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言 徐從云 沈德赟 陶陶 劉義迅 肖峻 黃濤
腎部分切除術(partial nephrectomy, PN)已經(jīng)逐漸成為小腎癌患者治療的標準術式[1],具有和根治性腎切除相同的控瘤效果和較好的腎功能保護。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LPN)已被證明可以替代開放腎部分切除術(open partial nephrectomy, OPN)[2-6]。一項大樣本研究證實,與OPN相比,LPN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入住重癥監(jiān)護室的風險[7]。隨著LPN手術經(jīng)驗的逐漸增多,LPN相對于OPN能更好地保護腎功能,改善患者預后[8]。
傳統(tǒng)PN術中在腫瘤切除前需要阻斷腎門血管,目的是控制出血,保持術野清晰。Tachikake等[9]發(fā)現(xiàn)缺血時間過長會對腎功能造成顯著損害。雖然引起腎功能不可逆損傷的確切缺血時間尚未達成共識,但應盡可能減少PN術中腎臟的缺血時間[10]。為了減少缺血對腎功能的影響,包括選擇性動脈分支阻斷[11]和控制性低血壓[12]等在內的多種方法曾被嘗試。
無阻斷腎部分切除首次報道于2011年[13],已被證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控瘤效果,并可以顯著改善遠期腎功能[14-15],特別是腎功能較差的患者更能從此技術中獲益[16]。隨著腹腔鏡器械的改進和技巧的提升,更復雜的腫瘤也可以通過無阻斷技術成功切除[14]。但無阻斷技術存在增加術中出血、影響切除/縫合質量等風險[17],目前無明確標準用于合適患者的術前篩選。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擬行無阻斷LPN患者的術前資料,尋找導致無阻斷失敗的危險因素,試圖為術前選擇合適患者進行無阻斷LPN提供建議。
一、一般資料
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94例腎占位患者,納入標準:①單發(fā),單側腫瘤;②腫瘤分期T1aN0M0;③無既往患腎手術史;④無嚴重心腦血管、肺部、肝腎功能障礙。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及心肺功能評估,并根據(jù)MDRD方程計算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行3 mm薄層腎CT掃描,以評估腫瘤大小、位置、深度及與集合系統(tǒng)的關系,并計算R.E.N.A.L.評分。并由同一術者和助手完成所有手術。
二、手術步驟
經(jīng)腹腔途徑建立穿刺通道。游離腎蒂,顯露腎動脈、靜脈及供應瘤體區(qū)域的分支動脈并以血管吊帶提起以便辨識。電灼標記腫瘤邊緣外5 mm為切除范圍,冷刀鈍、銳性沿標記切除瘤體,吸引器保持術野清晰。切除瘤體外周,保留薄層正常腎臟組織。小血管采用百克鉗,5 mm雙極棒狀電凝止血。切除位置深達髓質時降低血壓至80/50 mmHg,將分離出的較大血管以鈦夾或Hem-o-lok夾閉。3-0可吸收線縫合破裂的集合系統(tǒng),2-0可吸收線單層或雙層連續(xù)縫合腎臟創(chuàng)面。一旦難以控制的出血發(fā)生,及時夾閉腎動脈。
三、觀察指標
記錄術中估計失血量(estimated blood loss volume, EBL)、術前術后血色素差值、手術時間(operative time, ORT)及輸血情況。記錄術后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病理診斷、標本切緣。術后7 d及3個月復查eGFR并計算其變化率[eGFR變化率=(eGFR術前-eGFR復查)/eGFR術前× 100%]。
