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迎春 陳彥彥
摘 要:北大荒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所呈現的思想意識、價值觀意識、道德意識、規(guī)范意識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同時基于特定的地域,將北大荒精神融入“基礎課”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及滲透到校園文化中,有利于北大荒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有利于激勵和鼓舞青年一代為中國騰飛貢獻力量。
關鍵詞:北大荒精神;“基礎課”教學; 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6 — 0147 — 03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中國走到今天正是憑借偉大精神的支撐。作為中國精神重要組成部分的北大荒精神,誕生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與北大荒的開墾開發(fā)相伴而生,隨著荒原到糧倉的巨變發(fā)展成熟,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凝煉升華,在三代墾荒人的默默奮斗、在墾區(qū)的生長流變中發(fā)芽、生成、豐富、發(fā)展,最終形成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核心的北大荒精神〔1〕。
一、北大荒精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一)國家發(fā)展和個人價值實現離不開艱苦奮斗。
當今的大學已經迎來了千禧一代,這一大學生群體一出生便有著優(yōu)渥的物質生活條件和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在家人的精心呵護下成長,他們富有個性、追求享樂,喜歡“宅”,口稱“佛系”,甚至有點“喪”。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鋪張浪費、紀律渙散等現象在大學中也是屢見不鮮。當代大學生要想實現自身價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奮斗的精神傳統(tǒng)不能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奮斗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斗?!被仡欀袊伯a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奮斗史;翻開北大荒的歷史畫卷,印滿奮斗者的足跡?!蹲髠鳌分幸仓赋觯骸懊裆谇?,勤則不匱”。因此,要創(chuàng)造未來的美好的生活,必須通過一輩又一輩奮斗者艱難困苦的拼搏。當代大學生可以通過老一輩墾荒人的事跡、身邊長輩在北大荒奮斗的故事、北大荒發(fā)展的歷史,了解物質財富創(chuàng)造積累的過程,知道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要繼承墾荒者的優(yōu)秀品質,追隨墾荒人的夢想,從自身做起,勤儉節(jié)約、杜絕浪費,刻苦學習、頑強拼搏,為北大荒的再次飛躍積蓄力量。
(二)社會的進步要求不斷創(chuàng)新,勇于開拓。
勇于開拓代表著一種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種精神力量作為支撐,沒有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都是難以生存的〔2〕。作為北大荒精神的精髓,勇于開拓既表現在當年向亙古荒原開戰(zhàn)的無畏精神,也表現在為實現農業(yè)現代化不斷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也表現在勇立時代潮頭、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的變革精神。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立于時代潮頭放飛青春夢想,不僅要在學業(yè)上求真、務實,做好知識的積累,更要吸收前人思想的精華,勤學善思,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方法,為自身發(fā)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大學生必須遠離胸無大志、情緒低迷、漫無目的、麻木不仁的狀態(tài),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敢拼敢闖,敢試敢為,與開拓相伴,與頹廢絕緣,用自己的青春熱血書寫炫麗華章。
(三)偉大目標實現依靠每個人肩負使命、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當年十萬轉業(yè)官兵放下槍桿拿起鋤頭、540萬知識青年放下書本走進荒原,是基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和擔當;國家初建時期建好糧食基地解決國家糧食難題、自然災害時期勒緊腰帶支援災區(qū)顯示的是北大荒人集體、國家利益至上的大局觀念;新時期面對國內外形勢變化,打破區(qū)域封鎖、實現區(qū)域經濟共贏,將集團企業(yè)溶入全國以至全球經濟大格局中,顯示了北大荒人的寬廣胸襟。中國自古就有“公而忘私、公而忘家”的集體集體主義思想,新中國成立后演化為“大河有水小河滿”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在傳統(tǒng)集體主義和新型集體主義思想的浸潤下,為了祖國建設需要,一批又一批擁有博大胸懷、洋溢革命激情、閃耀無私光芒、獻身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來到了這片布滿荊棘的荒原,他們有戎裝未換、征塵未洗、從戰(zhàn)場上剛剛退下的軍人,他們有放下筆桿、扛起鋤頭的知識青年,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向著共同的方向,用汗水和知識叩開了通往糧食寶藏的大門,為國家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四)巨大成就的取得源于不計得失、無私奉獻的精神。
