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多種課型。其中,概念課的教學通常比較難以操作,尤其是較為抽象的概念課。如果只是單純地進行純概念的教學,而不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學生將無法理解,更無法準確地概括歸納出相應的概念,如蘇教版五下《分數的意義》一課。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一個物體、一個圖形或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要引導學生理解并抽象出單位“1”的概念,概括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提升思維、發(fā)展能力,筆者圍繞以下幾點進行了教學設計。
(提前準備好材料袋,每袋隨機裝入一套學習材料(共有兩套,如右欄圖1和圖2),將學生分成4人小組,每組隨機領取一袋材料。)
師:課前,每組都領到了一個材料袋,一會兒我們就利用這些材料進行小組活動?;顒忧跋葋砜匆幌乱螅c擊出示:每人選擇一幅圖,先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說說分數表示的含義,再在小組內交流。)
(圖1)
(圖2)
師:明白要求了嗎?我們要做哪幾件事?
生:先每人選一幅圖,接著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然后說分數的含義,最后小組交流。
師:你真會觀察。(對全班)現在,大家清楚要求了嗎?開始活動。
(教師巡視,指名小組匯報。)
師:請你說說,你寫的分數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義?
生1:我寫的是四分之一,表示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
師:說得不錯,但數學上通常說“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是四分之一”。你能連起來再說一遍嗎?
(學生說出規(guī)范的句式后,點擊課件出示。)
師:說得真好!我們也一起像他這樣說一說好嗎?(齊讀)比一比,規(guī)范的說法和之前的說法哪里不一樣?
生2:后半句不一樣,之前是說“取其中的一份是四分之一”,規(guī)范的說法是“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是四分之一”。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對小組其他人說)你們也能像這樣規(guī)范地說一說嗎?
(小組剩余三人匯報,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點擊出示剩余三句表示分數的話。然后,教師指名材料不同的一組學生匯報,將每個分數寫在黑板上,并說說每個分數怎么來的。)
第一個學生表述分數的含義時,教師就引導其用數學語言表述分數的意義,學生一開始表述得不夠規(guī)范,教師適時引導其規(guī)范表述,同時點擊出示規(guī)范的句式,讓學生比較兩種表述的不同,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的表述方式。接下來,請幾位學生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所寫分數的含義,讓他們多次感知分數產生的過程并表述分數的含義,加深他們對規(guī)范句式的理解,為其后面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奠定基礎。
師:仔細觀察兩套學習材料,剛才是把誰平均分的?能把它們分分類嗎?
(引導學生將月餅和蛋糕分為一類,教師板書“一個物體”;長方形和圓分為一類,教師板書“一個圖形”;“1米”和“1升”分為一類,教師板書“一個計量單位”;一些桃子和一些圓片分為一類,教師板書“一個整體”。)
師: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在數學上叫作單位“1”。(板書:單位“1”)
師:猜一猜,為什么這個“1”要添上雙引號?
生:它不是真的表示一個物體,有可能有很多物體。
師:現在你能用一句話概括地說說什么是單位“1”嗎?
(同桌互說,全班匯報。)
在之前明確各個分數含義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對單位“1”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些分數都是把一定的對象平均分后得到的。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剛才平均分的這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在數學上都可稱為單位“1”。在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來概括單位“1”的意義,就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達成知識目標,還滲透了數學思想。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單位“1”,你能把這四句話用上單位“1”說一說嗎?
師:大家都說得非常好。仔細觀察這四句話,你能用一句話概括地說說什么是分數嗎?
生1: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幾份的數是分數。
師:總結得不錯。但這句話里前面有一個“幾份”,后面也有個“幾份”,是不是有點重復了?
生2:我覺得可以把前面的“幾份”換成“若干份”。
師:你能連起來說說嗎?
生2: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幾份的數叫作分數。
師:說得越來越好了。再仔細觀察,除了能表示這樣的幾份,還能表示——
生3:還能表示一份。
師:那這句話怎么說更合適?
生3: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作分數。
師:你太厲害了,總結的內容和數學家總結的內容一模一樣。
(投影出示完整的分數的定義,全班齊讀。)
概括分數的意義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把之前出示的四句話用上單位“1”再說一說,這樣的安排既加深了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也為后面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概括分數的意義做好了孕伏。學生通常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對數學概念進行概括、表述,難免表達得不夠規(guī)范、不夠數學化,難以達到課本上的規(guī)范度,這時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引導。在學生概括分數的意義時,教師通過幾次追問,如“前面有個‘幾份’,后面也有個‘幾份’,是不是有點重復了?”“除了能表示這樣的幾份,還能表示——”等,不斷引導學生向規(guī)范化、數學化的表述逼近。
師:請你比較上面四句話和下面一句話(如右欄圖3),有什么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
(圖3)
生1:上面的一塊月餅、一個長方形、1米、一些圓片,到下面都變成單位“1”了。
師:說得不錯,還有嗎?
師:下面這句話與上面四句話相比有這么多不同,有什么優(yōu)點呢?
生3:我發(fā)現下面這句話說得更加概括、更加全面,適用于很多分數。
師:你的發(fā)現很有價值。大家再來看看,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
生4:我發(fā)現它們都有“把”“平均分成”“表示這樣的”這些字。
師:我們找了這么多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相信對大家提高概括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帶著這些收獲,我們再來把什么叫分數一起讀一遍吧。(全班齊讀)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分數的意義”。
教師并沒有停止對學生思維的錘煉而直接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而是引導學生比較概括總結出的概念和原來四句話的異同,使他們認識到概括表述的優(yōu)勢,掌握歸納的方法,積累概括的活動經驗。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鍛煉、提升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