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男性,37歲。11年中突發(fā)心悸三次,伴暈厥一次。2007年10月7日晚餐暴飲暴食,隨后發(fā)生嘔吐急診。急診期間,在劇烈嘔吐中突發(fā)心悸伴暈厥,行電復律治療,心電圖見圖1。2008年7月2日門診復查,記錄一次心電圖,見圖2和圖3,當時無癥狀。2017年6月23日,疲勞和夜間失眠中突發(fā)心悸,無暈厥發(fā)生,急診心電圖見圖4。2017年10月21日門診復查,記錄一次心電圖,見圖5,當時無癥狀。2018年6月20日,在疲勞和緊張時突發(fā)心悸,無暈厥發(fā)生,急診心電圖與圖4相似(圖略)。在發(fā)病前曾在體檢中記錄一次心電圖,見圖6。體檢:無陽性體征。
除顫儀記錄的心電圖。上圖中“▼”標記處,疑似為電復律放電。放電前,未見P波,RR間期絕對不等,能清晰分辨QRS-T波群。放電后,未見確切的QRS-T波群。中圖和下圖均未見P波,中圖RR間期不等,下圖RR間期相等。三圖中QRS波均增寬,上圖形態(tài)與中下圖不同,中下圖形態(tài)相似。電復律前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心室內阻滯
圖12007年10月7日急診心電圖
超聲心動圖(2017年10月):未見異常。
心臟MRI增強(2017年10月):右室舒張末內徑約41 mm,室間隔厚度約8 mm,左室舒張末內徑約58 mm,左室側壁厚度約6 mm。左室射血分數(shù)0.56,每搏輸出量74.9 ml,左室質量81.1g,左室舒張末期容積133.5 ml。右室射血分數(shù)0.33,右室舒張末期容積81.3 ml,右室心尖部收縮功能異常。診斷意見:右室收縮功能降低,右室心尖部運動異常,左室大小正常高值。
基因檢測(2017年11月):SCAN5A基因為第一檢測基因,并同時檢測常見的與遺傳性心臟疾病相關的基因。所檢測到的遺傳變異詳見表1,SCAN5A基因無變異。
臨床診斷:右室心肌病,陣發(fā)性心房顫動,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心源性暈厥。
討論這是一例年輕起病,以快速型心律失常伴暈厥為首發(fā)癥狀的患者。對其基礎心臟病變的探究,存在長達十年的紛爭。第一診斷是 “Brugada綜合征”?由于發(fā)病突然,電復律前后的心電圖記錄不全,并保存不良(圖中心電圖為修正后的圖),對于引起暈厥的心律失常,曾被診斷為“心室顫動”?;颊甙l(fā)病前心電圖中間歇性右束支阻滯,被認為是Brugada綜合征的間歇性心電圖改變。因此被診斷為“Brugada綜合征”,并建議安裝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CD),但被患者拒絕。由于拒絕安裝ICD,患者拒絕門診隨訪,在隨后的十年中,缺少心電圖資料和心臟結構功能評估。直到再次出現(xiàn)類似的癥狀,患者愿接受全面評估。此時新的心臟MRI增強和基因檢測開始用于臨床,為探究基礎心臟病變提供更有效的檢測方法。與超聲心動相比較,心臟MRI增強更能發(fā)現(xiàn)右室病變,患者的檢查結果示“右室收縮功能降低,右室心尖部運動異?!?。Brugada綜合征一般無明顯心臟結構改變[1-2],仍然是目前公認的觀點,因此第二診斷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ARVC是一種以右室心肌萎縮和被纖維脂肪組織替代、右室源性心律失常為特征的遺傳性器質性心臟病。目前認為ARVC和Brugada綜合征可能是不同的疾病,也可能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臨床表現(xiàn)。ARVC的心電圖特征是:V1~V3導聯(lián)上,QRS波增寬,終末部(常見于V1導聯(lián))可見一直立的尖波(Epsilon波),可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3-4]?;颊遃1~V3導聯(lián)QRS波終末部無明確的Epsilon波,V1導聯(lián)呈單向粗頓大R型,更符合右束支阻滯或右束支阻滯伴右室增大的心電圖改變。更為關鍵的是ARVC患者,心悸或暈厥發(fā)作時,可發(fā)現(xiàn)起源于右室的室性心動過速(呈左束支阻滯圖形的室性心動過速),而患者是伴有右束支阻滯的心房顫動,不符合ARVC,因此第三診斷是 “擴張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的特征為左或右室或雙側心室擴大,并伴有心室收縮功能減退,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見。最終在Brugada綜合征、ARVC和擴張型心肌病三者之間,基因檢測可能有助于鑒別診斷,Brugada綜合征最重要的基因突變是SCAN5A,與ARVC相關的基因包括JUP、KPK-2、DSP、DSG2和DSC2等,患者基因檢測結果,并未發(fā)現(xiàn)上述相關基因變異,不支持Brugada綜合征和ARVC的診斷。但患者有可疑與擴張型心肌病有關的基因變異,結合心臟MRI增強中除了右室病變外,左室大小已經(jīng)處于正常高值,在隨后的病程中,左室是否出現(xiàn)進一步的病變,是否符合擴張型心肌病的病程特點,有待進一步隨訪。
竇性心率:94次/分,P-QRS-T波型正常。心電圖診斷:正常心電圖
竇性心率:108次/分,圖中第8~12心動的QRS波增寬,呈類似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圖形。心電圖診斷:竇性心動過速,間歇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滯
圖32008年7月2日門診復查心電圖(附加右胸導聯(lián))
心室率:96次/分,P波消失,RR間期絕對不等。QRS波增寬,V1導聯(lián)呈單向粗頓大R型,R波振幅約10 mm(1 mV),V2導聯(lián)呈rsR’型,V5和V6導聯(lián)S波粗頓。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完全性右束支阻滯
圖42017年6月23日急診心電圖
竇性心率:70次/分,QRS波增寬,V1導聯(lián)呈單向粗頓大R型,R波振幅約10 mm(1 mV),V2導聯(lián)呈Rsr’型,V5和V6導聯(lián)S波粗頓。心電圖診斷:竇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滯
圖52017年10月21日門診復查心電圖
竇性心率:77次/分,PP間期不等,差值>120ms。第6~11心動的QRS波增寬,V1導聯(lián)呈單向粗頓大R型,R波振幅約10 mm(1 mV),V2導聯(lián)呈Rsr’型,V5和V6導聯(lián)S波粗頓。心電圖診斷:竇性心律不齊,間歇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滯
注:AR-常染色體隱性遺傳;AD-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基因檢測能有助于明確區(qū)分基礎心臟病變,但在臨床工作中很難首先從基因檢測開始進行診斷,更多是基于臨床表現(xiàn)、體征或檢查,尤其是不可忽視最基礎的心電圖資料。更為精確地認識患者首次發(fā)病的心電圖,是“心房顫動”,而非“心室顫動”,可能引導更為正確的臨床診斷,可免于患者長期處于恐懼和拒絕隨訪治療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