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朱育林
揚州市邗江區(qū)文管辦文物庫房內(nèi)藏有隋文選樓“阮氏珍藏”銘硯臺一方,該硯通長14、通寬9.3、通高2.5厘米,硯身正面陰刻篆字:“隋文選樓子孫永保用之?!北趁骊幙套郑骸坝缿严鹊?,一硯遺留。辟荒嵇田,乃亦有秋。子子孫孫,毋惡歲憂。十蘭居士左手書銘。泉?!背幧硪粋?cè)陰刻有“臣伯元印”“阮氏珍藏”兩方印。此硯刻銘蘊含的信息量巨大,細細考證,收獲良多。
硯背面篆書的探討
(一)“十蘭居士”是錢坫。從隋文選樓硯臺背面陰刻篆書落款“十蘭居士左手書銘。泉”可知,書寫這段文字的人號“十蘭”,有一方印為“泉”。遍尋清代書法名家,唯有錢坫號十蘭。錢坫生于1744年,卒于1806年,是嘉定人(今為上海市嘉定區(qū)),清代著名書法家。字獻之,號十蘭、小蘭,自署泉、坫,是清代學(xué)者錢大昕的堂侄。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舉人,累官知乾州、兼署武功縣。錢坫生平精訓(xùn)詁,改經(jīng)史,明輿地,尤其擅長小篆;晚年偏廢,左手作篆尤精絕,兼善鐵毫。間亦作畫,其墨梅有寒瘦清古之致。
(二)錢坫尤工小篆。硯臺背面是篆書,而錢坫正是以篆名天下。清代雍正至嘉慶中期,乃書法史之高峰期,人才輩出,各展所長。錢坫就是這一時期的書法名家,其叔錢大昕,授以《李陽冰城隍廟碑》,錢坫晝夜練習(xí),深得要領(lǐng)。錢坫還從青銅器銘文中吸取古樸蒼厚的意韻,故他的篆書頗有新意。翁方綱曾對錢坫的篆書感嘆為“神授”,錢坫遂以篆名天下。
(三)“左手書銘”考證。從落款“十蘭居士左手書銘”可知,十蘭居士是用左手書寫的,而錢坫晚年正是用左手開展書法創(chuàng)作。改用左手書寫的原因,在《清史稿》中可找到答案:“嘉慶二年,教匪擾陜西,(錢)坫時署華州,率眾乘城,力遏其沖。城無弓矢,仿古為合竹強弓,厚背紙為翎,二人共發(fā)之,達百五十步;又以意為發(fā)石之法,石重十斤,達三百步:前后斃賊無算,城獲全。以積勞得末疾,引歸?!逼渲兴岬降摹澳┘病笔侵杆闹不???梢?,錢坫右手不能書寫的原因是嘉慶二年指揮戰(zhàn)爭使得他積勞成疾,得了“末疾”,右手偏廢已不能執(zhí)管作書,故而改用左手寫篆。為增強左手腕力,錢坫在筆桿兩端特意安了若干大銅錢,刻苦練習(xí),突破以往篆書呆滯的毛病,其左手寫的玉筋篆書,字形長方,開闊舒展,圓潤有度,形成了古茂生動、筆力蒼厚的風(fēng)格。
(四)硯背銘文釋讀。從第一句“永懷先德,一硯遺留?!笨芍摮帪殄X坫先人所用之物,留存至錢坫手中,錢坫睹物思人,希望能夠追仰先人德行,傳承優(yōu)良家風(fēng)。第二句“辟荒嵇田,乃亦有秋”,是講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做學(xué)問和耕種都是一樣,在前人未涉及的荒地上開疆破土,勤懇耕種,不斷地付出努力,就會在秋天來臨時收獲豐碩的果實。第三句“子子孫孫,毋惡歲憂?!笔窍M訉O們能做到上述兩條,永遠幸福安康,遠離憂愁。
阮元鐘愛這方硯
(一)“阮氏珍藏”與“臣伯元印”。隋文選樓硯臺一側(cè)陰刻有 “阮氏珍藏”“臣伯元印”二方印。從印文“阮氏珍藏”可知:藏此硯臺者姓“阮”,為阮氏所珍藏。從“臣伯元印”可知:印文中的“臣”一般是官吏對君主的自稱,此人應(yīng)是在朝為官;“伯元”一般是某人的名或字。再加第一個上印文中的“阮”姓,此人應(yīng)為阮伯元,而清代大學(xué)者阮元的字就是“伯元”,因此這方硯臺應(yīng)是阮元所藏。阮元字伯元,號蕓臺、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歷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在山東、浙江任學(xué)政,在浙江、江西、河南任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云貴總督等職。為體仁閣大學(xué)士,太傅,謚號文達。他是著作家、思想家、刊刻家,在經(jīng)史、編纂、輿地、天算、???、金石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的造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二)隋文選樓子孫永保用之。既然是“阮氏珍藏”的硯臺,那么硯臺收藏于何處呢?從硯池上方陰刻篆書“隋文選樓子孫永保用之”可知,這方硯臺存于“隋文選樓”。