無私奉獻是人類道德的最高境界,從古到今,正是無數仁人志士的無私忘我鑄就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在北大荒這片土地上,也正是一批以大局為重、忘我奉獻的無名英雄們成就了墾荒的奇跡,孕育了北大荒精神。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中國第一個女子康拜因手劉瑛,為了撲滅一場山火,犧牲的14位小知青,把自己的青春年華乃至全部精力都獻給了北大荒的開發(fā)和建設事業(yè)的楊華,“干一行、愛一行”,在雁窩島兢兢業(yè)業(yè)做獸醫(yī)的寧波女知青陳越玖、、、、、當年北大荒人的口號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第一代北大荒人用自己的青春種下了北大荒精神,第二代、第三代北大荒人接過了上輩的火種,讓這把烈火燃紅了東北的黑土地,譜寫了北大荒獨有的贊歌。
二、北大荒精神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融合
(一)弘揚北大荒精神與人生價值的探尋相結合。
進入大學的大學生開始步入成人階段,但真正的“成人”不僅指生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價值觀層面的成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的第一章探詢的就是人生如何不虛度的問題。大學生具有一定的人生經歷,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思想相對成熟,這一時期是價值觀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因此,這一時期價值觀的引導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日益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現實主義等特征日益明顯,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成為教育的重要課題。在開發(fā)北大荒時期,有從戰(zhàn)場上退下的功臣,有剛剛學有所成的知識分子都來到了北大荒,在建設北大荒時期,很多學者、作家、科學家,他們有機會返城享受更好的生活,他們選擇了留下。通過探詢老一輩墾荒人“利”與“義”的抉擇,探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源泉,引發(fā)學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使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權利與義務、競爭與合作等關系,做好人生的定位。
(二)弘揚北大荒精神與理想信念的作用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隨著互聯網飛速發(fā)展,自媒體時代、微時代到來,信息傳播速度快、量大、內容復雜,文化趨向多元,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造成巨大沖擊。一些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半信半疑”,但對一些網絡大V的言論卻深信不疑;對國家前途命運漠不關心,對一些明星戀愛結婚卻分外關心;對學業(yè)前途沒有規(guī)劃,信奉“車到山前必有路”,不行就看星座、求運勢。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必須具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必須擁有宏大的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國家才會實現偉大復興。因此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北大荒精神中面對艱難困苦毫不退縮的堅毅、面對改革勇往直前的銳氣、面對重大抉擇時的責任和擔當,這些都為當代大學生生動詮釋了崇高理想信念的引導作用。當代大學生應從樹立遠大理想入手,堅定信念,勇擔社會責任,作好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在放飛中國夢的宏偉藍圖中實現自我。
(三)弘揚北大荒精神與中國精神弘揚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3〕北大荒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大荒人的身上完美的詮釋了愛國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一代代北大荒人前仆后繼、苦心耕耘,麥浪翻滾大豆搖鈴,顯示了北大荒人的責任和擔當,激勵著北大荒的后代為中國夢想繼續(xù)前行。農業(yè)機械化、農業(yè)現代化到農業(yè)大科技,昭示的是北大荒人不斷創(chuàng)新的勇氣和決心。走進北大荒的農場,感受農業(yè)大科技,不僅可以激發(fā)大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可以親身體會科技創(chuàng)新的力量,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學習,為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積蓄力量。
