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袁 陳文清 唐思瑤 李健豪 趙六一
【摘 要】本文以合肥市為例,通過實地問卷調查及訪問的形式,較為系統(tǒng)全面地從城市居民垃圾分類處理認知和意愿、政府、社會、經濟等方面出發(fā)探究影響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因素,分析其對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影響程度。借鑒國內外相關優(yōu)秀經驗,發(fā)現他們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高度發(fā)展,城市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已經逐步成為城市監(jiān)管者急需解決的問題,據研究得知,以一個千萬城市居民的城市為例,日產生生活垃圾已經達到了1.8萬噸,那么如何處理這些生活垃圾,并將之有效回收,甚至回收再利用這些生活垃圾已經顯得愈發(fā)重要。合理地處置這些生活垃圾已經刻不容緩,具有十分顯著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但是目前垃圾分類處理只在我國超一線城市的部分區(qū)域實現,絕大多數地區(qū)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并不完善。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為實地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相結合為主,觀察法、外部性理論法、多中心治理理論法為輔。此研究所采用的數據皆源自于小組于2018年10月至12月對合肥市8個具有代表性的居民小區(qū)進行實地調研,調研主要采用的是問卷調研的方式,向居民隨機發(fā)放問卷。此次實地問卷調研發(fā)放1000份問卷,有效回收736份,此次調查問卷有效回收率為73.6%。剔除回答不全、沒按照指定要求進行作答或草率不認真選擇的問卷外,共保留有效問卷568份,此次問卷核計有效作答率為77.17%。
為了本次研究更具全面性和科學性,在實地問卷調研之后,我們對相關政府以及垃圾處理企業(yè)進行訪談,對先前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了解得出相應結論。
此外,為了本次研究更具完善,我們采取了實地觀察法以及相關理論法作為輔助,完善本次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及建議。
二、研究內容
本次研究的調查問卷主要研究調查城市居民基本信息,探究城市居民的個體性差異對于垃圾分類處理行為的影響,以及城市居民基本信息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行為的影響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此了解合肥市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普遍現狀及探究合肥市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行為及意愿的不同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
對于政府所采用的訪談法,我們將調查相關出臺政策對于合肥市垃圾分類處理帶來的影響,居民的認可程度,政府對居民及垃圾處理企業(yè)的具體政策實現措施。
對于垃圾處理企業(yè)的調查研究,我們將研究垃圾分類處理企業(yè)在合肥市哪些地區(qū)推行了垃圾分類處理,企業(yè)垃圾處理方式,收入來源具體怎么實現及占比情況;通過實地走訪的方式,對現存問題進行探究,了解制約企業(yè)發(fā)展的問題,并結合國內外同類現狀的處理情況提出合適的建議及企業(yè)轉變的可行策略。
三、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結論采用的數據來源于調查團隊2018年10-12月對合肥市實地調查所獲得的調研,調查方法為將其對居民生活垃圾處理影響分類為七個維度(政府管制、政府宣教、政府法規(guī)政策、其他組織、配套設施、獎懲稅費、資源利用),并運用spss進行了統(tǒng)計與分析,得出相關結論。
1、政府宣教(GM)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認知的影響最大
居民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認知方面,從大到小依次為:政府宣教(GM)、政府法律法規(guī)(GLR)、政府管制(GR)、配套設施(F)、其他組織(OO)。這些因素都對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認知形成正相關的影響,即政府宣教越好、政府法律法規(guī)越完善、政府管制越嚴格、配套設施越完善、其他組織的引導作用越強,則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重要性更加看重。
2、政府法律法規(guī)(GLR)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有著較強的約束與促進作用
法律可以指引人們的行為,為人們特定的約定條款。政府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僅僅對垃圾分類有著一定的約束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對居民在進行垃圾分類有著一定的指引作用。
3、政府宣教(GM)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意愿的影響最大
居民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意愿方面,,從大到小依次為:政府宣教(GM)、其他組織(OO)、配套設施(F)、資源利用(RU)、政府法律法規(guī)(GLR)。且都對居民意愿成正影響,即政府宣教越好、其他組織的引導越強、相關配套設施越完善、資源利用越充足、政府法律法規(guī)越完善,則居民有更強的意愿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4、資源利用(RU)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環(huán)保意識
充分循環(huán)利用資源,可以提高居民在進行垃圾分類時的經濟效益,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及資源重復利用率。
5、合肥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存在諸多問題
對于當前合肥市的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垃圾處理處置的政策法律、法規(guī)還不夠完善,廢物回收系統(tǒng)和基礎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垃圾管理政策宣傳力度有待加強。
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發(fā)現分類垃圾桶不完善,有些小區(qū)沒有分類垃圾桶,有些小區(qū)只有最單一的是否可回收垃圾桶,并且兩者距離較近導致居民在扔垃圾時無法明確區(qū)分隨意亂扔;分類垃圾桶的顏色混亂,不同的小區(qū)對垃圾桶顏色的標識各不相同,沒有按照國家的統(tǒng)一標準隨便標注使用,以導致居民在不同校區(qū)或場所無法完全正確的進行垃圾分類投放;有些小區(qū)雖然有較為完善的垃圾分類處理設施,但在分類垃圾桶周圍沒有如何區(qū)分生活垃圾的提示信息,致使垃圾分類知識匱乏的居民仍然不能進行正確分類;在垃圾的清理方面,許多小區(qū)做不到及時清理分類垃圾桶內的垃圾,導致在一種垃圾桶滿后居民的生活垃圾隨意亂扔。
