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軍
摘要:生命教育在初中語文教育中的滲透,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手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將教材中有關于生命教育的內容整理出來,合理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以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繼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并加以反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命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051-01
著名詩人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在初中階段的所有學科中它是與生命教育關系最為密切的一門科目。在語文教學中,面對那些漠視生命的學生,如何引導他們重視生命健康、詩意地成長變得尤為迫切,這也是每一位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密切關注與積極思考的問題。
以下是筆者在學習理論知識和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文本解讀,揭開生命的面紗
初中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許多與生命教育相關的素材,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中,要學會通過這些教材的指引實現生命教育的目標。
1.1感恩親情,珍愛生命。
語文版的初中語文課程中有許多關于親情的文章,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和林莉的《小巷深處》表達的都是對母親的懷念與贊美;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是對恩師的懷念與感激;朱自清的《背影》更是描繪出了一位質樸又深愛兒子的父親形象;劉亞洲的《給兒子的一封信》滲透著一個父親對于兒子的關愛與教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是一位父親用最美麗的語言教會女兒什么是愛……喚起孩子對于親情的一種責任,才能讓他們在困難面前珍愛生命。
1.2賦予生命最美的意義。
《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白楊禮贊》、《石縫間的生命》這些篇目又以深情的筆觸讓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在這世間有無數的人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生命的意義,在艱難的成長環(huán)境中,這些植物用挺拔的枝干,用青蔥的綠色,讓我們見證的生命的頑強與不屈。無論是人或是物,都告誡我們在這條生命之路上,不管遇到何種困難,都不應該放棄生命。
語文學科本身的人文性使它比其他學科多了一些教育的意義,其中善于利用課文中的篇章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更是刻不容緩。
2.課外閱讀,鑄就生命的堡壘
《語文課程標準》有這樣一條:“閱讀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弊鳛閷W生閱讀道路上的一個引導者,語文老師也可以通過推薦書目的這種方式,與學生進行生命之間的對話。初中階段必讀的經典篇目《魯賓遜漂流記》、《繁星·春水》就是很好的兩個教育素材。
《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在書中有很多處表現了魯濱遜對于自己生命的尊重:他在遭遇海難流落到孤島上以后,并沒有抱怨命運對他的不公,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把荒島改造成了井然有序、欣欣向榮的家園。他孤身一人在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8年,而從未想過要放棄生命,而是以百折不饒的豁達態(tài)度面對人生困境。
冰心在《繁星·春水》這部作品里,用一首首玲瓏剔透的小詩,用她溫柔的筆調,在探索著生命的意義。這些靈光閃動的語言里面包含著她對生命真諦的認識和理解:“魚兒上來了,水面上一個小蟲漂浮著——在這小小的生死關頭,我脆弱的心,忽然顫抖了”如若沒有那種對生命的珍惜和對弱者的同情,她的心為何會顫動?
在課本之外,找到生命的美,并且通過閱讀與學生一起交流,讓學生成為一個熱愛生命的人,這也是我們的職責。
3.文學寫作,揚起生命的風帆
語文的學習最終要落實到寫作上面,語文老師可以有目的的展開一些以生命教育為內容的寫作訓練。如: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每節(jié)課前都可以準備幾個跟生命有關的閱讀語段或是短視頻,讓學生在看完后進行100字左右的小片段寫作;也可以在每周的周記中適時的布置一些跟生命教育或是應對挫折和磨難有關的題目,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親情、友情的意識,提升他們對生命的認識程度和思考問題的深度。
還有,初中時期作文的命題應該要適當地加入“生命”這一題材,可以是直接式的命題作文,如《生命的美好》、《善待生命》、《生命的意義》……,也可以是《每一站都有風景》、《感恩的心》、《心向陽處》、《面朝大花,春暖花開》等這種拓展式的題目,在寫作中促使學生認真地思考生命問題,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久而久之,學生的生命意識一定會在寫作中得到提高。
4.社會實踐,踐行生命的偉大
作為一個一線教師,我們知道填鴨式的教學是最行不通的。生命本身就是熱烈的,跳動的,僅靠一些死板的文字,又怎能讓學生真正認識生命呢?所以說在進行生命教育的同時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實踐。
我們教他們生命來之不易,父母是如何愛護他們使其茁壯成長的。這樣反復的苦口婆心,還不如直接讓他們在身前負重10斤感受媽媽十月懷胎的不易,讓他們在半夜凌晨分別定幾個鬧鐘,24:00、2:00、4:00、6:00,在這些時間反復起床,讓他們也知道養(yǎng)兒的不易。
我們也可以組織學生看電教片如《辛德勒的名單》、《當幸福來敲門》、《入殮師》等;邀請學校的心理教師來給學生做專題報告并進行團體輔導;在課堂上開展一些文學作品的研討等方式來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心靈的收獲和生命技能的提高。
“生命乃素質之載體,沒有生命,就沒有素質,于是我們可以說,沒有生命教育,就沒有素質教育”[1]。我們并不奢望生命教育能一蹴而就或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做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期待在不經意間撒入學生心間的那枚生命教育的種子,能夠在在學生的心田發(fā)芽生長,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燕國材.值得倡導與實踐的生命教育再議[J].中學教育,2003(8):6-9.
[2]張曉琴.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現代語文,2009(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