(四)弘揚北大荒精神與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相結合。
道德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應當遵循的一種行為準則和標準。道德具有繼承性,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優(yōu)秀的道德文化,革命前輩用熱血汗水鑄就了革命道德。北大荒精神形成于祖國建設起步時期,條件艱苦、任務艱巨,在這種環(huán)境中更加考驗人的耐力和品質。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鑄造優(yōu)良道德品質,應在吸收北大荒精神精髓的基礎上,學習北大荒人無私奉獻、顧全大局的優(yōu)秀品質,借鑒他們修身律已、團結互助的道德精神。大學生要積極投身道德實踐活動,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提高辨別能力,增強道德責任感,增強規(guī)則意識,做好北大荒精神的傳承和發(fā)揚。
三、北大荒精神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融合路徑
(一)北大荒精神與“基礎課”課堂理論結合,增加大學生對北大荒精神的價值認同。
“基礎課”不同于其他思政課,它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體,涉及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教育等多個領域。課程內容看似淺顯,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教學目的卻非常難。學生大多認為課程說教成分過多而予以排斥,這與學生自小學開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相關理論名詞的重復出現,給學生產生了重復教學的錯覺。因此,在“基礎課”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利用北大荒精神經典事例與身邊事、社會事進行對比,找到契合點,如人生道路的選擇、價值觀念的差異等等,將這些以問題的形式拋給學生,學生用已有知識分析發(fā)表觀點看法,老師在學生解答的基礎上予以理論引導說明,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對北大荒精神內涵價值的理解。
(二)建設“基礎課”北大荒實踐基地,通過體驗式教學、情境再現增強大學生對北大荒精神的認知。
目前,雖然“基礎課”有實踐學時,各個學校也都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但是這些活動的地點多限于校內,由老師布置學生搞一些調查或組織一次活動,走出校門的較少。這一方面是因為經費問題,另一方面基于學生安全責任問題,老師帶組織起來相對費力,又擔心出現安全問題,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實踐學時大多應付了事?!盎A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單純的課堂教學很難讓學生產生思想的共鳴,如果讓學生走近北大荒,走進金色麥浪中,去感受中國糧倉的氣勢,去體驗前輩開發(fā)北大荒的艱辛,就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自豪感,引發(fā)學生與老師的思想碰撞,真正理解北大荒精神的深刻內涵。在第三章第三節(jié)講到改革創(chuàng)新時,可以通過參觀友誼農場北大荒農機博覽園,了解70多年來墾區(qū)農業(yè)現代化的發(fā)展與跨越。從農業(yè)開發(fā)條件最惡劣、現代化農業(yè)開發(fā)最晚,到建成了我國耕地規(guī)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zhàn)略后備基地?;脑兂杉Z倉離不開中一輩輩農墾人的努力,通過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現代化大農業(yè)來展示中國科技的創(chuàng)新和進步。中國要發(fā)展,農業(yè)是不可或缺的。農業(yè)要振興,必須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yè)科技的發(fā)展,必須依靠優(yōu)秀的人才,當代大學生必須具有使命感、責任感,為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積蓄力量。
(三)全方位宣傳,打造地域特色校園文化。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更新速度快,各種新文化也層出不窮。文化日趨元,社會日趨復雜,這給大學生價值觀帶來強烈的沖擊。雖然各大學的教育體系中均納入了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作為教學內容,但是學生往往是泛泛接受而不解其深意。根據地域特點,培育特色校園文化,可以使大學生通過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塑造起對地域文化尤其是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避免課堂教育產生的抵觸心理。如校園廣播播放北大荒歌曲,宣傳欄展示北大荒的歷史巨變,組辦北大荒精神研究社團等等,使大學生對北大荒精神從知曉到感動,使北大荒精神的價值理念得到充分的傳播。
〔參 考 文 獻〕
〔1〕何強,韓玉影.北大荒精神歷史流變與時代價值考論〔J〕.理論觀察,2016,(06).
〔2〕王懷超.創(chuàng)新需要勇于開拓的精神狀態(tài)〔N〕.學習時報,2016-01-25(A5).
〔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