四、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患者分為無阻斷組和阻斷組,采用擬合優(yōu)度檢驗確定變量分布。Studentt檢驗、Mann-Whitney U檢驗或χ2檢驗挑選出組間差異顯著的變量。再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對變量進行進一步篩選,尋找獨立危險因素。最后利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計算出獨立危險因素的臨界值和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 AUC)。所有統(tǒng)計學處理均使用SPSS 19.0軟件,在評價組間差異時,由于變量數(shù)量多,并存在相互影響,為了避免遺漏,將P值閾值設置為0.3,其他除特別說明外,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4例患者納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LPN,無患者中轉開放。32例患者因術中出血較多而終止無阻斷,并常規(guī)阻斷腎動脈完成手術,圍手術期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經(jīng)t檢驗和χ2檢驗,阻斷組和無阻斷組在年齡、體重指數(shù)、糖尿病史、術前eGFR、腫瘤直徑、腫瘤位置及R.E.N.A.L.評分方面有顯著差異(P<0.3,表1)。無阻斷組ORT和EBL顯著高于阻斷組,術后7 d的eGFR變化率顯著小于阻斷組(P<0.05)。輸血率、切緣陽性率、住院時間兩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表2)。無阻斷組術后3個月eGFR變化率小于阻斷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術前eGFR、腫瘤直徑、腫瘤位置以及R.E.N.A.L.評分是導致實施無阻斷失敗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3)。根據(jù)以上結果繪制出預測實施無阻斷技術失敗因素的ROC(圖1),年齡的AUC為0.674(95%CI0.516~0.833,臨界值56歲);eGFR 的AUC為0.725[95%CI0.564~0.885,臨界值91.42 ml/(min·1.73 m2)];腫瘤直徑的AUC為0.826(95%CI0.700~0.951, 臨界值3.33 cm);R.E.N.A.L.評分的AUC為0.892(95%CI0.797~0.987, 臨界值6.55)。腫瘤直徑及R.E.N.A.L.評分在預測無阻斷技術成功率方面的效力更高(AUC>0.8)。
表1 阻斷組與無阻斷組的基線參數(shù)特性比較
注:*t檢驗;**χ2檢驗
表2 無阻斷組和阻斷組圍手術期及術后隨訪參數(shù)比較
注:*t檢驗;**Mann-Whitney U檢驗;***χ2檢驗;NS-無意義
表3 無阻斷技術應用的影響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圖1 年齡、術前eGFR、腫瘤直徑及R.E.N.A.L.評分在預測實施術中無阻斷失敗方面價值比較
隨著超聲、CT和MRI等現(xiàn)代影像學檢查的應用,更多的腎臟腫瘤可以在早期發(fā)現(xiàn)[18]。這些腫瘤多為小的偶發(fā)腫塊,無明顯癥狀,且惡性潛能較低。PN是治療T1a期腎腫瘤的金標準,其適應證已擴展至T1b和T2期腫瘤,即使對側腎臟功能正常[19]。自1993年LPN被首次報道至今,該術式被廣泛使用并逐漸改進[20]。腎蒂阻斷技術被廣泛應用于OPN、LPN和機器人輔助下PN中,目的是減少創(chuàng)面出血、保持術野清晰、確保精細切除腫瘤并對創(chuàng)面進行可靠縫合[2,21]。然而,腎蒂阻斷將帶來腎臟的缺血性損傷,并有可能影響遠期腎臟功能。曾認為熱缺血時間控制在30 min以內,僅會對腎功能造成短暫和可逆的損害。但Gill等[13]發(fā)現(xiàn),即使短暫的缺血也會對腎功能造成不可逆損傷,特別是在高齡、合并基礎疾病及隱性腎功能不全患者中?;谝陨显颍闳毖夹g得以問世,旨在消除熱缺血對接受PN患腎功能的影響。零缺血技術包括:①選擇性阻斷腎動脈/靜脈,即選擇性阻斷2、3級甚至4級血管分支;②完全無阻斷,即在術中不阻斷腎蒂血管[22-23]。
