘涼避暑場所。常常是太陽還有一竹竿高,我和兩個弟弟就扛著涼席卷,抱著枕頭、被單上橋搶占位子了。橋中間平整,夜晚風(fēng)大、蚊蟲少,是搶占位子的首選;那橋的兩頭坡面就不同了,夜晚風(fēng)小、蚊蟲又多,去遲了只能睡在那里。夜深了,橋上沒有了說笑,大人們夾著涼席陸續(xù)回去了,父親臨走時會喊我們兄弟一起回去睡,說夜里下露水打在身上,第二天人沒精神,會生病的。我們不想回去,睡在家中的蚊帳里,熱得翻來覆去睡不著,于是,大家就連頭帶尾裹緊了被單,很快就睡熟了。凌晨三點多,“撲通”一聲,橋下的水響把大家驚醒,慌忙趴著橋欄朝下看,原來是身旁的大成喜裹著被單滾下了橋,好在農(nóng)村孩子大都會水,只見他在河里三下兩下扯開被單,不慌不忙游到岸邊,拎著濕漉漉的被單回到橋上,穿上鞋子跑回家去了。
橋上很快恢復(fù)了平靜,孩子們又先后入睡了。天亮醒來,見每個人的枕邊都放著幾個大甜梨,和我同歲的幺叔詭秘地朝我擠著眼說:“有梨吃就好,不要多嘴?!蔽倚南耄估镉植恢勒l家的梨樹遭殃了。
1986年7月22日晚上,周下莊鄰近的響南鄉(xiāng)汪圩村一組村民,在離家不遠(yuǎn)的夕陽渠橋上,乘涼睡覺。夜里12點左右,正在熟睡的人們突然被喊叫聲驚醒,原來是某某家10歲的兒子不見了。大家一聽,趕忙幫著在岸上、河里尋找,直至天亮,才在橋下水面上發(fā)現(xiàn)了這個小孩。由于落水時間長,小孩早已被淹死了。當(dāng)時,我寫了一篇《過夜宿橋上,小孩墜河亡》的報道刊登在鹽阜《大眾報》上,文中說,目前正逢高溫季節(jié),許多村民都喜歡帶孩子到橋上乘涼睡覺,這十分危險,希望吸取教訓(xùn),防止類似事故發(fā)生。
其實,我心里也明白,那時大多數(shù)人家沒有電風(fēng)扇,夏天橋上乘涼就是最好的選擇,又能怎樣防止類似事故發(fā)生呢?
這年夏天,因為乘涼,中山河南岸鄰縣的一個村子里還鬧出了一個天大的笑話。說的是有一戶人家娶了新媳婦不久,晚上新房里頭太熱,小伙子一個人跑到村頭橋上乘涼去了。公公婆婆在門前打谷場上,用兩條大板凳和兩塊門板搭起了一張床,又用竹竿支起了蚊帳,老兩口睡在上面要比屋里涼快多了。誰知過了一會兒,老頭子起床要出去轉(zhuǎn)轉(zhuǎn),老婆子知道他賭癮又來了,也沒言語,聽見兒媳在屋里床上翻來翻去睡不著,就喊她出來和自己一起睡。四更天時,老婆子見老頭子還沒回來,起身去找。再說那老頭子輸光了口袋里的幾個錢,垂頭喪氣地回來,又怕驚醒了老婆子,輕手輕腳鉆進蚊帳,倒頭就睡著了。天亮?xí)r,老頭子睜開眼,見身旁熟睡的不是老太婆,而是兒媳婦,這下子吃驚不小,慌忙撩起蚊帳就要跑開,正好兒子從橋上回來,看到眼前的一切,驚得目瞪口呆。老頭子連忙說:“爸爸什么也沒做,不信,爸爸喝涼水給你看?!闭f完,從缸里舀起一瓢水“咕嘟、咕嘟”喝了下去……
都是乘涼惹的禍!
1987年9月25日,響水最大的一座公路橋——灌河大橋順利通車,在以后的幾年夏天里,橋面兩側(cè)人行道上擠滿了乘涼的人們。
1990年,兒子兩歲時,妻子和我?guī)е鴥鹤踊啬锛遥昕崾钕娜?,夜晚一家人睡在打谷場上,蚊蟲叮咬無法入睡,我找來蒲扇給兒子扇風(fēng),一夜沒合眼。天亮后我們準(zhǔn)備回去,臨走時,我拿出120元稿費交給岳母,讓她買臺吊扇裝在堂屋里。第二年夏天,我陪妻子再次回娘家時,家里還沒見到吊扇,妻子偷偷告訴我:“那錢,母親給弟弟交學(xué)費了?!蔽夷瑹o語,騎車上街買回了一臺吊扇,親手裝好才離去。
后來,我陸續(xù)買回了吊扇、臺扇、空調(diào)給父母裝上,才結(jié)束了父親他們橋上度夏過夜的辛苦。
不過,節(jié)假日回鄉(xiāng)下看望父親,路過莊東頭的周下莊橋時,我還是會停下車從橋上走一走,看一看的,不為別的,只為那份鄉(xiāng)愁。
責(zé)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