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林
摘要:目前,我國對古代詩詞鑒賞及研究日益開展,“蘇軾”作為北宋著名詩詞家、政治家,其思想獨到、個性鮮明,其詞從歷史及藝術角度都具有一定價值意義。本文通過對蘇軾詞之豪放的窺探進行分析研究,主要采用人物概述、史料分析、詞句舉例等方式,對蘇軾詞的豪放特征及形成進行具體闡述,為下一步工作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蘇軾;蘇軾詞;古代詩詞;個性鮮明
“蘇軾詞之豪放”作為對我國古典詩詞及北宋歷史研究的重要形式,其重要影響不言而喻。但現(xiàn)階段我國在蘇軾詞之豪放研究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所以,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分析,如蘇軾豁達性格對“詞”的豪放影響、人生的“大起大落”形成了詞的自由豪放、道家思想對蘇軾詞豪放的影響等,本次研究對“蘇軾詞之豪放”的形成發(fā)展進行分析,其理論意義重大。
一、蘇軾簡介
蘇軾,字子瞻,(1037~1101),稱號“東坡居士”,為眉州眉山人[1]。蘇軾自小受家庭因素影響,在詩詞方面較為擅長,這種擅長性主要是由自身家庭影響及熏陶所致。蘇軾的父親蘇洵是當時最為著名的大文豪、古文學者“,蘇軾自小就在其父親的悉心指導、教育下蘇軾及弟蘇轍在詩詞方面進步頗大。蘇軾的母親是“程氏”,據(jù)史料記載程氏為人十分公正、率直、并且不是普通女子,在學識方面具有較高素養(yǎng)及優(yōu)良品質(zhì)。母親在蘇軾小時就對其進行《后漢書·范滂傳》教育,并通過對古代經(jīng)典事跡及英雄事跡講解對蘇軾進行勉勵教育。待蘇軾22歲出蜀入京時,此時蘇軾學識修養(yǎng)已到一定境界[2]。
蘇本身軾學識較為淵博,其思想更是通達,由于北宋特色環(huán)境背景,最為代表性的為“三教合一”思想,蘇轍曾經(jīng)對蘇軾讀書過程進行認真記載,為既而喜,蘇軾在讀《莊子》后曾感慨道:‘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筆者認為蘇軾本人不僅將“儒、道、釋”三種觀念思想進行學習,且全部欣然接受,更難得的是蘇軾認為“儒、道、釋”三種境界是相同,即“本質(zhì)相同”。蘇軾曾經(jīng)說過“莊子蓋助孔子者”。另外,蘇軾認為“儒釋不謀而同”且“相反而相為用”。他將儒學體系進行更為深入的“釋”融合,這種自由、開放的樂觀思想為蘇軾詞之豪放奠定重要基礎[3]。
二、蘇軾詞之豪放的形成分析
(一)蘇軾豁達性格對“詞”的豪放影響
通過筆者對相關史料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蘇軾詞豪性的形成主要基于蘇軾豁達、奔放及不拘小節(jié)的性格所致?!霸~”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心境及感受,蘇軾從小就是受其家庭教育影響,成年后對道家、佛家、儒家等三體系都有其深入研究,在此過程中蘇軾對人生的走向及理解進入一種更為自由、互通的詮釋感悟,他認為一切都是需要的,人生就應該以快樂為主,在諸多困難面前,蘇軾都將其性格的豁達性進行體現(xiàn),例如:在蘇軾的《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中,該詞創(chuàng)作時間為蘇軾在調(diào)往密州途中,詞中蘊含了蘇軾對未來的一種迷茫思緒,但又體現(xiàn)了蘇軾對日后的抱負向往,雖然遇到諸多阻礙、苦難,但何不以一種豪邁、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在困難面前不能持有消極態(tài)度,應該對人生充滿希望。因此,蘇軾的豁達性格對其日后“詞”的豪放呈現(xiàn)影響重大[4]。
(二)人生的“大起大落”形成了詞的自由豪放