綜上所述,合肥市居民垃圾分類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相應的組織機構,對城市生活垃圾的宣傳不夠
(2)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
(3)基礎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回收系統(tǒng)效率低
(4)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單一,資源利用率低
(5)居民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積極性不高
(二)建議
根據以上的調查結果和相關結論,針對居民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所存在的五個突出問題,我們將從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機制、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法律法規(guī)、提髙全民垃圾分類意識,促進公眾參與五個方面給出相應的建議。
1、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機制
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是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一個城市要做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相關工作,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齊心協(xié)力。主要涉及到環(huán)保局、城市管理局、街道辦事處、物業(yè)、居委會、居民等在生活垃圾分類中承擔好自己的責任,構建好各級單位之間的溝通橋梁,明確各級單位分工責任,做到整體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機構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2、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法律法規(guī)
合肥市應根據自身具體條件,逐步建立和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及各種規(guī)章制度,并以此作為導向,引導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并利用網絡、電視和報紙等媒體或組織相關的活動等,來宣傳這些政策和法規(guī),提高市民的環(huán)保意識,使他們積極地配合并參與到垃圾管理工作中。
我國整體的垃圾分類執(zhí)行制度不健全,部分城市甚至沒有垃圾分類的相關。執(zhí)行力度不足。所以合肥市政府需要借鑒國內外成功案例并結合自身城市的特點,將具體的負責制度具體到各政務單位,完善政府機關對于垃圾處理事項的監(jiān)管。并執(zhí)行適當的垃圾收費以及相應的企業(yè)激勵制度。
3、健全基礎設施建設,優(yōu)化回收系統(tǒng)
合肥市政府應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建設回收系統(tǒng)上投入更多精力、財力,這樣才能夠讓居民有一個更好的進行垃圾分類的環(huán)境,也能促進他們的垃圾分類動力,便于進行“優(yōu)質”的垃圾分類。在這點,可以效仿美國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回收系統(tǒng)的建設。
我們知道,許多生活垃圾的非正規(guī)處置都是由于沒有相應的設施,所以政府需要健全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整個生活垃圾處理的流程,在每個小區(qū)配備相對應的負責人及監(jiān)督人員,及時處置居民的投訴,滿足居民關于生活垃圾處置所需的基礎建設,不再讓更多的生活垃圾因無回收系統(tǒng)而混亂處理。
4、優(yōu)化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
目前,合肥市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還較為單一,大量的生活垃圾通過填埋處置,該方法雖簡單易行,但是會帶來環(huán)境污染問題,同時對垃圾中的有用物質沒有合理地回收利用,造成有用資源流失。鑒于這種情況,合肥市政府應給予高度的重視,投入足夠的精力去開發(fā)生活垃圾處理新技術以及相關技術的結合。在這點上,日本垃圾分類的行為做的比較全面,合肥市可以借鑒。
合肥市政府現正規(guī)劃修建五座垃圾焚燒發(fā)電廠,覆蓋整個合肥市,這樣可以基本達到處理合肥市生活垃圾的需求,將垃圾再利用為電能或肥料等,提高資源重復利用率。
5、提髙全民垃圾分類意識,促進公眾參與
居民是垃圾分類參與的主體,也是獲利的人群,所以加強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是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有效率的關鍵,所以我們需要全民參加和社會群體的高度重視,將需要垃圾分類的意識滲入到每個民眾的心理。這樣才能使得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將垃圾分類作為自身的行為準則。
當然,不僅僅局限于政策上的引導,也要深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比如在中小學教育中,開展垃圾分類在我心中的活動,讓小朋友心中具備垃圾分類的意識,更為他們將這種觀念帶入到家庭中,最終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
【參考文獻】
[1]北京市政府赴日本考察團, 陳玲. 日本東京都垃圾管理經驗與啟示[J]. 城市管理與科技, 2010.
[2]陳蘭芳, 吳剛, 張燕, 等. 垃圾分類回收行為研究現狀及其關鍵問題[J]. 生態(tài)經濟, 2012.
[3]陳云雁. 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企業(yè)導報, 2013.
[4]董曉丹, 王磊.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探討[J]. 環(huán)境衛(wèi)生工程, 2009.
[5]董衛(wèi)江, 潘琦, 孫躍強.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進展[J].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3.
[6]馮穎俊, 李云. 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研究[J]. 污染防治技術, 2009.
[7]風笑天. 社會學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8]胡秀仁. 城市生活垃圾的源頭分類收集[J]. 環(huán)境保護, 2000.
[9]胡一蓉. 從國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看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發(fā)展方向[J]. 環(huán)保前線,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