1篇包含10項回顧性研究(728例試驗組和1 267例對照組)的Meta分析顯示,在合適患者中運用無阻斷技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與常規(guī)阻斷相比療效相同,且能更好保護遠期患腎功能[15]。Rais-Bahrami等[24]比較了無阻斷(126例)和常規(guī)阻斷(264例)下PN患者的術后腎功能,認為無阻斷技術可作為治療T1~2期腎癌的可選方法。在處理大體積、復雜腫瘤時,無阻斷技術并不會影響手術時間、輸血、住院時間、并發(fā)癥及切緣陽性率。Boyarsky等[25]回顧性分析了89例瘤體中位直徑3 cm(1.0~8.0 cm)無阻斷LPN,認為LPN可以在無阻斷情況下成功完成。George等[26]比較了289例常規(guī)阻斷和150例無阻斷LPN患者,發(fā)現(xiàn)無阻斷技術安全可行,給患腎帶來的損傷較小。Thompson等[27]比較了362例常規(guī)阻斷和96例無阻斷PN患者,發(fā)現(xiàn)相對于無阻斷技術,常規(guī)阻斷更易發(fā)生急性腎功能衰竭。王啟飛等[28]回顧性分析了15例平均腫瘤直徑2.5 cm,并接受無阻斷LPN患者的臨床資料,認為將無阻斷技術應用于較小的局限性腫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避免術中腎臟熱缺血,減少腎臟組織的損傷范圍,并最大程度保護腎功能。陳少豪等[29]回顧性分析了54例接受常規(guī)阻斷和19例接受無阻斷LPN患者的臨床資料,發(fā)現(xiàn)阻斷和無阻斷腎動脈對短期腎功能的影響有差別,而對長期腎功能的影響無差別。
然而,無阻斷的代價可能是巨大的,主要是無法控制的出血及相關的各種并發(fā)癥。Rais-Bahrami等發(fā)現(xiàn)無阻斷技術帶來更多的EBL。George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無阻斷組的EBL較高,但組間輸血率無顯著差異。Liu等[15]發(fā)現(xiàn)無阻斷LPN組的輸血率顯著高于常規(guī)阻斷組(15.3% vs 6.3%,P=0.02)。Papalia等[12]認為零缺血技術是可行的,在直徑大于4 cm的腫瘤中,EBL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高于體積較小的腫瘤。因此,選擇合適的患者給予無阻斷技術,才可以使無阻斷技術的獲益得到最大化。
PN術中出血主要來源于腫瘤和周圍腎實質的血供,與腫瘤的大小和位置密切相關。R.E.N.A.L.評分從多方面描述腎腫瘤的復雜性,被證明具有良好的適用性。腫瘤大小(R)是影響手術計劃的一個重要因素,和集合系統(tǒng)的關系(N)則是PN并發(fā)癥一個很好的預測因素[30-31]。在751例射頻消融治療腎臟腫瘤患者中,發(fā)現(xiàn)R.E.N.A.L.評分的增高與治療失敗和并發(fā)癥發(fā)生具有顯著相關性[32]。在我們的研究中,R.E.N.A.L.評分具有最大AUC,說明其具有良好的預測能力。同樣,腫瘤直徑也具有良好的預測價值(AUC=0.826),R.E.N.A.L.評分的AUC大于腫瘤直徑,預測價值優(yōu)于腫瘤直徑。因此,臨床上我們更多推薦使用R.E.N.A.L.評分來替代簡單依據(jù)腫瘤大小作為判斷是否實施無阻斷LPN的因素。即當患者腫瘤R.E.N.A.L.評分大于6分,且靠近腎蒂時,需謹慎給予無阻斷LPN。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齡是無阻斷技術失敗的保護性因素。我們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常腎實質和腫瘤的血供都會相應減少,這或許可以減少LPN術中發(fā)生不可控出血的可能性。此外,術前eGFR也被發(fā)現(xiàn)是一個危險因素,或許由于術前eGFR與腎灌注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對于高齡或術前既存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考慮給予無阻斷技術。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討了術前參數(shù)影響LPN術中無阻斷技術實施的可能性。發(fā)現(xiàn)年齡是無阻斷技術順利實施的保護因素,而術前eGFR、腫瘤直徑及R.E.N.A.L.評分為危險因素。這些參數(shù)有助于預測無阻斷技術實施的風險,并提高其成功率。本研究在樣本量和無阻斷技術操作技巧方面仍存在局限性,需要進一步的大樣本研究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