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化學課堂逐漸走向生活,促使學生加強對化學學科的正確認識,由此深入其中,展開積極探索。
[關鍵詞]高中化學;生活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20-0084-02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痹趥鹘y(tǒng)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鮮有教師關注生活化教學,多數(shù)教師習慣單一地講解,使得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轉變觀念,立足學生主體,結合實際生活展開教學,讓學生在生活化課堂上主動探究、積極探索,以此落實能力培養(yǎng)。
一、素材生活化——激發(fā)興趣,提高參與
新課標強調,高中化學教學要立足學生適應現(xiàn)代生活和未來發(fā)展的需要,著眼于時代發(fā)展,在提高其自身素養(yǎng)的層面上充分借助已有經驗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探索。
基于以上目標,在設計教學時,要從實際出發(fā),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讓學生在不斷的參與中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以此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在課堂教學中,可運用一些學生感興趣或者熟悉的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在順利導入課堂的同時激發(fā)其探究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在問題探究中靈活運用文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拓寬知識面,切實提升學習效率。此外,在教學中還要有意識地結合文本與現(xiàn)實,嘗試搭建兩者之間的橋梁,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要點的理解,積極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比較[Na2CO3]溶液中各種粒子濃度的大小時,學生表示對電荷守恒中的[CO2-3]前面的“2”不理解。對于這一問題,可結合生活實例將電荷守恒比喻為“用人數(shù)表示胳膊數(shù)”,這樣一來就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
素材生活化能充分調動學生,讓其結合實際展開探索,以此激發(fā)興趣,不斷深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關鍵處點撥,針對學生不理解的問題及時引導,以此深化學生的思考,推動教學。
二、問題生活化——引導探索,促進理解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貫穿教學的線索,在課堂上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雖然也借助提問進行引導,但是在互動中過于機械,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此,可引入生活化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以此激發(fā)思維。
化學探究要突出“生活”二字,在探究得出結論后要回到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意識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時,就要注重問題的生活化設計,在學生掌握要點后,嘗試將其運用于實踐,以此融入學科探究,在一次次實踐中積累生活素材,為后續(xù)更加深入的探究做好鋪墊。如在講完“膠體”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生隨即就知道鋼筆不能注入多種墨水;在講完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后,學生就知道如何防止菜刀生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這些結論,而是要借助問題引導,鼓勵其自主探索,在理解的基礎上深化、完善認知,讓教學達到預期效果。又如,在講解過氧化鈉的化學性質時,可提問引導:1.水可以滅火,那是否可以生火?2.生活中,你是否見到過水生火的現(xiàn)象?在解決問題時,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之后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在班級中討論,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一問題充滿了好奇。隨后教師演示實驗,借助直觀現(xiàn)象促進學生理解,讓其透過表象看到本質。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被這種近看荒唐卻又實實在在的化學實驗現(xiàn)象激發(fā)強烈的探究欲望,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由此,借助生活化問題對學生展開引導,可讓其在探索中加深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在結合實際思考的過程中激發(fā)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無形中培養(yǎng)了生活化學習意識,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三、實驗生活化——突出要點,深化思考
化學是一門探究性學科,與實驗的關系十分密切,兩者不可分割。意識到這一點,在設計實驗教學時,就應引入生活元素,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空間,讓其在探究中突破難點,掌握要點,以此加深對學科的認識,無形中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體驗之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設計實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其對生活素材進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學元素,以此促進生活化問題的解決,提升學生學科能力,促進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如在教學“氯水的漂白性”時,可先創(chuàng)設情境:在江蘇淮安發(fā)生一起液氯泄漏事故,導致麥地枯黃、油菜變白。針對這一現(xiàn)象,可引導學生思考:在發(fā)生液氯泄漏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對于這一問題,學生一時難以解決,這時可引導其展開實驗探究:將上半部干燥、下半部濕潤的綠色布條迅速插入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之后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之后在小組中交流,針對現(xiàn)象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后班級討論,以此加深對要點知識的理解。
通過這一設計,就能借助實驗充分調動學生,激發(fā)其探究的興趣,增加其思考交流的機會,加深其對問題的思考,以此提高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困生的關注,伺機引導,充分啟發(fā),幫助其完善認知。
四、訓練生活化——鞏固運用,培養(yǎng)能力
訓練是學生化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直接的影響。意識到這一點,在設計時,教師就應注重生活元素的引入,借助情境調動學生,讓其在運用中加深對要點知識的理解,以此完善認知結構,讓教學達到預期目標。
在化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具體落實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給練習題設計一些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有趣的情境中展開學習,促進問題解決,最終落實能力的培養(yǎng)。如在教學完“金屬腐蝕條件”這一知識點后,大多數(shù)教師會直接布置練習,根據(jù)反饋及時查漏補缺,以此幫助學生完善認知結構。這一做法雖然有效,但是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學生興趣,不利于其后續(xù)探究。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可先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小蘭晚上在家?guī)兔ο磋F鍋,第二天早上發(fā)現(xiàn)鍋底出現(xiàn)紅色物質,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很接近,學生比較感興趣,這時可提供獨立探索的空間,讓其自主思考。之后,教師適當啟發(fā),給出不同假設:“鐵鍋沒有洗干凈,剩菜與鐵反應”“殘留的洗潔精與鐵發(fā)生反應”“鐵鍋與空氣反應”等。在這一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鼓勵其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親身體驗思維發(fā)散、碰撞的過程,以此體悟化學學科的實用性價值。最后,在得出結論后,可再次回到最初的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以此感受化學學科的實用性,從中獲取求知的樂趣。
這樣一來,就將學生從單一、機械的訓練中解脫出來,讓其在生活化的訓練中加深對要點知識的理解,提高認知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關注,針對個體問題及時講解,以此落實個性化教學,給生活化課堂增添活力。
總之,生活是一個大課堂,不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源泉,也是就地取材的良好途徑。意識到這一點,在教學時教師就要從實際出發(fā),立足學生主體,充分發(fā)揮其能動性,讓其在探究中走向深入與完善,最終實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特約編輯 溫? ?簡)