“隋文選樓”乃是清代大學(xué)者阮元所建,清朝嘉慶年間,阮元遵其父遺志,于揚州舊城毓賢街家廟西建文選樓,之所以叫“文選樓”,是因為隋唐時期,大學(xué)者曹憲曾在此講學(xué),并且用《文選》授徒。所以后人將曹憲居住過的巷子命名為“文選巷”。文選樓樓上西間主祀“文選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隋秘書監(jiān)曹憲,“以唐沛王府參軍公孫羅、左拾遺魏模、模子度支郎景倩、崇賢館直學(xué)士李善,善子北海太守邕、句容處士許淹配之?!彼逦倪x樓建成后,很快成為揚州名勝之一。從1805年(嘉慶十年)建樓至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阮元去世,這40余年中,阮元在樓中收藏了眾多的書籍、字畫、金石、文玩,使之成為阮元的藏寶樓。樓中所收藏的各類珍寶為當世文人傾慕,一度成為文人雅士相聚的場所。這方硯臺也是阮元收藏在隋文選樓中的精品硯臺之一。
隋文選樓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為阮氏子孫提供讀書的場所,隋文選樓“樓下曰西塾,為子姓齋宿飲食之所”,同時為保證阮氏子孫讀書的經(jīng)費,阮元“捐置祭產(chǎn)”,除去“為祭祀睦族公車等事之用”外,“以余者為文選樓子孫讀書等事之用”。所以會在這方硯臺上銘刻“隋文選樓子子孫孫永保用之”,這也體現(xiàn)阮元對這方硯臺的珍視,并希望在隋文選樓讀書的子孫們將其珍藏好、保存好。
可惜的是收藏在隋文選樓中的各類珍寶在道光和咸豐年間被毀被盜甚多,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由于鄰居失火而殃及隋文選樓,有小偷趁火打劫偷走不少寶物。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在揚州城展開拉鋸戰(zhàn),雖有軍令“毋犯太傅故宅”,但由于城中治安混亂,使得隋文選樓文物損失幾乎殆盡,樓也已圮毀。此硯臺也在這兩次浩劫中離開了隋文選樓,從此流落民間。
錢坫與阮元
這方硯臺上既有阮元“臣伯元印”“阮氏珍藏”印,又有錢坫署名“十蘭居士左手書銘。泉”,那么阮元和錢坫這兩個人有沒有過交往?阮元又為何會收藏錢坫的硯臺呢?翻閱相關(guān)資料發(fā)現(xiàn),一是因為錢坫學(xué)問精深,為當世學(xué)者。錢坫的學(xué)問精深堪比其叔父錢大昕。錢大昕,江蘇嘉定人(今屬上海),字曉征,又字及之,號辛楣,是18世紀中國最為專精和淵博的學(xué)術(shù)大師之一,清代史學(xué)家、漢學(xué)家。阮元、江藩、凌廷堪、段玉裁、王昶、王引之等著名學(xué)者公推錢大昕為“一代儒宗”。二是阮元和錢坫因研究書學(xué)和金石學(xué)有過密切交往。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月,阮元隨謝墉同行入京,于京師期間,與翁方綱結(jié)交,又通過翁方綱與朱筠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朱氏(朱筠)幕中有章學(xué)誠、邵晉涵、王念孫、汪中、洪亮吉、黃景仁、孫星衍、武億、錢坫等人,”阮元遂得以與錢坫結(jié)識。那時的阮元僅僅23歲,剛剛中了舉人,初出茅廬,才華橫溢,而錢坫比阮元大20歲,已經(jīng)是當世名人,被朱筠“引為上客”。所以阮元對錢坫相當仰慕和尊重。阮元任浙江學(xué)政時期,為編著金石學(xué)著作,需招賢納士,這時他想到忘年交錢坫先生,于是陸續(xù)招納“幕賓趙魏、錢坫、孫星衍、江德量、陳壽祺、張廷濟、朱為弼、翁樹培、宋葆醇等人”,為阮元金石編著提供了學(xué)術(shù)保障。阮元還將自己和同好金石的錢坫及江德量、趙稟沖、朱為弼、翁樹培、秦恩復(fù)、何元錫、趙魏、孫星衍諸人所藏之器和拓本匯集在一起,刻成《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十卷。
這方隋文選樓“阮氏珍藏”銘硯臺是清代錢坫家傳之物,錢坫晚年用左手在硯臺背面撰寫“永懷先德,一硯遺留。辟荒嵇田,乃亦有秋。子子孫孫,毋惡歲憂。”的銘文,因錢坫與阮元的密切交往,這方珍貴硯臺后來轉(zhuǎn)到阮元手中,阮元甚為珍愛,蓋上“臣伯元印”“阮氏珍藏”兩方印章,并在隋文選樓建成后陰刻“隋文選樓子子孫孫永保用之”的篆字,后因隋文選樓多次被毀、被盜,這方硯臺流落民間,現(xiàn)被邗江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