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睿萌
“兒子啊,每天帶四五支筆去學校,就只看見你帶回來一兩支,還是沒筆蓋的……”媽媽連珠炮似的聲音充斥著整個房間。
一天中午,爸爸陪我練字,順手抄起書桌上的一支筆,寫不出,換一支,還是寫不出,再拿起一支,這筆像是跟我“杠”上了,仍然沒有出墨。媽媽也經(jīng)常跟我說寫字的時候要把筆蓋套在筆上,可我偏偏很不喜歡那樣,覺得戴著“帽子”的筆會變得很重,寫字非常不方便。所以我的筆啊,經(jīng)常找不到頭——蓋子。放久了,當然就寫不出字了。
吃飯了,媽媽煮了我最愛吃的蓮藕湯。我一口咬下去,咦?什么情況?那一口已經(jīng)吞下肚了,竟然還有好幾根細絲連著碗里的那一塊。我又夾起一塊,咬一小口,還是有絲;咬一大口,仍然有絲。我橫著咬,豎著咬,順著中間的小孔咬,沿著紋路咬……無論我用什么方法,無論我從哪個角度咬,總是絲連著絲,牽扯不斷。我終于明白了:它是一個整體,不能分開,也分不開,永遠有無數(shù)的絲在牽連。這就是藕斷絲連!猛地,我想起了我那些沒有蓋子的筆。
我心生一計,找了一根細繩,把一頭緊緊地系在筆蓋上,另一頭牢牢地綁在筆身上。這樣,不管我在哪里寫字,筆身在哪兒,筆蓋就在它附近守候著,再也不會出現(xiàn)“有身沒頭”的筆了。大家的筆都差不多,弄混了或者掉到地上了,也分不清到底是誰的。有了這個特殊的記號,一眼就能找到它的主人,估計想丟都難了吧!
我希望筆的生產(chǎn)廠家能做一點改進,雖然綁一根細絲要多一道工序,但對于我這種寫字不愛把筆蓋套在筆上的孩子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指導老師:范瞇瞇)
前兩周,我們學了課文《蝙蝠和雷達》后,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是仿照這篇課文,完成一個小發(fā)明并寫作。起初,我想到的是制作一個“盈滿則虧”的杯子,在杯子中間裝一個設(shè)有開關(guān)的小裝置,讓杯子中的水永遠裝不滿。但時間緊迫,缺少工具,操作難度很大,所以這個發(fā)明就“夭折”了。吃晚飯的時候,媽媽煮的排骨藕湯給了我啟示,加上平時我老要媽媽給我買筆,買得多了她就批評我浪費資源,所以我靈機一動,自己的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發(fā)明了“藕斷絲連”筆。它雖然普通,卻實用。
生活處處皆語文,素材,其實就在生活的點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