蘇軾一生可以用“大起大落”來進行詮釋,蘇軾雖然年少得志,但其仕途并不順利,其經(jīng)常被貶,每次在被貶后蘇軾都會一種自由、放下的心境去面對,例如:在《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詞中,有其“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痹撛~主要是蘇軾遭受被貶后,在前往黃州路上所作。蘇軾被貶黃州后,其生活相當困苦,據(jù)相關史料記載,蘇軾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最為基本的生存保障都無法保證。即“文人掃地、十分狼狽?!边@種生活困苦及心理矛盾雖然對蘇軾造成一定打擊,這些都可以從蘇軾詞中得以體現(xiàn),可筆者通過對蘇軾詞的意境及領悟發(fā)現(xiàn),從蘇軾內(nèi)心的角度來講,他并沒有受生活打擊及心理影響而“郁郁寡歡”,而是恰恰相反,蘇軾以一種豪放、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做到了“苦中作樂,且超然自得”,蘇軾將“苦難”進行一種超脫轉化,將官場及生活的苦難當做對心境及情趣的審視,完全呈現(xiàn)出古代文人特有的豪邁、樂觀及曠達精神,這種豪放精神在其次“卿相之貴,千金之富,有所不屑”、“窮達利害不能為之芥蒂”中充分體現(xiàn)。但當時政治及歷史背景,也或多或少對蘇軾造成一定影響,如在詞“我欲乘風歸去”“歸去來兮,吾歸何處”中,蘇軾詞豪放得以一定壓制,使蘇軾依然感受到無奈與寂寞,這種極具波動性的心理沖突及情緒轉換,體現(xiàn)了當時政治背景及體制的不公[5]。
(三)道家思想對蘇軾詞豪放的影響
蘇軾對道家思想極為重視,源于蘇軾年少時曾經(jīng)拜師學道,道家思想主要以“老子主張為主”,充分體現(xiàn)了《道德經(jīng)》的精神核心,強調(diào)“無為、清修”,將自然與人生進行融合,即一切需隨其自然。蘇軾受道家思想影響,對人生、名利、生死看的更為透徹及超然,形成了后期蘇軾豁達、自由、豪放的生活態(tài)度。雖然生活的磨難及影響對蘇軾心理造成一定沖擊,但那種對生活、人生的釋然解放無一不在其詞中以豪放形式進行體現(xiàn)。其詞的豪放性也源于蘇軾的偶像“陶淵明”,蘇軾曾說過“我生不如陶,世事纏綿之”,蘇軾向往田園生活,這種生活向往及意境也導致蘇軾詞的豪放特點彰顯,如在《念奴嬌·大江東去》一詞當中,蘇軾將儒、道、佛三種思想相互促動效果較為,將該該詞的豪邁、豪放進行大力彰顯,通過對該詞朗誦領悟后,筆者充分感受到蘇軾懷有一股士子風范中的“凜然浩氣”[6]。
所以,筆者認為蘇軾詞豪放的價值性在于對蘇軾思想、行為及意境詮釋體現(xiàn),通過對蘇軾詞進行閱讀往往可以起到“撥開云霧、豁然開朗”的積極作用。同時,從歷史及人文的角度來講,通過對蘇軾詞之豪放的研究分析,可以對北宋政治、社會環(huán)境及人文思想進行掌握了解。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蘇軾詞之豪放的窺探進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蘇軾概述、蘇軾豁達性格對“詞”的豪放影響,其包括蘇軾豁達性格對“詞”的豪放影響、人生的“大起大落”形成了詞的自由豪放、道家思想對蘇軾詞豪放的影響等,從多方面、多角度,對蘇軾詞之豪放進行深入剖析,為下一步學術研究提供依據(jù)參考。
參考文獻:
[1]程榮,吳長庚.楊慎對朱熹的批評與文學接受[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18,35(06):19-24.
[2]董赟.本文·本事·故事:蘇軾《卜算子》本事的接受史考察[J].人文論叢,2018,30(02):229-245.
[3]陳清靈.論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經(jīng)典化歷程及其古今差異[J].惠州學院學報,2018,38(05):79-83.
[4]陳夢瑤.論蘇軾詞的詩化及與樂的疏離[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9(05):109-111.
[5]楊帆.蘇軾黃州、嶺海時期詞的審美化嬗變[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18,25(03):17-24.
[6]李建明.東坡黃州詞:掙扎與超越[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05):492-507+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